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仨讀書隨筆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5日

  《我們仨》這本書書分三部,第一、二部記述了一個夢,或許是人到老年的一些精神狀態。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閱!

  篇1

  花了一天一夜的時間讀完這本楊絳老師寫的《我們仨》。悵然若失:家對於我們而言到底是什麼?

  “鍾書大概是記著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個長達萬里的夢。”這個夢裡有香甜的回憶,有忍受屈辱的日子,有病老時的掛念傷痛,也有離別時的難守與心痛。這本書講述的是一個單純的溫馨學者家庭的故事,也是一家三口人一輩子的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沒經歷過那個年代,所以不能感受那個年代的不自由與壓抑。特殊的年代給那一代人帶來了特殊的經歷,儘管這段經歷誰都不願意再走一遍。所幸的是,這一家子還算比較幸運,在暴風雨中,互相扶持,漸漸走到歲月的盡頭。 如果說“閒看庭前花開花落”是回國前的寫照,“坐看頂端風起雲湧”則是回國後的寵辱不驚,一代大師巨匠自有他獨特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氣場。在這本書裡讀到的就是這些了不起的中國學者的精神與意志,生活與現實。和我們普通人一樣,經歷著生老病死、幸福與恐懼,平淡與無奈。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裡,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當看到末尾這句話,才覺得心裡是那麼的難受。

  說客棧有點淒涼,其實就是我們所謂的家。家是寧靜的港灣,是旅途累了的歇腳點,不是?家是親人親密關係的維繫所在,家是我們奮鬥的起點和終點。終其一生,我們都活在家的關係裡,一旦關係斷裂,家就失去了意義和價值,真的變成了一個生命旅途的客棧。

  有的時候,我們從這個客棧搬到那個客棧,可是隻要有親密的關係在,哪個客棧都可以看做真正意義上的家。愛我們的家人,珍惜眼前人,讓我們的家在人生旅途上存在的時間更長久一些吧!

  篇2

  《我們仨》是我在逛街的時候,在一家書店偶遇的,黃綠色的封面,簡單地以 一幅家庭合影開封面,下書“我們仨”。是楊絳先生的筆跡,很少從現象書中感覺“墨香”的存在,這本書便有,很多的親筆信,字跡並不是可以上書簡的那種,然而,尋常的家信卻洋溢著濃郁的親情與愛,將我們薰醉。一開始就知道這本書是令人心傷的,楊先生將太多的情感注入其中,教我們這些外人也不得不將自己的感情投放。

  2003年出版的《我們仨》,也許並不能說是楊絳最好的作品,但絕對是最感人併發人深省的一本書。《我們仨》帶給我的感受的複雜的,讀到傷心處,我會落淚;讀到開心處,我會歡笑;讀到離別時,我會心酸;讀到家常處,我則會認同。讓我感受到了親情的偉大和震撼,也讓我體會到了一本好書的魅力。我想,也許正是因為它的樸實無華,方才顯出情感的真摯動人;也正是因為它的真摯動人,才吸引了包括我在內的這麼多人的爭相傳閱吧!親情,似乎永遠都能勾起人的心絃。它不需要過多的渲染,普通的平常言語便能表達出親情的溫馨和持久。一位90多歲的老人對家人的追憶,更能讓人為之動容。錢鍾書先生一家三口日常時的相扶相幫和患難時的不離不棄,在楊絳老人的筆下一一展現開來。我隨她喜,隨她悲,隨她一路陷入對親人的思念。我敬佩他們三人的治學嚴謹;悲傷他們的坎坷人生;欣慰他們的患難於共;羨慕他們的融融親情;也心痛他們的相繼逝世。一個國學大師,一個翻譯名家,一個著名學者,耀眼的頭銜並沒有讓他們失去常人的親情。幾十年來,他們相濡以沫,讀書為樂,不去理世俗的嘈雜,不去計較個人的得失,生活在他們自我設定的祥和的世界裡,不幸乎,大幸也!

  書分三部,第一、二部記述了一個夢,或許是人到老年的一些精神狀態。夢中的情境讀來令人歷歷在目,就連一些生活中的瑣事細節都清清楚楚。即讓人感受到楊女士對這個社會的恐懼和懷疑,也感知到她對家庭的珍惜和信任。一家人在古驛道上的相聚與失散,正是一個家庭真實的寫照。女兒圓圓去世了,錢鍾書走了,相親相愛的三口之家只留下了這位老人,她說:“三里河的家,已經不復是家,只是我的客棧了”。

  書的第三部,只看名字就叫人心酸,“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記述了楊女士和錢鍾書結婚後的一些生活內容,從1935年婚後同去英國牛津求學 ,到1998年錢鍾書去世,其間女兒也在1997年因病去世,從一個家庭的組建到結束。楊女士在書中說“現在,只剩下了我一個人。我清醒的看到以前當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裡,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工匠精神讀後感範文
狼王夢讀書隨筆
相關知識
我們仨讀書隨筆
楊絳我們三讀書筆記_我們仨閱讀筆記
給我三天光明讀書隨筆
你是我的寶貝讀書隨筆
關於小學語文老師的讀書隨筆
二年級讀書隨筆
初中美術教師讀書隨筆
關於教育教學理論讀書隨筆
三國演義讀書隨筆4篇
幼兒園教師讀書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