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背景下大學出版社的振興之道初探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4日
摘要 數字化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大學出版社正加快推進的體制改革,使原本就不強大的大學出版社遭遇了制度和技術環境雙重變化帶來的巨大挑戰。本文從技術邏輯的角度,以數字化和網路化為基礎剖析當前大學出版社的發展現狀、面臨的問題以及解決之道,即在數字化背景下,以轉變觀念為前提,以整合產業鏈為路徑,以打造競爭力為保障,推進出版社的振興。
關鍵詞 數字化 網路 大學出版社
在數字技術的推動下,傳播開始實現向跨區域、跨行業、跨媒體傳播方式的嬗變,並呈現出以下特點:
一是行業融合特點。在新技術下,傳播業日益成為開放的行業,傳統傳媒業與相關行業,如電信等行業有機結合,催生出一大批新興產業,如動漫、數字出版等。目前我國正加快推進的“三網融合”就整合了此前涇渭分明的網際網路絡、電信和電視這三大產業。
二是全球化特點。當今,不論是報刊圖書,還是廣播、電視等都大力藉助衛星以及網際網路等現代技術,努力實現了全球傳播,以獲取最大化的國際影響力和國際傳媒市場份額。
三是傳播者與傳播物件的角色模糊化特點。新的傳播生態環境中,傳播者和傳播物件不再是截然不同的兩端,資訊也不再是單向流動,而是在兩者之間形成互動。原有的傳播物件,即接受者擺脫了過去在資訊傳播活動中的被動地位,同樣可以成為資訊的釋出者。
順應這些變化,傳統媒體在內容的採集、處理、儲存、利用、傳送等各個環節也都進行著重大的調整和創新,並在轉變觀念的基礎上,通過改革體制機制,努力建立新的運營機制。大學出版社以高校教材和學術著作為主要出版物,以大學及以上學歷為主要讀者群,承擔著服務教學、服務學術的重任。站在理論的前沿,大學出版社具有在推進出版社產業升級,實現內容與技術的高效結合上走得更遠更好的先天優勢。但是,囿於諸多歷史和現實的原因,我國的大學出版社在應對數字化的挑戰上似乎慢了一拍,使原本就不是很強大的大學出版社在體制環境和技術環境的雙重變化中,難以邁開大發展的步伐。有鑑於此,筆者主要以數字出版為目標,探析大學出版社的振興之道。
一、 轉變觀念:數字化時代振興大學出版社的前提
對數字出版的認識,直接影響到我們採取什麼樣的觀念和思路來應對數字技術帶來的出版業變革。目前學界對數字出版並無統一定義。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數字出版研究室主任張立認為,“只要是用二進位制這種技術手段對出版的任何環節進行的操作,都是數字出版的一部分。它包括:原創作品的數字化,編輯加工的數字化,印刷複製的數字化,發行銷售的數字化,閱讀消費的數字化。”①在奧地利維也納舉行的第17屆國際數字出版會議上,澳大利亞學者認為,數字出版是依靠網際網路並以之為傳播渠道的出版形式。其生產的數字資訊內容建立在全球平臺之上,通過建立數字化資料庫達到在未來重複使用的目的。兩種定義方式,前者強調從技術層面解析數字出版,後者強調從渠道層面解析數字出版,雖然都說出了數字出版的部分特徵,但都未能釐清數字出版與電子出版和網路出版的差異。
在筆者看來,數字出版是指以計算機或類似裝置為手段,以統一的二進位制數字化形式將資訊儲存於光、磁等介質中的出版形式;電子出版是指利用電子手段建立、管理、傳播出版物的過程和行為;而網路出版則是指以網際網路為載體和流通渠道,建立或將已獲得授權的現有素材經過編輯加工,定期或不定期地向網路使用者提供資訊產品和內容服務的數字出版行為和傳播過程。三者的內涵和外延均有明顯的差異,三者之間是一個遞進的包含與被包含的關係。其中,數字出版最為寬泛,電子出版次之,而網路出版則最為狹窄。
應當說,正是在網路的強力助推下,數字化技術在消解相關產業邊界的同時,也在消解出版物的作者和讀者的邊界。有鑑於此,大學出版社必須改變傳統的出版思想和出版理念,對自身的地位和功能及運營模式進行再認識和再構建,要樹立“內容為本、科技支撐”的,以數字化為基礎、以全媒體出版為主要形式的“大出版”觀念。在內容上,數字出版並非簡單的內容數字化,而是針對不同終端,對內容進行個性化的編輯,以實現使用者多層次、多功能的閱讀需求。②在技術上,強調依託新媒體和新技術實現內容傳送的增值服務和個性化服務。所以,大學出版社將向以原創內容和資訊增值服務為主體的數字出版轉型,逐步實現內容採集、編輯、分類、存貯、釋出、衍生和版權管理及交易等的數字化,在出版紙質出版物的同時,實現數字出版物的同步或異步出版和發行。
關於勵志的議論文
播音員在音樂專題中的二度創作
關鍵詞 數字化 網路 大學出版社
在數字技術的推動下,傳播開始實現向跨區域、跨行業、跨媒體傳播方式的嬗變,並呈現出以下特點:
一是行業融合特點。在新技術下,傳播業日益成為開放的行業,傳統傳媒業與相關行業,如電信等行業有機結合,催生出一大批新興產業,如動漫、數字出版等。目前我國正加快推進的“三網融合”就整合了此前涇渭分明的網際網路絡、電信和電視這三大產業。
二是全球化特點。當今,不論是報刊圖書,還是廣播、電視等都大力藉助衛星以及網際網路等現代技術,努力實現了全球傳播,以獲取最大化的國際影響力和國際傳媒市場份額。
三是傳播者與傳播物件的角色模糊化特點。新的傳播生態環境中,傳播者和傳播物件不再是截然不同的兩端,資訊也不再是單向流動,而是在兩者之間形成互動。原有的傳播物件,即接受者擺脫了過去在資訊傳播活動中的被動地位,同樣可以成為資訊的釋出者。
順應這些變化,傳統媒體在內容的採集、處理、儲存、利用、傳送等各個環節也都進行著重大的調整和創新,並在轉變觀念的基礎上,通過改革體制機制,努力建立新的運營機制。大學出版社以高校教材和學術著作為主要出版物,以大學及以上學歷為主要讀者群,承擔著服務教學、服務學術的重任。站在理論的前沿,大學出版社具有在推進出版社產業升級,實現內容與技術的高效結合上走得更遠更好的先天優勢。但是,囿於諸多歷史和現實的原因,我國的大學出版社在應對數字化的挑戰上似乎慢了一拍,使原本就不是很強大的大學出版社在體制環境和技術環境的雙重變化中,難以邁開大發展的步伐。有鑑於此,筆者主要以數字出版為目標,探析大學出版社的振興之道。
一、 轉變觀念:數字化時代振興大學出版社的前提
對數字出版的認識,直接影響到我們採取什麼樣的觀念和思路來應對數字技術帶來的出版業變革。目前學界對數字出版並無統一定義。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數字出版研究室主任張立認為,“只要是用二進位制這種技術手段對出版的任何環節進行的操作,都是數字出版的一部分。它包括:原創作品的數字化,編輯加工的數字化,印刷複製的數字化,發行銷售的數字化,閱讀消費的數字化。”①在奧地利維也納舉行的第17屆國際數字出版會議上,澳大利亞學者認為,數字出版是依靠網際網路並以之為傳播渠道的出版形式。其生產的數字資訊內容建立在全球平臺之上,通過建立數字化資料庫達到在未來重複使用的目的。兩種定義方式,前者強調從技術層面解析數字出版,後者強調從渠道層面解析數字出版,雖然都說出了數字出版的部分特徵,但都未能釐清數字出版與電子出版和網路出版的差異。
在筆者看來,數字出版是指以計算機或類似裝置為手段,以統一的二進位制數字化形式將資訊儲存於光、磁等介質中的出版形式;電子出版是指利用電子手段建立、管理、傳播出版物的過程和行為;而網路出版則是指以網際網路為載體和流通渠道,建立或將已獲得授權的現有素材經過編輯加工,定期或不定期地向網路使用者提供資訊產品和內容服務的數字出版行為和傳播過程。三者的內涵和外延均有明顯的差異,三者之間是一個遞進的包含與被包含的關係。其中,數字出版最為寬泛,電子出版次之,而網路出版則最為狹窄。
應當說,正是在網路的強力助推下,數字化技術在消解相關產業邊界的同時,也在消解出版物的作者和讀者的邊界。有鑑於此,大學出版社必須改變傳統的出版思想和出版理念,對自身的地位和功能及運營模式進行再認識和再構建,要樹立“內容為本、科技支撐”的,以數字化為基礎、以全媒體出版為主要形式的“大出版”觀念。在內容上,數字出版並非簡單的內容數字化,而是針對不同終端,對內容進行個性化的編輯,以實現使用者多層次、多功能的閱讀需求。②在技術上,強調依託新媒體和新技術實現內容傳送的增值服務和個性化服務。所以,大學出版社將向以原創內容和資訊增值服務為主體的數字出版轉型,逐步實現內容採集、編輯、分類、存貯、釋出、衍生和版權管理及交易等的數字化,在出版紙質出版物的同時,實現數字出版物的同步或異步出版和發行。
播音員在音樂專題中的二度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