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中的科學論文
電影,是由活動照相術和幻燈放映術結合發展起來的一種連續的視訊畫面,小編整理了,歡迎閱讀!
篇一
秩序感在電影藝術中的運用研究
“秩序”是事物存在、變化、運動、發展的一種規律,即有序性。處於人們身邊的秩序現象隨處可見,無論是事物的結構、形態還是事件的發展、運動、變化的規律,都呈現出多種多樣的秩序性,這種秩序性結構是平衡態的,在形式上容易使人聯想起秩序的存在。“秩序”表現了人的審美心理趨向和形式要求,阿恩海姆曾經論述:“人所具備的認識能力***其中也包括藝術創造能力***尋找的是秩序。科學的使命是在多樣化的現象中提煉出有規則的秩序,而藝術的使命則是運用形象去顯示出這種多樣化的現象中所存在的秩序。”[1]貢布里希在其撰寫的《秩序感》一書中曾經提出:人們在觀察事物周圍的外界環境時,還應該參照它最初始對事物的發展變化和運動規律所作出的預測,來判定其接受到資訊的最終含義,人們將這種事物所謂的內在預測功能稱為秩序感。可見各種形態的藝術形式在視知覺的建構過程中都具有秩序化的特點。電影藝術的“秩序感”屬於視覺審美心理學的範疇,是人們感知和創造電影藝術形式美的過程,並且體現於視知覺的建構過程中,具有規律性和平衡感。
一、電影藝術“秩序感”的產生
在電影藝術中人們所體驗到的美以及對秩序的感受是聯絡在一起的。貢布里希認為,我們應該把意義上的知覺與秩序上的知覺區別開來。其中意義上的知覺具有理性的成分,來自於人們有意識的思維活動。而秩序上的知覺則與人們生物活動體能相聯絡,更多的來自於人們體內有序的參照系,即人的知覺。所以,有秩序的發展過程是任何事物必須經歷的變化過程。隨著行為科學的不斷髮展,人們的行為逐漸掌握了規則的、系統的傳達形式,而這種形式則可以使用數學的關係進行表達,通過人們頭腦的衍變將極其複雜的感覺刺激轉變為有序化,同時能夠針對眾多數學形式的理解作出選擇和判斷。以上說明,人類擁有著極為強烈的秩序感和對秩序的喜愛。在這裡所說的秩序感,就是人對秩序的一種基本感受,是人們基於生物性基礎上的一種感受。
***一***電影藝術審美過程中視知覺的基本特性
在電影藝術的“秩序感”中所指的感覺,已經包括了感覺與知覺這兩個方面。托馬斯•L•貝納特指出:感覺是人們將周圍環境的刺激資訊傳入頭腦中的手段,而知覺則是人們從匯聚眾多刺激的資訊中整理、提取出於自身有用資訊的過程。[2]波普爾也曾經提出:首先是在兒童或動物的身上觀察到了一種對於規律性的強烈探求,然後在成年人的身上也發現了這種需求,促使人們不斷地積極探索各式各樣規律的存在。[3]電影藝術則是人們進行這一系列探索的成果之一。這裡所提到的針對客觀規律性的強烈探求,其實就是對事物發展“秩序”的一種需求,人們外部的文化機制和所存在的生物機制是這種需求的主要來源。電影藝術的視知覺中主觀性探求是普遍存在的,由於每個人的生活經歷、視覺心理的反應以及視覺感受的不同,其所擁有的視知覺反應則取決於電影藝術在傳遞什麼資訊及故事情節的發展具有怎樣的心理趨向。只有當電影藝術的視覺感受與人們的心理知覺取向相一致時,才能真正引起觀眾的共鳴。
對電影藝術元素充分、恰當的運用,體現出了視知覺的特性影響電影藝術的審美過程。通過對受眾的心理結構和視覺感受的分析,不斷錘鍊電影表現元素與藝術語言的每個細節,從電影劇本的創作、分鏡頭的切換運用到攝影空間的巧妙搭接,使得電影中每個表現元素都能夠充分融合於有限的鏡頭畫面上,從而在觀眾心理上產生反射,促進觀眾和電影作品之間的情感與資訊的交流,不斷深化電影的藝術內涵。
***二***“秩序感”存在於電影藝術語言表達之中
貢布里希在著作中指出,人們應該仔細分辨事物周圍的環境,參照其初始對規律運動、變化和發展所作出的預測,以確定人們最終所感受到的資訊的含義。並把這種存在於事物內在的預測功能稱為秩序感。電影藝術中各種鏡頭和表現風格都具備不同的藝術特點和情感資訊,靈活運用電影鏡頭語言並與電影風格表現一致,能夠使得電影畫面語言傳達呈現出某種可延續的規律性,這樣在電影藝術的視知覺傳達上就有了“秩序感”。
秩序感是有機體在為自身生存所進行的抗爭中誕生的,在知覺活動的框架下,秩序感存在的總體環境是有序的,以此作為從規則中進行分辨有機體偏差的參照。一個簡單的例子可以證明這種關係:人們觀看電影時,會伴隨著音樂或畫面的突然響起或中斷而帶來感官上的刺激,從而產生高潮迭起的藝術效果,這正是打破原有的秩序所產生的藝術效果,吸引人們的注意力進而使人們產生聽覺或視覺的特殊感受,而這裡的特殊感受則是電影音樂和鏡頭畫面的藝術趣味所在,也就是說電影藝術所表達的影象秩序生動地反映了人的審美心理秩序。電影藝術中產生的“秩序感”和視知覺的建構不分先後關係,幾乎是同時進行的。秩序感使得人們能夠聯想到生活中的體驗或視知覺經驗,同時視知覺經驗也能引導人們去感受秩序感,二者是相互作用的關係。當人以往的視知覺經驗、心理取向與電影藝術中的“秩序感”呈現一致時,人們認為這種“秩序感”則是美好的、真實的,可以使人獲得一種審美樂趣。因此人們的視知覺經驗對電影藝術“秩序感”的產生起著重要的作用,並以此作為電影藝術的基本創作原則。
二、電影藝術中“秩序感”的特性分析
貢布里希認為,作為客觀存在的“秩序感”,是人們與生俱有的適應和感知秩序的生物遺傳的本能,能通過主體對存在客觀秩序的感受來傳達出對周圍世界的認同感。電影藝術的“秩序感”是人類自主地選擇和適應周圍客觀存在的秩序的結果,依據電影藝術的視聽傳達特點,決定了其藝術語言中的“秩序感”具有均衡感和規律性的審美心理特徵。
***一***電影藝術“秩序感”的規律性
電影藝術“秩序感”的規律性主要體現於故事安排、構圖畫面、色彩風格、音樂音效以及鏡頭空間佈局的剪輯與排列組合上,它們之間可以是相對靜止而有序的規律,也可以是不斷變化、發展運動的規律。貢布里希的理論在這裡具有指導性的意義,他要求把周圍客觀存在的有機體視為具有能動性的機體存在,其運動、發展和變化是在其內在秩序感的指導之下進行的,不是盲目的活動,而具有一定的規律性。人們在電影藝術中經常看到,電影中人物的審美心理秩序與鏡頭畫面形式秩序的安排進行同構的過程,最終使得電影作品得以完成。而這裡所說人物的審美心理秩序,則是指人類自身生物體存在的秩序性和對客觀秩序的存在主動地去感應、適應以至偏愛。從電影藝術的審美角度看,有的鏡頭拍攝按照鏡頭畫面語言的特定規則靈活多變,富有愉悅靈動的秩序;有的電影藝術語言則安排得絲絲入扣、嚴謹規範,具有一定的理性秩序;有的電影色調風格賦予一定的情感意味,使得電影藝術的情感與秩序感緊密相連,較大面積持續地運用冷、暖色調對於營造電影的整體氣氛起著重要的作用,能夠潛移默化地引發觀眾的情感反應。視聽語言本身也具有強烈的秩序感,寫實的影像體現與音樂、音效的同步發展是秩序感自然性的體現,是人們的聽覺與視覺所包含的內在的規律性所形成的視聽效果。
***二***電影藝術“秩序感”的平衡性
作為電影秩序,本身具有一種平衡美,是一種藝術的形式秩序,因此平衡感是電影藝術秩序感中最基本的表現形式。通過人們大量的審美實踐證明,所謂電影藝術的高潮橋段是來源於介於理性化、規範化和衝突跌宕之間的故事情節安排和畫面語言的表現。簡單的故事情節不能引起觀眾的注意力,而太過於起伏動盪、衝突迭起的劇情安排又容易讓人產生因知覺超負荷而帶來的厭煩,使得觀眾停止進行欣賞。從電影藝術中審美的角度來理解,將平衡感進行理性的安排,是通過鏡頭的運用、色彩銜接、影象處理、音樂剪輯等要素的互相搭配體現出來的,能夠擁有極佳的審美舒適度,使觀眾在最短的時間內捕捉到所需的資訊,並與之融合達到身臨其境的藝術效果。
三、“秩序感”對現代電影藝術發展的啟示
“秩序感”是先於電影藝術之前就客觀存在於人們的視覺經驗裡的,因此,電影的秩序化也就有了一定的規律可循。其中電影藝術審美內在的尺度是秩序,而這種秩序則是和諧、變化、發展的統一,始終是與平衡性、穩定性相聯絡的。秩序就是人類有序化能力的體現。例如,電影秩序化的代表作品《盜夢空間》,其吸引觀眾的主要原因是它將秩序與哲學和藝術進行充分的融合,是藝術秩序與秩序藝術同構的最佳代表之一。劇本的科學化、理性化安排,故事情節環環相扣的發展,神祕的色彩搭配和時空的縱橫交錯組成奇異的視聽畫面,裡面沒有任何表現性的成分出現。對於主觀意識、鏡頭畫面、音樂等的排除,使得觀眾主動地依照電影所需秩序表達的形式語言進行作品解讀,讓觀眾將藝術理性的形式秩序之間的互相交錯進行聯想。克里斯托弗•諾蘭的這部作品以藝術秩序化的形式來表現電影的藝術特徵,為了使電影語言容易讓觀眾接受,作品嚐試以觀眾的視角去創造時空、角色活動以及處理視知覺的平衡,電影藝術表現語言可以理性地理解為知覺與視知覺的重構、時間與空間的交錯,以致觀眾所察覺到的秩序感是一種因精神作用而不是知覺作用引起的秩序型別。
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資訊科技的廣泛應用使得現代電影的藝術形式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衝擊和挑戰。電影藝術的審美觀念在人們心中悄然變化著,新媒體、新媒介以新興技術的姿態廣泛介入人們的生活。面對新媒介技術的挑戰,對現代電影視聽藝術表達進行研究與探索,是我們所要面對的重要課題。利用“秩序感”的自然屬性——對秩序感的欣賞和認同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對電影藝術的審美秩序和視覺規律進行把握,是發展現代電影藝術的一條有效途徑。電影藝術在未來的創作發展中,要做到電影藝術的心理定向和視知覺經驗、形式和內容、節奏與平衡等關係的統一,才能真正促使觀眾和電影之間進行情感交流,進而體現出電影藝術的整體美。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
論從大白菜生長哲學看企業發展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