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湖北考古大發現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1日

  始於1990年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7年來,湖北省獲此殊榮的考古專案共有10個,5個集中在最近6年。六年五度入選,在全國也屬罕見。關於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之變被動為主動 帶著重大課題去發掘

  我省地處長江中游,是人類文明起源和發展的集中區域,在中華文化遺產版圖上佔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

  根據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資料,我省共有36473處不可移動文物點,總量居全國第七位,其中古遺址9761處、古墓葬13654處,地下文物佔比達64.2%。還擁有楚紀南故城、盤龍城、石家河、屈家嶺、銅綠山等9處國家級大遺址。

  黎朝斌介紹,省文物局積極爭取國家文物局的支援,加大考古經費的投入力度。“十二五”以來,開展了近30項主動性考古發掘專案,發掘面積達3.5萬餘平方米。

  這些考古發掘帶著重大課題開展,取得了新突破。其中,宜昌萬福堖遺址的發現和發掘,為探索研究楚文化起源提供了新的突破口。葉家山、文峰塔、郭家廟曾國墓地的考古發掘,使得傳世文獻中鮮有記載的曾國的年代序列、文化內涵基本釐清,這在商周考古中實屬罕見。以石家河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遺址的考古發掘,則推動著長江中游文明化程序和中華文明起源重大課題的研究。

  這些成果的取得,充分展示了我省作為考古強省的雄厚實力,對於提升湖北文化競爭力和文化話語權,具有重大意義。

  之高科技大顯身手不再是一把洛陽鏟走天下

  曾經,考古工作者靠一把洛陽鏟***田野考古工作中使用的探鏟***行走天下。如今,遙感資訊、虛擬現實、無人機等先進技術和裝置大顯身手,有效幫助考古工作者還原歷史真實。

  近年來,我省累計實施考古科技創新專案16項,涵蓋考古調查、勘探、發掘、資料整理等各環節。一批資訊平臺的建成和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提升了考古工作整體水平。

  其中,我省在全國率先實施的“考古工地數字化管理平臺科技支撐專案”,獲評“全國十佳文博技術產品”。隨州葉家山墓地實施的三維數字考古,在全省首次實現了考古發掘專案三維資料採集與虛擬復原。恩施容美土司遺址群三維掃描建模,為公眾提供了更好的互動體驗。隨州曾侯乙陪葬墓出土帳篷青銅構件復原,率先實現了文物構件的虛擬無損拼接***組裝***和三維視覺化展示。

  機載鐳射測繪與三維資訊系統專案,可過濾掉地表植被、無關建築物等資訊,更方便對遺址地形、地貌進行巨集觀考察及微觀測量。該技術由我省率先在荊州大遺址保護工作中應用,2014年獲國家測繪科技進步二等獎、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後在石家河遺址、屈家嶺遺址推廣。

  之從關起門考古到開門考古深入開展多學科聯合研究

  長期以來,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為代表的我省考古隊伍,長期紮根考古田野工地,兢兢業業。

  近5年,在這些考古隊伍的基礎上,我省聘請國內知名考古學家組成學術顧問組,廣泛參與到考古發掘中。石家河遺址考古就是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北京大學聯合實施。下一步,盤龍城遺址考古還將與美國芝加哥大學合作。

  為更好地保護出土文物,我省一方面組織專業文物保護技術人員,到重大墓葬的發掘現場,第一時間實施保護;另一方面,嘗試實驗室考古,將棺槨等特殊出土遺存整體擷取、打包,運回實驗室進行深入清理。

  同時,考古工作高度注重多學科的融合,積極與植物、動物、地質、音樂等學科開展交流與合作。本次石家河遺址考古,就與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植物研究所及中國地質大學地球科學學院等展開合作。獲得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銅綠山礦冶遺址專案,則與北京冶金專家甚至公安部刑偵專家展開密切合作,最終揭示了完整的古代礦冶生產鏈條,被認為是“中國礦冶考古史上的空前發現”。

  一系列成績的取得,使得湖北考古界在全國的影響力不斷提升。在省文物局的支援下,我省先後舉辦了葉家山、屈家嶺、盤龍城、紀南城、石家河等高規格國際國內學術研討會。

  2015年,結合“長江經濟帶”戰略,我省聯合江西、安徽、湖南等省成立了“長江流域礦冶考古聯盟”,祕書處設在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銅綠山工作站。

  去年10月,時隔4年的全國考古工作會舉行,國家文物局將會議地點選在湖北,充分體現了對我省文物考古工作的肯定。

中國最大的考古發現
考古中發現的醫書
相關知識
建國湖北考古大發現
中國史前考古大發現
二十世紀中國百項考古大發現
國寶檔案考古大發現
貴陽古墓考古大發現
宋船迷蹤南海一號考古大發現
聖經耶穌考古大發現
中國最新考古墓發現
內蒙古考古大發現
南海一號考古大發現

Have any Question?

Let us answe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