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家庭教育對比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18日

  對比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異,有助於我們瞭解西方文化下西方家庭教育的特色與優勢,得到一定程度的借鑑,從而思考我們國家的家庭教育,研究更科學的教育方法與手段。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中西家庭教育的跨文化比較》

  摘 要: 家庭是歷史最久遠的一個社會單位,是人活動的主要場所之一,因此,家庭自然是文化發源地之一,家庭中子女養育方式是文化形成原因之一,受不同文化影響。作為開始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和最普遍的教育模式,家庭教育在促進人全面發展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無論對個體成長還是對整個社會的發展,家庭教育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因素的影響下,不同國家家庭教育呈現出不同特徵。本文對中西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進行跨文化比較研究,有助於發展和完善家庭教育,既要繼承中國傳統家庭教育的精華,又要放眼於世界,借鑑西方發達國家家庭教育中的先進理念。

  關鍵詞: 家庭教育 中西文化 跨文化比較

  引言

  無論哪個國家、哪個民族都認為家庭是個人的第一所學校,而家長是第一位老師。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國家,無論是古代、近代還是現代,家庭教育始終處於最基礎地位。家庭教育是一門科學藝術。說它是科學,是因為必須遵循客觀規律;說它是藝術,是由於面對的客觀條件和教育物件千差萬別,實施教育必須具有隨機性和創造性。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理念,把握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和氛圍,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前提。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程度逐漸深入,西方教育思想不斷傳入我國,我們有必要對中西家庭教育從各個方面加以比較。通過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西家庭教育的比較,瞭解中國家庭教育與西方家庭相比優勢和不足在哪裡,西方國家的家庭教育對我國家庭教育的借鑑意義究竟有哪些。

  一、中西相同點

  家庭教育是人類的一種教育實踐。首先我們看看中西家庭教育的諸多相似之處。

  1.重視家庭教育中的品德教育。

  對西方世界影響最大的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Plato,公元前427-前347***在著作《理想國》中,曾借他老師蘇格拉底的口強調這樣的教育內容:年輕人看到年長者應該肅靜;要起立讓座以示敬意;對父母要盡孝道;還要注意髮式、袍服、鞋履。總之,體態舉止,以及其他諸如此類,都要注意。

  比柏拉圖早出生100多年的中國古代偉大教育家、哲學家、政治家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在他的弟子們編輯的言論集《論語》中早已表達了同樣的教育思想。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則言,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大意是孔子說,孩子們在家孝順父母,出門恭敬長者,謹慎,講信用,對所有人都關心,有愛心。這些事情都幹好了,如果還有精力,就再來學習文化知識。好的開頭等於成功的一半,重視子女的品德教育,讓孩子在起跑線上領先,才能為以後上下求索的漫漫長路積蓄能量。

  2.重視家教,從小做起。

  柏拉圖***Plato,公元前427-前347***第一個提出學齡前社會教育思想,指出遊戲在學齡前教育中的作用,提出要精心選擇童話材料,承認歌唱,講故事的教育意義。一般認為,西方教育史上第一個提出系統教育理論的是柏拉圖。他重視教育的作用,提倡德智體和諧發展,強調早期教育的重要性,為以後教育發展提供了重要基礎。

  中國古代文學家、教育家顏之推***531年-約595年***同樣認為家庭教育要及早進行,他認為家庭教育必須從嬰孩教育抓起。顏之推認為父母對子女的教育開始得越早越好,甚至要從胎教開始。也就是說在兒童剛能分辨外界事物的時候,就加以誘導。為什麼家教要及早進行呢?顏之推認為“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已後,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勉學》***。人在幼年時期,童心未泯,天性純真,可塑性強,對新事物特別容易接受,抓住這一時期進行教育,不僅是教育的最佳時期,而且可為一生事業奠定良好的基礎。這些與現代心理學中關於兒童的發展理論是不謀而合的。

  3.父母在教育角色上的分工。

  在傳統父權制社會中,父親被賦予“權威者”的角色,這在中西方各個國家都是如此。父親被社會賦予了權力,父親是家庭權力的行使者。現代社會中,情況沒有太大變化,舊時代那個“威嚴的父親”變成了“保持距離的父親”。無論中西,在許多文化中母親均被描繪成主要撫養者,父親則起有限作用。父親是孩子知性教育的主要承擔者。母親則負責孩子的飲食起居、物質保障、情感滿足等,是孩子情感培育的主要承擔者。

  4.重視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

  約翰・洛克***John Locke,1632年~1704年***,英國哲學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著作《教育漫話》是人類教育思想史中的名篇。他在書中闡述了自己關於紳士教育的理論。他認為良好的德行是所有品質中最重要的。他說:“我認為在一個人或者一個紳士的各種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是最不可缺少的;他要被人看重,被人喜愛,要使自己感到喜悅,或者還過得去,德行是絕對不可缺少的。如果沒有德行,我覺得他在今生來世都得不到幸福。”他認為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中要注意培養以下兩個好習慣:熱愛求知的習慣和實地觀察、親身體驗的習慣。

  古代的中國父母同樣深知這個道理,他們引導幼兒從小習讀四書五經、諸子百家,激發其求知慾望。陳鶴琴***1892年~1982年***中國現代著名教育家、兒童心理學家和兒童教育專家。他非常重視兒童良好習慣的培養,並對此做了深入研究。陳鶴琴認為,人的動作大多數是受習慣支配的,幼年時期是習慣養成的最佳時期。他說:“人類的動作十分之八九是習慣,而這種習慣又大部分在幼年養成,所以幼年時代應特別注意習慣養成。但是習慣不是一律的,有好有壞;習慣養得好,終身受其福,習慣養得不好,則終身受其累。”因此,幫助兒童養成良好習慣,應該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內容。

  5.重視言傳身教。

  我國古代家庭教育特別重視“言傳”,強調“言而有信”。曾子殺豬和孟母買肉的故事曾流傳千古。在重視言教的基礎上,又重視身教。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中國古代文學家、教育家顏之推認為“夫風化者,自上而行於下者也,自先而行於後者也”,所以“父不慈則子不孝,兄不友則弟不恭,夫不義則婦不順”。此外,父母還要積極建設與子女之間的親情信任關係,“同言而信,信其所親;同命而行,行其所服”。這樣,才能構建良好積極向上的家庭關係。所以,不論中國家庭還是西方家庭,父母對子女的影響極其深遠。在生活中父母是子女的榜樣,子女在家庭中接受教育,大都是活動中無意識接受的,家長的言行對孩子起著重要的“潛移默化”的薰陶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模範,往往一個簡單的動作要比上萬句指令性灌輸有效得多。德國的教育心理學家普遍認為,四五歲時是培養其價值觀和辨別是非能力的最主要時期,97%的孩子的品性是在這個時期養成的。因此,在德國的青少年教育體系裡,家庭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場所,父母則是孩子道德教育的啟蒙者。德國在教育法中明確規定,家長有義務擔當起教育孩子的職責。德國家長非常注重為孩子營造真誠的氛圍。家長普遍遵守這樣一個原則,教育孩子誠實守信,家長必須做出榜樣。

  二、中西不同點

  儘管我們瞭解了一些中西方家庭教育的相似點,有助於我們瞭解中西家庭教育的一些重要特徵。但由於中西方在地域上相隔頗遠,各自有著獨特的傳統和文化,使得中西傳統家教在更多方面表現出各自不同的特色。因此,我們更要剖析中西方家庭教育的不同處,有助於我們比較雙方的優勢和不足,以達到求同存異、相互借鑑的效果。中西家庭教育的不同之處概括如下:

  1.家庭教育目的不同

  進行中西學生素質對比時,常常發現:中國學生有三好――考試成績好、書本知識掌握好、基本功好,西方學生有三強――創新能力強、動手實踐能力強、語言表達能力強。之所以有如此差異,與兩種文化的家庭教育目的和定位有關。

  與中國父母希望孩子“聽話”不同,西方父母希望把孩子鍛鍊成獨立個體。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他們對孩子的教養採取放手而不放任的方法。所謂放手,即從孩子一生下來,父母就設法給他們創造自我鍛鍊的機會和條件,讓他們在各種環境中得到充分鍛鍊。

  2.家庭教育價值觀不同

  中國家庭教育職能是為中國傳統文化所強迫,幾千年儒家文化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家庭教育被賦予直接的社會意義。此外,中國傳統文化又將父母教育跟子女的個體成長與成就看做直接相關的因果。中國家長在教育上所持的價值是為升學而學習,他們只要求孩子用心學習,其餘全不用過問。促進子女全面發展意識淡漠,使孩子諸多方面品質發展與提高都沒有機會。中國家長最喜歡看到孩子坐在書桌前,或搖頭晃腦地背誦,或趴在書桌上演習。眼睛不離書本,手不離書本。“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

  西方家庭教育則認為教育的目的不是準備謀生,而是準備生存。西方父母注重從小培養子女的獨立意識,認識到自己的價值,他們給孩子一次次經受鍛鍊的機會,使孩子敢闖、敢幹、敢冒險、敢表現自己。杜威曾說“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在實踐中學習。

  3.家庭教育主體與重點不同

  中國傳統家庭文化表現為家庭內部的權威意識。強調服從和尊重,重視外部控制。中國傳統文化中,家庭的主要教育者是父母。因此,十分看重他們單方面塑造,影響孩子個性建構。注意自身形象,忽視孩子與成人的相互作用,忽視相互影響的過程和全面性,使幼兒處於被動地位,無視幼兒個體存在。

  西方文明是以兒童為主體的,更強調個人奮鬥,強調平等、民主並尊重個人權利。西方父母把孩子視為家庭中的平等成員,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尊嚴,讓孩子獨立思考、自由選擇。尊重孩子的權利,不搞強迫教育。尊重孩子的自尊,主張孩子天性發展,自然發展。父母的責任只在於發現並激發孩子的興趣,開發潛能。為孩子創造有利的環境,重視與孩子的交流,重視教育的相互性。西方家庭教育中父母不是孩子的主宰,而是孩子的朋友。

  4.情感教育與體罰

  中國家庭通常信奉“玉不雕,不成器”、“不打不成才”。也許是中國傳統文化講求含蓄的緣故,中國家庭不善於表達愛,情感教育很薄弱。中國父母與孩子的溝通是極富中國特色的。中國家庭中反覆出現的一個字是“不”、“不能”、“不行”、“不要”,除了用否定詞指導孩子的行為外,還習慣對孩子說“應該”。這都是家長權力色彩的體現。

  西方家庭中經常用鼓勵性語言表達父母對子女的讚賞。西方父母更注重個人素質與情感溝通。家庭主要圍繞情感構建與培育展開。他們會擠出時間與子女交流,傾聽孩子的心聲,強調心靈溝通。西方國家體罰是觸犯法律的。另外,西方父母很高興在別人面前誇獎自己的孩子,他們認為這樣可以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5.家庭本位與個人本位

  中國傳統文化是以家庭為本位的,注重個人職責與義務。在價值取向上呈現出如下特點:***1***家庭的教育功能強化。中國傳統社會,家庭肩負多種社會職能,具有家國同構的鮮明特性。子女教育是家庭生命延續的一部分,因此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還在於達到“家教持久”的目的。它是維持發展家庭社會政治地位,儲存弘揚家庭文化的重要工具。***2***教育以家庭利益為主要價值取向。傳統中國家庭中,“光宗耀祖”、“光耀門第”是讀書人的追求與目標。個人利益與家庭利益是融為一體的。

  西方文化以個人為本位,注重個人自由和權利。在教育上表現為將受教育者放在突出地位,強調個性培養。個人本位與西方家庭變革密切相關。這種教育傳統歷經14至16世紀的文藝復興運動,18世紀的法國資產階級思想啟蒙運動及20世紀初的實用主義等思潮而確定。盧梭倡導自然和自由教育。杜威提出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生活,個人是掌握自身經驗建構的主體。但是個體本位並不等於個人主義,更不等同於以孩子為中心,家庭呼喚有豐富個性的個人,是能駕馭自我、控制自我、超越自我的,擁有完美人格和健全個性的真正現代意義上的現代個人,而不是自私自利、依賴性強的功利化個人。

  6.科學教育與宗教思想

  西方的宗教傳統直到近代乃至現代仍保留著強大的勢力,滲透到教育活動的各個方面,不僅教育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更重要的是它賦予了西方教育內在精神價值。西方的教會學校因此曾一度盛行。家庭教育中父母很重視宗教這種精神信仰。如就餐前要感謝上帝,週末家庭全體成員要去教堂做彌撒,以永遠保持心靈的淨土。

  結語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知道了中西方家庭教育的異同。當然分析是次要的,學習才是重要的。因此,我們要一方面繼承和發揚中國古代家庭教育的優良傳統,另一方面汲取西方家庭教育的精華,促進有中國特色的家庭教育改革。首先是家庭教育觀念的現代化,摒棄陳舊教育觀念,與時俱進,跟上時代發展步伐。樹立新的家庭教育理念,利用親情教育的優勢,開展個性化教育,發展孩子個性,為國家培養各種有用之才;採取鼓勵、引導、寬容的科學方法,耐心教育,不斷提高孩子自尊心、自信心和上進心。緊跟知識經濟和資訊時代的發展,進一步拓寬家庭教育思路,增強開放意識,提高家庭教育的適應性;促進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教育的有機結合,教育孩子學會學習和求知;父母要不斷學習新時代對人才的新要求,既要充分繼承中華民族優秀家教傳統,又要不斷借鑑西方國家家庭教育中的先進教育理念,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家庭教育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利器,撰.顏氏家訓集解***增補本***[M].北京:中華書局,2002,8.

  [2]吳玉琦,王秀霞.註譯.顏氏家訓譯註[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1.

  [3]張靄堂,譯註.顏之推全集譯註[M].濟南:齊魯書社,2004,9.

  [4]孟憲承,編.中國古代教育文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8.

  [5]胡文仲.文化與交際[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6]林大津.跨文化交際研究――與英美人交往指南[M].福建人民出版,1996.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 

中西教育文化差異論文
中西教育研究論文
相關知識
中西家庭教育對比論文
中日家庭教育淺析論文
中日家庭教育探究論文
中日小學教育對比論文
探討中西方家庭教育差異論文
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較論文
中韓教育對比論文
有關初中的家庭教育總結範文
中美教育對比論文
淺談中英教育對比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