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讀書為主題的抒情散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2日

  讀書譬如飲食,從容咀嚼,其味必長;大嚼大咽,終不知味也。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以供大家參考。

  篇一:用最美的時光去讀書

  在兒子成長的過程中,曾給我留下了許多美好的記憶。但最讓我難以忘懷的還是陪伴他上初中的那些時光。

  2005年,兒子如願以償得考上了寶一中。為了照顧他的生活,我們全家臨時搬到了西關,住進了一棟破舊的樓房。剛住下那段日子,說實話,我真有些不習慣,因為樓裡不通有線電視,沒有廚房,衛生間要公用,冬天寒風刺骨,沒有暖氣,夏天蚊蟲叮咬,酷暑難捱。種種不利條件,讓過慣安逸生活的我打起了退堂鼓。但為了兒子能夠安心學習,在愛人的堅持下我只好打消了搬家的念頭。

  為了打發慢長無聊的夜晚,我和愛人找來了許多的書籍,《讀者》、《意林》,《家庭》、《青年文摘》等等,每當全家吃晚飯的時候,愛人就與我和兒子分享讀書的心得。有時,他甚至會找出一篇文章,聲情並茂的給我們朗讀,每當這時,我們全家都沉靜在故事之中,也許會因為文章中那位平凡的父親始終不離不棄照顧智障的兒子而感動的熱淚盈眶;也許會因陌生人之間真摯的友誼和幫助而感慨萬分。在交流的過程中,我們有意識的給兒子提問,聽聽他的感受,引導他從文章中瞭解大千世界的芸芸眾生,體味人世間的酸甜苦辣,教會他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他勤奮好學,努力向上的學習習慣。

  為了節省開支、多讀書,我們經常走四、五站路,到很遠的“一元”舊書店,去淘一元、二元的雜誌。當滿載而歸回到家時,我就迫不及待的將書分類整理,整齊得放進書架。夜晚,繁星閃爍,兒子埋頭題海苦做習題,我們也靜靜的坐在燈下認真讀起書來。在簡陋的房間裡,父親贈與我的那個書架,成了我們家唯一的“奢侈品”。買書、讀書、品書、論書已成為了我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書香瀰漫在家中,也漸漸的沁入到了每個人的心裡,讓我們家充滿了溫情與歡樂。從事法律工作的愛人原本古板的性格也變得開朗起來,思想更加睿智理性。

  兒子經常被父親幽默的話語逗得開懷大笑;良好的讀書環境,也讓兒子的寫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2008年,在汶川地震發生後,即將中考的他,在馬路邊的帳篷裡堅持學習,並順利的考上了寶雞中學。他的作文《帳篷裡的燈火》,被寶一中推薦,刊登在當年《西部週末》抗震救災特刊上。初中三年的優秀作文,成了老師口中的範文。良好的文學功底為他在大學期間發表文章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因為讀書,增進了我與愛人的相互理解,也讓我瞭解了叛逆期孩子的心理,掌握了化解兒子與父母之間的矛盾的方法,改變了我傳統的教育觀念,使兒子能夠在寬鬆、民主的家庭氛圍中健康的成長,兒子也因此成了我無話不談的好朋友,可謂是一舉多得。

  簡單單調的生活,唯有讀書給予我們心靈慰籍,在飄香的書頁裡遊走,在先哲的思想裡行吟,讓我有了“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頓悟,使兒子增添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胸懷,讓他在讀書的過程中增長知識,品味人生。

  雖然,三年只是兒子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階段,但因為書香伴隨著我們,讓我們少了些寂寞,多了些回味,留下的點點滴滴,至今都留在了每個家庭成員的心裡,成為我們全家永遠珍藏的記憶。

  這個世界有走不完的路,看不盡的風景,讀不完的書,有悟不盡的生活真諦,讓我們用最美的時光去讀書,它將帶給你是一次“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心靈旅行,在“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意境中,放飛心情,放飛思緒,去感受和體會書裡精彩與睿智,你的人生一定會豐富多彩,與眾不同。

  篇二:雨夜讀書

  貧者因書而富,富者因書而貴。閒來讀書,不僅是美事一樁,而且還是一種對高品質生活的追求。

  頗欣賞這麼一句詩:“夜雨孤燈亂翻書。”夜、雨、孤燈、亂翻書,這畫面想來讓人心思悠悠,浪漫而有情趣。夜,不是黃昏,不是華燈初上,而是夜深人靜、萬籟俱寂。這時,遠離了紛繁喧囂的塵世、是是非非的人群,一書在握,熱茶一杯,靜心讀下去,漸漸便覺茶香滿口書香滿紙。開心處開懷大笑,傷心處黯然神傷,激憤處拍案而起……仰望蒼天,俯視大地,一種腋生雙翼的感覺油然而生。精鶩八極,思接千載,神遊古今,可以大荒無限,咫尺千里,豆芥巨觀,縮龍成寸。自由自在晶瑩剔透的靈魂啊,分明已化作夜中精靈,奔向極樂的境界。

  最理想的讀書境界如是:在風疏雨細的夜裡,亮一燈,昏黃的光線染得雨絲也微亮。握一卷在手,時而定定地凝神細看,時而望著窗外發呆,時而低頭淡淡一笑。這時的心境,便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了。淅淅瀝瀝的雨,點綴了很靜很美的夜。

  我懷疑許多人的靈性都是雨滋養出來的。余光中的《聽聽那冷雨》雖然不為高見識的長者所推崇,可我個人認為,一篇天生麗質的文章固然好,但把文章雕琢得很有美感,那也不是什麼壞事啊。至少我在讀著的時候,便覺得有幾絲涼沁沁的細雨落到了髮梢。

  再看聶勝瓊夜雨中所作的詞:“尋好夢,夢難成,況誰知我此時情。枕前淚共簾前雨,隔個窗兒滴到明。”讀來耳旁彷彿真的聽到了雨打臺階的滴滴答答的聲音,閒意情愁頓生。因為有了雨聲沙沙,外邊便好像更加安靜了,靜得可以讓人聽見自己心靈的聲音。靜心讀書,是精神境界的超脫。靜可思過,靜可修身。

  一個生活得豐富圓滿的人,也不會是沒有寂寞的。對於每個人來說,他人永遠是水,自己永遠是魚,即或能在水裡自由地遊弋,也不能夠溶解於水,更不能與水合而為一。固然有摯友的安慰、情人的蜜語,但是所有的思想與情感,只能被理解,無法被分享。無論一人獨處,還是朋友聚會,那一絲半縷的寂寞之感,都會不招自來,湧上心頭。

  忽然有那麼一天,你突然發現一本書,這本書好像專為你而寫的一樣,你淚流滿面,讀了又讀,身外的一切如潮水般退去,袒露出一片寧靜而安詳的心靈沙灘。世界儘管像大海一樣在周圍起伏洶湧,你卻仰望星空,俯看貝石,安之若素,處之泰然。這是一個孤獨的境界,也是一個充實的境界。

  能讀千賦則善賦。讀的書多了,便有了寫作的慾望。沒有為文造情的浮華,沒有少年強說愁的偽善,一切順其自然,猶如小河小溪的水滿了,就要往外溢。

  雖稚嫩卻不失清純,雖淺顯而不失率真,我想,這種“言為心聲”、“發而為文”的文字就有其存在的價值。生活是一本大書,生存是一門哲學,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是智者所為。倘若能不囿於書,進而舉一反三,引發出獨到的思考和見解,則是一種生存之上的大境界了。

  篇三:好讀書與讀好書

  作者:幽茗

  我讀過的書確實太少了,倘若真的有人覺得我博覽群書的話,那隻能說明我欺世有術。所以,我只能借著讀過的這一點點書,談談我的看法。

  一直以來,我們習慣上把書籍分為經典和流行。這個錯誤的觀點顯然誤導了不少讀書人。文學並無經典與流行之分。如果真要將它分類,也應該分為流行與不流行,畢竟我們不能忽視了那麼多有態度沒程度的作家啊。

  艾米莉。勃朗特所著的《呼嘯山莊》聞名遐邇,位列世界經典名著應該沒有異議。然而這本書剛出版的時候招來的是一片罵聲,直到一兩百年後才有人覺得這本書好,從而使這本書鹹魚翻身,最終柳暗花明。可見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最根本的原因不在書的內容,而是社會價值觀所使然,這一點孔老夫子是代表:春秋的時候四處碰壁,到了漢朝天下無敵!當然,如果你非要認為這隻能說明“是金子總會發光”的話,我認為你***,因為螢火蟲也會發光,怎麼不見人們那麼追崇?說到底了還是價值觀的事。

  當今中國文壇流行文學的代表是韓寒、郭敬明和張悅然等一批青年作家。怎麼說是流行呢?因為看的人多啊,看的人多的表現更簡單,那就是銷量大。按一本書四百萬的銷量來看,好像很多,其實對於中國這個十三億、或者更多的人口大國來說太少了,這個比例可能比古代時候《論語》的銷量還少。

  就這個標準來評估,《論語》肯定是當之無愧的流行文學。別以為是說笑,去查查資料就知道,其實每一本經典的書都曾經是流行文學,只不過是時間的問題。還是以《論語》來說明,這本書中國人讀了兩千多年,熱度夠久了吧。

  作為四書之一,是歷代文人的基本讀物,閱讀量夠大吧;夠流行啦!現在之所以成為經典,全是因為已經沒有多少人,那些喜歡看的人不得不給它加上經典的頭銜,最好能在語文書里加上幾句,好讓未來的花朵都一起來讀。所以說,文學根本就沒有經典與流行之分,稱號都是社會加上去的,而社會價值觀是多變的。只能說:經典就是衰落的流行。

  我們所謂的經典如今江河日下。書店裡擺放此類讀物的架子旁雖然時常有人駐足,然而拿起一本翻了幾頁後便匆匆放下,然後跑到青春書刊的地盤,對正在看書看得津津有味的朋友興高采烈地說:“你知道嗎?原來《論語》不是孔子寫的啊!”說完高興得頓足,彷彿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

  值得慶幸的是,我們的書籍還沒有真正的智慧化,否則經典文學肯定會和流行文學吵得天翻地覆,正如婆婆和媳婦呆在一起總免不了雞飛狗跳。因為一個曾經風光過,而另一個正風光著。

  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大家對於文學採取的態度總是跟風。明明沒有看過這個人的東西,聽說別人在看,就趕緊跟著去買來看,結果跟著跟著就把原本不流行的書給跟流行了。鑑於流行書籍與經典文學的關係好比共青團員與共產黨員的關係,所以很多經典其實也是跟風跟出來的。

  比如今天我韓寒的文章,發表觀點說韓寒的東西是經典,明天餘秋雨或者賈平凹跟著發表言論表示支援我的看法,那韓寒的文章就有可能出現在教科書上了。總而言之,別人的經典不一定是你的經典,只要是你喜歡的、對你有用的書,否管是《金瓶梅》還是《肉蒲團》,都是好書。

  最近剛剛上映的號稱亞洲第一部科幻大片《機器俠》實在不好看。柏楊的“醬缸文化論”還是挺準確的,西方什麼好的東西一到中國就變味了。而且中國就喜歡搞第一次,別人搞過的都不要,要是實在想搞別人搞過的,還得找個名正言順的理由來遮擋。這很好地繼承了古代帝皇搞女人的標準,也算是傳承民族文化的一大貢獻。

  不過這部片子有一句臺詞值得引用:知識如果跟不上時代的變化,就只會變成障礙。讀書就是這樣,總得跟上時代的變化。李敖在北大演講的時候就口氣很大地說:“魯迅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李敖。”

  這句話雖然是為了達到表達效果而使用的誇張、調儻,卻也提醒我們時代在高速變化著,一代新人換舊人,不能適應終究會被消滅。中國古代讀《論語》很有必要,因為這是一本專為適應封建社會而寫的書,很有實際指導作用。現在是民主社會了,然而很多學者竟然還能把《論語》中的道理與現實生活聯絡得天衣無縫。

  這一個方面可以看出經典作品的另一個偉大之處,那就是寫出了人性不變的規律,古代可以用,現在依然可以,它是流行文學的基礎,這是我們現在還要讀經典文學的一個重要原因。另一方面,說明狗改不了***,人改不了拉屎。雖然社會制度變了,但人終究是人。好比化學反應中分子會分解並組合成別的物質,但原子始終是一種原子,本性難改。

  我喜歡讀近現代的雜文、散文。梁實秋諷刺與幽默並行,張愛玲永遠只寫自己,韓寒鋪天蓋地……這是如今這個多元化時代的特徵,各人經歷不同,所寫的東西自然也不盡相同,卻都屬於這個時代。

  讀他們的作品與讀古代經典作品的區別,就像你現在要學習現在漢語,是直接學習現在的文體,還是從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行書等等一種一種學到現代文體。

  至於好讀書,我認為這純粹是一種氛圍的問題。現在學生不愛讀書,不外乎兩個原因:沒時間和沒心情。這個中原因就不再浪費口舌了。
 

描寫大自然的抒情散文
描寫我讀書我成長的抒情散文
相關知識
以讀書為主題的抒情散文
以讀書為主題的優美散文
以媽媽為主題的抒情散文
以微笑為主題的抒情散文
以秋雨為主題的抒情散文
以朋友為主題的抒情散文
以回憶為主題的抒情散文
以父愛為主題的抒情散文
以四季為主題的抒情散文
以四季為主題的抒情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