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智慧故事大全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11日

  在現在這個社會我們確實活得艱難,一要承受種種外部的壓力,更要面對自己內心的困惑。在苦苦掙扎中,我們需要一些智慧故事來解開心中的困惑。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牛津大學有一名叫凱麗的女生,來自英國一個偏遠的小鎮。在小鎮時,她的成績名列前茅,但到牛津後,卻成為全班最差的學生。

  其實,並不是凱麗悟性不高,也不是她基本知識不紮實,而是她太自卑了。

  在凱麗眼裡,她的同學一個個像驕傲的公主或王子,而她,就像一隻醜小鴨。自卑使她在老師和同學們面前抬不起頭來,學習成績自然一落千丈。

  凱麗的父親為此很著急,他向社會公開懸賞,誰能幫助凱麗找回自信,他將給予一萬英鎊的報酬。

  一天,凱麗正在上課,有個老者走進教室。老師問他找誰。老者說,他是某公司的策劃部經理,要在班裡選一名最漂亮的姑娘做形象代言人。

  老師笑著說:“請挑選吧,這是學生們的榮幸。”

  老者的目光開始掃動,最後指著凱麗說:“就是她,她是我眼中最美麗的女神。”

  霎時,凱麗的臉上泛著幸福的光暈,她的眼睛明亮得像兩枚鑽石,頭高昂了起來。她突然意識到,原來自己也是美麗的。當然,那名老者是凱麗的父親找來的,為的是幫助凱麗找回自信。從此,凱麗的心態變了,她樂觀地與師生們交流,成為一名優秀的學生。

  篇二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那時候的人還不知道地球是圓的,所謂“此時”,大家不一定看得到同一個月亮。好比這一刻的我與他,分別身處兩個相距甚遠的時區,還有什麼事情是共同的呢?

  我們以日月區分日夜,又用這兩個天體的移動和變化去標記時間的流動和往復,太陽和月球因此不只是空間的座標,還是一種時間的象徵。可是屬於太陽與屬於月亮的時間卻有截然不同的素質。

  我們為太陽發明了日晷,但是我們可以用月晷去顯現時辰的變化嗎?中秋之夜,我在地上樹起了一根棍子。不是蠟燭,不是火把,就只是一根平凡細小的棍子。它不發光,它的作用只是讓光線投射出自己的影子。結果當然是失敗的,月光的輪廓太過陰柔太過模糊,儘管今夜月圓。月亮以自己的圓缺指示時間,太陽不會。所以屬於月亮的時間總讓人靜觀、默想與回憶,在人和時間之間拉開了一道可以迴旋進退的距離。因此看見月亮,我們會想起另一個人是否也和我一樣,看著同樣的光景;但是對著太陽,我們就沒有這點餘裕了。

  我曾自問,我之所以忘不了他,是不是因為我們還在同一個城市。我們不再聯絡,不再同桌,不再同車,我們失去了所有可以用得上“共同”去形容的東西;可是我至少知道我們還在同一個城市。假如他回到他自己的城市,我還可以憑什麼依據去連起兩個人呢?如此稀薄又如此可憐的聯絡。難道真的是可共此時的明月?

  現在他真的離開了,而且我實驗月晷的時候,它應該正在明媚的日光底下散步湖濱,我們被分別放置在兩個不同的時區,分別歸屬於兩種完全不同的時間質素。我還能憑什麼去盼望他記得,記得在異地為我帶回一片樹葉?沒有。

  篇三

  假如世界上沒有了香菸,那麼世界就會純淨得多;假如世界上沒有了酒,那麼世界就會寂靜得多。兩個抽菸的人抽著煙說煙話,聲音越來越輕,多半是兩個人在密謀,兩個喝酒的人喝著酒說酒話,聲音越來越響,基本上就是兩個人忘乎所以了。所以,酒逢知己千杯少看上去象牛頓定律一樣牢不可破,其實在酒場上本無所謂知己,喝著喝著,就知己了。我們常常看到的是喝出來的知己,並且越喝越知己,因為在知己的時候也知彼了。

  這也不錯,沒有酒世界上就少了許多知己。日本人的一個實驗,證實了酒對人際關係有促進作用。他們發現,聞到酒香後,人的舒適程度會隨之提高,精神也一起放鬆,於是,不是朋友的做了朋友,不是兄弟的稱了兄弟,雖然有“酒肉朋友”之嫌,畢竟四海之內皆兄弟了。不信也可以去打探一下,失酒肉者失朋友,大致如此。

  酒被上升為一種文化來解讀已經有些年頭了,到底文化在哪裡?是酒的文化,還是喝酒的文化?對於西方人來說,酒是文化;對於中國人來說,喝酒才是文化。不論是乾紅乾白,白蘭地,還沒有喝,先要接受常識教育,餐前酒餐後酒開胃酒,每一款酒專屬於每一款酒杯,就象西餐刀叉匙的雙手分工一樣,錯一點點就是沒文化。有位對西方酒文化頗有心得的“老克勒”先生,極其憤懣如今很多葡萄酒用一個塑料塞取代了軟木塞,甚至一些上好的進口葡萄酒也是如此低階下作;有人對他解釋,這樣做是出於環保的原因,而且塑料塞也比軟木塞衛生;但是老克勒不以為然,他喝葡萄酒的重要享受之一,就是聽軟木塞被起出來時“嘭”的一聲,還有軟木塞被葡萄酒浸潤過的顏色。這是禮儀,當然也就是文化。至於與誰煮酒論英雄,並不重要。

  西方的酒是文化,中國人喝酒才是文化。中國人喝酒當然也講究酒,但是更講究的是喝酒的熱鬧,喝酒的一醉方休;要講段子,要開涮,要妙語連連,要高談闊論,雅者吟詩賦詞,俗者行令猜拳。酒一定是少不了的,溫文爾雅,絕非中國人喝酒的做派,紅酒白酒黃酒國酒洋酒,兵來將擋,酒來我喝。看上去好像很粗俗,很沒有文化,但是酣暢淋漓地喝三杯,不由地感嘆,喝酒不僅是文化,而且對於中國人來說,還深藏玄機,它是一把看不見的金鑰匙。普遍的,中國人的性格矜持不外向,不似老外一見如故一見鍾情;不喝酒也是豪情滿懷。中國人不喝酒的時候,心靈的門雖設而常關,大都趣味淡淡,談鋒平平,連笑容也是一絲絲的牽強,只有酒過三巡,那三巡之酒,對血脈陣陣推波助瀾,心靈之門沒做嚴防死守就完全敞開,矜持的表情被臉上的紅暈一掃而光,想說就說,再也不象喝酒之前,要把一句話的語法修辭邏輯都想明白了才姍姍開口,開口的時候,還下意識地撓耳抓腮,捋頭髮、託下巴。這種心靈的推動,不在乎是什麼酒、什麼酒禮儀;土燒與茅臺齊飛,花雕與洋酒一色;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喝也。一個乏味的人會變得靈動,一個拘謹的人會變得生動,就好像是上了一堂公共關係學的快餐速成班,與其說這是酒的作用,還不如說這是文化的作用——喝酒的文化。

  酒是興奮劑,讓人張揚,就是***,讓人敢想也敢做。酒當然還是知己間惺惺相惜的一醉方休,酒逢知己千杯少,讓喝酒有了一千個理由,到了當下,這句經典名言,恰又成為結交新朋舊友、對付應酬公關的座右銘。每個人總是免不了有求於別人的事情,怎麼求?先交朋友;怎麼交朋友?先喝酒。不管是公事還是私事,託人一件事,至少三場酒。否則真也是對不起朋友。只是有一點,這般喝酒,酒量越來越大,酒的銷量也越來越大,但是社會上的知己好像未見正比例的上升,反而,酒更多的場合,是用來謀和生意的,是用來構建人脈的,是用來籠絡交情的。於是,金石篆刻大師陸康看到了“酒逢知己千杯少”這句名言已經發生了時代性的變形:在當下,很難尋覓酒逢知己千杯少,更容易看到酒逢千杯知己少。如果說,往昔喝酒是文化,那麼如今喝酒是本事,喝了酒會借酒說話是本事中的本事。於是許多原來只沾滴酒的人,幾年間酒量有了長足的進步,正是應和了愛迪生的名言:一個人的成功,是百分之一的天賦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後天努力……

  

小朋友想聽的睡前故事精選
關於智慧短篇小故事
相關知識
名人智慧故事大全
經典名人勵志故事大全
關於名人勵志故事大全精選
名人口才故事大全
短篇名人勵志故事大全
小學生看的名人勵志故事大全
現代名人勵志故事大全
經典名人成長故事大全
正能量的名人長篇故事大全
簡短名人勵志故事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