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關於茶的優秀散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1日

  在又苦又甜的茶裡,可以領悟到生活的本質和哲理。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供大家欣賞。

  :一杯茶引發的思考

  不管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要改變自己固有的觀念,走出自己的舒適區去嘗試新的事物,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最近正好是新茶上市,前不久收到竹葉青給我定製的春茶,於是我就帶到辦公室給同事們嚐鮮。幾個老外圍觀了我泡茶的全過程,看著杯子裡豎立的茶芽,都發出嘖嘖的驚歎聲。我告訴他們,看茶就如同紅酒裡的品香一樣,是中國茶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

  可是,當我把泡好的茶端給他們請他們品嚐時,他們猶豫著接過,聞了又聞,就是不敢張口去喝。因為在他們的認知裡,茶應該是茶粉、茶包。

  而眼前這杯水,充滿神祕魔幻的東方氣息,美則美矣,但真要嚥下肚子,卻有點勉為其難。

  我一再堅持,告訴他們喝綠茶追求的是新鮮,中國人喜歡用每年春季最新鮮的茶葉招待朋友,所謂“新茶老友”。

  出於禮貌,他們小啜了幾口,就放在了一邊。下班的時候,每個人的辦公桌上都還放著滿滿的一杯茶。

  對我來說,在“推廣”中國文化時遭受這樣的挫敗,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有一次和同事聊天,幾個人都誇口自己喜歡吃中餐,我對他們說,你們吃的中餐都不是真正的中餐,而是經過改良的美式中餐,在中國根本沒有人吃,下次我帶你們去吃真正的中餐。

  看著他們一臉神往,我一下子來了勁頭。第二天中午,我拉著這幫人去了一家很正宗的川菜館,點了夫妻肺片、蒜泥白肉、水煮魚、回鍋肉和螞蟻上樹。

  等菜一盤盤上桌,我的同事們臉上的表情也在慢慢變得詫異。他們小心翼翼地舉起筷子,小心翼翼地夾起菜放進嘴裡。雖然出於禮貌不停地說很好吃,可是他們的胃沒法撒謊,吃了半個小時,大部分的菜都還是滿滿的一盤。

  於心不忍的我只好又善解人意地點了左宗棠雞和芝麻牛肉。看著他們如釋重負又歡欣鼓舞地把這兩道美式中餐裡最常見的菜一掃而光,我在心裡哭笑不得。

  在紐約這樣的城市,每個人都標榜自己願意接受新鮮事物,他們誇張地標榜自己熱愛中國菜、熱愛韓國菜、熱愛尼泊爾菜——熱愛任何一個國家的菜,就連用筷子都是人人掌握的基本技能。可是很多人這樣做,其實僅僅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社交虛榮心,對他們來說,能夠接受的中國菜也就僅限於改良後迎合了他們口味的美式中餐而已。

  到過美國的人大概都知道美式中餐是怎麼一回事。全美各地一共有4萬多家中餐館,比麥當勞、肯德基和漢堡王加在一起還要多,大城市裡街頭巷尾幾乎隨處可見,如果你開車上路,即使在最荒無人煙的偏僻角落,也能看到中餐館像燈塔一樣頑強地矗立在路旁,這些中餐館大多是中國移民開的小型家庭餐館。我在地圖裡搜了一下Chinese Restaurant,結果密密麻麻。

  這些中餐館裡最著名的菜就是我上面提到的左宗棠雞。這個名字其實是誤傳,它真正的名稱是General Tso's Chicken,意思是“左將軍的雞肉”,左將軍就是清朝將領左宗棠。這道菜是用大塊去皮的雞肉裹上面粉,油炸後澆上濃稠的糖醋醬,味道又酸又甜,口感有點像咕咾肉。此外,還有芝麻雞和陳皮雞,味道都差不多。

  美式中餐裡最常見的配菜是西蘭花,肉類一般是雞肉和牛肉,由此就誕生了另外兩道美式中餐:西蘭花炒牛肉和西蘭花炒雞肉。這裡用“炒”有點不恰當,因為所謂的炒,其實無非是把肉弄熟了澆點湯汁,至於西蘭花,則沿襲美國人的習慣,幾乎是生的。

  此外,還有雞肉、牛肉以及蝦肉和其他幾種蔬菜的組合,但也不外乎青椒、豌豆和蘑菇這幾種。所有這些菜的味道也都差不多。

  美國人不太吃豬肉,所以中餐館幾乎沒有豬肉,不過一部分中餐館會提供叉燒,當然味道和中國的叉燒是完全不一樣的。

  還有一道名菜芙蓉蛋,就是把雞蛋和蔬菜拌在一起油炸,根據顧客口味的不同還會加上牛肉、雞肉或者蝦,另外附送一份不知道怎麼弄出來的濃醬蘸著吃。這道菜各個餐館的口味差別極大,主要區別在於醬,有些餐館調製的醬味道還算不錯,雖然口味奇特,但是挺好吃的。

  還有用了很多澱粉勾芡的黏糊糊的蛋花湯,酸辣湯也很普遍。

  美國人吃完中餐,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傳統,結賬時店員會給每個人發一個籤語餅,用雞蛋和麵粉做的,味道有點像蛋卷。開啟后里面藏著一張小紙條,一面寫著一句勵志的“心靈雞湯”和幸運數字,另一面則會有一箇中文詞語,配上英文解釋。沒有人知道在中國完全不存在的籤語餅是如何在美國起源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幾十年前想出這個主意的人是個天才,因為這個小把戲在早期美式中餐流行的過程中功不可沒。

  這些小中餐館彼此之間沒有任何關係,但每一家看起來都非常相似,就像是連鎖餐館一樣,幾乎都有一樣的店面、一樣風格的燈箱招牌和重複率極高的店名。

  選單也都長得很像。

  甚至連外賣盒都幾乎一模一樣,在美劇裡經常能看到。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美國的幾萬家中餐館就是美國版的沙縣小吃——定位低端,價格低廉,開店極多,風格統一,並且都在唱著一首忠誠的讚歌。

  接受度頗高的美式沙縣小吃是快餐,並非中國美食的正統。茶在中國飲食文化中佔有重要一席,在美國的接受度卻不高。不過,看到同事們留下的、幾乎沒動過的竹葉青,我也不會覺得失望。眾口難調是普遍現象,更何況是兩種飲食文化的碰撞。真正有特色的無一不是個性的,但凡奢侈的都是需要時間的,例如一年只有一次的新茶。

  所以我寧願這一杯早春綠茶,依舊以根根豎立的茶芽和神祕鮮嫩的東方綠,讓老外好奇又猶豫,甚至暫時被“嫌棄”,也不願它為了快速迎合老外的習慣而變成茶粉、茶包,軟趴趴的一坨,沒了原來的精氣神,然後還要跟其他的茶包競爭。

  :茶中滋味只一時

  老公從外地給我帶來一盒上等的西湖龍井,將茶葉放在杯中,加入開水時,淡淡的香味也一下子散開了。或許是因為茶好的原因,總是覺得沒泡兩次便沒有滋味了。他見此笑著說:“凡事都是如此,美好的滋味,很快就會離我們遠去,而只有在擁有的時候,細細地品味,才不至於心存遺憾。”

  他的話的確有道理,茶如人生,是個很好的比喻。如果將人生比喻成這杯茶,多數的時候,也許是平平淡淡,也只有少數的時候,才會讓我們品嚐到不同的滋味。而無論好與壞,都是我們所要承受的。

  一杯茶,我泡了三次,味道便淡了。可是我卻捨不得倒掉,依舊細細地品味其中的味道。雖然淡,卻淡得幽香。

  茶中滋味只一時,人生當中的各種滋味又何嘗不是這樣呢?當年初戀心跳的感覺,與心愛的人牽手的感覺,還有為人之母的那份喜悅,過去了,也便過去了。

  擁有的時候,就細細品味,好好珍惜。就像我每天泡的茶,一遍茶濃,二遍茶香,三遍茶淡,每一次的續水,都讓我感受到不同的滋味,只有靜下心來細細品嚐才不至於辜負了這茶。而生活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一杯清茗,十年塵夢

  無論如何忙碌,手邊總可以有一盞茶,除了解渴,還可以養心——在某一瞬間,如坐草木之間,如歸遠古山林,感受到清風浩蕩。有茶的日子就是一段好時光。

  有一個耳熟能詳的說法:“書畫琴棋詩酒花,當年件件不離它。而今七事都更變,柴米油鹽醬醋茶。”“書畫琴棋詩酒花”屬於典雅的生活方式,而“茶”卻和柴米油鹽放在一起,這件尋常百姓家的茶事中也有什麼佳趣嗎?

  大家都喝過茶、熟悉茶,但是有沒有想過,“茶”這個字是什麼意思呢?

  “茶”字從筆畫構成上講,就是“人在草木之間”。上有草,下有木,人在草木間,得以氤氳、吸收天地精華,是茶真正的祕密。無論在辦公室,還是在家裡,即便窗外滿眼是都市的水泥叢林,立交橋上車水馬龍,只要一盞清茗在手,人就彷彿驀然走進了草木之間。

  當今社會,無論學習還是工作,節奏都過於緊張。讓大家經常去閉關,歸隱山林,躲到一個偏僻的地方居住一段時間,對大多數人都不太現實。那麼,在緊張忙碌中,有沒有成本最低、時間最短的方法,讓我們的心靈澄淨清澈呢?

  也許,那就是喝茶。林語堂先生說,“以一個冷靜的頭腦去看忙亂的世界的人”,才能體會出“淡茶的美妙氣味”。如此看來,品茶訓練的不是舌頭,而是大腦。

  那麼如何喝茶呢?一定要喝昂貴的茶嗎?

  《菜根譚》中說得好,“茶不求精而壺亦不燥”,喝茶不求很昂貴,不求非得是名茶,只要讓壺裡一直不幹就行了。“酒不求洌而樽亦不空”,酒也不一定非得是茅臺、五糧液等名貴好酒,只要讓酒樽中常有酒即可,喝的就是一個意趣。“素琴無弦而常調,短笛無腔而自適”,彈一張琴,吹一支笛,不一定要非常精到,畢竟不可能人人都成為技藝精良的樂工,只求自適,心裡高興就行了。

  魯迅先生曾說:“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人人都想享“清福”,但“清福”意味著什麼,並非人人懂得。其實,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喝茶時心裡能將瑣事暫且放下。

  中國人有一個說法:“茶如隱逸,酒如豪士;酒以結友,茶當靜品。”喝酒可以熙熙攘攘、呼朋喚友,而喝茶還真是一件清靜的事。

  周作人先生寫過一篇《喝茶》的散文,“我所謂喝茶,卻是在喝清茶……喝茶當於瓦屋紙窗下,清泉綠茶,用素雅的陶瓷具,同二三人共飲,得半日之閒,可抵十年的塵夢。”好一個“十年塵夢”,世事喧囂,人生紛擾,唯有喝茶時心思才能寧靜。

  茶很清雅,不是濃郁的東西。真正的茶玩味的就是清和閒。記得我自己二十幾歲時,完全喝不慣茶,更喜歡濃醇的咖啡。咖啡裡有本味的苦,有糖的甜,有奶的香。喝完一杯咖啡,感受那種百味含混的濃沉醇厚,頓覺渾身熱氣騰騰,陶醉不已。

  喝茶,對少年而言的確太淡了。濃情飲咖啡,清心品淡茶。人只有漸行漸長,在歲月中經歷了種種浮躁的事、煩惱的事、忙碌喧囂的事,再回到一杯茶中,才會感受到清淡裡有一種雋永悠長。

  茶,今有綠茶、紅茶、烏龍茶、普洱茶等等,品類繁多。而舊時人們喝的多是綠茶。

  泡綠茶,古人講究“入座半甌輕泛綠,開緘數片淺含黃”,淡淡的幾片葉子泡在水裡,慢慢地釋放出茶香時,清淺的綠色好像沏進了一片陽光。在這樣清淺的綠色裡,你能聽見山風,能感受到山泉,一泡綠茶的前世今生都在清泉中被喚醒了。這種寫意之美,正是中國人對茶最迷戀之處。

  喝如此清淡之飲顯然需要安靜。“獨飲得茶神,兩三人得茶趣,七八人乃施茶耳”,一個人跟一盞茶靜靜地交流,能得其神韻;兩三個人喝,頗有意思,能喝出茶趣,能喝出好友間的情投意合;如果七八個人群聚一起喝,就跟施捨茶一樣,不過是為了解渴而已。

  中國文化一脈相承,是一個整體,無法切割開來。也許你只需一盞茶、一壺酒,就能感受到所有的一切。走出國門,我們會發現整個亞洲文化也深受其影響,比如日本茶道講究四個字“和敬清寂”,與中國的茶道同脈同宗。

  “和”就是一種中和之美。喝茶時能感覺到內心的和諧,人與自然、朋友之間的和諧。

  “敬”源於禪宗的“心佛平等”觀念,意指喝茶的人都是平等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彼此要有恭敬之心。我們以茶待客時,叫“敬茶”,常用的話是“請用茶”,沒有人會把茶杯往客人面前一墩說:“喝茶!”這就是恭敬之心。孔子說“仁愛”的第一點就叫“恭則不侮”,你對別人恭敬,就不會招來侮辱。敬茶,其實是敬人,也是敬自己的心。

  “清”指茶葉的清雅。“茶秉天地至清之氣”,好茶的茶湯一定是透亮的,你能看見草木氤氳化育,能看見茶的魂魄在水中釋放。茶的生長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經歷了四季的風雨,經歷了霜霧雹露,所以我們喝到的茶,是大自然孕育的精華。我很喜歡《道德經》裡面的一句話,叫做“光而不耀”。一個人的人格,要有內在的光澤,但不能太耀眼。如果你的光芒到了刺眼的地步,不可逼視,這樣的生命就太喧囂了。如今的人們,大多外在鋒芒畢露,缺少了內心的澄澈,而茶吸收了天地至清之氣,自能洗滌我們內心的凡塵汙垢。古人說:“平生於物原無取,消受山中水一杯。”這一輩子,你可以得到些什麼呢?很多東西都是不可帶走的,但是山中一杯茶卻是每個人都可以消受的。一碗清茶人肚,把草木清新之氣吸納進自己的生命之中,讓體內的濁氣在茶中逐漸消解、宣洩,那些滋養出來的清新光芒,自然會讓我們變得“光而不耀”。

  最後一個字是寂寞的“寂”。如今人們往往害怕寂寞,將寂寞等同於孤單和內心空虛。實際上,真正的“寂”是一種生生不息的虛靜空靈。一個人的心沒有虛靜,就不能懂得萬物之變化,就不能看見世界的本真;一個人的心不空,就無法收納萬種境界。這種“寂”不是死寂,而是生機勃勃中一點靈動的清寂。
 

關於暢想未來的哲理散文
有關於茶文化的文章3篇
相關知識
最新關於茶的優秀散文
最新讚美雨的優秀散文
最新關於雨的精短散文
關於茶的優美散文詩精選
最新有關清晨的優秀散文
最新有關晨霧的優秀散文
關於茶的優美美文散文
關於雪的優秀作文
關於好的優秀英文詩歌
關於家的優秀作文究竟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