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名人愛情故事
愛情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都有著很多感人的愛情故事,尤其是那些名人的愛情故事很引人矚目。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
1:一生尋覓完美愛情
在享譽好萊塢的大明星英格麗·褒曼眼裡,父母的愛情是永遠的理想樣本。
1900年,褒曼的母親阿德勒還是一位16歲的少女,來自德國的她在斯德哥爾摩度假時,邂逅了28歲的落魄畫家。兩人一見鍾情,迅速墜入愛河,父母看不上貧窮的畫家,堅決反對他們來往。阿德勒只有默默堅持,她把心上人的一枚戒指掛在胸前,把一顆心封閉了起來。7年後,當心上人成功經營起一家攝影店時,父母才同意他們結婚。婚後,他們相親相愛,可惜的是先後兩個孩子夭折。1915年,他們的第三個孩子平安降臨,就是英格麗·褒曼。
褒曼不到三歲,母親就罹病去世,原本幾乎對母親沒印象的她在父親傷感的回憶裡,總能感覺到母親的存在。幼小的心靈充滿無盡的想象,她用自己的方式拼湊出父母浪漫的愛情故事和點點滴滴。12歲那年,父親也去世了,而在褒曼的心裡,她渴望長大後的自己也能擁有如父母那樣完美的愛情。
1937年夏,已經在瑞典出演11部電影的褒曼結婚了,丈夫林德斯特倫是一位比她年長9歲的牙醫。第二年,他們的女兒皮婭出生了。
因為愛,事業發展很好的褒曼在生活中事事依著丈夫,比如穿著打扮,一切都以丈夫的意見為主。在外人眼裡,她是有名的演員,可在家裡,她只是個聽話的小妻子。很快,因為出色的演技,美國著名製片人戴維·塞爾茲尼克向她發出邀請。褒曼喜歡演戲,於是就告別丈夫和女兒來到好萊塢。很快,她在好萊塢越來越受歡迎,丈夫去看她,每次都抱怨美國的生活,甚至當別人介紹他是“英格麗·褒曼的先生”時,他也無法忍受。他受不了這樣的落差,對她也越來越挑剔,事事抱怨,再加上長期分離,浪漫的婚姻變成了枷鎖,開始出現裂縫。為了監控褒曼,林德斯特倫和女兒也最終搬到美國,可雖然一家團圓,但婚姻實質上已名存實亡。
雖然婚姻不再美好,但褒曼對浪漫愛情的渴求從未停歇過。1945年6月,她在巴黎演出時結識戰地攝影師羅伯特·卡帕,他的勇敢和風趣讓她著迷,可他拒絕婚姻和約束。即便這樣,褒曼依舊沒有退卻,他們度過了人生中最快樂的一段日子。後來,卡帕去了戰場,因踩中地雷而殉職,這段感情也最終落幕。
生命的短暫激發了褒曼尋找偉大愛情的征程。1948年,她觀義大利導演羅伯託·羅塞利尼執導的影片,被他的寫實主義風格深深折服,於是主動寫信要求合作。起初,他們只是合作伙伴,但日積月累,慢慢萌生愛意。
一年後,已有身孕的褒曼決絕地與前夫離婚,與孩子的父親羅塞利尼結婚。這一次飛蛾撲火的愛情並沒有贏得世人的理解,美國人心中所謂的“聖潔偶像”破碎了,面對媒體和公眾對她的辱罵和唾棄,她被迫離開好萊塢。在與羅塞里尼生活的日子裡,他們一共生了三個孩子,合作了數部影片,但這些影片都不成功。事業上的失敗帶來生活上的裂痕,褒曼渴望觀眾,但羅塞里尼卻禁止她去拍其他導演的戲。更讓她難以忍受的是,丈夫的風流本性開始逐漸顯現,她期冀的浪漫愛情最終以丈夫情婦的懷孕而支離破碎,她又離婚了,為了這段沒有結果的愛情她付出了7年的黃金時光。
2:紀伯倫的柏拉圖之戀
紀伯倫是20世紀傑出詩人、畫家和作家,他建立了阿拉伯浪漫主義和象徵主義流派,在愛情方面,紀伯倫終身未娶,他與瑪麗、梅婭兩人感人至深的愛情故事,是阿拉伯文學史上一段最為動人的插曲:一個是惺惺相惜的知音,無私付出卻無法修成正果;一個是素未謀面卻鴻雁傳書19載,維繫著一段摯熱情愛。
邂逅忘年交
1883年1月6日,卡里·紀伯倫出生在黎巴嫩北部山區,雖然紀伯倫的父親為人本分,對工作也恪盡職守,但因為無法面對生活的重壓日益嗜酒逃避,以致一家人的生活日益窘迫。
1891年,父親因為被人誣陷入獄,他們的房子和財產也被沒收,三年後,儘管父親被無罪釋放,但母親還是決定遠走美國。那年,紀伯倫12歲,他告別學堂,與母親、哥哥還有兩個妹妹前往美國波士頓謀生。
在波士頓的頭三年,生活非常艱苦,母親為了一家人的生計苦苦操持著。為了減輕母親的負擔,三年後,15歲的紀伯倫隻身返回黎巴嫩,在貝魯特希克瑪學堂學習阿拉伯語,其間,他苦讀阿拉伯古典文學作品,打下了紮實的文學基礎。
可生活的多災多難襲擊著這一家人,1899年初,紀伯倫的哥哥和小妹相繼在美國病逝,在哥哥去世的同一年,母親也去世了。
紀伯倫只好又回到美國,十五個月裡,他相繼失去3位親人,並欠下了15000美元的債務。為了還債,紀伯倫和大妹瑪爾雅變賣家中的財物,靠寫文章、賣畫、做零工來賺錢,紀伯倫在波士頓的老師戴伊得知了這個情況,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
也就在這時,紀伯倫有幸結識了長他10歲的女校校長瑪麗。
1904年,31歲的瑪麗在家中舉辦宴會,邀請各個學校的老師參加,受到邀請的老師戴伊想借此機會,帶著紀伯倫開開眼界。在一群裝扮精緻的男女之間,紀伯倫顯得尤其格格不入,他的出現讓有些人竊竊私語。作為主人的瑪麗也注意到了紀伯倫,但她沒有以貌取人,而是熱情接待了他,並把他鄭重介紹給客人們。
此後,相差10歲的兩人結下了友誼,在瑪麗的幫助下,紀伯倫的才華逐漸被髮掘出來。看紀伯倫如此上進,但條件又十分清苦,瑪麗終於忍不住對紀伯倫說:“如果你願意去巴黎學習,錢的事不用擔心,我來資助你。”紀伯倫興奮之餘又多了些憂鬱,雖然瑪麗家庭富有,但這一筆開支不小,自己又何時能報答得了呢?
瑪麗看出紀伯倫的心思:“相信你自己,你一定會成功的,等你巨集圖大展時,也許我還有事需要你幫助呢?”看著瑪麗真誠的眼睛,紀伯倫不再堅持,不久就前往巴黎學習繪畫。
分隔異地,兩人開始頻繁通訊,長期的交往,也讓紀伯倫對瑪麗產生了別樣的情感,他對這個亦師亦友的女子越發依戀,於是萌生了共度一生的念頭來。
婉拒求婚
1910年10月末,紀伯倫離開巴黎,懷著對瑪麗的愛,第三次前往美國。一路上,他的眼前都是瑪麗的影子,兩人各個方面都能彼此理解,即便遠隔重洋,他們依舊息息相通,這次回來,一定要向她表白愛意。
10月31日,紀伯倫抵達紐約,接著馬不停蹄趕到波士頓,把行李交給妹妹瑪爾雅後,便匆忙地去見瑪麗。
11月1日,他們在波士頓會面並共進晚餐,訴說著離別日子裡的一切,最後,紀伯倫談到了婚姻,他正式向瑪麗求婚了。
然而,瑪麗在激動之餘,變得猶豫了起來。其實,瑪麗不止一次地想過這樣的場景,可一想到自己的年齡,又不願讓婚姻生活束縛紀伯倫的藝術天賦。
這對於瑪麗來說,是多麼甜密而又痛苦的時刻啊!她度過了幾個不眠的夜晚,最後終於決定拒絕紀伯倫的求婚。這在她1911年4月13日的日記中有生動感人而詳細的記載:
今天,他剛一來我這裡,我就搶在他前面說:“我有話說。”我猶豫了一會,接著又說:“我的心背叛著我的嘴,我的心責備著我的腦,但真理是要佔上風的。”
他問:“你心裡究竟在翻騰著什麼?腦子裡究竟在想些什麼?”我說:“千好萬好屬於你,千壞萬壞歸於我!如果我流乾了熱淚,請你別在意。昨晚我一直在流淚。”
他焦急地大聲嚷了三遍:“你哭了?”他把我的手拉過去,貼在他的胸口上。我說:“我決不考慮結婚,儘管我焦渴的心向往著。”他目瞪口呆,我繼續說:“我不是屬於你的,我喜歡你,但純潔的愛阻止我去安排你的未來。”是的,我的歲數比他大,他面前有漫長的日月年華,命運正向他展開雙臂。
在瑪麗拒絕紀伯倫的求婚之後,兩人的關係非但沒有就此破裂,相反,脫去了愛情羈絆的兩人心靈更加接近了。
1911年4月,紀伯倫求婚受阻後遷居紐約,因為他感到在波士頓沒有太大進步,而紐約是美國文學家藝術家薈萃的地方,對他來說具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紀伯倫首先搬到瓦渥雷區164號,雖然住著簡陋的房間,但他很快與布魯克林與曼哈頓的阿拉伯朋友們打成一片,他應邀給人畫像,和朋友們交流阿拉伯世界的訊息,去看畫展,和藝術家、鑑賞家討論出售畫的價錢,上博物館,做禮尚往來的應酬,讀自己購得的和瑪麗寄來的書,有時累病了又和疾病作鬥爭。
讓他迷戀、激動和疲憊的事有多少啊!他從前一段圍繞婚姻的感情糾葛中解脫出來了,他更愛生活了。5月,瑪麗來到紐約與紀伯倫見面。
瑪麗一直在生活上對紀伯倫慷慨相助,使他完全擺脫了日常生活的煩惱。在事業上,瑪麗良好的文學鑑賞力和英語造詣,也使紀伯倫獲益匪淺。在精神上,無論在通訊中還是面晤時,她總能理解紀伯倫對生活、社會、藝術的灼見。紀伯倫甚至發出過這樣的感慨:“只有上帝、瑪麗知道我的內心。”在保留至今的兩人英文書信中,紀伯倫共寫了325封信,瑪麗寫了290封。
在一則日記中,瑪麗記錄了自己婉拒紀伯倫求婚的原因:“對於紀伯倫,另有一份愛在等待他。這愛不同於他對我懷有的愛,這是神啟之愛,並將結成他的婚姻。他最偉大的作品,將由這愛而產生;對於那場愛中的女子,我只是一個階梯。我不想擁有紀伯倫,因為我知道:她正在某個地方為他成長,他也在為她而成長。”
心有靈犀的瑪麗所預言的這位女子,不久果然出現在紀伯倫的精神世界裡。如果說紀伯倫與瑪麗的戀情更近乎友情,兩人的關係雖然密切卻也不免平淡,那麼他與這位女子的愛情故事,則更為奇特,悽婉。
催淚虐心的小故事_落淚的悲傷情感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