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學浮士德讀書心得筆記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23日

  《浮士德》是歐洲古典文學四大名著之一。我們閱讀過後有哪些心得?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一起來看看。

  篇1

  浮士德它是一部詩劇,分上下兩部,共一萬二千餘行。浮士德本是十六世紀德國民間故事中的人物。在傳說中,浮士德是一個追求世俗享受而把靈魂賣給魔鬼的術士。歌德借用這一題材,把浮土德塑造成一個德國先進知識分子的形象。作品寫浮士德一生從書齋、市民社會小世界走向政治、歷史大舞臺的過程,其中經歷了求知生活、感情生活、政治生活、藝術生活、改造大自然這五個階段,從而總結了詩人自己一生的生活經驗,也概括了文藝復興以來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精神探索的歷史。

  浮士德是一個虛構的象徵性形象。但是他有鮮明的個性,那就是永不滿足、不斷追求,不斷探索的精神。他的內心充滿矛盾:一方面滿足現狀,享受現世幸福,另一方面不斷追求更高的理想。他一生中有過迷惘,有過錯誤,但是由於他的自強不息,所以能夠不斷前進,最後能夠找到人生真理的答案,要做一個“每天爭取上進和生存的人”,並被天使接到天堂,見到了聖母。魔鬼在詩劇中作惡造孽,引誘浮士德墮落,但實際上卻促進了浮士德的前進與成長。套用蘇格拉底的話說,如果浮士德是一匹馬,那麼魔鬼被派遣到這個世上來,好比是馬身上的一隻牛虻,職責就是刺激它趕快前進。正是他幫助浮士德走出書齋,投身於實際生活,也是他促使浮士德在克服自身錯誤的同時摸索前進,魔鬼其實成為了浮士德在前進道路上不可分離的伴侶。

  歌德的創作過程長達六十年。他從青年時代起即構思此詩,直到臨死前不久才告完成。可以說,這本身即是一種追求,對文學的一種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正是這種追求,使歌德在晚年仍不斷地學習新事物,探索新問題。而《浮士德》正是這種追求所帶來結果的最好驗證,可以說,是這種追求造就了《浮士德》幾百年來的經久不衰。

  生命的過程是一個不斷追求的過程,使目己的人生高度在不斷追求的過程中得到提升。每個人在人生追求中都會遇到各種無法逃避的問題,必須選擇,而不斷追求,自強不息,勇於實踐和自我否定的性格,將使其免遭沉淪的厄運,實現了人生的價值和理想。

  也許不是每一個人都是浮士德,但每一個人都不能缺少浮士德頑強向上、熱愛生活、尋找屬於自己的人生的品質。

  篇2

  《浮士德》是我迄今為止看的最為晦澀難懂的一本書,花了我整整兩個多月的時間,還是僅讀了個大概。

  詩體哲理悲劇《浮士德》是偉大詩人、作家、思想家歌德最重要的代表作。它與荷馬的史詩《伊利亞特》、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亞的《哈姆萊特》並列為歐洲文學四大名著。主人公浮士德是16世紀德國曆史書和民間傳說中的人物,通占卦、天象、巫術、鍊金術。歌德在《浮士德》中,根據這個民間故事成功地塑造了浮士德和魔鬼靡非斯托的形象,展現了一部資本主義上升時期資產階級精神生活的發展史。

  浮士德的形象反映了歌德對人性、對人的精神內涵與境界的深刻洞察和把握。他塑造的浮士德性格中兩重性使他處在上帝和魔鬼之間,兼有神性和魔性。他若不斷地追求知識與真理,追求美善的事物,追求高遠的理想,會上升到靈的境界;如果他貪圖享樂,胸無大志,庸碌無為,且執迷其中不能醒悟,將墜入魔道,走向墮落。歌德認為,沉淪和進取的雙重引力在浮士德身上並不對等,他的神性要強過魔性,他本質的、主導性的一面是自強不息、發奮進取、永不滿足、積極向上,這就是所謂“浮士德精神”。

  但歌德並不因此看輕魔性在浮士德追求過程中的推動作用。歌德首先承認魔性只能被暫時克服,卻不能被永久根除,因它是可以容忍的。《浮士德》中上帝的話其實道出了歌德悟出的智慧箴言:“人要奮鬥,失誤免不了。”歌德同樣看到,魔性與神性相對相生,因此是絕對必要的。浮士德的一生是神性和魔性矛盾鬥爭的過程。他奮發進取、永不滿足的精神是他上升的內在動力,靡非斯托利用浮士德身上的魔性誘使他墮落,然而浮士德的神性使他能夠吸取教訓,不斷克服魔障。正是在這種辯證發展之中,浮士德的精神內涵才日益深厚,境界日益提升。

  《浮士德》的結尾是光明的。浮士德喊出了“你真美呀,請稍稍停留!”表面上看,他獲得了滿足,也準備享受這滿足,靡非斯托因此要攫走他的靈魂,但上帝派天使把浮士德的靈魂帶到了天堂,因為“凡是自強不息者,到頭我輩終能救”,正可謂天道酬勤,上帝嘉許之。既然如此,為什麼《浮士德》仍然被看成是一部悲劇呢?這主要是因為,歌德相信人類追求至善是沒有止境的,但個體的生命卻是有限的。浮士德獲得了兩次生命,這生命仍然有限,所以不可能達到終極的目標。他探索的五個階段,遠沒有窮盡人類的精神生活。

  人的精神容易懈怠,貪圖安逸,因此上帝造出魔鬼,來催人驚醒、奮進。魔鬼對浮士德而言,就不只是一個引誘者,他也發揮著督促和警策的作用。魔鬼說自己“老想作惡卻總是把善促成,我便是這種力量的一部分”,發揮的就是這一層意思。他主觀上在引誘浮士德走向墮落,客觀上卻起到了推動浮士德前進的作用。也就是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靡非斯托是浮士德身上另一個自我的外化形式,或者說靡非斯托和浮士德共同構成人類天性的雙重性,乃至上帝的兩面性。總之,二者相輔相成,相生相剋,才使造化臻於完形。

  當我們認識到自己的罪惡時,其實我們已經變成了天使。

  篇3

  歌德著的《浮士德》,我總算把它看完了,這是我今年讀書計劃的第三本書。看完這本書,我大口大口地喘著氣。這不僅是因為這本書厚得像磚頭一樣,讓人望而生畏,還在於書中有許多我不甚理解的地方。幸虧有郭沫若在翻譯完此書時寫的“‘浮士德’簡論”,讓我稍微有了一點頭緒。現在我就把我的讀後感寫出來,和大家一起分享這部誕生於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初在世界範圍內產生過巨大影響的偉大作品。

  《浮士德》的故事情節大致是這樣的:老年歌德在中世紀的書齋中煩悶苦惱,和弟子瓦格訥出外郊遊,遇到一條黑色的尨犬。原來這尨犬是天上降下來的惡魔靡非斯特匪勒斯所變成的,他和上帝打過賭,先做浮士德的僕人,解除浮士德的心中煩悶。如果浮士德感到滿意了,那麼浮士德便不能成為主人,反而為惡魔所有。於是靡非斯特便把黑色外套變成一朵浮雲,載著浮士德和他一起雲遊世界,去完成他精心設計的任務。

  他們首先來到了萊普齊市的一家酒店裡,參與了一些無聊大學生的胡鬧。接著被引進“魔女之廚”,嗑了一劑魔湯,於是浮士德便返老還童,變得年青了。接著就是和可憐的瑪甘淚的戀愛,並且生了一個私生子。瑪甘淚把私生子溺死,自己也最終被丟進牢裡。浮士德在經過一段“林窟”的幽居生活,又領略了一次“瓦普幾司之夜”後,終於殺進牢裡,欲救瑪甘淚。瑪甘淚不從,受到審判——死刑。第一部分告一段落。

  故事最難解的還是在於第二部分。在現實和虛幻之間,浮士德一覺醒來,來到了一個“風光明媚”的地方,並且感到精神百倍。他去謁見皇帝,皇帝荒淫無恥,一天到晚想著尋歡作樂。皇帝想見古代美人海倫,結果海倫真的來了。在“騎士廳”的表演場合,是海倫和巴黎斯的戀愛。浮士德吃醋,把魔術的鑰匙觸到巴黎斯身上。精靈們都爆炸了,化成了煙霧,浮士德暈倒,失去了自覺。

  舞臺回到了第一部開篇的中世紀的書齋中,一切的陳設原封不動。在這裡,原先受過靡非斯特訓示的“學生”如今變成了“學士”,如今反而把靡非斯特訓斥了一頓。浮士德的弟子瓦格訥守著中世紀的鍊金術,在那兒製造著“人造人”,公然造出了一個小仔仔何蒙古魯士。但他只能蜷縮在一個玻璃瓶裡,在玻璃瓶裡蛻化不出來。在“古典的瓦普幾司”之夜,何蒙古魯士想蛻變,想發育,“希圖放恣情慾”而把玻璃瓶撞破,閃爍,燃燒,然後變成了一團火焰,消失掉!

  浮士德追求海倫,在靡非斯特的誘導下,終於成功,並且生了一個兒子叫歐福良。他是一個“天才兒”,放蕩不羈,追逐“少女”,飛求戰爭,結果是“縱身於空中”,墜地毀滅。海倫也因悲苦而消逝,同時把浮士德帶到了空中。

  在空中浮士德和靡非斯特對談,表示他想填海。浮士德因為幫助了那位驕奢淫逸的皇帝,皇帝給了他一帶沿海的地面,讓他去填海,結果填海成功。在填海成功的土地上有一對老夫婦,但浮士德因為不滿他們坐在這老式的小禮拜堂裡,於是便想用新的房子和土地和他們交換,但兩位老人不從。浮士德便讓靡非斯特去把他們趕走,因為態度驕橫把兩位駭死兩位老人。浮士德不免為此“憂愁”,被“憂愁”對著他的眼睛一吹,使得浮士德雙目成盲。在倒下去的那一刻,因為有了開拓疆土的行為,使得他感到了滿足,並且喊出了“你真美呀,請停留一下!”按照契約的規定他不得不為靡非斯特所有,但天界的仙使們卻把浮士德救出。在天上,遇到了那位瑪甘淚,她要用心把他指導。天上的至尊者是一位光明聖母,歌德在最後喊出了:“永恆之女性,領導我們走。”全劇結束。

  這就是《浮士德》大致的故事經過,看完全劇,我不得不為歌德那高超的寫作技法而嘖嘖欽佩。他把現實和虛幻,古代和現代,如此巧妙地摻雜在一起,確實讓人嘆而觀之。其次,歌德寫作此劇前後用了整整六十年的時間,從1773年歌德25歲時的“原浮士德”開始寫起,一直到1806年歌德“浮士德第一部”完成,那時正是青年歌德的“狂飆突進”時期。歌德寫作第二部是在1797年歌德49歲開始寫作的,一直到1831年,也就是歌德逝世前一年時才完成第二部的寫作。從25歲一直到83歲,這部作品伴隨著歌德從青年時代開始一直到壯年、老年時代,這期間的時代跨度,是我不得不嘆而觀之的第二個原因。因為有了這部偉大、巨集大的作品,才確立了歌德在世界文藝界中的不朽地位。

  同時我也對這部作品的翻譯者郭沫若先生懷著深深的敬意。郭老是在1919年中國的“五四”愛國學生運動期間開始翻譯此作品的,那時郭老28歲,當時中國的社會現狀又恰好和歌德的“狂飆突進”運動非常相似,一直到1928年郭老譯完《浮士德》的第一部。再過二十年,也就是在1947年郭老56歲時翻譯完《浮士德》中的第二部。從28歲一直到56歲,時間跨度差不多三十年。翻譯一部作品,前前後後竟然化了差不多三十年的光陰,這是我對郭沫若先生懷著深深敬意的第一個原因。其次,在翻譯這部作品的過程中,為了和原文的意思更加接近,有時為了一、兩行詩句的正確翻譯,竟然要花費郭老大半天的時間,其中的辛苦可想而知。怪不得郭老在翻譯完此書時會生一場大病。搞翻譯工作的人,其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不是我們一般人能夠想象到的。這也是我對郭老懷著深深敬意的第二個原因。

  看完《浮士德》如此恢弘的鉅作,顯然有些地方還有我不甚瞭解的地方。郭老建議會德文的朋友最好是原版的和中文的對照一起來讀。可惜我對德文一竅不通,同時對西方的歷史以及古希臘的神話故事等方面的知識,顯然我掌握得還不是十分豐富。雖然有這麼多的缺陷,但並不妨礙我對這部偉大作品的熱愛,因為這確確實實是一個偉大的人寫出來的一部偉大的作品,再經過郭沫若這樣的文學大家的翻譯,使得我備加珍惜我現在的閱讀時機和動機。我也相信,即使再過幾十年,到了我年老的時候,也會和歌德、郭沫若一樣,隨時翻出這本書,在現實和浪漫中,找到自己的精神支柱。

  讓我們懷著朝聖般的熱情,用心體會這部偉大作品帶給我們心靈上的震撼吧!不僅是現在,而且是在將來當我們都年老了的時候。


浮士德的讀書筆記

西遊記讀書筆記摘抄
共老龍應臺讀書筆記
相關知識
古典文學浮士德讀書心得筆記
曹文軒草房子讀書心得筆記
語文教師暑期讀書心得筆記
小學語文教師讀書心得筆記
文學名著讀書心得筆記範文
課文呼風喚雨的世紀讀書心得筆記
教育教學讀書心得筆記
小學教師讀書心得筆記
中職教師讀書心得筆記範文
教師寒假讀書心得筆記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