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溪三笑的典故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27日

  典故的詞彙化,顧名思義就是典故演化成詞的過程。具體來說,是指典故經過概括、改造逐漸演化為詞語形式,並最終進入漢語詞彙系統的動態過程。小編這裡為大家帶來,希望大家喜歡。

  典故介紹

  佛門傳說,虎溪在廬山東林寺前,相傳晉僧慧遠居東林寺時,送客不過溪。一日陶潛、道士陸修靜來訪,與語甚契,相送時不覺過溪,虎輒號鳴,三人大笑而別。後人於此建三笑亭。唐英1682-1756年題廬山東林寺三笑亭聯雲:橋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語;蓮開僧舍,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歷史故事來源

  東晉時有位高僧法號慧遠,交遊廣泛,與很多名士都有往來。相傳他曾住在廬山西北山麓的東林寺中,潛心研究佛法,為表示決心,就以寺前的虎溪為界,立一誓約:“影不出戶,跡不入俗,送客不過虎溪橋。”不過,有一次詩人陶淵明和道士陸修靜過訪,三人談得極為投契,不覺天色已晚,慧遠送出山門,怎奈談興正濃,依依不捨,於是邊走邊談,送出一程又一程,忽聽山崖密林中虎嘯風生,悚然間發現,早已越過虎溪界限了。三人相視大笑,執禮作別。據說,後人在他們分手處修建“三笑亭”,以示紀念。有多事者,還寫有一聯:橋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語;蓮開僧舍,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虎溪三笑”的故事在唐代已經流傳開來,正如聯語中所揭示的,是當時思想界佛、道、儒三教融和趨勢的一種反映。據考證,釋慧遠與陶淵明約略為同時人,交往或有可能,而陸修靜所處時代晚過百年,所以“三笑”之說純屬虛構。但這個題材日益成為象徵三教合流的美談而膾炙人口。

  虎溪三笑之說始自唐代,至宋代李龍眠公麟,1049~1106首作三笑圖,智圓併為之作圖贊,成為膾炙人口之美談;於大宋僧史略卷下、隆興佛教編年通論卷八、佛祖統紀卷二十六、卷三十六、釋氏通鑑卷三、釋氏資鑑卷二、釋氏稽古略卷二等書中皆有載述。依史實言之,慧遠示寂於東晉安帝義熙十三年417,陶淵明若逝世於劉宋元嘉四年427,則二人為同一時代之人,且淵明系潯陽人,地與廬山相近,二人之交遊未必不可能。

  關於陸修靜之事蹟,依辯正論卷六、甄正論卷下、集古今佛道論衡卷一、續高僧傳卷二十三曇顯傳、佛祖歷代通載卷十等所述,修靜於梁敬帝紹泰元年555,與曇顯對論佛道二教之優劣,時當慧遠示寂後一三八年。另據佛祖統紀卷二十六載,修靜逝世於劉宋泰始三年467;又據道教類書之雲笈七籤本傳載,修靜逝世於劉宋元徽五年477,享年七十二。故知慧遠與修靜之時代相去甚遠,二人交遊之說極牽強。蓋自中唐以降,儒道佛三教融和之說漸趨流行,虎溪三笑一事或繫好事者就三教融和說而虛構者。此外,日本在鎌倉時代之後期,亦開始流傳該類畫作。

斬蛇起義的典故
杞人憂天的典故
相關知識
虎溪三笑的典故
入木三分的典故
千金一笑的典故
孟母三遷的典故
士別三日的典故
虎頭蛇尾的典故
千金買笑的典故
韋編三絕的典故
網開三面的典故
亡秦三戶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