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皇帝故事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07日

  歷史就是過去出現過、發生過的人和事,具有時間久遠、不可重現的特點。故事是歷史傳承的主要途徑,故事取材於歷史,而將歷史故事運用於中學教學中又具有其獨特的真實性、趣味性、針對性和教育性特點。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篇一:朱元璋下令燒船解疑難

  明太祖朱元璋初定天下時,需要多造些船隻用來運送糧食,有一件事情,讓他感覺十分頭痛,那就是造船需要很多釘子,但負責造船的工匠,往往會利用造船的時機,虛報所用釘子的數量,因為船已經造好,釘子全部釘到了木頭裡面,到底用了多少釘子,根本沒有辦法計算,只能任憑工匠們說了算。

  一次,朱元璋又下令讓工匠們造船。為了從中謀利,這些人在造好船之後,又像往常那樣上報超支了很多釘子。

  這次,朱元璋卻不同意補償釘子,而是率領文武百官來到河邊,讓工匠們把剛剛造好的船拉到岸上,然後下令把這隻船放火燒掉。

  當時,大家都十分吃驚,誰也不明白朱元璋這樣做究竟是什麼意思。

  可是,沒有人敢違抗朱元璋的命令,很快,大火將這隻船上的木頭燒得乾乾淨淨,只落下一堆鐵釘。

  這時,朱元璋又命人將這些釘子收集起來全部過秤,得出的重量僅僅是工匠們所報數量的十分之一。

  這下,工匠們害怕了,他們一個個嚇得膽戰心驚,急忙磕頭求饒。

  朱元璋沒有處罰他們,卻定下了造一隻船所需釘子的數量,以後就按照這個標準造船,再也不敢有人從中謀利了。

  有時,遇到棘手的事情,採取看似不可思議的辦法去解決,往往可以找到最佳的答案。

  篇二:乾隆吃了婦道人家的嘴巴子

  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每一回都在鎮江耽擱不少時候。鎮江的山山水水他都玩夠了,鎮江有名的食品也都吃厭了。

  他最後一次到鎮江就住在金山行宮裡,這天,他忽然心血來潮,想獨個兒到城裡的大街小巷逛逛。

  乾隆皇帝換了一身裝束,瞞過張玉書,獨自一人進城閒逛,不知不覺走到了老南門附近的一條街道上。

  乾隆正在東張西望,忽聽吱嘎一聲,街旁一家人家開了門,走出來一位約莫二十歲左右的婦道人家,雖說家常打份,模樣兒卻十分標緻。

  乾隆皇帝一看,就假裝失落了東西,在這家門前東尋西找。忍不住地偷眼膘那青年婦人。

  那青年婦人本來要在門口站一刻兒,等個搖鼓兒的走過,買點針線,不想搖鼓兒的沒有等到,卻見一個輕浮的男子,在街心裡轉來轉去,一雙賊眼直盯著自己看,不覺臉上一紅,嘴裡低低說了句"晦氣"。

  她正要轉身回家,乾隆皇帝生怕錯過時機,三腳兩步趕到她旁邊:"請問小娘子姓甚名誰?你丈夫是什麼行當?看你家境不寬,與其愁柴愁米,不如跟我上京城享受榮華富貴去。"

  青年婦人見他跑來,嚇了一跳,再聽他說話不三不四,真是又怕又恨,關門又來不及了,急得扳起面孔罵道:"你、你、你是哪塊來的***?滾遠點,不要討嘴巴子打!”

  乾隆皇帝要在皇宮裡,有哪個妃子宮女敢違拗他?眼面前這個小小的民女竟不把他放在眼裡,頓時火上房子,伸手就拖這女人的衣裳,嘴裡還在嚇她:"快跟我走,不許亂叫,饒你不死!”

  青年婦人見他居然動手動腳的,更生氣了,左手隔開了乾隆的膀子,右手舉起來,不歪不斜,給了乾隆皇帝兩下子崩脆的嘴巴子,嘴裡大聲喊起來了:"救命!救命啊!強盜搶人啦!"

  眨眼工夫,她家裡人出來了,左右隔壁鄰居聽到喊"救命",都把大門開了,乾隆皇帝一看風頭不對,身邊又沒帶保駕的,不要吃眼前虧,連忙腳底下擦油,溜之大吉。

  乾隆回到行宮,就跟心腹太監商量,不說吃了婦道人家嘴巴子,只說要拿違旨犯上的民女問罪。可是又不知民女姓名,又沒看清她家門朝東門朝西,到哪塊去捉拿?

  乾隆細細回想,只記得她家門口地上,有七塊小圓石頭拼合成北斗七星的樣子。好!就認定那個門前有七星石的人家去捉人。

  這訊息被大臣張玉書聽到了。張玉書是鎮江人,他怕案子鬧大了會連累他本人和全鎮江的官紳,就連夜到那條街上,把通街的男女老少都喊起來,趕在天亮以前,家家門口都鋪起一樣大小的七星石。

  第二天,心腹太監帶了大隊御林軍上街捉人。萬想不到,家家門口都有七星石,不曉得捉哪一家是好,只得垂頭喪氣,回去復旨,請皇上親自去認一認。

  乾隆皇帝見沒有捉到人,心裡當然掃興,要他再親自下去捉吧,他也不情願。他是瞎子吃餛飩--心裡有數。這樁事鬧出去臉上也無光,只好嘆了一口氣,裝作寬巨集大量的樣子:"算了吧,不必捉了,小民無知,恕他們無罪!"

  乾隆皇帝打這個時候起,恨透了鎮江人,連一向誇讚的金山、焦山也說不好了。他在大臣們面前,一提起鎮江,就講:"鎮江嘛,真是窮山、惡水、潑婦、刁民啊!”

  篇三:古代皇帝也愛養寵物

  以前寵物只是單指人們為了消除孤寂或出於娛樂目的而豢養的動物。一般為了消除孤寂,或娛樂而豢養,以前的寵物一般是哺乳綱或鳥綱的動物,因為這些動物腦子比較發達,容易和人交流。

  現在人喜歡養寵物,把小貓小狗看得比兒女都親,但和古代皇帝比起來,真是小巫見大巫,各朝各代的皇帝們,利用手中的職權,把寵物養到了前所未有的新境界。

  春秋時期的衛國國君衛懿公喜歡養鶴,把偌大的皇宮變成了專業養殖場,看著成群的白鶴盤旋在皇宮上空,他高興得手舞足蹈、對鶴高歌。他把白鶴看得比嬪妃大臣都要親,封它們做將軍,讓它們享受比士大夫還要優厚的待遇。

  皇帝出巡時,還會把鶴帶在身邊,怕鶴飛太久會累著,讓它們和自己同乘龍攆,真是一分鐘不見如隔三秋啊。為了讓自己心愛的寵物吃好喝好,衛懿公還發明瞭一個聞所未聞的稅種——鶴稅,弄得老百姓個個怨聲載道。

  外敵入侵時,軍隊和將士都不肯出徵,憤憤不平地對皇帝說:“讓你的鶴去打仗吧!”沒想到,衛懿心真的帶著他的鶴,親自出城作戰。

  唐武帝李炎還在做穎王時,王府中就養有許多動物。他將其中可人者列為十玩,分別有雅號:九皋處士***鶴***、長鳴都尉***雞***、猩猩奴***猴***、長耳公***驢***、茸客***鹿***、玄素先生***白鷗***、靈壽子***龜***、守門使***犬***、鼠將***貓***、辯哥***鸚鵡***。

  唐代的帝王,似乎都愛縱馬鬥雞打獵玩鳥,尤其對鳥類更為偏愛。“太宗懷鷂”的典故出自李世民,事情是這樣的:李世民得了一隻漂亮的鷂子,正架在臂上把玩,抬眼看到魏徵,趕緊把鷂子藏到懷裡。

  魏徵明知有異,長篇大論地說了一通帝王應戒逸樂,以免玩物喪志的大道理,李世民只好耐著性子聽著。等魏徵走後一看,鷂子已經悶死了。

  唐玄宗時,閒殿使管理下的後宮五坊中,鳥類就佔有四坊:鶥坊、鶻坊、鷂坊、鷹坊***另一坊為狗坊***。玄宗李隆基把所養的黃鶯稱為“金衣公子”,嶺南進貢的一隻白鸚鵡,雅號“雪衣娘”。雪衣娘會背誦詩篇、念《多心經》,更厲害的是,它會幫李隆基賴棋。李隆基和楊貴妃、諸王博戲時,一旦皇帝勢頭不好要輸,侍從趕緊召喚雪衣娘,雪衣娘就飛上棋盤亂扇亂踹,棋局也就不了了之。

  明朝皇帝朱瞻基從小就喜歡鬥蟋蟀,怕他玩物喪志,太后曾將宮裡鬥蟋蟀的碗全部摔碎,但什麼都不能阻止朱瞻基對蟋蟀的喜愛,他登基後,第一件事就是下達紅標頭檔案,讓各部門選上好的蟋蟀上貢,還命工匠大造精美的蟋蟀碗。

  每天一下朝,朱瞻基就和太監大臣們圍在一起鬥蟋蟀,鬥得廢寢忘食,喊聲震徹皇宮。因為皇帝的寵愛,小小的蟋蟀一夜之間身價倍漲,如同皇親貴戚,老百姓若敢傷害它們,會受到法律嚴懲,弄得百姓戰戰兢兢,很多人甚至為此送了性命。

  朱瞻基鬥蟋蟀到了發痴如醉的地步,據說蒙古軍快攻到北京時,他還在不亦樂乎地玩蟋蟀,所以,後人送了他一個很貼切的外號“蟋蟀皇帝”。

  讓人沒想到的是,清朝的雍正皇帝也喜歡養寵物,他有兩隻愛犬,一隻叫“造化”,一隻喚作“百福”,為了讓愛犬穿上舒適漂亮的衣服,四爺專門下旨,命裁縫:“給造化狗做紡絲軟裡虎套頭一件,再給百福狗做紡絲軟裡麒麟套頭一件。”衣服做好後,他會仔細觀察,發現哪顆鈕釦釘得不結實,哪個細節不夠漂亮,或者狗狗穿著有絲毫不舒服,他就會大發雷霆,命人重做。

  除了吃穿用度上對愛犬照顧有加,雍正還專門聘了一位西洋畫師為狗狗作畫,畫稿完成後,他會親自過目,狗尾巴的毛畫短了,身體畫小了,都得重新畫,日理萬機的雍正皇帝,居然能抽出時間管狗的事,真是讓人大跌眼鏡。

  中國皇家身世最漂泊的寵物,恐怕要算圓明園的一條京巴,1860年火燒圓明園,英軍上尉哈特·鄧恩抱走了一隻京巴,取名為“蠃逖”,小狗遠渡重洋,最後成為了維多利亞女王的寵愛,它在白金漢宮的走廊裡一直快樂地生活到1872年才死去。

  古人養的寵物當然不止這些,窺一斑而見全豹,就不一一贅述了。從上述的例證來看,古今的時代雖異,但古今的心理相似。能養寵物,彰示了人的生活質量,更體現人與動物世界的親近,有的還寄託了對幸福的追求和嚮往。但不能玩物喪志,如衛懿公好鶴亡國,這才叫嗚乎哀哉,以史為鑑,可驚可醒。

  看過還:

桑維翰論文言文閱讀答案
桑姓雞寶寶取名好聽的名字
相關知識
中國古代的皇帝故事
中國古代的感恩故事朗誦稿
讀中國古代的寓言故事
中國古代的成語故事
中國古代勵志小故事大全
中國古代正能量故事大全
古代孝心小故事_中國古代孝心小故事
中國古代科學家故事
中國古代正能量故事
中國古代的名言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