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家鄉小吃的散文廈門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6日

  編者按:離開家鄉,除了親情,最讓我們思念的就是家鄉那散發著獨特味道的小吃。碗糕,是廈門的著名小吃之一,製作過程並不複雜,卻承載看家鄉飲食文化和親情。下面我們一起來用文字品嚐碗糕吧!

  原文標題:散發著家鄉味道的“小吃”一一碗糕

  在廈門“五大名小吃”***碗糕、薄餅、芋包、韭菜盒子、豬大腸血***中,排名第一的“碗糕”***土名叫碗粿***,因特別適合大眾口味而獲此尊榮。在我的家鄉,地不分東西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少,都好這一口。每逢節假日或趕集的熱點時段,人群最為密集的小吃店,一定是碗糕店。因為碗糕作為特色“小吃”,不僅味道醇美、花費便宜而且取食快捷,一手交錢一手接碗,或蹲或坐,悉聽尊便。店主在餐桌放上滷料、醬油、醋蒜。客人可擇其所愛,舀入碗中,即可享用。

  “碗糕”在我的腦海裡,定格的是家鄉的味道、孩提的味道、母親的味道。小時候,我的家庭,孤兒寡母,日子過得很艱困。不能像其它人家,每逢農曆節就有“碗糕”吃。一年到頭,只有中秋節***老家的供佛生日***,母親才會用平日積攢起來的“碎米”******米篩子篩米時漏出的***,磨漿蒸“碗糕”作為供品,孝敬村裡供的佛爺,供完後才能讓我和姐姐享用。那時家裡窮,連鹼都買不起,我祖母就用紗布包上“草木灰”,用水浸溼後,再用雙手擠壓出一點點黃色的液汁,那就是家制的植物鹼了。當年,我們家蒸的“碗糕”,配料除了鹼和鹽巴外,稱得上“奢侈品”的,就是蔥油了***幹蔥頭切碎後放油裡炒熟***;蘸料就自家釀製的豆豉醬油。這麼一道粗俗的小吃,於童年的我,巳是不可多得的美食了。在中秋這個節日,因記掛著家中的美食,和小夥伴出去玩的時候,時間也不肯多呆***那怕是最有趣的“高甲戲”午場巳開演***,不多久就往家跑一趟,蘸上豆豉醬油,吃上一塊“碗糕”,再出去找小夥伴玩。每年從農曆六月開始,就天天盼著中秋節的到來,連做夢都這樣。

  “碗糕”據說發端於同安,逐漸流行於閩南、粵東、臺南等地。臺灣有一句盛行的閩南話叫“蝦米碗糕”***什麼東西?***,就是由這種小吃衍生出來的方言。“碗糕”是由粳米漿盛碗裡放蒸籠蒸成的。早時,配料並沒太多講究,豐簡由人。一般人家,只需在米漿中放上適量鹽巴、食用鹼攪勻外,再加點蔥油,即可蒸出清香四溢的“碗糕”;家庭比較富有的,就會準備些海蠣幹、豬瘦肉、炒花生,摻和在一起,搗成粉團狀,開蒸前逐一勻進碗中,使“碗糕”口感更加醇香可口。

  隨著時代的發展,“碗糕”作為傳統美食,緣於經營店家的激烈競爭,款式不斷改變,製作日趨精良,質量日益提升。目前,同安市場小吃店賣的“碗糕”,巳逐步邁向“精緻化”的樣式。改用小小、淺淺的碗盛米漿,只是配料更加豐富多樣了。除了鹽巴、食用鹼不可或缺以外,普遍都加入豬腿瘦肉、鮮蝦仁、海蠣幹、荸薺、鮮香菇,把這些食材揉合在一起,剁成泥狀,再加上一個事前煮好剝了殼的鵪鶉蛋和蔥油。豬肉、海鮮、鳥蛋這些食材,在提味方面,達到出神入化的效果,更有荸薺、海蠣幹那份脆生、香爽的嚼勁,伴隨著那食用鹼散發出來的淡淡清香夾雜在一起,再加上豬大骨和著桂皮、扁魚乾一同熬製的高湯,配上芡粉,勾兌而成的滷醬、甜辣椒醬和醋蒜三種佐料,與“碗糕”混搭,使不同的色彩相互輝映;異樣的香味在交集融匯中一齊散發出來,組合成色香味俱佳的珍饈,十分誘人,強烈地刺激著人的味蕾,讓人在恍惚中快樂地被美味包圍,陶醉其中,無法自拔。

  “碗糕”的製作程式並不複雜。首先是把粳米洗淨,用水浸泡五個小時左右,然後和著水,用石磨磨成漿,放上適量的鹽巴和食用鹼攪勻,就可把米漿舀入事先放置蒸籠的碗中,再加上其它食材,就可開蒸。正宗的“碗糕”,為保證味道純正,一般用老式、傳統蒸籠,不用金屬類蒸籠;在土灶的鐵製鍋裡燒木柴炊蒸,不宜用煤或煤氣當燃料。當然,在枝術上水和粳米的比例恰當也十分重要,水放多了,太爛;放少了,夾生,都不好。一般掌握在8:1的範圍內。

  我想,家鄉這種小吃,能傳承上百年,其生命力,應該說在於對傳統的繼承和昇華。隨著時代的進步及各地美食文化的交融與影響,人們對於美食,有了更高層次的審美。“碗糕”在各種美味的流變中,能在廈門“五大名小吃”中穩居首位,除了從業人員那份“契而不捨”、追求極致的工匠精神,使其味道、質量不斷提升外,它所承載的家鄉飲食文化;家庭親情以及那份濃得化不開的母愛,讓家鄉的人們“愛烏及屋”而鍾愛上這份美食,可能也有一定關聯吧!


  【作者:葉慶生(公眾號:咱們村)】

  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有關告別青春的散文
對偶像演員趙麗穎的評價及讚美
相關知識
介紹家鄉小吃的散文廈門
介紹家鄉小吃的作文
介紹家鄉風情的作文
家鄉小吃的作文加評語
介紹家鄉特產的小學生作文5篇
介紹家鄉變化的一封信
介紹家鄉變化的一封信
描寫家裡小院的散文寫景文章欣賞
家鄉小溪的作文及評語
關於家鄉貴州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