佛教智慧小故事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2日

  佛教是充滿智慧的,真正參透佛家智慧的人其實並不多。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1:老人與孩子的故事

  過去,在東北一個偏僻的地方,有一個小村子裡居住著一群人,這些人相互扶持過著艱難的生活,後來聽說日本人要來了,為了活活命,他們決定逃到一個很遠的村莊。

  他們沒有吃的沒有喝的,他們也不知道那麼遠的路,等待每一個人的是什麼,他們更不知道是否大家能夠堅持到目的地。但是他們知道,必須逃到安全的地方,所以,大家就艱難地上路了。

  走啊走啊,到了第三天的時候,他們已經又累又餓,他們都沒有多少力氣了。很多人支撐不了已經慢慢地倒下了,還有一些人趁著自己還沒倒下,就悄悄地離開了,因為他不忍心讓大家看到自己死去的樣子,而拖累大家。

  到了第四天的時候,隊伍中的人已經是越來越少了,只剩下20多人了。這時候有一個老人,因為又累又餓,加上年紀太大,他實在是走不動了,就對其他的人說,我實在是走不動了,你們走吧,不要管我,如果管我,恐怕我們誰都活不了。大夥都捨不得丟下老人不管,可是大家明白,現在每一個人都已經筋疲力盡了,如果再抬著一個人的話,所有的人都會死在路上。

  最後大家只好留下老人,當大家正要走的時候,一個婦女把懷裡的孩子遞給老人,說:“這個孩子由你來帶了。”說完,頭也不回地跟大家走了。

  到第五天傍晚的時候,大家終於來到了目的地,整個隊伍都歡呼起來,但只有那位母親一個人跑到村口,朝來時的路上張望。

  第六天中午的時候,那位母親終於看到老人抱著孩子一步步地捱了過來。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責任能夠讓一個人變得堅強而勇敢,當我們面對前所未有的危機的時候,有的人突然不知道了什麼叫害怕,因為他知道他必須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勇氣去戰勝它,因為在他身上還有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篇2:不見世間過

  在寺院裡工作的一位朋友告訴我:寺院裡新來了一位義工,一開始安排她在花圃裡幫忙,做了幾天,她一會兒嫌花工安排她的活多、一會兒又嫌一起工作的義工偷懶,要求換工作。後來安排她到圖書館裡幫忙,她做了沒幾天,又開始嫌一起做事的阿姨太慢,或是嫌來借書的人沒有素質,總是亂放圖書。於是又安排她到偏殿門口負責衛生,沒想到,她的抱怨更多了,嫌遊客亂扔菸頭,嫌孩子亂丟食品袋……最後,她帶著一腔怨氣找到方丈,要求重換工作。

  方丈聽完了她的一番抱怨之後,問她:“你為什麼要到寺院來做義工?”她答:“我想學習佛法。”方丈又問:“學習佛法為了什麼?”她想了一想,答:“學習佛法是為了做一個佛那樣的人。”方丈微微一笑,然後寫了幾個字送給她,讓她悟了之後再來。

  方丈寫的字,義工拿給朋友看,原來是一句偈語:“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義工請教偈語的意思,於是朋友告訴她這是六祖惠能《壇經》裡的句子,其大意是說一個真心想學佛修道的人,心地是清淨的,是看不到世間的是非人我的。義工辯解說:“我的心很清淨啊,所以我才會看到他們的很多不對。”朋友只好又解釋說:“這個‘不見世間過’是讓你不要執著於別人的過失,不要把那些放在自己的心裡、口裡,不起怨惱,不四處傳播,而是先要自己做個好樣子,然後再以悲憫的心和智慧善巧的方便來幫助別人改過。”

  聽到此,我想起了不久前看到的一則民間故事:

  有一個染布的師傅,同時收了兩位學徒。不過他為學徒立下了一個奇特的規矩:每個月底,學徒都要對他說兩個字。

  第一個月月底,師傅問這兩個學徒:“你們心裡最想說什麼?”學徒甲說:“飯香。”學徒乙說:“食劣。”

  第二個月月底,師傅依然問這兩個學徒:“你們心裡最想說什麼?”學徒甲說:“覺穩。”學徒乙說:“床硬。”

  第三個月月底,師傅又問這兩個學徒:“你們心裡最想說什麼?”學徒甲說:“活輕。”學徒乙說:“事多。”

  第四個月月底,當師傅再問同樣的問題時,學徒甲回答:“想學。”學徒乙卻說:“告辭。”

  看著學徒乙揚長而去的身影,師傅搖了搖頭,自言自語道:“心中有魔,難成正果。”

  結果,不出師傅所料,學徒乙此後又學過不同的技藝,但都未成功。而學徒甲卻繼承了師傅的染技,最終成為了-一名出色的染布人。

  顯而易見,染布師傅所收的兩個弟子,學徒乙心中之魔就是“世間過”,由於這個心的作用,他所行所見所感,都是生活中那些消極和不良的方面,所以,他就只能收穫那些怨懟,最終不得不辭別而去。而學徒甲則是個樂觀的人,在他眼裡,世間是沒有什麼欠缺的,飯食粗糙一些沒關係,只要吃得香;床硬一些也沒關係,只要睡得安穩;活計再多再忙,只要想學習都不會成為負累一

  “不見世間過”,“不見”,不是看不見,也不是聽不見,而是看到聽見,但是由於心是清淨的,所以不執著、不計較、不放在心上。“世間”,不單單是指人世間,還包括動植物、社會、物理世界等。我們所看到的這個世界有種種不淨,即是所謂的世間過,而佛視此世界如淨土,所以佛不見世間過。可以說不是大路不夠寬廣’而是你的思想不夠包容;不是鮮花不夠鮮豔,而是你的眼睛只看到了黯然;不是陽光不夠明媚,而是你的心靈太陰霾。

  正如藕益大師在《示曇生方丈》中所云: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愚人除境不除心,至人除心不除境。心既除矣,境豈實有。達境本空,便能素位而行,不願乎外。以所歷位,無非無外之法界也。知皆即法界,自無人而不自得。稍或未然,則富貴能淫之,貧賤能移,夷狄患難能屈之矣。孟子論素位而行,則日,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其在吾門,則日,人如來室,坐如來座,著如來衣。要之皆不為物轉,方能轉物也。

  所謂“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就是指見或不見世間過,其根源都是我們的這顆心,如果心是清淨的,是善的,那麼我們所見的就都是好的;如果心是不淨的,是惡的,那麼我們所見的就都是醜的。所以一切人_切物的是非差別都是緣於心的意識,而非外在的境緣。《心經》中說“觀自在菩薩……”其中的“觀”,就是強調要向內察看自己的不足而不是向外去看他人的過失。檢視我們自己的心,檢點自己的所作所為,即使看到別人的不善處,我們也要回過來反省—下自己有沒有?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在生活中,“不見世間過”其實就是要我們學會以寬容和大度來包容一切,對於不如法、不如意的人和事,以慈悲之心,放下恩怨,放下計較,放下取捨。當代著名高僧星雲大師的《星雲禪話》中有這樣一個事例:

  佛光禪師對徒眾一向慈悲有加,尤其有關疾病醫藥、參學旅遊、教育留學,乃至日用所需等福祉設施,無不考慮周詳,督促常駐執法者要供應大眾弟子衣食無缺,達到僧團利和同均的理想生活。

  一日,掌管會計的師父拿來一疊請款收據,皺著眉頭對禪師說:“師父!最近住眾們患牙病的人特別多,牙疼雖然不是大病,痛起來的確很難受。常住儘量給大家方便,偏偏牙病的醫藥費非常昂貴,一個人補幾顆牙,動輒萬千金額,實非常住所能負擔。”

  “不能負擔,也要設法負擔。”禪師堅持他的意見。

  會計又說道:“這些人受了常住恩澤,不但不知回報,說些好話,反而批評常住,不滿常住,依我看犯不著為他們出這筆冤枉錢。”

  佛光禪師自言自語般地說道:“這些人口中雖然說不出什麼好話,但是卻不能不為他們裝一口好牙!”

  以常理來說,佛光禪師這種做法可以被稱讚為以德報怨,但是從修行的角度來說,這就是“不見世間過”,佛光普照,既照在好人頭上,也照在壞人頭上,所以禪師才會這樣無差別地對待一切眾生。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這既是惠能大師悲心切願的真實教誨,也是引導我們契人佛菩薩境界的真知灼見。期待大家都能如實觀照,如實受用。

  篇3

  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裡有個老和尚和一個小和尚。老和尚在給小和尚講一個又一個小故事,小和尚覺得這些故事都很精彩,也朝你招招手,讓你坐下一塊兒聽聽……

  有座寺廟,因留有一串佛祖戴過的念珠而聞名。念珠的供奉之地只有廟裡的老住持和七個弟子知道。七個弟子都很有悟性,老住持覺得將來把衣缽傳給他們中的任何一個,都可以光大佛法,不想那串念珠突然不見了。

  老住持問七個弟子:“你們誰拿了念珠,只要放回原處,我不追究,佛祖也不會怪罪。”弟子們都搖頭。

  七天過去了,念珠依然不知去向。老住持又說:“只要承認了,念珠就歸誰。”但又過去了七天,還是沒人承認。

  老住持很失望:“明天你們就下山吧。拿了念珠的人,如果想留下就留下。”第二天,六個弟子收拾好東西,長長地舒了口氣,離開了。只有一個弟子留了下來。

  老住持問留下的弟子:“念珠呢?”弟子說:“我沒拿。”老住持問:“那為何要背個偷竊之名?”弟子說:“這幾天我們幾個相互猜疑,有人站出來,其他人才能得到解脫。再說,念珠不見了,佛還在呀。”

  老住持笑了,從懷裡取出那串念珠戴在了這名弟子手上。

  很久以前,有一個性格粗暴的農夫,他家中只有一位老母親,但他對母親毫不關心,甚至到了不聞不問的程度。

  有一天,農夫聽說觀音菩薩經常會現身於普陀山,他便決定和朋友們去看菩薩。

  可是好不容易到了那兒,很多人都說看到了菩薩,卻只有那個農夫沒有看到。

  他平日裡倒是很恭敬菩薩的,因此很失望,氣急敗壞地問廟裡的出家人:“喂!老和尚,為什麼我看不到菩薩呀!”老和尚慈悲地笑了笑說:“你知道嗎?剛才菩薩來了,很想跟你說話,但是這裡人又多,所以菩薩讓我告訴你他上你家等著呢。你現在回家,就能看到菩薩了!”農夫聽後很驚訝,也轉怒為喜了,連聲說:“真的嗎?我現在回去就能見到菩薩嗎?但是,我沒見過菩薩,菩薩長什麼樣子?”

  老和尚語重心長地回答:“要說菩薩的長相,我不會形容,我只能告訴你他的穿著打扮。當你回家的時候,看見反穿衣服、倒穿鞋的人,那就是菩薩了!”農夫聽了,連夜就趕回了家。

  “兒行千里母擔憂”,農夫的母親為兒子出遠門徹夜難眠。當農夫到家的時候已經半夜三更了,他急切地敲著門。老母親聽到兒子那麼晚回來,還那麼緊張地大聲敲門,擔心出了什麼事,因此很慌亂地披上衣服,不小心把衣服都穿反了,連鞋子也倒穿了,踉踉蹌蹌走到門前把門開啟……

  當門被開啟的瞬間,農夫恍然大悟:原來菩薩一直都在家裡。

  山上的寺院裡有一頭驢,每天都在磨房裡辛苦拉磨,天長日久,驢漸漸厭倦了這種平淡的生活。它每天都在想:要是能出去見見外面的世界,不用拉磨,那該有多好啊!

  不久,機會終於來了,有個僧人帶著驢下山去馱東西,驢興奮不已。來到山下,僧人把東西放在驢背上,然後返回寺院。沒想到,路上行人看到驢時,都虔誠地跪在兩旁,對它頂禮膜拜。

  一開始,驢大惑不解,還慌忙躲閃,可一路上都是如此,驢不禁飄飄然起來:原來人們如此崇拜我。當它再看見有人路過時,就會趾高氣揚地停在路中間,心安理得地接受人們的跪拜。

  回到寺院裡,驢認為自己身份高貴,死活也不肯拉磨了。僧人無奈,只好放它下山。

  驢剛下山,就遠遠看見一夥人敲鑼打鼓迎面而來,心想,一定是人們前來歡迎我,於是大搖大擺地站在馬路中間。那是一隊迎親的隊伍,卻被一頭驢攔住了去路,人們憤怒不已,棍棒交加……

  驢倉皇逃回寺裡,已經奄奄一息,臨死前,它憤憤地告訴僧人:“原來人心險惡啊,第一次下山時,人們對我頂禮膜拜,可是今天他們竟對我狠下毒手。”

  僧人嘆息一聲:“果真是一頭蠢驢!那天,人們跪拜的,是你背上馱的佛像啊!”

  人生最大的不幸,就是一輩子不認識自己。

  流量少年的故事

  有一天,一位少年流浪到寺廟。每到用餐時,他就惆悵地盯著菩薩,像在祈盼什麼。大師見他可憐,便催促弟子快些給他送去食物。

  漸漸地,少年與弟子們熟絡起來,再到餓時,便直接讓弟子去找大師要食物。弟子匆忙地去找大師,可大師卻總想出各種理由,推遲片刻後才讓弟子備好食物,還吩咐慢些給他送去。

  如此這般次數多了,弟子疑惑不解地問大師:“為何您以前急著要給少年送食物,如今卻總在故意延遲呢?”

  大師微微一笑,說:“以前我們給他送去食物,那是在成全;而如今他讓我們送食物給他,我們則成了遷就。成全是幫他,所以要快;遷就是害他,所以要慢呀!”

  大熱天,禪院裡的花被晒枯萎了。小和尚趕緊去提了一桶水來準備澆水。“別急!”老和尚說,“現在太陽大,一冷一熱,非死不可,等晚上再澆水。”

  傍晚,那盆花已經成了“黴乾菜”的樣子。小和尚見了,嘟囔道:“不早點澆……現在怎麼澆也活不了了。”沒想到老和尚卻指示:“少唆!澆!”

  等小和尚把水澆下去沒多久,已經垂下去的花居然緩了過來,而且生氣勃勃。

  “天哪!”小和尚喊道,“它們可真厲害,憋在那,撐著不死。”

  “胡說!”老和尚糾正,“不是撐著不死,而是好好活著。”

  小和尚問:“這有何不同?”

  “當然不同。”老和尚拍拍小和尚,“我問你,我今年八十多歲了,我是撐著不死,還是好好活著?”

  小和尚低著頭,半天答不上來。老和尚敲了小和尚一下,說:“笨啊!一天到晚怕死的人,是撐著不死;每天都向前看的人,是好好活著。只有好好活著,才有希望。”

  不被接受的禮物

  在旅途中,佛陀碰到一個不喜歡他的人。連續好幾天,好長的一段路,那人用盡各種方法誣衊、詆譭佛陀。

  最後,佛陀轉身問那人:“若有人送你一份禮物,但你拒絕接受,那麼這份禮物屬於誰呢?”那人答:“當然還是屬於送禮的那個人。”

  佛陀笑著說:“沒錯。若我不接受你的謾罵,那你不就是在罵自己了嗎?”

  於是,那人摸摸鼻子走了。

  有位久經沙場的將軍,十分厭倦戰爭,也厭倦了世間的你爭我鬥。於是,他特地來找一位有名的禪師,誠懇地告訴禪師自己已看破紅塵,願出家為僧。

  禪師回答:“你心性火氣太重,還不能出家,再等等吧。”

  將軍急忙說:“我現在什麼都能放下,請您立即為我剃度吧。”

  然而禪師始終堅持自己的觀點,將軍無奈,只能暫時作罷。

  一天,將軍起了個大早,趕來寺裡拜佛。老禪師一看他就說:“將軍為什麼這麼早就來拜佛呢?”

  將軍回答:“為了除去心頭火。”

  禪師當場就做了一首偈語給他,大致的意思是:“起得這麼早,不怕妻子偷人嗎?”

  將軍一聽,大怒:“你這個老和尚,怎麼信口開河,言語傷人?”

  禪師長嘆一聲道:“輕輕一撩撥,心火就燃燒,你這樣暴躁的脾氣,還談什麼除去心頭火呢?”

  五個『放』的故事

  寺院裡新來了一個小和尚,對什麼都好奇。秋天,寺院裡紅葉飛舞,小和尚跑去問師父:“紅葉這麼美,為什麼會掉呢?”

  師父一笑:“因為冬天來了,樹撐不住那麼多葉子,只好舍。這不是‘放棄’,是‘放下’!”

  冬天來了,小和尚看見師兄們把院子裡的水缸扣過來,又跑去問師父:“好好的水,為什麼要倒掉呢?”

  師父笑笑:“因為冬天冷,水結冰膨脹會把缸撐破,所以要倒乾淨。這不是‘真空’,是‘放空’!”

  大雪紛飛,厚厚的,一層又一層,積在幾棵盆栽的龍柏上。師父吩咐徒弟們合力把盆搬倒,讓樹躺下來。

  小和尚又不解了,急著問:“龍柏好好的,為什麼要弄倒?”

  師父正色道:“誰說好好的?沒見雪把樹枝都壓塌了嗎?再壓就斷了。那不是‘放倒’,是‘放平’。”

  天寒人稀,香火收入少多了,小和尚便問師父怎麼辦。

  師父說:“數數,櫃子裡還掛了多少衣服?柴房裡還堆了多少柴?倉庫裡還積了多少土豆?別想沒有的,想想還有的。苦日子總會過去的,春天總會來,你要放心。‘放心’不是‘不用心’,是把心安頓。”

  不久,春天果然來了,也許因為冬天的雪水特別多,春花爛漫,勝於往年,前殿的香火也漸漸恢復往日的盛況。師父要出遠門了,小和尚追到山門:“師父您走了,我們怎麼辦?”

  師父笑著揮揮手:“你們能懂得‘放下’、‘放空’、‘放平’、‘放心’,我還有什麼不能放手的呢?”

  

草船借箭讀書筆記心得體會
京劇大師梅蘭芳是哪裡人
相關知識
佛教智慧小故事
班主任教育智慧小故事
班主任教育智慧小故事精選
教師智慧小故事
智慧小故事心靈雞湯趣味閱讀
智慧小故事及感悟
佛教勵志小故事大全
啟迪智慧小故事
智慧小故事
管理智慧小故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