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與科學論文集
佛學中有很多智慧對 現代 教育 有著借鑑意義。小編整理了佛學與科學論文,歡迎閱讀!
佛學與科學論文篇一
試析佛學中的人生智慧
摘要:佛學中有很多智慧對 現代 教育 有著借鑑意義。它對於指導人們的生活和學習、處事與為人,對於維護社會的***和諧,對於強調人的環保意識都有著積極的影響。
關鍵詞:佛學:人生智慧
在宗教內容的教學中,筆者發現佛學思想有很多的智慧,可以引來指導我們的生活和學習、處世與為人。甚至對於我們如何構建和諧社會、提高環保意識都有著積極的指導意義。
那麼,佛學裡有智慧嗎?就說“佛”這個字。它是從印度梵文音譯過來的,它是“智慧、覺悟”的意思。佛這個字有體有用,從本體上說它是“智慧”。從它的作用上講是“覺悟”。可見佛學裡是有智慧的。
佛學裡的智慧很多,我就以下幾點做一些粗淺的探究。
第一,人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
佛教把人的行為稱為“業”或者“業力”。業力是人的精神在六道里輪迴的推動力。
從佛教業報輪迴的理論來看,人的生命層次的高低完全取決於自己的所作所為。這是佛教的因果觀。也就是俗話說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佛教強調,事物中因果 規律 普遍存在。在時間上,遍於過去現在和未來;在空間上,作用於整個宇宙,就連菩薩和佛也受這個因果規律的支配而不例外。佛教認為。人的行為不管好壞都會產生一種潛在的力量,即業力。這種業力時時都蘊藏在自己的意識之中。好的行為,存進的就是善業,壞的行為,存入的就是惡業。這業,就是一種內因。除了內因外,各種形式的外緣不時存在。一旦某種與內因業力相應的外緣出現,那麼結果就會顯現出來。佛教認為。業力不形成某種果報是不會消失的,有前因必會結果。只是時間地點的問題了。就是老話說的:“不是不報。時候未到”。世間是由因緣聚合成的,是相互聯絡的,因不可能永遠遇不到緣,今生不遇,那麼還有來生,還有生生世世。總要遭遇。因此因果報應誰也無法逃脫。
佛教認為,人所做的不善業有十種,即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慾、嗔恚和邪見,如果誰肯定了上述內容並且已經付諸行動。死了以後要輪迴到地獄、餓鬼和畜生的三惡道裡去。如果持否定態度。死後可以轉生為人,如果再潛心修行。一心向善,那麼就可以擺脫輪迴而悟道成佛。這就是告訴人們,人的生命層次的高低、生存環境的好壞,完全取決於自己的所作所為。
說白了。人要想過上幸福生活,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須向善,不做危害社會和別人的事情,這樣,你的生活沒有陰暗面,才會是美好和充實。
第二、生活中要涵養健康的心態
在人的一生中,事業能否成功。涵養出正確的心態很關鍵。佛家把人生擁有的健康心態叫做四無量心。
①慈無量心。也就是佛家思想的“慈悲為懷”,就如同儒家提倡的“仁”和道家提倡的“道德”一樣。慈心就是愛心,在佛家思想中,有了慈心。這個人的修養就 自然 可以提高,就能變得寬容。現在很多人都說人心難測,兄弟姐妹之間、同事之間勾心鬥角,互相猜忌,人際關係太複雜,大家相互提防。心累。所以,如果有了愛心,就可以寬容地看待周圍的一切,那樣人際關係就好處了。
所以為人處世,涵養慈無量心的目的在於讓人放開心量,不再狹隘,放棄骯髒的靈魂。在於培養為社會獻愛心,遠離破壞和諧社會的不良情緒。
②悲無量心。悲心就是同情心,它能對治人的傷害心。就是要做到在現實生活中與人為善,幫助別人解決實際困難,把別人的痛苦看成自己的痛苦,想盡辦法幫助解決,哪怕幫助別人時受到各種各樣的誤解,也不後悔。
③喜無量心。喜心就是承認別人取得的成就的心態,也就是見賢思齊的心態。在現實生活中,對於別人取得的成就,對好人好事要由衷地讚美和祝福,而不是挖苦諷刺和心生嫉妒。
④舍無量心。舍心就是正確評價自己的心態,是給自己正確定位,不要把自己估計得過高,要用平常而誠實的心態為人處世。
第三,要保護好 自然 環境
佛教是個深具環保意識的宗教。佛教的環保意識來自“緣起”的觀念,認為世間萬物都是相互依賴,共存共生的。這和儒家的“天人合一”和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是異曲同工的,都是在告誡人類要對尊重自然愛護環境才能達到互利共生。
自古以來,佛教界對於生態環境的保護,一直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如唐代泗州***安徽***開元寺明遠法師,種植鬆、杉、楠、檜等數萬株,免除了淮水與泗水的泛濫。又如唐代東都洛陽道遇法師,勸化善款,消除黃河龍門天險的水患。此外,佛教徒還力行修橋鋪路、珍惜資源、護生放生、提倡素食、不殺害生靈等,因此佛門的僧侶可說是環保 工作者。
今日佛家對於環保,有以下三項主張:
①護生:佛教提倡不殺生而積極護生。佛教認為人是有六道輪迴的,所以六道眾生都可能是父母,殺了並且吃了,就如同吃了自己的父母,自己的來世的生命也就無從寄託。戒殺護生是對一切有情生命的尊重,所以佛教的戒律對於動物的保護。有著積極的慈悲思想。在今天來說,剔除佛教裡的宗教因素,愛護動物,尤其是愛護野生動物,不濫殺濫捕它們,對於維護自然界的生態平衡有著多麼重要的現實意義。
②惜福:這是佛教對於“同體共生”的認知。唯有珍惜大自然各種資源,人類才能實現可持續 發展 。福報猶如銀行存款。有儲蓄才有支出。日常生活中,積極配合“垃圾分類、資源回收”,讓可用的資源再生。垃圾也是財富。惜福的方法很多,今歸納為四點:隻字必惜,貴之根也:粒米必珍,富之源也;片言必謹,福之基也;微命必護,壽之本也。
③淨化:《維摩經,佛國品》說:“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佛光山於1992年3月4日,舉辦“佛光山信徒身心環保淨化法會”,目的就是要大家響應環保運動。達到從身心六根的淨化到心外世界的淨化。
綜上所述,佛學固然是一種唯心主義 哲學 ,有著消極的因素,但它確實有很多智慧思想。我們探討佛學中的人生智慧,是因為它和 中國 古代儒家道家哲學思想一樣,可以作為我們人生的指導。認識佛學中的智慧。用來約束我們不斷膨脹的物慾,用來告誡我們怎麼維護 社會的穩定和諧,用來指導我們如何與自然和諧共生,這裡面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佛學與科學論文
大蒜能治病的科技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