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孢蘑菇怎樣種植
蘑菇營養豐富,味道鮮美,蘑菇是理想的天然食品或多功能食品,自古以來被列為上等佳餚,經常食用蘑菇能很好地促進人體對其他食物營養的吸收。那麼下面一起來看看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雙孢蘑菇如何種植,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雙孢蘑菇層架式標準化栽培技術要點
菇房應選擇地勢高燥,排水方便,周圍環境清潔,遠離雞棚、畜舍、倉庫及飼料間,近水源並有堆料場地的地方。方位以坐北朝南***東西向延伸***為好,南牆最好搭出廊簷。菇房南面留一個約1.6m寬的走廊。
菇房規格
一般菇房建築面積以160~300平方米為宜。菇房從地面到屋頂高約4~6m,寬約8~10m,以9m為宜,長約20~30m。
菇房通風
雙孢菇生長髮育過程中所需的新鮮空氣,依靠菇房通風進行控制和調節。良好的通風,應在菇房緩慢擴散,對流而過,不留死角,能夠“吃得進、排得出”,保證雙孢菇的生長髮育。通風口的設定,一般每條走道兩端可開上中下三道窗,規格40cm×46cm;也可開五道通風窗,規格25cm×50cm;每條走道中間的屋頂上設定拔風筒1只,直徑25~30cm。
層架排列與結構
雙孢菇層架排列的方向應和菇房的方向垂直,一架分若干層,排列適宜,過密、過稀均不利於雙孢菇生長。一般層距55~60cm,高5~8層,底層離地面15~20cm,架與架之間60~70cm,床面寬120~150cm。
建築材料
既可選用鋼筋水泥,又可用輕鋼板材,還可用竹木等。前兩者造價高,使用年限長。選用竹木建造者,則造價低,使用年限短,建造方便。
栽培季節
雙孢菇菌絲體生長的適宜溫度為5~33℃,最適溫度為20~26℃。子實體生長的適宜溫度為7~28℃,最適溫度為13~18℃。在山東等地,利用自然氣溫栽培雙孢菇,一般一年栽培一次,即秋季栽培,秋季出菇,越冬管理,春季出菇。在山東省利用自然氣溫栽培時,具體安排為:原料預溼***7月下旬***→堆料發酵***7月底~8月初***→播種***8月底~9月初***→覆土***9月中下旬***→秋菇採收***10月上中旬~12月上中旬***→越冬管理→春菇採收***3~5月***。以上時間,可根據氣侯變化靈活掌握。
培養基配方***單位:100平方米,kg***
1.麥秸***稻草***牛糞培養基
麥秸***稻草***2200,幹牛糞2000***或幹雞糞800***,石膏80,石灰70,碳酸鈣60,過磷酸鈣40,硫銨20,尿素25,發酵劑1.5。
2.餅肥***無糞***秸稈培養基
稻草或麥草3000,菜籽餅200,石膏粉90,石灰75,過磷酸鈣50,尿素45,碳酸鈣40,硫酸銨30,發酵劑1.5。
3.專用肥秸稈培養基
麥草3000,雙孢菇專用肥300,石膏80,石灰粉50~60,發酵劑1.5。
4.棉籽殼牛糞培養基
棉籽殼2500,玉米芯1000,麥麩130,餅肥130,幹牛糞200,尿素20,過磷酸鈣80,石膏40,石灰50,草木灰50,發酵劑1.5。以上配方,可用同類物質替換。料多產量高,反之亦然。
堆制與發酵場所選擇
選擇地帶開闊、排灌方便、靠近菇棚,遠離雞欄牛棚,最好是水泥地面的場所。如是泥土地面,應擂實,四周設排水溝,四角挖積水坑,使料內流出的肥水積聚在坑內,再澆回料內,以免流失。一般100平方米的栽培面積,料堆長約10m,寬2.2~2.5m,高1.6m左右。
1.預溼
堆料前2~3天,將麥秸、稻草、棉籽殼等攤於地面,均勻噴水浸溼,以溼透為度,含水量60%左右;幹糞粉碎後,加入清水拌勻,溼度掌握在能捏成團,鬆手散得開為度,含水量50%~55%。
2.堆料
堆料前將場地打掃乾淨,先鋪1層萆,約30cm厚,堆寬2.5m,長約10m,然後在上面鋪1層糞,以蓋沒草層為度,糞上再鋪30cm厚的草,上面再撒1層糞。依此順序往上堆疊,直到料堆高達1.5~1.6m為止,最上面蓋一層糞,如有人畜尿,可在上層澆入代替水。餅肥和尿素一般在堆料中間3~6層時加入,上下兩頭不加,以利充分發酵和吸收。鋪料時如草料較千,可適當噴水調溼。注意堆型四周垂直、整齊,以利於保持堆內溫度,促進好熱性微生物的繁殖。堆料頂部做成弧形,堆頂覆蓋萆簾,防日晒。堆中間,每平方米應加12~15cm木棒等物3~5根,以通氣,利於微生物的活動。下雨時蓋薄膜,防雨水淋入料內,雨後及時揭膜,以利通氣。
3.前發酵
共三次翻堆:第一次翻堆在建堆後5~7天,加1/2複合肥、過磷酸鈣,並將麥秸的含水量控制在65%~70%。翻堆結束後,在四周撒上石灰粉。第二次翻堆在第一次翻堆後4~6天,加1/2石膏粉和過磷酸鈣,將寬度擴大為2m,高度不變,長度自定,適當補水。如遇雨天應及時蓋好薄膜,雨停後馬上掀開。第三次翻堆在第二次翻堆後3~4天,翻堆時調節pH值為7.2~7.8,培養料含水量為63%~65%。翻堆時司亦可不受天數限制,當堆溫達70~75℃時,即可翻堆。
4.後發酵
第三次翻堆後2~3天,料溫達到最高時,按計劃用量趁熱運進菇床集中堆放,堆高50~55cm,隨即覆蓋棚膜。當料溫上升到60~62℃、氣溫55℃左右,保持6~10h。有利於嗜熱微生物的生長,還可將病菌、雜菌、害蟲殺死。然後降溫至50~52℃,維持4~5天,使有益的中溫型嗜熱微生物***主要是腐殖黴菌和放線菌***大量繁殖生長。隨後撤膜降溫,當降到40℃左右,將料攤放於菇床,厚25~30cm,開啟門窗通風降溫,排出有害氣體。發酵好的培養料質地柔軟有彈性,草形完整,一拉即斷,棕褐色至暗褐色,料表面有一層白色放線菌,料內可見灰白色嗜熱性微生物菌落,無病蟲雜菌,無酸臭味,無氨味,含水量62%左右,手握料有2~3滴水;pH值為7.0~7.5。
播種
待料溫降至25~28℃時,蓋好塑料薄膜和草簾,準備播種,播種前要檢查一下,菌絲濃白粗壯的為優質菌種。按每平方米1~1.5瓶的播種量,把菌種成粒狀掏出或輕柔地搓成粒狀。把總量的3/4先均勻撒到畦床上,用手或工具把菌種和培養料混勻***底部8cm左右不播菌種***然後用木板將料面整平,輕輕拍壓,使料鬆緊適宜***厚度為25~30cm***,料面成弧形,以利覆土。然後把剩餘的1/4菌種撒到料床表面,並用手或耙子扒下,使菌種稍漏進表層,或在菌種層上再薄薄地蓋一層麥草並壓實,以利定植吃料,不致使菌種受到過幹或過溼的傷害。這是國際上推廣的混播+表播方法。
發菌
播後3天,緊閉菇棚,稍微通風,以保溼為主。播後1~2天菌種萌發出絨毛狀菌絲,3天開始吃料,遇高溫***28~30℃或以上***天氣,應加強通風換氣,夜間將通風口全部開啟,通風降溫,防止菌絲悶熱不萌發。3天后隨著菌絲生長,逐漸加大菇棚通風量,促使菌絲儘快在培養料中定植。一般播種7~10天,菌絲就基本長滿料面。此時,應加大通風,晝夜開啟通風口,降低空氣溼度,使料面較幹,促使菌絲向溼度較大的料內生長,縮短髮菌期,減少病蟲害的侵染。
覆土
一般播後16~20天即菌絲長到或基本接近料底時,即可覆土。每100平方米需要團粒結構、孔隙多、持水強、吸水快的土3立方米。先將土用篩子篩1次,加15kg石灰拌勻,將含水量調節在16%~18%之間。覆土前將菌床表面用手輕扒一下,使表層菌絲斷裂,覆土後菌絲可在斷裂處快速形成新的生長點,縮短菌絲爬土時間。覆土要均勻一致,厚度為3~3.50m。當覆粗土6天左右,在土縫間能看到菌絲,部分菌絲穿入粗土中時,蓋1cm厚幹細土。
調水
覆土後出菇前仍處於菌絲生長階段,關鍵是調水。原則是少噴、勤噴、輕噴、迴圈噴,達到“調透土,不漏料”的效果。調水分3次進行,採取兩頭輕、中間重的噴水法。最後將土粒調至無白心,質地疏鬆,手能捏扁,含水量20%,菇棚內空氣溼度保持在80%~85%,地面潮溼。調水時要避免急水,噴頭應抬高或反向噴霧,調至上層有明水。整個調水過程都要視氣溫、風力等情況配合通風,以保持棚內新鮮空氣,使菌絲在土層中橫向生長,促使菌絲在粗土上、細土下形成出菇部位。
耙平覆土層
覆土後第8天左右,因大量調水導致覆土層板結,可用幾根粗鐵絲擰在一起,一端分開,彎成小耙狀,鬆動菇床的覆土層,以改善通氣及水分狀況,且使覆土層混勻,使斷裂的菌絲體遍佈整個覆土層。這是國際上工廠化生產時普遍採用的技術。
秋菇的管理
雙孢菇從播種、覆土到採收,大體需要40天左右的時間。秋季產菇的高峰期在11月前後這段時間內。若此時氣溫正常,白採菇到結束,一般可採3~5潮菇。第一潮至第三潮菇,產量較為集中,約佔雙孢菇總產量的70%左右,所以秋菇管理是雙孢菇生產中管理技術的重點。秋菇期間,由於培養料營養豐富,氣溫適宜,雙孢菇生長速度夥,出菇密度大,潮次週期短,產量集中。雙孢菇對水分、空氣需求量大。因此,要正確處理好溫度、溼度、通風三者之間的關係,既要多出菇,出好菇,又要保護好菌絲,為春菇生產打下基礎。
1.水分管理
秋菇前期,一般每潮菇噴2次出菇重水。當每潮菇長到黃豆粒大小時,噴一次重水;當每潮菇採收到80%左右時,噴一次重水,以供下一潮菇形成時所需的水分。每潮菇噴好重水後,粗土重新獲得充足的水分,含水量應保持在20%左右。採菇前後不要噴水,以免影響雙孢菇質量和下一潮菇的形成。噴水應在溫度適中時***18℃以下***進行,一般在夜間或早、晚噴水。
秋菇後期,因氣溫逐漸下降,出菇量逐漸減少,密度降低,潮次亦不明顯,因而噴水量相應減少,採取輕噴、勤噴的方法。一般每平方米每次噴水0.5kg左右,使細土溼度較前期略幹些,既要保持細土潮溼,又要保持細土鬆、軟。
噴水時力求均勻,最好呈霧狀,噴頭朝上或稍向上傾斜,防止水流直接噴到幼菇上。噴水前後要及時檢查土粒的乾溼度,以便根據土層的乾溼情況合理調節噴水量。幹處多噴,溼處少噴或不噴,促使均勻出菇。
雙孢蘑菇春菇管理及採後處理
雙孢蘑菇是我國目前最大宗的出口創匯食用菌,主產區在福建、上海、湖南、廣西等省。目前正值春菇管理階段,現簡單介紹此階段的一些管理技術要點:
春菇管理
春菇約佔總產量的30%。3月中旬以後,氣溫逐漸回升,待穩定在10℃以上時,可逐步調足土層水分,以滿足出菇需要。調水時,先噴PH8-9的石灰水上清液,在氣溫15℃以下時,可結合噴施追肥。約在4月份,氣溫達15-25℃,是春菇大量發生的時期,應增加噴水量。5月份的氣溫常在25℃以上,水分蒸發量大,春菇也即將結束,土層含水量可提至最高限度,每平方米菌床每天噴水量約0.5公斤,爭取時間採到最後一批菇。
春菇調水的總原則是:3月穩,4月準,5月狠。春天溫度不穩定,噴水與通風應注意躲避寒流和乾熱風的襲擊,以免發生大量死菇。並時常噴石灰水,及時調節不斷下降的酸鹼度。
採後處理
蘑菇常在現蕾後的5-7天採收,氣溫低時可在現蕾後8-10天採收。在湖南等南方地區,秋冬可採收2-3批,第一潮菇質量最好,產量最多。2月份休床後春天還可收4-5批菇。目前國內栽培的蘑菇品種多在13-20℃溫度範圍出菇,以16-18℃出菇整齊、質量好。蘑菇要求在子實體菌膜未破時採收,菌膜破後為開傘菇。開傘菇質次價低,且銷路不廣。採收的蘑菇去柄、分級後及時運往工廠加工或鮮銷。運輸包裝應加軟物襯墊,防止擠壓和碰傷。目前蘑菇加工主要是加工成罐頭,其次是鹽漬加工成鹽水蘑菇或切片烘乾。
技術關鍵
我國的蘑菇單產低。克服辦法是:一是通過食用菌科研工作者的努力,選育優質高產菌株;二是引進國外優質高產菌株。目前生產上常採用Ag2796菌株,同時推廣二次發酵和泥炭土為覆土材料及施用增產劑等豐產措施。
病蟲害是蘑菇栽培中的一個國際性問題,嚴重影響蘑菇的產量與質量,必須落實“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主要防治措施有:菇房規範化,且環境整潔;培養料碳氮比合理,推行二次發酵技術;選用純淨無雜、生活力強的高產菌株,適時播種;土粒經太陽暴晒或用800倍多菌靈處理後再覆土;處理好菇房溫、溼、氣之間矛盾;及時認真地清除菇床上的病蟲、死菇、菇腳等病***蟲***源;病蟲害嚴重的菇房或閒架要輪換或淘汰。
金銀花盆景的栽培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