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經濟下人口問題研究述評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7日

三十多年來,中國通過大力推進人口和計劃生育政策,使13億人口日推遲了4年,中國已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發展中人口大國在20世紀實現低生育水平的國家。但在人口轉變的同時,中國人口問題由過去的以數量為主,向數量、質量、結構相互交織轉變,使得中國人口問題的解決更具複雜性和挑戰性。人口問題及其給經濟、社會、資源與環境帶來的壓力,引起了我國學者的廣泛關注。圍繞著中國人口問題研究,中國近年來湧現了眾多不同觀點,通過對這些基本觀點的述評,對加深人口理論研究,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我國人口問題研究觀點綜述

  
  根據國家計生委的統計調查,自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以來,中國婦女生育水平開始持續下降。總和生育率從1970年的5.81降到1980年的2.31,首次接近更替水平,2000年第五次普查資料顯示,中國總和生育率下降到1.30,達到低生育率水平,人口快速增長的勢頭得到基本控制。針對在低生育率水平下,我國21世紀人口問題的核心及人口政策的導向,成為近年來學術界關注的焦點問題。
  
  關於未來人口戰略目標的不同觀點
  就未來人口戰略目標而言,目前的主要爭論集中在:是否應以減少人口數量為戰略目標。對這一問題的探討,形成了以下不同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中國應以減少人口數量為戰略目標。持這種觀點的學者有葉文振(2002)、李小平(2004)等人,他們認為在新的百年裡繼續有效地減少人口數量依然是我國人口政策必須考慮的主要矛盾和先於一切的大事。理由有三:其一,人均意識與人均資源劣勢要求減少人口總量;其二,資本有機構成的潛能,要求減少勞動力供給總量;其三,人均收入水平的加速提高,要求縮減人口總量。最後的結論認為,中國應以減少人口數量為戰略目標,在100年後將中國人口降到8-10億併力爭更低,200年後降到3-5億。與第一種觀點截然相反,另外一些學者認為,結構問題已經一躍成為21世紀中國人口問題的核心。宋健(2002)認為人口數量問題成為“籠中之虎”,儘管威猛,卻盡在掌握之中,中國人口轉變的獨特性,造就了中國人口結構問題的獨特性,隨著人口和社會經濟的發展,21世紀人口戰略目標應該由數量問題轉移到結構問題上。持此觀點的學者雖然不是很多,但這至少警示人們人口結構問題的嚴重性。第三種觀點認為,統一人口數量與結構、提高人口素質才應成為長期追求的目標。持這種觀點的學者們從人口與可持續發展的視角出發,多方位的尋求平衡發展。李建新(2001)駁斥了“一味追求人口數量減少的觀點”,認為在追求減少人口數量過程中所引起的加速年齡結構老化則必然會不利於可持續發展,他引用中國人口增長與社會經濟發展變遷的歷史事實,論證了“人口數量多少並不決定一個國家地區社會經濟發展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命題。蔣正華等人(2000)認為根據中國的國情目前追求最優人口數量是不現實的,當前所做的是將總人口控制在人口最大容量內的前提下,實現人口結構、人口地區分佈的合理佈局,實現人口與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學術界在人口戰略目標上的激烈辯論,說明中國人口未來長遠發展目標的確定是一項異常複雜、困難的任務,需要慎之又慎。
  
  關於有無必要進一步降低生育率的不同觀點
  在人口總量壓力與人口結構壓力並存的情形下,能否進一步降低生育率,是學者們關注的另一熱點問題。對未來人口目標的不同觀點,體現在對於生育政策的走向問題上有不同的見解,歸納起來有三種意向:1***進一步降低生育率,將總和生育率降到1.5甚至1.0以下,並長期保持下去,從根本上解決中國人口過多與人均資源長期緊張的問題,這樣才可能在生活水平和生存環境上追趕發達國家;2***穩定目前低生育率,這是人口總量未來能否停止增長並轉向負增長,最終實現現代人口轉變的關鍵;3***提高生育率,穩定總和生育率在更替水平2.0左右,是實現人口與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最優的穩定狀態。這些意向最終體現在對生育胎次政策的主張上:1***主張繼續推行一孩化,從而進一步擴大獨生子女家庭的比例***;葉文振,2002;李小平,2004***;2***維持目前的生育胎次政策或穩定總和生育率於1.5~1.8左右***馬瀛通,林富德,2000***;3***調整現行的胎次政策,擴大二胎比例或逐漸向二胎政策過度***李建新,2000,2001;於學軍2000***,一方面,對生育率水平特別低的地區(如北京等地生育率已降到1.0以下),應採取措施,刺激生育率回升到更替水平;另一方面對生育率較高地區,通過生育政策把生育率控制在2.0左右的水平上,這樣既達到控制人口增長,又達到調控人口數量的目標。以上學者們對未來生育與政策調整問題基本上屬於理論探討,目前尚無嚴密的計算和論證,對這些調整可能帶來的後果也無系統的論述。
  
  關於人口調控的不同觀點
  從上述的討論中可看到,無論從我國目前人口數量問題還是結構問題上看,我國的人口是需要進行調控的。但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並逐步完善,人口控制機制應如何確定,現行的管理體制有無存在的必要或應向什麼方向發展,已倍受關注。在人口調控問題的研究中形成了以下觀點:第一,只能由政府計劃調控,理由有二:其一,由於市場經濟對人口調節的時滯性,即使對一個完善的市場經濟而言,政府對人口的巨集觀調控也是必不可少;其二,人口的生產不同於物質資料的生產,通過對兩種生產的調節機制進行比較分析,認為人口生產並不受勞動力市場供求規律調節,因此人口控制不應該也不可能由市場調節,只能計劃生育。第二種觀點認為,今後的人口調控應主要通過競爭、勞動力市場等市場機制的作用引導家庭的生育行為、控制人口數量,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一方面,隨著生育率的下降,社會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邊際效應必然出現遞減的現象;另一方面,通過對20世紀最後20年來中國婦女生育水平變動的研究,認為近20年來人口發展主要由經濟等客觀因素所決定,當人口政策符合經濟規律的要求時才能起到顯著的作用,主張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應該轉變職能,把婚姻、生育之類的私權歸還於民。

我國人口問題研究觀點述評
  
  我國學術界在上述三方面的人口問題研究中既存在不同的立場和視角,也存在差異顯著的推斷和論證邏輯。總體來看,各觀點均有其合理性與侷限性,這主要是由於我國人口轉變的特殊性及目前我國人口問題的複雜性決定。
  一方面,歷史上長時期人口快速增長,導致人口基數龐大。人口基數龐大、增加速度快,對中國資源環境能源形成嚴重的壓力。再加上人口運動的慣性和人口再生產自身規律的作用,人口與生態環境的矛盾還會進一步尖銳化,因此人口數量問題是理論界關注的核心問題之一。
  另一方面,隨著經濟的發展及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近幾年中國人口發生了歷史性的轉變。如果按照自然趨勢發展,中國現在及未來一段時間內會像許多發達國家一樣持續處於人口轉變的第二個階段,但是由於70年代開始實行了較為嚴格的計劃生育政策,人口發生了快速轉變,致使中國用了不到30年的時間就完成了發達國家上百年才完成的現代人口增長模式轉變過程。這就導致了我國人口結構問題日益突出,使得21世紀中國面臨著人口數量及結構的雙重壓力。
    第三,中國人口轉變的經濟基礎不同於發達國家。中國的人口轉型是在經濟追求高速發展的時期出現的,與工業化幾乎同時發生,而歐洲是在工業化完成後的經濟高度發達的背景下才出現的。西方發達國家進入人口老齡化時,人均GDP一般在10000美元左右,而中國僅為1000美元,顯然,中國的人口的轉變缺乏經濟基礎。
  總體而言,對前面提到的人口問題雖然存在不同的觀點,但各種觀點的爭論使人口問題的研究更加全面。具體而言:
  在未來人口戰略目標上,學術界把人口目標與社會經濟和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聯絡起來,並深刻認識到了社會經濟發展的核心問題是人口問題,找到了未來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矛盾;研究的視角更加強調學科之間的交叉性:在確定人口的最大容量及適度人口方面將人口學、經濟學、資源環境學等結合起來,跨學科的特點突出;在分析人口結構問題時,選取了改進之後遞進式生育預測方法,這種預測方法更適合於中國人口發展的規律。在人口生育政策的導向及人口控制的調節機制上,對人口政策的探討不再僅限於關注人口數量,而是從多角度多層面去審視人口政策實施的條件及可能造成的後果和影響。對於這些方面的探討,可使未來的人口政策更符合實際,從而能儘可能的縮小負面效應,這是其合理的一面。其不足之處在於: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於城市地區穩定低生育水平的技術條件與經濟條件已經完全成熟,因此全國的人口的生育率水平更多地取決於農村經濟的發展。
  
  對我國未來人口研究及人口政策制定的啟示
  
  上述針對人口問題的觀點,是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分析我國人口問題而提出的,這些觀點對我國未來制定人口政策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可以從中得到以下啟示:
  第一,在不斷完善的市場機制下,生育政策應隨之做出相應的調整。無論原有的生育政策在過去發揮了多大的作用,但人口政策總是一定社會經濟條件下的產物,它也只有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之上才能發揮其作用。隨著市場經濟的確立及完善,無論生育政策的導向如何,對生育的調節手段應該發生轉變。
  第二,生育政策應分地區區別對待。雖然改革和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十分迅速,但是地區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別,因此在生育政策的選擇與方式上也應有所不同。在上海、廣州等地綜合生育率低於1.0的地區,特別是佛山(0.55)等超低生育率、經濟基礎好、思想觀念超前的城市,穩定低生育率水平的條件已經完全成熟,應將低生育率穩定機制從政策控制機制向群眾自我約束機制轉變。在經濟基礎落後的西部高生育率地區,應深入群眾實地調查,確定出與當地實際情況相宜的生育調節方式。
  第三,促進人口流動,改變生育觀念。在城市總和生育率已經較低且基本穩定的的條件下,控制農村人口成為解決我國人口問題的關鍵。而促進人口流動,加快城市化建設不僅是人口向城市的簡單的轉移,更重要的是人口生活方式、思想意識的轉變。發達地區經濟條件的引力,與落後地區人口過剩的推力,使得落後地區人口向經濟發達地區流動,在流動中改變生育觀念,轉換生育行為。
 
  參考文獻:
  1.李小平.論中國人口的百年戰略與對策[D].戰略與管理,2004
  2.葉文振.數量控制:21世紀中國人口生育政策導向[D].市場與人口分析,2002
  3.宋健.結構問題是21世紀中國人口的核心問題[D].市場與人口分析,2002
  4.蔣正華.面向21世紀的中國人口與可持續發展[D].中國人口科學,2000
  5.李建新.低生育率的社會學後果研究[D].社會科學,2001
  6.於學軍.從21世紀上半葉看穩定低生育率[D].人口研究,2000

淺談公路路基邊坡防護方案
中國封建社會的人口問題
相關知識
市場經濟下人口問題研究述評
關於現代企業市場營銷管理的問題研究
流動人口問題研究的新視角
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關係問題研究述評
市場經濟下道德缺失問題的探討論文
論市場經濟下審計的職能和作用
淺析市場經濟下誠信缺失的有關論文
中國市場經濟下財務管理目標的理性選擇
市場經濟下競爭文化的缺失
高一政治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單元練習題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