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茶文化的發源歷史
公元前53年,蜀農吳理真在雅安蒙頂山首開人工植茶先河,由此而發展到全國和世界,吳理真因此被稱為“茶祖”,世界茶文化也由此發源。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茶馬古道同絲綢之路一樣,是我國西部自古以來對外交往的商貿通道。它肇始於唐代茶馬互市,但千百年來,其功能延伸已遠遠超出單純貿易範圍。歷史上,茶馬古道前端起始有兩條路線:一條在雲南,一條在四川。四川茶馬古道以今四川雅安一帶產茶區為起點,由南北兩條支線通向西藏地區。雅安邊茶從唐代開始傳入西藏,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一直是藏族人民喜愛的飲用品。雅安與藏區接壤,兩地間容易發生溝通和交流,從最初的簡單以物易物,到後來便逐漸發展成大規模的“以茶易馬”和“茶土交流”,使得從四川雅安到西藏拉薩之間逐漸形成了一條非常重要的古代商道。
從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時期,雅安的茶葉就經四川茶馬古道***雅安段***運到大渡河以西,這條當年的犛牛道就是我國最早出現的茶道。而雅安,既是茶馬古道川藏線的起點,也是最早向西藏輸入茶葉的原產地。宋代時,官府曾在雅安設立“茶馬司”,清代更將雅安指定為專為藏區生產茶葉的基地之一。
如今,位於四川省雅安市名山縣新店鎮的長春村仍然保留著一座古建築,在默默地向人們訴說著曾經的興盛場面。它就是始建於宋神宗熙寧七年的“茶馬司”。據瞭解,“遣官以主之”,專司茶馬互市事宜,茶馬司是宋以來專管茶政機構所在地。當時名山茶馬司屬成都府路統領,辦理籌集邊茶上繳成都府路,同時承擔了名山縣和百丈縣“名山茶”籌措和以茶換馬事務。鼎盛時期,達到“歲運名山茶二萬馱”***每馱50公斤***之多。佔官方統籌總數的一半以上。
在天全縣始陽鎮新中村六組老街邊,至今還保留了清代官方儲藏邊茶的倉庫。據瞭解,該倉庫正是當時儲存邊茶的倉庫。現在該建築只存樑柱,但從整體結構來看,仍可見當時的氣勢之恢巨集,規模之大。在新建成的雅安市博物館中,專門陳列了“茶馬古道”主題。這是民國時天增公茶號遺址上原址拆下的磚瓦復原而成的。事實上,雅安不僅有全國獨有的茶號遺址,而且不止一處。
雅安茶馬古道還有著特有的背夫文化。茶馬古道是一個龐大的交通網路,是以川藏茶馬古道、滇藏茶馬古道和青藏茶馬古道三條大道為主線,輔以眾多支線、附線構成的道路系統。這些交通網路中,唯獨只有雅安是以人力運送方式為主的一條古道。“冰崖雪嶺插雲霄,騎馬西來共說勞,多少貧民辛苦狀,為從肩上數茶包。白髮老人十歲童,淫淋雨汗滿雲中,若叫富貴說休養,也應開門怕曉風。”這是清朝詩人所寫的《過相嶺見負茶有感》,字字珠璣,記錄著大相嶺的古道背夫艱辛的歷史。
雅安茶文化的介紹
雅安距成都僅115公里,素有“川西咽喉”、“西藏門戶”、“民族走廊”之稱。境內自然資源豐富,山地佔94%,有“雨城”、“天漏”之稱。雅安歷史悠久,先秦時代就已納入中央政府管轄,兩漢文化歷史底蘊豐厚,近代更留下了“翼王悲劇地、紅軍勝利場”的史蹟。原為西康省省會,1953年隨西康撤省併入四川,設雅安地區,2000年撤地設市。這裡是盆地向高原過度的生態階梯。
1869年,名叫阿爾芒·戴維的法國人在夾金山山麓的雅安鄧池溝教堂附近發現“一個可愛的物種”、“一個最不可思議的動物”大熊貓,使大熊貓這個從冰川時代存留下來的活化石走出雅安,走向世界。雅安是世界茶文化、茶栽培的發源地,是全世界最早有人工栽培茶樹的地區,且擁有世界上最大規模的野生桂花林,也是國內最佳紅葉觀賞區之一。有雅雨、雅魚、雅女“雅安三絕”美譽。
2000多年前,滎經已有砂器生產,滎經砂器製作工藝至今依然沿襲春秋時期的工藝,相傳幾千年的原始工藝,使滎經砂器形成了紅色、銀灰色、黑色為主的單色砂器,且以砂鍋、砂罐等生活器皿為主。
雅安南路邊茶製作技藝,唐宋時就開始傳承,形成一套獨具特色的製作技藝和標準。技藝主要分為採割、初制、成品茶加工三個部分。一些工藝被完整保留下來,進行了改良完善,但很多手工操作的工具和用具正在消失、變異,能操作使用的人也越來越少。
蒙山茶品種較多,各種茶的製作工藝也不盡相同,蒙山茶傳統制作的主要器具包括:柴火灶,以草木薪作為燃料;烘***炒***鍋,以鐵鍋最適宜;樹枝,用於在熱鍋中翻炒青葉***新鮮的茶葉***;背篼、篾簸,製茶基本工具;白蠟,用於潤滑鍋;木炭,烘乾成品;草紙、麻繩,用於包裝成品。
亞洲茶文化的基本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