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中審美教學的探究論文
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的實質是在審美情感的參與下,充分挖掘教材的審美因素,把課程的理性內容與感性形式、抽象概念與鮮活形象有機統一起來。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語文教學中審美教學的探究》
摘要:從美學的角度來看,語文有著獨特的魅力,在教材中,我們可以隨處可見一些寫得相當優美的文章,這些文章無論在語言上、意境上、形象上,甚至在結構上都充分表現著美,如能在語文課上由教師的引導,讓學生學會去細細體味,那麼對學生的審美能力***美的感染力,創造力***會有大大的提高,同時也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教學的效果。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語文美育美育研究
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之中美育得到了全面的闡述:美育不僅能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活動,促進智力的開發,培養創造能力。語文美育是指以馬克思主義的審美觀為指導,以語文教育中美的因素去教育學生,陶冶學生的道德品質,培養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觀和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強調語文美育,把語文課上成生動活潑,直觀形象,情趣盎然的課,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性,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享受美,品味美,體驗美一、語文美育的內容語文美育的內容相當豐富,它涉及到許多方面,筆者以為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
***一***自然美
所謂自然美是指由一切自然物的顏色、形狀、光澤、線條等產生的美。在語文教材中佔有相當一部分,這些課文能激發學生對美好事物的遐想,產生愉悅的心情,如《春》、《臺灣蝴蝶甲天下》、《火燒雲》、《萬里長城》、《黃山奇石》等。
***二***社會美
社會美指的是人類社會中的美,可以包括個體的美和群體的美,語文教材中相關這方面的篇章也有很多,如《飛奪瀘定橋》體現了戰鬥之美,《憶鐵人》體現風尚之美,《張海迪和她的妹妹》體現人格之美,《養花》體現了生活之美……
***三***科學美
科學美指的是從人工創造的各種形體及自然現象、科學現象過程中體現出的美。相關於這類的科普小品文在語文教材中也有很多,如《火龍出水》、《會說話的燈》、《意想不到的災害》等。這類文章通過文學的手段,向學生深入淺出地介紹科學知識,如教師只從抽象的理性的角度去介紹,往往會使以形象思維為主體的小學生很快喪失興趣,教師應通過語文教學使小學生理解並學會欣賞美,評價科學技術美;並運用美的動力推動科學技術的學習和創造。
***四***藝術美
藝術美是一種綜合的美,藝術之美包括很多方面,如結構的美,語言的美、意境的美、選擇的美等。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抓住整體,引導學生去探索、感悟文章中產生藝術魅力的因素,這對於高年級的學生尤為重要。
二、語文美育的特徵
***一***形象性
語文美育是以展示課本的形象,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動力為手段的教育。課文中所展示出的往往是使人身臨其境的風景,或有血有肉的具有鮮明性格的人物形象,如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嚴守紀律的邱少雲,聰明可愛、機智勇敢的雨來等。
***二***情感性
文學作品往往包含著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課文中的情感因素,是學習的關鍵,也是審美的關鍵,“一切景語皆情語”李白詩《早發白帝城》描寫李白流放夜郎,行至白帝城,忽聞赦書,驚喜交加,旋即放舟東下江陵時喜悅暢快的心情,教學時應把握李白當時的心情,層層推進,以使學生與詩人的情感達成共識,從而受到感染,領悟詩意。
***三***愉悅性
學生面對優美的文章自然而然會產生一種愉快,舒適的感受,為美好的事物所感動,產生精神上的愉悅;對醜陋的現象產生痛恨,憤怒與不滿的情緒反應,對此教師要在教學中努力營造與教學內容相應的情緒氛圍,創設和諧,歡快的情境,激發學生的感情,讓學生主動走進文章,而不是牽著學生去分析字詞句。
三、語文美育的審美心理要素
***一***審美感知
感知是人腦對直接作用於感官的客觀事物的反映。感知語言文字是學生接受書本知識的開端,學生在對教材的閱讀過程中,發現美,在大腦中描摹作品的形象,體味文中美的章節,產生一定的審美價值,如在教學朱自清《春》一文時,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然地通過感官去感受朱自清所描繪的春天的“山”、“水”“花”、“草”、“風”“雨”,從而產生對春天的無限熱愛之情。
***二***審美想象
想象是人腦對客觀事物內部和外部複雜而有系統的反映,兒童的想象力量相當豐富的,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運用想象來再現教學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所描繪的自然景觀及生活場景,從而發揮學生的審美想象,產生“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文心雕龍・神思篇》***的效果。自覺的審美教學操作在教學目標中同時認定審美目標,如在教學《憶鐵人》,可抓住文中的第一部分“鐵人走到哪兒,哪兒就是接待站”及最後一句“夜深了,鐵人還在那裡輾轉反側”展開想象,想象人們是如何找鐵人談心?鐵人又是如何對待的?想象鐵人在想什麼?為什麼會有這樣那樣的想法?通過這樣的引導,啟用學生的審美想象,從中領悟到鐵人的好品質,從中體會到風尚之美。
***三***審美理解
審美理解是審美活動從感知,想象發展到審美理性階段的心理活動,是理性的直覺,由於小學生的學習心理更側重於形象思維,教師應注重引導,幫助學生把理性因素溶入直覺之中進行形象思維,即教師對教材中美的形象作出相應的理性判斷,讓學生融和理性的判斷,細細去體會,這樣學生的感受才會更深,如在教學《小音樂家揚科》、《凡卡》等文章,教師應相應地向學生介紹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讓學生在閱讀時融入理性的判斷。又如在教學古詩《江雪》時學生往往只看到表面―――雪景的壯觀,而不能理解深層的含義,這時教師就要點撥,讓學生細細觀察漁翁,使學生理解寒冷寂靜的環境裡,那位漁翁竟然不怕寒冷,專心釣魚,形體雖然孤獨,性格卻顯得清高孤傲,甚至有點凜然不可侵犯,從而產生對漁夫的敬意,達到審美的目的。
***四***審美情感
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滿足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人對客觀事物是不會無動於衷的,總會產生一定的態度或感到美,感到愉悅;或心情不愉快,感到醜惡。在語文教學中這一客觀事物指的就是情感的載體―教材,教師應充分發揮文學作品的情感作用,運用作品中的藝術形象和藝術的感染力量,激發學生的內在情感,從而引起共鳴。
課堂頻頻發問:“你們說美不美?”“你們喜不喜歡?”“你們想到了什麼?”這類現象,筆者以為在美育中是值得深思的,良好的審美過程,恰恰是心靈深處的激盪,要求人們用語言清晰地表達這種複雜的心理活動,原本就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何況是小學生呢?《文心雕龍》中“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教師在組織教學中必須引導學生“披文入情”,如在教學《趵突泉》一文時,教師應通過指導在學生眼前勾畫出一幅形象的圖畫:大泉汩汩而流,小泉如珠花碎玉,讓學生自己去品味、去欣賞、調動學生自身情感因素,從而獲得藝術的美感,而不是告訴學生大泉如何、小泉如何。又如教學《我是你的兒子》一文時,教師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在學生腦海中再現焦裕祿冒風雪,頂肝痛,挨村逐莊,訪貧問苦,給貧苦百姓送溫暖的畫面,並聯系文中焦裕祿的語言“我是你的兒子”使學生看到了願做勞動人民的兒子,為人民群眾竭力服務的共產黨人的高尚情操,從而產生巨大的心靈震撼。
四、語文美育的方法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向學生展示教學內容,組織教學活動,激發他們的審美意識,讓他們能融入文章去感悟文章的內涵。
***一***教學結構要系統化
事物的有機統一性、完整性是美;反之雜亂無章、殘缺不全、蒼白無力則不美。教學結構也是同樣需要完整、嚴密。教學設計、教學目的要和課程的總目標有機統一,教師應對學年、學期的語文教學作一個預先規劃,每一單元要突出重點,每一課時都要設計完整嚴密,千萬不可上到哪裡就哪裡。如果因為某種原因這一課時的內容無法完成,也要進行巧妙的過渡,並在下一課時及時、合理地解決好。教學結構的系統化還應體現在教師要注重知識之間的聯絡。加強知識的橫向、縱向聯絡,可拓寬學生的思路,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從而達到美的教育。
***二***教師的教學風格要穩定
變幻的風格容易使學生注意力分散,教師應不斷摸索形成適應自己的風格,並穩定下來,不要忽而這樣,忽而那樣,花樣百出,弄得學生手忙腳亂。***三***教學方式要靈活多變
一層不變的教學方式容易使學生厭倦而產生疲勞影響美感,即使是一些優秀的教學模式也應該隨著教學內容的變化,相應地改變教法,推陳出新,使學生永遠保持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尤其在導語、結語的設計,教學內容的處理,教學方法的選擇要都應該具有多樣化。如教學《景山公園》一課,教師可以開門見山:“讓我們跟著文中的小朋友去神遊景山公園,欣賞一下那裡的美景”;教學《大海的歌》可採用提問的形式:“同學們,你們見過大海嗎?有誰乘過大海輪?誰能講講大海的美麗景色?”讓學生和以往的生活動經歷掛起勾,產生美好的遐想;教學《十里長街送》可採用渲染情境的方法,教師用低沉的語調再現1976.1.11日首都人民扶老攜幼送別靈車的情景,讓學生感受“悲”的美。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
英語課堂情感教育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