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畫的保護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11日

  敦煌,是一個震驚世界的人類文化寶庫,敦煌壁畫總面積達52000餘平方米,壁畫內容豐富多彩,為中國歷史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形象史料。敦煌壁畫是敦煌藝術的主要組成部分,規模巨大,技藝精湛。以下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一起來看看吧!

  1莫高窟的簡介

  敦煌,位於我國甘肅省河西走廊西端,作為古代“絲綢之路”的重鎮,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它總綰中西交通的“咽喉之地”,地當南北要衝。由敦煌出發,向東經河西走廊,可至漢唐古都長安、洛陽;向西經過西域***現我國新疆地區***,可入中亞、西亞及南亞諸國,還可遠達歐洲的羅馬;向北翻過馬鬃山,便是北方草原絲綢之路;向南越過阿爾金山,可接唐蕃古道。敦煌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它在歐亞文明互動、漢族和少數民族文化交融的歷史程序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公元4-14世紀,古敦煌郡地區受到佛教和佛教藝術傳播的影響,古代藝術家們在此建造了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肅北五個廟石窟、安西榆林窟、東千佛洞等一批石窟,我們統稱為敦煌石窟,其中尤以莫高窟最為典型。

  舉世聞名的敦煌莫高窟***Dunhuang Caves***俗稱千佛洞,被譽為20世紀最有價值的文化發現——“東方盧浮宮”,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畫和塑像聞名於世。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現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聖地。近代發現的藏經洞,內有5萬多件古代文物,由此衍生專門研究藏經洞典籍和敦煌藝術的學科——敦煌學。1961年,被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2莫高窟的儲存現狀

  敦煌石窟已經過了千百年漫長歲月,由於受到了自然營力和人類活動的長期作用,使石窟崖體及壁畫和彩塑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特別是明朝後期封閉嘉峪關後,敦煌便成為邊荒之地,千年佛教聖地敦煌石窟為人遺忘,長達500年之久無人問津。任憑自然坍塌、風沙侵蝕、河水入滲、偷盜破壞和煙熏火燎。截止本世紀40 年代初,敦煌石窟已是一派荒涼破敗、病害累累,遭到嚴重破壞。僅就石窟病害而言,可分為以下幾類:

  ***1***崩塌

  石窟所在崖體結構不穩定,產生的橫向崖邊裂隙和縱向垂直裂隙,造成石窟崖體錯落失穩,裂隙還為水分入滲與鹽份運移提供通道,危及文物。

  ***2***風蝕

  莫高窟位於鳴沙山東麓的崖壁上,由於西北、東北、西南多風向的作用,鳴沙山大量的沙物質進入窟區,造成每年達近3000立方米積沙,汙染環境,影響景觀;風沙掏蝕崖壁,造成崖壁危石,威脅洞窟安全;汙染磨蝕壁畫和彩塑,使表面顏料脫落,失去光彩,影響視覺效果。

  ***3***滲水

  雨水沖刷崖壁,形成沖溝;大氣降水從石窟上層薄頂洞窟裂隙入滲;在本世紀40 年代以前,由於長期無人管理,莫高窟大部分下層洞窟埋在沙中,上面的雨水和對面河水灌入有積沙的洞內,使下層洞窟長期處於飽水沙的浸泡之中;水的滲入,導致巖體中可溶鹽類運移,危及壁畫。

  ***4***退化

  各種原因使壁畫和彩塑產生病害,造成其退化。主要有:

  ***a***崖壁裂隙或其它原因使壁畫地仗層與崖壁失去粘接,導致壁畫區域性空鼓,有的造成大面積脫落,甚至墜毀。

  ***b***水分入滲,造成巖體中可溶性鹽類的運移,使壁畫地仗層酥鹼,嚴重者壁畫完全毀壞。

  ***c***顏料用膠不當,導致壁畫顏料層龜裂,狀似鱗甲,甚至起片卷翅脫落,畫面成了空白。

  ***e***光照潮溼或顏料間的相互作用,致使壁畫某些顏料變色,影響藝術魅力。 ***f***壁畫顏料層的顏料顆粒逐漸脫落減少,造成畫面色調晦暗,形象模糊,一些壁畫作品失去了藝術魅力。

  ***g***壁畫生長黴菌,昆蟲碰撞和遺留在壁畫表面的排洩物,汙染壁畫顏料層,改變了壁畫的原有面貌。

  ***h***彩塑木質骨架的變質或者糟朽,導致四肢斷折,肢體鬆動、傾斜甚至解體,嚴重者墜毀。

  ***5***人為破壞

  ***a***煙火薰燎形成的煙炱,汙染畫面甚至使畫面完全變黑,無法辨認。 ***b***塗寫刻畫,損傷畫面,破壞了壁畫藝術的完整性。

  3莫高窟的保護

  3.1不平凡的保護歷程

  敦煌研究院***前身為敦煌藝術研究所***自1943年成立開始,在常書鴻先生的帶領下,開始了敦煌莫高窟的保護工作。修築了850米的圍牆,聯接了部分無法達到的洞窟;清除了300多個洞窟的積沙,拆除了白俄在洞窟內搭建的土炕、土灶;對洞窟作了初步整理,少量洞窟還安裝了門窗;設警衛股負責洞窟安全警衛。此外,進行洞窟編號,開始調查洞窟內容,撰寫洞窟說明,帶領遊人參觀講解等。當時所做的各項工作,大體形成了現在的保護、研究、弘揚的基礎。

  進入50年代以後,國之重寶的莫高窟,受到國家的特別關愛,列為第一批重點保護單位,屢次組織專家全面綜合考察,根據現狀和存在的嚴重病害,制訂計劃,撥出專款,展開全面搶救性修復。

  進入80年代後,實行了更有效地保護,在重視搶救修復的同時,也重視常規的保養維護;在重視保護莫高窟遺址的同時,也重視遺址環境的保護;在重視科學技術保護的同時,也重視通過實施管理措施的保護。

  這個時期,制訂了莫高窟科學保護的長遠規劃,培養了科學保護的技術人才。充實了保護的科學手段,擴大了國內外的合作保護,加強了保護管理機構,採取了多項保護管理措施。

  這個時期,隨著國家重視科技及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莫高窟的保護工作也步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保護時期。與此同時,適逢與美國蓋蒂保護研究所和日本東京國立文化節開展國際合作保護的契機,對促進保護人才的成長,引進先進的技術和裝置,推進科學保護工作,起了重要作用。這個階段先後進行了工程阻沙、化學固沙、生物固沙相結合的綜合治沙試驗;全自動的氣象環境監測與洞窟環境監測;壁畫顏色無損監測;薄頂洞窟與破損崖體的觀測與加固;壁畫顏料變色機理探討;壁畫膠結材料的分析;壁畫修復材料的評估;風化石質文物加固材料的應用;裂隙位移監測;石窟崖體與附加建築物穩定性的研究;莫高窟窟區地震危險性分析;榆林窟危巖鉚索加固與裂隙灌漿;壁畫圖象數字化處理及計算機存貯等。上述工作表明,保護工作進入80年代以來,保護已不限於搶救性修復,而是從遺址現狀的全域性著眼,以預防為主為原則,開展多學科綜合研究。

  3.2多學科的綜合性科學的保護

  科學和技術是做好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基礎,是最大限度延緩文化遺產壽命的必要條件。敦煌研究院針對莫高窟具有豐富資訊和珍貴价值的獨特性,及石窟和環境複雜構成的特點,長期堅持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綜合研究。一方面,通過人文社會科學的多種學科結合,開展敦煌石窟和敦煌文獻的研究,對其所承載的資訊和價值進行調查、整理、考證、解讀,經過數十年的不懈努力,對敦煌和莫高窟歷史、地理、藝術、內容、文化和佛教史進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通過出版180多種專著,2600多篇論文,對莫高窟的歷史、藝術、科技、社會等多元價值進行了全面揭示,為敦煌學研究和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做出了突出貢獻,改變了敦煌在中國,研究在外國的局面。另一方面,通過自然科學多學科的結合和多層面的工作,開展對莫高窟及其環境的調查、分析、研究,主要有石窟窟區環境與洞窟內微環境的監測研究,砂礫岩風化機理研究,風沙危害和防治研究,壁畫材質分析研究,壁畫病害機理研究,壁畫修復材料和砂礫岩石窟巖體裂隙灌漿材料篩選研究,土遺址保護研究等等,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這些成果逐步解決了石窟本體和其生存環境的依存關係,以及石窟本體為什麼有病害,病害機理是什麼,應採用什麼材料和技術來加固和修復保護等一系列長期困擾敦煌石窟保護的難題。由於加強了科研,石質文物和土質文物的保護理論和實踐都有了重大突破,深化了對石窟和周圍環境及其現狀和病害的認識,對疑難壁畫病害的形成原因和機理研究取得了重要進展,創造性地研製出石質文物和土質文物的加固材料,初步探索出石質文物和土質文物的加固技術和工藝,從而使莫高窟和榆林窟的巖體加固、壁畫和彩塑修復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使敦煌石窟及其環境得到了很好的保護,煥發了古老石窟昔日的光彩,並逐步形成以環境監測和保護、壁畫分析和修復、石窟加固、石窟檔案為內容的科技保護體系,使敦煌研究院在壁畫和土遺址保護領域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已成為我國石窟和土遺址文物保護的基地,併發揮了積極的輻射作用。

  3.3預防性的保護

  由於時序的單一方向性,表徵著某個階段人類文明活動的文物,其本身就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再造性,現代文明社會的快速發展又嚴重加劇了文物毀壞的程度,我們面臨的難題是文物的不可替代性和其本身不可抗拒被毀壞的特質。而文物保護的目的就是延緩文物的衰老過程。因此,預防文物病害的發生就成了文物保護科學研究的更高目標。敦煌研究院通過二十年的艱苦探索和實踐,使敦煌石窟的保護工作從原來的搶救性保護過渡到科學保護階段。在這一過程中,我們深切體會到要真正扭轉文物保護的被動局面,變被動為主動,必須在大量保護科研成果的基礎上向全面、規範的預防性保護轉化。預防性保護是國際文物保護的發展方向,是延長文物壽命所必須,是更主動、更積極的保護。為此,我們開展了預防性的保護專案,如“洞窟遊客承載量”的綜合研究專案,這個專案的提出是為了應對逐步升溫的旅遊壓力、切實處理好文物保護與旅遊發展的關係、預防不適當的開放給文物帶來的破壞,採取緩解遊客對洞窟造成壓力的措施提供科學依據。又如為了搶救敦煌石窟珍貴的文物資訊,使之得到永久真實的儲存,國家科技部、國家文物局和甘肅省科委先後立項,將日新月異的計算機技術和數字技術應用到敦煌石窟文物保護工作中來,開展壁畫影象數字化存貯與再現技術的科技攻關,美國梅隆基金會和美國西北大學也參與了該專案的合作研究,目前專案已取得突破性進展並付諸實施。敦煌石窟壁畫彩塑的數字化,不僅永久儲存了文物資訊,還可為敦煌學研究提供準確和詳細的資訊資料,並可製作虛擬洞窟供遊客參觀欣賞,為緩解石窟開放的壓力,保護壁畫提供了技術保障。此外,我們還開展了“敦煌莫高窟環境演化與石窟保護研究”、“敦煌莫高窟及周邊地區環境演化科普教育”,我們希望通過這些專案把認識文物賦存環境對文物保護的重要性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同時也希望喚起全社會樹立保護環境、保護人類珍貴遺產的意識。

  3.4利用和保護的新思路

  3.4.1敦煌石窟虛擬重現與漫遊

  敦煌石窟虛擬漫遊系統的設計目標是:具備基本的漫遊功能,即自由控制漫遊路線;具備區域性物件的拾取、放大等處理功能,滿足考古工作者和藝術工作者的需要;提供較高真實感的繪製,特別是在壁畫的清晰度方面,要保證使用者在接近壁畫時仍具有一定的解析度,提供面向遊客的石窟漫遊等。因為敦煌石窟彼此之間相互獨立,使用者在實際參觀中某一時刻所關注的只可能是一個石窟,所以我們將各個石窟分別建模和漫遊,並以外景漫遊將它們有機地串在一起。這不僅為實現自由式的漫遊提供了設計方便,而且在實際應用中,也可以方便研究人員開展工作。

  3.4.2壁畫色彩復原與演變模擬

  敦煌壁畫色彩復原的思路是:根據影象的主要顏色,自動將壁畫影象劃分得到幾張單色影象;利用壁畫的屬性檢索出與當前壁畫相似的完好的壁畫作為復原的參考壁畫;同時應用敦煌傳統用色知識,壁畫風格知識、敦煌研究專家的經驗知識,進行色彩復原推理;最後,利用變色演示技術,可以產生很多中間影象,逼真地模擬壁畫演變的全過程,供敦煌色彩專家和文物保護專家參考。壁畫復原演變模擬涉及的主要技術包括:色彩分層、色彩風格表達檢索、類比推理、色彩協調對映等方面。

  通過浙江大學與敦煌研究院雙方計算機與文物保護專家們的共同努力,已經基本完成了莫高窟第17、45、85、205、419窟中壁畫與彩塑的數字化攝影與儲存,並開發了包括莫高窟外景在內的石窟虛擬展示與旅遊參觀系統;另外,以第205 窟的南牆壁畫為重點,完成了壁畫影象色彩的數字化復原與歷史演變過程模擬。同時,還開發了支援石窟現場調查、病害標記、材料分析、環境監測與壁畫修復等全過程的計算機輔助石窟保護修復輔助系統、能臨摹創作敦煌風格圖案的智慧圖案輔助設計系統。目前,我們正進一步加深對面向瀕危文物保護的資訊數字化關鍵技術研究開發,完善各個應用軟體系統,並擬推廣應用到其他遺址、文物的保護研究與開發。

1.敦煌壁畫保護

2.對敦煌壁畫的數字化保護***3***

3.對敦煌壁畫的數字化保護***2***

4.古代壁畫保護方法

5.敦煌壁畫被毀

敦煌壁畫速寫圖片
敦煌壁畫人物線稿
相關知識
敦煌壁畫的保護
敦煌壁畫的種類
敦煌壁畫的藝術特色
敦煌壁畫保護
敦煌壁畫手的畫法
敦煌壁畫中的動物
敦煌壁畫中的飛天圖片
敦煌壁畫背景
敦煌壁畫人物線描
敦煌壁畫鹿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