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課件
研究者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對心理健康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觀點。有什麼呢?下面和小編去看看吧!
:
心理健康的概念
心理健康是指個人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最大潛能,以及妥善地處理和適應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具體說來,心理健康至少應包括兩層含義:其一是無心理疾病;其二是具有一種積極發展的心理狀態。“無心理疾病”是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條件,心理疾病包括所有各種心理及行為異常。具有“積極發展的心理狀態”則是從積極的、預防的角度對人們提出要求,目的是要保持和促進心理健康,消除一切不健康的心理傾向,使心理處於最佳的發展狀態。也就是說,應將心理健康看作是一種心理上的正常狀態,處於這種正常狀態,能使個體實現內外平衡,從而更好地調控心理以維持內外的協調,合乎常規地應付環境與交往。
心理健康的標準 研究者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對心理健康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觀點。 ? 美國學者坎布斯從人格特質的角度觀察,認為一個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應有以下特質:即積極的自我觀念、恰當地認同他人,能面對和接受現實,能對自己、周圍的事及環境有較清楚的知覺,主觀經驗豐富可供隨時提取使用。 ? 奧爾波特從成熟人性的角度觀察,認為健康的個性不受無意識力量的控制,也不受童年心靈創傷或衝突的控制。奧爾波特指出,健康的特性有以下特徵:自我意識廣延;自我同他人關係融洽;有情緒安全感;知覺客觀;有各種技能並專注於工作;自我形象現實;人生觀統一。
心理學家馬斯洛則從自我實現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他通過對心理健康的49個人進行的大量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心理健康者的一系列特徵,他把這種人稱為“自我實現者”,即一切潛能都得以實現的人,他們的特徵是:良好的現實知覺;接納自然、他人與自己;自發、坦率、真實;以自身以外的問題為中心;有獨處和自立需要;自主發揮功能;愉快體驗嘗新;有神祕或頂峰的體驗;有社會興趣;人際關係深刻;有民主性格結構;有創造性;抗拒遵從。
從6個方面來評價青少年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
現實地認識自我,承認自我,接受自我
對現實合乎常理地認識與反應,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觀念與行為
對挫折有承受力,具有正常的自我防禦機制
行為方式與社會角色相一致,符合常規
正常健康的交往
統一的人格,心理保持延續性
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及特點
許多研究者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了考察,結果雖然表明多數多數學生的心理的發展是健康的,但問題也是存在的。小學生的各種心理健康問題的檢出率大約在10%--15%上下,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學習方面的問題,大約10%--15%的學齡兒童有程度不等的學習功能障礙。二是情緒方面的問題,比較明顯的情緒失調兒童約佔學生總數的10%--15%。三是社會適應的問題,具有較明顯的社會適應不良的兒童約在10%左右。四是行為問題,各種行為問題的檢出率約在10%--20%,其中城市高於農村,男生多於女生,小學三年級時行為問題表現得最突出。
另一方面,研究者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也表明,大約10%的中學生存在各種明顯的心理健康問題。
綜合上述研究可以看出,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大約可以分為四類:一是學習方面的問題;二是個人情緒行為方面的問題;三是社會適應行為方面的問題;四是家庭教育方面的問題。其表現有以下問題:學校恐懼、學習障礙、厭學、考試焦慮、咬手指、偏食厭食、睡眠障礙、口吃、多動、違紀行為、性教育問題、獨生子女問題以及家庭子女問題等。這當中有些是小學生特有的,有些是中學生特有的,有些則是中小學生共有的。瞭解這些問題,預防矯治這些問題,將有助於中小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
當前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主要表現與原因
***一***、學習和升學競爭導致的過度焦慮
? 這方面的問題年級越高情況越嚴重,但現在也出現了向低年齡、低年級發展的趨勢,一些孩子剛剛入學,其家長就把注意力放在孩子是不是能考“雙百”上。一旦成績不理想,就連嚇帶逼、連罵帶損,給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反面使學生視學習如畏途。至於高中的學生,很多人最擔心的就是一旦考不上大學如何向父母交待。因此一些平時學習尚可的學生,一上考場就思前想後,導致發揮失常。可以說與學習、升學相關的焦慮體驗伴隨著學生的整個學生時代,對他們的心理髮展產生持續不良影響。中小學生中的厭學情緒、考試焦慮和逃學、出走等現象,以及自我意識中的自卑情緒,都與此有密切關係。
***二***、人際交往中的心理矛盾與衝突
現在的中小學生,絕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許多人從小養成了自我為中心,不關心他人,依賴性強、不能容人等不良傾向。而且孤僻、不合群的情況也很嚴重,這使得他們在處理人際關係方面,而臨很大的問題。一方面,他們缺乏人際交往的最起碼的知識和修養,另一方面他們這個年齡階段,又特別渴望和依賴同齡人的友誼和交往,他們需要從友誼中去獲得心理上的支援與歸屬,來填補青春期之後,與父母、長輩疏離而造成的情感真空。這就造成了巨大的心理矛盾與衝突。於是一些人更加封閉自己,變得越發孤僻,一些人無原則苦澀。這對他們的學習、生活和發展都產生極為不良的影響。中小學生中因為人際衝突苦惱的比例相當大,由於同學關係緊張和衝突而患病,比如學校恐怖症,或出走、自殺的情況也屢有發生。因此加強對他們的人際關係的指導也就十分必要。
***三***、與父母、師長缺乏理解和溝通導致的心理矛盾和衝突
中小學生與父母、師長難以溝通,相互間缺乏必要的理解也是造成他們心理問題的一個重要因素。這種衝突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進入青春期之後,更加突出,使他們普遍感到壓抑、苦悶、無助和煩燥。一方面,他們特別希望父母、老師理解他們的想法和做法,因為除了在物質生活、知識的獲得等方面,他們離不開父母和老師之外,在意識深處,他們實際上對父母、老師也有著很強的依戀心理,父母、老師的態度和言行甚至影響到他們的自我評價和信心。他們太需要從父母、老師那裡獲得最基本的心理支援了。
而另一方面,我們的家長和老師除了在物質上關心他們,從學習上要求他們之外,卻不能認真地、客觀地瞭解和認識他們的思想、情感,理解他們的苦衷,甚至簡單地認為我供你吃、穿,你就應該學得如何如何,因而使他們感到自己雖然在生活上受到無微不至的關懷和照顧,但在精神生活上卻如同乞兒。在我們的教育實踐中,經常遇到因與父母難以溝通而苦惱的學生前來尋求幫助,一些學生甚至痛哭流涕,足見其心理上壓力之大。
***四***、青春期生理與心理髮展引起的困惑與不安心理
學生進入青春發育期之後,少男少女的“第二性徵”出現,隨著“暴風驟雨”般的生理劇變,帶來一系列心理的困惑與不安,使一些學生陷入苦惱與迷惘之中。在小學高年級和初中時期學生要經歷一些與青春期發育有關的重要事件。比如男生的“遺精”和女生的“月經初潮”。他們往往因缺乏思想準備而表現出緊張、慌亂、不知所措的情緒,心理衝突比較明顯。再比如這個時期開始從對異性的疏遠到渴望接近,開始有了性的朦朧的衝動等等,這都可能使他們的心理長期處於緊張狀態而得不到緩解。另外,由於性意識的萌芽而出現的早戀現象,在中學生中也十分普遍,但由於其思想尚不成熟,早戀給他們帶來的心理衝擊也是不容忽視的。尤其是性知識的缺乏還很容易使他們誤入歧途。
***五***、個性發展不完善導致的心理問題
目前我國中小學的個性發展普遍存在問題,比如依賴性強、意志力薄弱、心理承受能力差、情緒不穩定、情感淡薄等等。這些問題使他們很難獨立地面對自己生活和學習中的種種困難。許多孩子學習中遇到難題就繞著走,考試沒考好就只會哭或者茶飯不思,鬱鬱寡歡,不關心別人,不願意為集體和他人做點事,一點小事就糾纏不休,不能容人,因為一點小的挫折就出走尋死等等。可以說個性發展中的這些問題是中小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自然基礎和內在原因。無論是學習和升學的壓力,還是人際關係、與家長老師的溝通及至於青春期困惑,只有加上了他們個性中的缺陷,問題才能越發呈得嚴重和突出。如果他們的心理素質能好一些,情況也就不至於如此嚴重。因此,提高中小學生心理素質,促進他們個性的完善發展,就成為改善中小學學生心理狀況的一項最基礎性的工作。
***一***焦慮症
焦慮症是以與客觀威脅不相適合的焦慮反應為特徵的神經症,這是將焦慮作為一種獨立的神經症來看。另一方面,焦慮也是包括焦慮症、抑鬱症、強迫症、恐怖症等在內的各種神經症的共同特徵。 焦慮是由緊張、不安、焦急、憂慮、恐懼交織而成的一種情緒狀態。正常人在面臨壓力情境特別是在個人自尊心受到威脅蛤,也會出現焦慮反應,但他的焦慮與客觀情境的威脅程度是相適合的。焦慮症的表現是:緊張不安,憂心忡忡,集中注意困難,極端敏感,對輕微刺激作過度反應,難以做決定。在軀體症狀方面,有心跳加快、過度出汗、肌肉持續性緊張、尿頻尿急,睡眠障礙等不適反應。
學生中常見的焦慮反應是考慮焦慮。其表現是隨著考試臨近,心情極度緊張。考試時不能集中注意,知覺範圍變窄,思維刻板,出現慌亂,無法發揮正常水平。考試後又持久地不能鬆馳下來。 學生焦慮症狀產生的原因是學校的統考,升學的持久的、過度的壓力;家長對子女過高的期望;學生個人過分地爭強好勝;學業上多次失敗的體驗等。某些人具有容易誘發焦慮反應的人格基礎;遇事易於緊張、膽怯,對困難情境作過高程度估計,對身體的輕微不適過分關注,在發生挫折與失敗時過分自責。這些人格傾向可稱做焦慮品質。 採用肌肉放鬆、系統脫敏方法,運用自助性認知矯正程式,指導學生在考試中使用正向的自我對話,如“我能應付這個考試”、“成績並不重要,學會才是重要的”、“無論考試的結果如何,都將不會是最後一次”,對於緩解學生的考試焦慮,都有較好的效果。
焦慮症案例分析
患者,女,16歲,中學生。患焦慮症兩年。她父母說,孩子常常感到疲勞、焦慮,進入重點中學後,變得更加嚴重,甚至孤僻,並伴有記憶力下降的現象,學習成績也退步了。最怕考試,最怕將成績給別人看。大凡考前食慾不振,睡眠不足,坐臥不安,內心慌亂,不能集中注意,記憶效果不佳,缺乏克服困難的信心,智力活動效果下降。隨著焦慮反應的持續往往引起生理的心悸,多汗,呼吸急促,肌肉緊張,頭昏,噁心,食慾不振,手腳發冷等症狀。而生理上的症狀又可導致健忘,失去學習興趣和生活情趣,進而更加焦慮起來。
診斷分析:考試焦慮是一種固定性焦慮,在學生中極為常見,有調查表明,1/3多的學生在高考前患有不同程度的焦慮症,它是學生在考試前預料到威脅性刺激而又無能為力去應付的痛苦反應,是處於失助狀態下或處於阻斷威脅中而不能採取變式行為去對付的時候產生的情緒。
考試焦慮的表現
絕大多數人在考期臨近,或者在考試過程當中,心情都不會十分平靜。一次重大的考試成績有可能會影響一個人一生的前途,因此很少有人對考試抱無所謂的態度。
因考試而產生的情緒反應因人而異。在有的人身上表現得較為短暫,而在另一些人身上卻表現得持久、強烈。有的考生只是在主考人走進教室,開始分發試卷的那一段時間心裡發慌,不知道自己將面對什麼樣的題目,而一旦開始答題,就逐漸變得心平氣和、全神貫注起來。也有的人在整個考試期間都難以將注意力放在考試題目上,他們不由自主地想一些與考試無關的東西。他們的腦子亂成了一團槽,平時學會、背會的東西全都跑到了爪窪國。個別人在考場上緊張得要命,出冷汗,大小便失禁,甚至休克。還有的人在大考之前好長時間就開始吃不好飯、睡不好覺,腦子裡光想一旦考試失敗會如何如何,甚至患上了神經衰弱症。
考試焦慮的消極作用
心理學家對考試焦慮與考試成績之間的關係曾進行過大量的研究。總的說來,研究結果表明考試焦慮對取得良好的考試成績起著消極的作用。上述結論還可以進行如下的補充。
***1***考試焦慮對學習成績的影響與考生的年齡有關。一般而言,年齡越小,學習成績受考試焦慮的影響越大。隨著年齡的增長,抵抗各種干擾的能力也在增強,考試焦慮的消極作用趨於減小。
***2***考試內容越複雜、越抽象,考試成績越有可能受到考試焦慮的不良影響;相反,在較為容易的考試中,考試焦慮的干擾作用大大減小。
***3***個人的智力水平、性別可影響到考試焦慮。中等智力水平的男生易受到考試焦慮的干擾,而高智力和低智力的男生受到的影響不大。女生的情況與男生不大一樣。高智力的女生易受考試焦慮的影響,而中、低智力的女生則不然。
***4***高度的考試焦慮對任何年齡、性別、智力水平的考生都有消極作用。
考試焦慮的作用機制
考試焦慮為什麼會降低考試成績?心理學家們認為,過度的考試焦慮起碼在以下三個方面降低了人們智力活動的效率:
1.過應的考試焦慮可使人注意渙散
全神貫注是高效的智力活動的前提。在考場上,應該把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到答卷上。一個魂不守舍的人很難在考試中發揮出自己的最佳水平。過度考試焦慮者恰恰不能集中注意力,他們面對試卷,腦子裡想的卻是與考試無關的東西。
2.過度的考試焦慮可干擾回憶過程
我們日常的學習活動是一個對外界資訊進行輸入、編碼、儲存的過程,在需要的時候應當能夠把以前儲存的資訊提取出來,這就是回憶。過度的考試焦慮可干擾人們從大腦中把資訊提取出來,使平時能夠想起來的公式、外文單詞、概念怎麼也回憶不起來,這就造成了遺忘。
3.過度的考試焦慮可干擾思維過理
考試並不僅要考察人的記憶力,還要考察人的思維能力。過度考試焦慮者的思維好象凝固了一樣。一個平時伶牙利齒的人在招聘面試時可能由於緊張而語無倫次、張口結舌。在筆試時,可能由於緊張而不能解出自己平時能夠解答的題目。
考試焦慮的消除
前已述及,對考試結果的擔心及其引起的身體反應是考試焦慮的兩種主要成分。要消除考試焦慮就要從消除考試焦慮的這兩種成分入手。這兩種成分都消除了,考試焦慮也就煙消雲散了。消除考試焦慮的方法有許多種,如自信訓練、放鬆訓練、系統脫敏療法等等,其中有的方法主要針對的是認知成分,有的方法主要針對的是身體反應成分。下面重點介紹通過自信訓練消除考試焦慮的方法,這是一種主要針對認知成分的療法。
對考試結果的擔心是考試焦慮的核心,因此解除這種擔心是消除考試焦慮的關鍵。自信訓練就是通過一系列程式,有計劃、有步驟地達到解除擔心、增強信心的目的。
為了消除對考試結果的擔心,首先要做的是使個人對有關考試的種種擔心、憂慮明確化。具體作法是找一張白紙,仔細地將自己所有的與考試有關的擔心、顧慮、恐懼,一條條地寫下來。然後自己逐條進行駁斥。
有人在經過仔細的考慮之後,寫下了10條自己對考試的擔心:
1.我擔心我腦子大笨,恐怕考不過別人;
2.我擔心題目太偏大難;
3.我平時學習還算可以,可就怕萬一考砸了,以後可就全完了;
4.我若考不好,父母一定會責怪我;
5.如果我考不上大學,在同學面前我會抬不起頭;
克服焦慮的心理調適
克服考試焦慮可以採用多種方法來進行自我訓練、自我心理調適,以下是一些簡便有效的辦法:
1、端正考試動機,減輕心理負擔每位學生對考試的意義都要有客觀正確的認識,從而樹立正確的應試動機。
2、做好充分準備,形成良好的考試狀態充分而良好的準備狀態,是預防產生過度焦慮的最有效方法。 3、冷靜處理“怯場”。怯場是學生在考試過程中,在考試情境與考試本身的強烈刺激下,引起情緒高度緊張和焦慮,難以控制自己的心理活動,使心理活動暫時中斷或失調的現象。這種情況輕者稱為怯場,重者叫做暈場,怯場是考試焦慮最典型的一種。
***二***抑鬱症 抑鬱症是以永續性的心境低落為特徵的神經症。過度的抑鬱反應,通常伴隨著嚴懲的焦慮感。焦慮是個人對緊張情境的最先反應。如果一個人確信這種情境不能改變或控制時,抑鬱就取代焦慮成為主要症狀。 抑鬱症的表現,一是情緒消極、悲傷、頹廢、淡漠,失去滿足感和生活的樂趣。二是消極的認識傾向,低自尊、無能感,從消極方面看事物,好責難自己,對未來不抱多大希望。三是動機缺失、被動,缺少熱情。四是軀體上疲勞、失眠、食慾不振等。 抑鬱症是由心理原因造成的,有各種不同理論的解釋。大多數抑鬱症患者能治療或不經治療而逐漸恢復正常,但有人有復發的傾向。在對有抑鬱症的學生進行輔導時,首先要注意給當事人以情感支援和鼓勵;以堅定而溫和的態度激勵學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積極行動起來,從活動中體驗到成功與人際交往的樂趣,也可採用認知行動療法,改變學生已習慣的自貶性的思維方式和不適當的成敗歸因模式,發展對自己、對未來的更為積極的看法、服用抗抑鬱藥物可以緩解症狀。
***三***強迫症 強迫症包括強迫觀念和強迫行為,強迫觀念是指當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慮的事情,強迫行為指當事人反覆去做他不希望執行的動作,如果不這樣想、不這樣做,他就會感到極端焦慮。強迫洗手、強迫計數、反覆檢查***門是否上鎖***、強迫性儀式動作是生活中常見的強迫症狀。大多數人都有過強迫觀念,但只有當它干擾了我們的正常適應時,才是神經症的表現。 對強迫症的產生有各種解釋。有人認為,強迫觀念與強迫動作是我們無意識地防止具有威脅性的衝動進入意識的一種替代方式,一個忙碌於強迫性儀式動作的人,一個腦中充滿了瑣碎強迫觀念的人,必然無機會思考那些具有威脅性的事件與觀念。強迫症還與一個人的人格特點有關,有些強迫症患者人格上有這樣一些特徵:主觀任性,過分愛乾淨,過分謹慎,注重瑣事,拘泥於細節,生活習慣刻板,往往有強烈的道德觀念。另外,成人禁止子女表達負面的情感,是子女產生強迫症狀的十分有代表性的背景特徵。 日本的森田療法,強調當事人力圖控制強迫症狀的努力,以及這種努力所導致的對症狀出現的專注和預期,對強迫症狀起維持和增強作用。因此,為了矯治強迫症狀,應放棄對強迫觀念作無用控制的意圖,採取“忍受痛苦,順其自然”的態度,治療強迫行為的另一種有效的方法是“暴露與阻止反應”,例如,讓有強迫性洗滌行為的人接觸他們害怕的“髒”東西,同時堅決阻止他們想要洗滌的衝動,不允許洗滌。
強迫性神經症是一種以強迫觀念和強迫動作為特徵的疾病,其共同特點為:
1.患者意識到這種強迫觀念、意向和動作是不必要的,但不能以主觀意志加以控制。
2.患者為這些強迫症狀所苦惱和不安。
3.患者可僅有強迫觀念和強迫動作,或既有強迫觀念又有強迫動作,強迫動作可認為是為了減輕焦慮不安而做出來的準儀式性活動。
4.患者自知力保持完好,求治心切。
據12地區神經症流行病學調查,在居民中其患病率為0.30‰,在精神科門診中約佔有0.15% ~2%,國外報道其終身患病率為2%~3%,與我國相近。發病年齡多見為16~30歲之間,性別間無差異,腦力勞動者居多。
***四***恐怖症
恐怖症是對特定的無實在危害的事物與場景的非理性懼怕。恐怖症可分為單純恐怖症***對一件具體的東西、動作或情境的恐懼***、廣場恐懼症***害怕大片的水域、空蕩蕩的街道***和社交恐怖症。中學生社交恐怖症較多見,包括與異性交往的恐怖。患有社交恐怖症的人害怕在社交場合講話***在會場上講演、在公共場合進餐時交談***,擔心自己會因雙手發抖、臉紅、聲音發顫、口吃而暴露自己的焦慮,覺得自己說話不自然,因而不敢抬頭,不敢正視對方眼睛。 精神分析源觀點認為恐怖是焦慮的移置。即個人將焦慮轉移到不太危險的事物之上,從而避免了對焦慮來源的憂慮。行為主義觀點認為恐怖是學習得來的,或者由直接經驗中學習得來***在受到狗的一次攻擊後,發展起對狗的恐怖***;或者由觀察學習得來***例如,觀察父母對某種場景的恐怖,而使子女形成同樣性質的恐怖***;或者由訊號學習得來***如一個學生在採黃花時被蜜蜂蜇了,就形成了對黃花的恐怖***。認知派心理學家則認為恐怖症源於個人對某些事物或情境的危險作了不現實的評估。 系統脫敏法騍治療恐怖症的常用方法,使用這一方法最好要及時進行。想幫助學生克服學校恐怖症,父母要有堅持性和耐心,要堅決而友善地要求孩子回到學校,習慣學校生活。另一方面,改善班級中人際關係,營造寬鬆、自由的學校氛圍。適當減輕學習壓力,使學生獲得成功體驗,對於克服學校恐怖症同樣具有重要意義。
恐怖症案例分析
患者,男性,8歲,中學生。患病三年
三年來目光不敢與人相對,否則就驚恐萬狀而來諮詢。原患者在三年前發現有近視,因而去配了付眼鏡,但配後遲遲不敢戴,怕別人見了笑話。某日上課時,因感到老師在黑板上寫的字模糊看不清,而試著第一次戴上了眼鏡,誰知這時老師正好迴轉身,無意中病人一眼,患者在與老師目光相對的一瞬間,突感內心一陣莫明莫妙的恐懼,因而趕快低頭,但仍心跳不已。此後再也不敢與這老師對視。為了迴避老師的目光,他由前排座位調到後排,但仍不敢抬頭看黑板,總覺得一抬頭會與老師目光相對。其後一進教室,內心即感忐忑不安,自己形容"簡直象在法庭受審判一樣"。不久,他擴大到怕見其他、老師、同學、以致所有人的目光,繼而又發展到怕與電視、電影熒幕上的人相視,最後竟連回想起與別人目光相視時的情景,都會感到心驚肉跳。他想控制自己不看別人,如走路、吃飯都低著頭,不敢到人多的地方去,但在他思想中卻愈是想要與別人對視。偶爾真的與別人目光對視了,他就緊張害怕到渾身發抖,面部肌肉抽搐,為此他痛苦不已,曾想弄瞎自己的雙眼,也曾想輕生,但卻下不了決心。
診斷分析:很明顯,該生患有嚴重的對視恐怖症,這是社交恐怖症中的一種,一般起因於患者自身的人格特點、敏感、多疑、膽小,擔心別人能從其目光、眼睛裡看出其內心的祕密,故不敢和人對視,諮詢的關鍵是打破患者的這種猜測和疑慮。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