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陽縣富硒茶文化的歷史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8日

  紫陽富硒茶,歷史悠久,且天然富硒區,所產茶葉硒元素含量高,具有特種保健功效。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紫陽縣所在的安康市產茶歷史悠久,至少有3000多年曆史。茶祖神農氏在陝西形成了最早的飲茶習俗,開創了陝西5000年“茗飲之風”,陝西更是開啟了“茶馬互市”的先河,將“茗飲之事”推廣至大江南北,形成了舉國飲茶之風,陝西茶文化是中華茶文化的源頭,它的發展史基本上代表了中國茶文化的發展史。而作為陝西茶樹最佳生長區和茶葉主產區的安康更是中國最早栽培茶樹、最早生產貢茶的地方,一直處於茶樹原產地與古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中間地帶。

  據《華陽國志·巴志》載:“北接漢中,南極黔涪。土植五穀,牲具六畜。桑蠶、麻苧、魚鹽、銅、鐵、丹、漆、茶、蜜,靈龜巨犀,山雞臺雉,黃澗鮮粉,皆納貢之。其果實之珍者,樹有荔枝,蔓有辛蒟,園有芳蒻香茗。”其中香茗即指茶葉。這說明包括今紫陽茶區在內的巴國,茶葉的栽培已十分普遍。

  佛教的傳入,對茶葉的傳播起了重要作用。古文獻載,東漢中期佛教已傳入紫陽。由於僧侶們講究坐禪戒酒,就在寺院旁開闢茶園,以供飲茶之需。在民間,專為進貢而興植的茶園也陸續出現。

  南北朝時期,由於戰亂,大批流民湧入大巴山區,促進了山區的開發和茶葉的發展。此後數百年間,漢水流域一直比較***——這是唐代金州成為當時有名的富庶之區的重要原因。金州境內的“西城、安康二縣山谷”***即今紫陽、安康、嵐皋一帶***,成為唐山南茶區的一部分,陸羽《茶經》有載。朝廷還將茶葉列為僅次於金的第二位貢品。《新唐書》載:“金州……土貢麩金、茶牙、椒、乾漆、椒實、白膠香、麝香、杜仲、雷丸、枳殼、黃檗。”

  紫陽縣富硒茶文化的沖泡程式

  第一步:天女散花,展示茶具。

  紫陽富硒毛尖、銀針最宜蓋碗茶沖泡。沖泡為溼宜在90度左右,以玻璃大茶壺作洗茶壺,以中號紫砂壺作公道杯,以青花蓋碗茶作品飲杯。由兩名副泡手用托盤將一次擺上茶托,再上茶碗,再上碗蓋。動作達到流暢,迅速、準確,似行於流水,天女散花。

  第二步:嫩芽初露,萬古茶韻。

  由主泡手介紹紫陽富硒茶的歷史、地位、作用、特徵。由副手用茶匙從茶海中取出幹茶裝碟,讓客人觀看留下紫陽茶第一感覺,以上的程式均有背影音樂。

  第三步:游龍入海,靈芽出世,周公三吐哺。

  ***一***洗茶:將茶剩入玻璃壺內,先用90度山泉,先低後高,將水注入壺至滿,卻浮泡後,用頭道茶水去溫紫砂公道杯,然後將壺水提高注七分入壺,使茶在壺內翻滾,再將茶汗箅入公道杯中,如此三次稱之為游龍入海。

  ***二***奉茶:此時玻璃內的茶葉已是鶯舌向天展、旗槍列如隊,明前嫩芽已是一覽無餘。這時由副泡拿起玻璃,搖動旋轉,將茶芽連同茶一次分注入客人茶碗中,每碗注入芽頭百餘枚,綠湯嫩芽、猶如處子,此為靈芽出世。

  ***三***敬茶:此時孕育在公道杯中的茶湯已是香、色俱佳之時,此時由主泡手端壺一一向客人敬茶,三巡過後,飲者滿腮清香、神爽志明,稱之周公三吐哺。

  第四步:品茶聽歌。紫陽是有名的歌鄉,而歌詞以茶托情,有單唱,有對唱,聽歌品茗。在悠閒中領略紫陽茶味,在清爽中感悟茶道中釋放出的精神。

  紫陽功夫茶程式與潮州功夫程式相似,宜用紫陽翠峰和紫陽炒青泡茶。

  紫陽縣富硒茶文化的介紹

  紫陽在久遠的歷史中並沒有形成固定的茶葉品飲形式,在頻繁的自然災害和戰亂中,紫陽文化在歷史上出現了幾個斷層。新時石器時代的馬家營文化,夏商時期、魏晉時期的白馬石文化,到元末明初的以東明庵為主體的寺廟文化,而這幾個時期的文化繁榮,並沒有形成一種承啟關係。紫陽在置縣以前時屬秦,時屬巴蜀,時歸荊楚,不同的文化因子散落其中,加之紫陽遠離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導致了紫陽茶文化的零散性和不明顯性。地域的獨特位置給雲茶巴茶向中原、東南推進提供了通道,形成紫陽茶文化西南東南過渡地帶。秦嶺也成為南北分水嶺,給大唐貴族茶道和雅士茶道傳入設定了障礙。雖然大唐貴族茶道的香風曾也薰染過漢水流域,但尋覓其蹤,早是雪泥鴻爪。

  商業經濟的發育,撬動著文明車輪的向前,使橫貫東西漢江檣桅林立,匆匆商船,不斷把中原文化、湘楚文化攜至。加之荊襄流民湧入老林,各地品飲方式、文化的互融,導致了紫陽茶文化的多元性,形成了以湘楚文化、巴蜀文化、長安文化為主體的異化體。三是紫陽置縣後,由於明朝的茶馬貿易和對中亞、東海沿岸的對外開放,以茶葉、陶瓷、絲綢為主體的貿易,使茶葉的經濟主體地位再次提高。同時也因為寺廟、道觀以茶理佛,以茶悟道,培育了茶道的成長,脫胎了紫陽茶道的雛形。

 

自學茶道的書籍
紫陽縣茶文化的簡介
相關知識
紫陽縣富硒茶文化的歷史
陝西紫陽茶文化的歷史
陝西安康富硒茶文化的亮點
紫砂與茶文化的歷史
中國茶文化的歷史
中國茶文化的歷史與發展現狀
中國茶和茶文化的歷史
成都巴蜀茶文化的歷史
湖北茶文化的歷史發展
坦洋工夫茶文化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