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心理健康探析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02日

  目前,在中小學教育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共識,但是,也暴露出一些問題,除了社會、家庭的影響,學生成長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在課堂,忽視了學科教學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要地位和作用。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時代發展的需要》

  [摘要] 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從而幫助學生增強課堂學習活動中的智力與非智力因素的投入水平與效果,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展。它的作用在於不僅能夠促進教師教育理論素養的提高,而且能夠推動更多的教師乃至全體教師參與心理輔導活動,以利於在學校營造起關心和增進學生心理健康的環境氛圍。能夠幫助學生化解學習心理困擾,調節和優化學習心理狀態,有效投入學習活動,併為學生的綜合心理素養和終生健康成長打下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 小學生 學科教學 心理健康教育

  “健康”一詞在現代社會有了它更全面全新的詮釋。身體與心理健康的人才能稱之為一個完全健康的人。“有關統計資料表明,目前我國兒童心理問題的發病率為12%~16%,患有心理疾病的兒童為2%左右,美國心理學家追蹤研究1500名智力超常的兒童,經過30年的追蹤研究之後,發現他們中有的成了社會名流,有的卻變得窮困潦倒,流落街頭。對這兩類人智力和人格特點進行分析的結果表明,他們結局不同的主要來源在於人格特點的差異。可見智力的高低並不能完全決定一個人的成就大小,有些智力平常的人也能取得驚人的成就,因為他們有著堅強的心理意志和優良的人格”。而小學又是一個人心理基礎形成的有效階段,因此,小學教育在重視文化素質教育的同時必須重視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本文就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點認識。

  一、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目前,在中小學教育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共識,但是,也暴露出一些問題,除了社會、家庭的影響,學生成長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在課堂,忽視了學科教學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要地位和作用。在教育部“關於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在學科教學中,應注意對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徑”。可見,學科教學是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陣地。這主要是因為:其一,合理安排課程、教材、教法、考試等方面的內容是教學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產生直接、巨大的影響。其二,注意學生的課堂表現行為,才能及時真實地瞭解學生的心理狀況。學科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教學活動在學校的全部教育活動中所佔時間最多。在課堂教學中,不僅表現出學生的各種心理品質,心理狀態,適應能力,人際關係,而且,他們的不適應行為,心理障礙也會在教學過程的自然狀態下表露出來,這使得教師可以在第一時間更廣泛、更真實地掌握學生心理健康的狀況,及時採取預防和輔導措施,這是學校專職心理輔導員所不能做到的。其三,學生成長髮展過程中的個別差異很大,所以學科教學的過程對每個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影響極大,對他們的心理輔導工作應隨時隨地進行,不可能預期某個學生於某一時間、某一地點發生某種行為,以等待專門心理教師去輔導,而有賴於全體教師在教學情景中給予學生及時的關注。

  二、以生為本,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對各學科文字的要求先要進行有針對性的規範

  “學科教學過程”包括教學設計***目標、內容、方法等的設計***、課堂心理環境和課堂管理等。這些問題關係到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要求在課程的編制、教材內容的選擇上,既要符合社會發展的要求,又要符合學生髮展的年齡特徵;既要考慮到知識的傳授,又要考慮到學生各種心理品質的發展。在教學方法方面,要根據學科內容的需要,採用多種方式,充分利用現代資訊科技成果,使學生在濃厚的興趣下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防止疲勞和厭學情緒的發生。在教學目標上,要根據學生髮展的年齡特點,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指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培養創新意識的能力。在評估學生學習成績方面,要以鼓勵性評價為主,重視形成性評價,不要將考試作為衡量學生優劣的惟一標準,防止考試焦慮的發生。

  ***二***實踐證明,要使教學與心理輔導有機結合,相互滲透,教師就必須努力做好下列幾個教學因素的轉變

  1.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

  具體體現為合作的師生關係、和諧的師生關係和互動的師生關係。這種綜合的新型師生關係要求教師不以教育者自居,不以訓斥、羞辱,向家長告狀等強制手段強迫學生服從教師的意志。而恰恰要求教師要信任學生,尊重學生,關愛學生,在和諧、互動、合作的基礎上,調動學生自身的潛能,使學生獲得自主發展。其目的就是培養學生自動、自發、自強、自律的能力,進而維護和增進學生心理健康。

  2.掌握必備的心理輔導技能

  為了有效的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必須學習並掌握基本的心理知識和輔導技能。包括瞭解學生的心理問題,瞭解心理輔導的一般過程,發展輔導的技能,與家長等其他教育資源的溝通合作技能等。依據現代的教學發展性目標,教育要促進人的各種心理品質的發展,要求教師不僅要了解所教的學科知識,而且要了解學生各種心理品質的發展規律,學會觀察他們,評估他們的發展水平並及時加以輔導。這對現代教師來講是更加重要的必備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所在。

  3.轉變教學方法,體現學生學習的主人翁地位

  注意師生間的協商或討論式的教學,提倡民主的、以學生主動學習為主的方法。我國著名教育改革家魏書生曾給許多省市自治區的學生上語文課,學生課堂都很活躍,學習積極性、主動性非常高,而在課前,他們都沒預習過一分鐘,聽課後,許多老師問他是用什麼辦法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的,他說:“根本的辦法其實只有兩個字‘民主’”。教師要尊重學生,理解學生,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在教學過程中樹立平等、民主、互相協助、互相競爭的參與意識,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積極主動參與學習,使他們主動發展,才能促進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和良好的人際關係的培養和建立。

  4.轉變教學效益觀和教學評價方式

  目前,在我國的中小學校裡仍普遍以學生知識、智慧的獲得為標準,以學生的學業成績來評價教學效益。只關心學生的學習而不關心學生的成長,不管學生其它方面發展如何,只要成績考得不好,就認為教學是失敗的。但是,豐富多彩的世界,培育了人們多種多樣的個性,世界的豐富多彩又需要人們具有多種多樣的個性。每個學生都不可能全部成為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詩人。實際上,國家需要我們現在培養的學生80%以上將來成為高素質的各行各業的工作者、勞動者,所以,應以學生個性的全面發展來衡量和評估教學,綜合地評價教學質量。

  總之,要實現教學與心理健康輔導的相互滲透,有機結合,必須首先轉變以上教學因素和條件,不能簡單、機械地把兩者相加或者隨意地組合,否則,收效就會不大。學科滲透可以促進更多的教師學習和運用心理學理論,提高其理論素養和教學能力,讓更多的教師參與心理輔導,有利於在學校中營造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環境氛圍,學校心理輔導單靠心理輔導教師開展工作,孤掌難鳴,勢單力薄,學科滲透是一種全員性策略。學科滲透對於教師是一項富有挑戰性的工作,需要教師努力學習理論,鑽研理論,勇於實踐,同時它又是富有創造性的工作,為教師才華的施展提供了廣泛的舞臺。學科滲透是每一個教師一生中值得研究的重要課題。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 

小學生心理研究論文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論文
相關知識
小學心理健康探析論文
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探析論文
學生心理健康探析論文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淺談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淺談農村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試論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小學心理健康研究論文
農村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Have any Question?

Let us answe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