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養的生活隨筆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8日

  教養,是培養和締造一個人內心世界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從而使他能夠辨別是非善惡、美醜成敗,進而塑造他堅毅的性格和高層次的精神,乃至影響其一生並不懈的向上追求。下面是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希望您喜歡!

  篇一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漫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題記 • 諸葛亮《教子書》

  當今社會爭相傳閱“窮養兒子,富養女”的育兒經時,我駐足了!

  對於一個自然人來講,富貴是一筆財富,贏得了時間和空間的一個有利資本;貧窮更是一份歷練,親身趟過的價值更應該倍感珍惜來之不易的擁有。

  不管是窮養,還是富養,都是彰顯著父母思維和形態,重點都是停留在父母的願望和操縱下,於孩子無多益處。外在的環境很重要,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卻不能把持孩子的一生。幸福還是由內向外散發,控制和守住財富還是應該強根固源。

  一個生活在富人家的兒子,父母不可能也不願意讓他像窮人家的孩子那樣,過著飢不果腹,殫精竭慮的日子;而一個生活在窮人家的女兒,父母也不可能更是沒資本讓她像公主那樣穿金戴銀、左擁右護、旌旗蔽日的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奢華生活。

  縱觀古今中外的歷史巨人,看看他們的豐功偉業或者卓著成就,並非簡單的認為是用窮養或富養的方式所能培育出來的,多是內在的精神與性格決定的,內在潛伏的特質是長期諄諄教誨和潛移默化的教養使然。

  外界的環境是千變萬化或者說千姿百態的,對於要立身於其中的這個人來說,唯一不變的是他這個人自身,正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環境變化了,人固然依舊。既然如此,父母真心應該給的是窮養,富養,還是我們深思的教養呢?答案很顯然,教養勝過其他。

  教養,是培養和締造一個人內心世界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從而使他能夠辨別是非善惡、美醜成敗,進而塑造他堅毅的性格和高層次的精神,乃至影響其一生並不懈的向上追求。

  父母能給孩子的,除了生命,恐怕就是教養最有價值了!一個有教養的人,體現在他身上的是永恆的美德。不管他將來是窮人,還是富人,能使他在社會上立於不敗之地還是他自身的教養,而教養是父母從小給予的,享用一生。

  教養,是從一個人的幼年開始培養,父母、家庭、學校及社會應該讓他明白最基本的“是”與“非”的標準,讓他懂得尊老愛幼、孝順父母的優良傳統,懂得基本的事理和常識。教養,是一個人內在的良好品格修養,且對映於外的優雅和從容之美,能讓一個人的靈魂從骨子裡飄出芳香來。

  修身和養德是一個人一生不離不棄併成為習慣性的事業。這項事業的成敗直接關乎了他人生的走向,和其它事業的跌宕起伏。

  如何修身,如何養德?將是至關重要的環節,它們都應該從修心開始,平心靜氣時常所想的就是自己志向所在,心無旁騖的堅持走在自己的求學路上,在安安靜靜專心致志的學習中,提高自己綜合應用的能力與遠見卓識的才學。過度的散漫是不能勵精圖治的,同樣,頻繁的暴躁、急於求成是不可能做好修身養性的。

  父母給孩子的是幼時的生活環境和啟蒙教育的引導。生活環境從物質方面來講有好壞之分,富裕的家境不會讓孩子為了簡單的生活而苦惱,能夠讓孩子拿出更多的時間做志向之趣,可能走上所謂更好的平臺去積累或展示自己的才華;貧窮一點兒的家境雖然不能讓孩子全身心的投入到志向之趣,時常讓孩子參入到人生不易中來,這又何嘗不是一筆巨大的財富,有了豐富的生活閱歷,更加充實了孩子的體魄和靈魂,感觸更深的現實生活教會孩子們更多的生活感悟與生命體驗。生活環境從精神層面來講家長給孩子的引導與貧富無關,塑造一個人的靈魂,從教養開始,教他做人的道理,為人處世的方式,待人接物的禮儀等等。教養不是富人家的專屬,也不是窮人家的私藏,而是任何一個家庭或父母能夠給孩子的一筆無價之寶,是為孩子心靈世界打造的一盞智慧之燈。

  父母給孩子的不僅是富養與窮養的外在條件,更應該多給予的是教養。當一個人擁有了良好教養的時候,他的言行舉止就能夠合乎規範,做人行事就能夠進退有度,在取捨之間更能把握好分寸。

  一個擁有良好教養的人,當取得一些小小勝利時,能夠喜不自勝,但不會得意忘形;當受到點點挫折時,能夠黯然傷神,但不會意志消沉;當富貴發達時,不會泯滅良知,但仍會有惻隱之心;當貧賤落魄時,依然傲骨凜凜,心清魂淨的大氣做人。

  孩子生在貧窮之家,擁有了教養,他知道自己應該怎樣立足於現實和發展自我;孩子生於富貴之家,擁有了教養,他更應該知道怎樣利用自己的優勢不斷的提升自己進而開拓美好未來。

  教養,是培養孩子成人的靈魂,是教育孩子成才的基礎,是一個讓孩子在身心等方面得以全面發展的系統工程。只想通過窮養或富養的捷徑,劍走偏鋒,看似奇招,自以為可以出奇制勝,其結果往往事與願違。

  父母之心,總是能給孩子多少就是多少,儘量最好,卻在物質的紛亂繁雜中,往往忽視了“教”的難能可貴;而孩子一生享用,與啟蒙開始的教養息息相關,良好的品行和生活習慣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奠定了他一生的幸福時光。

  篇二

  有些話你說不出來,有些事你也做不出來,這種差距來自內心的淡定和良好的教養。

  熟人約我到飯館吃飯,她因為一盤菜的鹹淡與服務員發生爭執,聲音越來越大,引得別人紛紛側目。對方終於答應再換一盤,她還不讓把原來的撤下,怕對方用這盤菜再加工一下又端上來。我問:“既然你知道小飯館的問題所在,來了又何必計較?”她說:“我就是不能慣著他們的毛病!”

  一次外出,登機時間看似正點,可當我們坐進飛機內卻遲遲不見起飛。前座的女子坐立不安,不時找乘務員理論,對方也一直在反覆耐心解釋,可她越發歇斯底里,一副自以為是的“上帝”模樣。

  其實,我也不喜歡小飯館的粗糙和不衛生,但既然去了,就不要在公共場合和服務生爭執,大不了以後不去。那天,我也在機艙裡等了將近兩個小時,心裡也不舒服,但我受過的教育不允許我對乘務員發洩不滿,並因此影響到其他乘客。

  這些“不能慣著別人毛病”的人自己就一身毛病,讓別人不快樂的時候,自己也是不快樂的,甚至是不體面的。我們既不能說一個在社交場合彬彬有禮,而私下總說人壞話的人有教養,也不能說一個在公共場合因為別人的錯誤,就肆無忌憚地討要說法的人有教養。

  教養的本質是對人的關懷,你怎樣待人,別人也會怎樣待你。

  關乎個人尊嚴和夢想的事情,我們當然要據理力爭和努力執著,沒事不惹事、事來不怕事,才是一種強者的生活理念。在自身沒有毛病之後,你眼中別人的毛病也會越來越少,在你得到很多很多愛之後,你就會越變越溫柔,而此種優雅的溫柔又是女人最體面的防彈衣。

  徐志摩的髮妻張幼儀,知書達理,嫁妝也可觀,孃家是當時上海寶山縣的鉅富。就在她懷著次子時,徐志摩卻與林徽因墜入情網提出離婚,張幼儀沒有多問一句就辦了離婚手續,甚至不要求他撫養兩個孩子。她帶著一顆破碎的心輾轉德國,邊工作邊學習,也在那裡找到了自信,找到了人生支撐點。她說:“去德國以前,凡事都怕,到德國後,變得一無所懼。”

  她回國後辦雲裳公司,主政上海女子儲蓄銀行,再次把家族的生意頭腦發揮到極致。她精心撫養與徐志摩的兒子,仍服侍徐志摩的雙親,甚至還接濟已經落魄的徐志摩及其後來的妻子陸小曼。無論離婚前還是離婚後,甚至徐志摩死後50多年,張幼儀都不曾對往事吐露半字,不論順境逆境,都保持著一如既往的生活狀態。那個年代的教養告訴她,既是大家閨秀,就要比旁人承受更多的責任和擔當。你可以愛了又愛,最終葬在了風花雪月裡,我卻可以淡淡地自立不敗。這樣的情感與教養,世間無人能敵。

  所謂教養,就是我們選擇做更好一點的人。小處看是你出門光鮮靚麗,家裡一塵不染,一個人也會好好吃飯,努力追求愛情和夢想。大處說你外在對人關懷寬容、內在對己嚴格自律,即使生活給了你一副最糟糕的牌,你也不抱怨不退縮,漂漂亮亮地打出去;你從不在外人面前失去體面,更不在家人面前失卻溫柔。生活的苦難誰都會經歷,你的與眾不同,使你就算苦不堪言,也能抽身而出片刻,去享受生活美好的一面,不擰巴自己的心態,依舊願意相信並且善待別人。一個人的高貴也就在於此,舉重若輕不動聲色,保持自己有教養的生活。

  所謂生活品質,就是根據自己的經濟條件,追求最好的事物。這求好向好的精神,可以豐富你的內心,創造出更多的愉悅與愛。生活品質不是攀比出來的,而是用你的教養,你的努力,你的寬容,你的人品,在這個浮躁薄涼的社會裡拼出來的。

  如果你選擇了做更好一點的人,那就再努力一把,去過有教養的生活。這種生活不需要別人下定義,甚至不需要讓不相干的人知道,你只要堅持做最忠誠的自己,安靜又驕傲地綻放在自己的春天裡。

  篇三

  很多年前,餘世維在《管理思維》課中講過一個案例,他說他有一個習慣,每次要離開酒店,他都會把床鋪整理一下,把攤在桌面上的東西整理好,儘量把房間恢復成進來時的樣子。這樣進來清掃的阿姨會對住過的客人刮目相看。

  也許客人和阿姨永遠不會見面,阿姨高看這一眼也並不會對客人有什麼影響,但這就是教養,在看不見的地方更顯寶貴。

  研究生入學考試後等成績的那段時間,我在一家麥當勞參加見習經理培訓,培訓的第一課就是倒餐盤。餐盤上有餐盤紙,只要不是被打溼或者故意破壞的很嚴重,清理餐盤是很容易的。只消把餐盤傾斜45度角插進垃圾桶的門簾,餐盤紙和餐後垃圾就會全部滑進垃圾桶,自己的手一點也不會沾上。

  可據我的觀察,就是這簡單的動作,國內大部分用餐者都不會做。父母更不太會鼓勵孩子吃完麥樂雞和開心樂園餐之後把餐盤清理了。用好習慣換別人高看一眼?很多人還做不到。

  有一次跟同事一起搭飛機出差,吃完飛機餐,看見他把餐盒、紙杯、廢棄物都一樣一樣整理好,鋪平,然後把擦過手的餐巾紙攤開,均勻的蓋在餐盤上,再交給空姐。我坐在鄰座,瞬間覺得自己之前是多麼的粗魯。垃圾本身不是美好的東西,但在丟棄時卻可以有教養。

  看得見的教養是容易的。因為懾於群體的壓力,但凡有些自覺力的人,都能發現自己跟文明的差距。在乾淨的環境裡你不好意思亂丟垃圾;在安靜的博物館你不敢高聲喧譁;在有序的隊伍中你不好意思插隊;在清潔的房間,你不會旁若無人的點燃香菸。所謂的教養,真實存在於環境感染力中。

  難的是看不見的教養。在烏合之眾中誰能保持優雅和教養?在群體無意識中誰能保持清醒和判斷?在捨生取義的時刻,誰還能像一個紳士,把生的機會留給婦孺老人?這不是作秀和異類,這恰恰是最能體現教養作為品德的可貴之處。

  更難的是那些“慎獨”的教養。日本有一種文化,叫做“不給別人添麻煩”的文化。比如不小心把水灑在了地鐵座位上,即使下一站就要下車,也要想辦法擦乾淨,這樣下一位乘客就不會覺得麻煩。

  雖然沒擦可能也不會被人批評,雖然大部分時候並沒有機會跟下一位乘客認識,但這種謹慎獨處,保有敬畏的態度恰恰是最能考驗真假教養的地方。

  再比如之前說到的整理房間,清理餐盤和蓋上餐巾紙,聽起來都是細節小事,難就難在明知道沒有“好處”還依然保持,這就比“被稱讚的道德模範”好的多,也可持續的多。

  教養不是道德規範,也不是小學生行為準則,其實也並不跟文化程度,社會發展,經濟水平掛鉤,它更是一種體諒,體諒別人的不容易,體諒別人的處境和習慣。

  不因為自己讓別人覺得不舒服,這就是教養的簡單道理。

換個角度看人生感悟隨筆
關於生活隨筆說說心情
相關知識
有教養的生活隨筆
有關父親的生活隨筆
關於教育意義的生活隨筆
讓人受益終生的生活隨筆
與健康相關的生活隨筆
與乾淨整潔相關的生活隨筆
初中精彩的生活隨筆
初三寒假的生活隨筆
有關笑的生活隨感散文
假期過後的生活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