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家庭教育有關的研究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2日

  孩子在成長的各個階段,家庭教育是一個最直接的教育環境,家庭教育更是教育之源。在每個孩子的教育中,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師。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家庭賞識教育研究》

  內容摘要:賞識教育作為一種提倡以鼓勵、寬容為基本態度的教育方法,現已被應用到學校教育的方方面面。本文通過對兒童心理髮展規律的分析,闡述了賞識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並針對此提出了家庭中賞識教育的一些方法和建議。

  關鍵詞:賞識教育 家庭

  近些年來,“賞識教育”在全國各地崛起,教育家們對此各執一詞,褒貶不一。在中小學等教育機構中,“賞識教育”這一觀念也得到了很多的反響和實施,教師們也各自對實踐的檢驗對這一教育態度談論了自己的看法和如何將其合理應用到教育中的意見。然而,對其進行關注的也多是從事教育工作的人群,以學校教育為主要載體。但家庭是孩子最先接受到教育的地方,如何看待“賞識教育”對孩子成長的影響,該如何取捨“賞識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位置和作用,此方面的研究並沒有一個具體的闡述和歸納性的總結。因此,本文將對賞識教育做一些個人的理解和評價,並對其如何在家庭中得到實施提供一些建議。

  一、賞識教育所謂何物

  1.周弘與“賞識教育”

  提到“賞識教育”,就不得不說到周弘。現今對賞識教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這個成功的家庭教育者,大多數人都認為賞識教育正是源於這個父親對教育的感悟。周弘是南京的一位普通工人,面對雙耳全聾的殘疾女兒周婷婷,他沒有灰心喪氣,也沒有就此放鬆對孩子的教育,用心的培養。2001年周婷婷進入美國最好的聾人大學蓋特勞大學攻讀碩士、博士學位,並在2002年成為2001年度海內外有影響力的《中國婦女》時代人物的傑出女性之一。周弘認為,教育成功的祕訣是家長的心態,從心靈深處物無條件的相信孩子“行”!他堅信對孩子就是要讚揚、肯定、誇獎,批評和否定是孩子的“殺手”,對於孩子要豎起大拇指,說“你能行”,“你真棒”,甚至要“無中生有”,他反覆說“每個孩子都是天才,都是大師!”“好孩子是誇出來的!”並稱其為“賞識教育”。

  周弘的這一觀念在教育界引起了很大的反響並且得到了許多學者的支援,甚至有人宣稱“賞識教育是一種嶄新的教育理念”,稱周弘為“賞識教育”的創始人。對於此,筆者並不認同,認為下如此大的定論還是需要深思和考量的:

  首先,對於賞識教育的想法,並非是最近才有的,我國很早也有諸如“寓教於樂”之類的說法。清代顏元,他在四百年前就有過一句至理名言:“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不難看出,這已是典型的“賞識”方法。在國外,斯賓塞也早在19世紀就提出了“快樂教育”的思想。他主張讓兒童在快樂的情緒中掌握知識,認為積極樂觀的情緒有助於個性和智力的發展,而要讓孩子成為快樂的人,就需要父母給予肯定和支援,讓家庭營造出一種和睦愉悅的氣氛,讓孩子體會到成功的喜悅。這都是“賞識教育”先例。既然如此,怎麼能說賞識教育是由周弘創始的呢?更無從談起教育理念的“發明”。

  其次,關於“教育理念”一說,是否得當也值得商榷,正如北京師範大學趙忠心教授所說,“教育理念”是一整套教育理論,是高度抽象和概括的東西,需要經過長期和反覆的驗證和實踐研究,現今所謂的“賞識教育”,只是一個父親對自己殘障孩子教育的經歷總結,頂多可算作是一種個人的教育經驗或是體會,何以上升到理念的層面,又如何能夠如此輕易的就將其推廣到所有普通的孩子身上?筆者認為,關於現今流行的“賞識教育”的觀念,是周弘自己通過實踐對其進行的一種理解,代表著他自己的思想,而“賞識”這一概念本身,這一教育觀念本身,每一位學者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不能將這一古已有之的教育方法因一人之說而定義,“賞識”本身所涵蓋的教育思想是寬廣的博大的,不能以偏蓋全。

  2.關於“賞識”的教育思想

  《辭海》對賞識的定義是:認識到別人的才能或價值而予以重視和讚揚。賞識就其本質而言就是愛,是一種心態,不僅是教育的方法和觀念,更應成為一種教育者的思維方式和心態。賞識教育即是提倡以信任代替懷疑,以寬容和耐心代替焦慮,以關愛和容納代替不停的指責和貶低。它要求教育者無論是孩子表現與否都能夠給予孩子信任,看得起。賞識孩子不是停留在行為和表面,也不僅限於一方對另一方,而是要傳遞給孩子一種信念,通過他人的賞識讓孩子學會自己愛自己,學會肯定自己,能夠正確的認識自己,不灰心卻也不驕傲,成長在一個快樂積極的心態之下。

  很多人片面的把賞識教育簡單地理解為表揚和贊同,認為賞識就是等孩子表現好的時候給予稱讚或是在孩子表現不好的時候也給予肯定。孩子的心中自有一個天平,會對自己的行為有一個自身的評價,不需要家長盲目的或是敷衍的給予肯定和表揚。賞識教育的精髓在於喚醒和解放孩子自身的力量,讓孩子相信自己是一個優秀的、被他人尊重和需要的人,可以給他人帶來快樂的人,而不是渴望父母或是師長表淺的誇讚。賞識教育並不是等同於一種技術或是行為本身,而是一種教育的情懷和修養。教育的成功是讓孩子內心形成一種強大的自我,使其能夠自我約束和自我激勵,這才是賞識的目的,而非單純的對與他人肯定和讚揚的追求。

  二、賞識教育的兒童心理學基礎

  1.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

  青少年期的兒童在生理髮育上十分迅速,2―3年內即可達到成熟水平,但心理髮展的速度則相對緩慢,使得身心處在一種非平衡的狀態,容易引發種種的心理矛盾出現。與此同時,青春期也是自我意識發展的第二次飛躍期,對他人的評價十分的敏感,強烈的我向關注,以及很強的自尊心都使得青少年期的孩子迫切的需要得到他人的肯定。發展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在青少年時期,廣為常見的情緒困擾之一就是自卑感,自我評價過低,常常處於一種既敏感又掩飾和否認自身缺陷的狀態,有時還表現出來較強的虛榮心。由此也引發了一系列的心理矛盾,例如焦慮、抑鬱、孤獨等等。因此在青春期階段,家庭應給予孩子更多的關注,更加需要注意幫助其處理心理問題和心理壓力,及時的給予孩子肯定和讚賞,幫助他們建立一個良好的心理機制。

  2.從精神分析理論的角度

  精神分析學派十分重視人的早期經驗,尤其是兒童時期在原生家庭所擁有的早期經驗,他們認為成年之後的許多心理問題都可追溯到早期孩童時期所有過的創傷或是特殊經歷。由此可見家庭的成長環境對於人的心理健康來說有著不可泯滅的強大作用。與家庭內部成員的感情,家庭的和諧相處,成長環境的健康和積極,都是影響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在家庭內部,不僅是對待孩子,成員之間學會互相賞識,營造一個溫馨寬容的氛圍,對每一個家庭成員都是十分有意義的,適當的肯定與及時的稱讚都會為兒童建立一個健康的心理機制、塑造一個積極向上的陽光心態起到很大的作用,對其之後的發展都會起到一個良好的引導。

  3.從行為主義的理論角度

  無論是幼年時期的孩童還是青春期的少年,都有著人類擁有的共性。行為主義學派的研究表明,觀念和習慣的形成都需要強化。兒童做出了正確的舉動,家長予獎賞性的強化刺激,就會使得他今後做選擇時傾向與這個正確的舉動;同樣的,當兒童做出錯誤的行為,家長予以懲罰即負面的強化,就會使得兒童對這一行為予以迴避,今後避免再犯。而“賞識”無疑也是心理強化的一種,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當孩子取得進步或是表現優秀時,家長就應該給予及時的讚揚和反饋,這樣能夠促使孩子向著正確的方向發展。但這同時也要求一個“賞識有度”的原則,行為主義學派的實驗證明,當強化一再出現進行刺激時,所起到的作用就會漸漸變弱,因此,“賞識”也需要一個正確的強度與途徑,關於此筆者將在後面的實施措施中予以補充。

  三、關於正確賞識的建議

  1.“先識後賞”,有原則,不盲目

  “賞識”,只有在“識”的基礎上去“賞”,才是真正的讚賞。教育終究是一種理性的事業,只是為了誇獎而誇獎就是讓孩子覺得不真切,不誠懇,從而引起反感。討好的讚揚只能讓孩子感到家長的虛偽,這反而會刺激到孩子的自尊心,收不到好的效果。賞識並不等於溺愛和無條件的遷就。賞識不需要一味的順從和寬容,而是應該在充分理解孩子的前提下,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和缺乏的東西,發自內心的去肯定,針對於某個具體的方面,而不是泛泛的說一些“你真乖”“真棒”之類的空洞表揚。

  家庭是孩子接觸時間最久狀態也最為放鬆的成長環境,父母一步步看著孩子成長,有責任也有時間和精力去了解自己的孩子,看到他們的內心,多溝通從而觀察到他們真正的想法。相對於學校環境來說,家庭裡的教育更具有針對性,教師很難做到對每個學生了如指掌,然而家長是可以的,那麼在家庭中對孩子的讚揚和肯定就更應有具體性。如果一個孩子很少受到家長的讚揚,那麼家長突然性的轉變,隨口就誇,只會讓孩子覺得虛假,無所適從。還有些家長為了讚賞而讚賞,孩子還未取得成功,就敷衍的誇獎以示鼓勵,往往得到相反的效果,讓孩子不再信任所謂的誇獎。大多數的孩子都有較為正確的自我評判能力,無論是來自於老師還是同學的,都會對自己做出的成績有一個綜合的評價,只有真摯的,確得其所的稱讚才能直入人心,讓孩子感動並建立自信。

  2.接受差異,信任和尊重

  前面已提及,周弘在對賞識教育做宣傳時強調“每個孩子都是天才,都是大師!”,對於這一點,筆者並不太認同。首先,不能夠奢求每一個孩子都成為大師,都是天才,這是不切實際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定位,十指尚有長短,更何況人呢?同在一個班學習的孩子,必然有好有壞,即使將來從事了自己所喜歡的行業,也未必每一個人都能走到領域的尖端。其次,難道賞識孩子是因為抱著每個孩子都是大師,都是天才的信念?筆者認為並非如此,賞識就是單純的對其值得肯定的行為予以誇讚,即使他仍不如人,每一點由努力而來的小的進步都是值得去賞識的。

  3.張弛有度,過猶不及

  “賞識”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切忌用過了頭。現今的媒體和教育界,為何總用獨生子女的種種做文章,總是發現出現了這樣或那樣的道德問題,就是由於在中國這麼一個計劃生育的特殊背景下,家庭教育應運而生的種種問題。事實上,當今的很多家長都認為自己在“賞識”孩子這方面做的不錯,卻是誤解了“賞識”的真正含義,認為愛孩子就是順從,支援孩子就是有求必應,每當孩子取得了一點點的成績,就大肆的宣揚和誇獎,甚至給予豐厚的物質獎勵,長此以往,怎能讓孩子建立一個正確的價值觀?正所謂“過猶不及”,賞識教育就像孩子的甜品佳餚,食之適當為好,用的過量必然會帶來惡性後果,更不能讓其成為“唯一”。

  4.身教大於言傳

  心理學之所以強調原生家庭對於孩子成長的重要性,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耳濡目染對孩子的影響。無論是幼兒時期的孩童,還是青春期的少年,學習速度和同化速度都是非常快的,人生觀、價值觀又都處於十分不穩定的時期,很容易受到周遭環境的影響。家庭作為孩子長期所處的環境,其成員的性格、行為都是一直在孩子眼裡心裡的,這種潛移默化的作用能夠忽視。

  5.在批評中“賞識”

  很多關於賞識教育的文章都將賞識歸結為表揚、稱讚,認為批評就不是賞識,其實這不能一概而論。學生被老師批評也可能是帶著賞識的批評。“合理批評”也是“賞識”教育的一部分。重要的是批評的方式和態度,家長應尤其注意的原則就是“對事不對人”。批評和懲罰要有理有據,針對某一件事情,讓孩子能夠信服,並承認自己的錯誤,而不是對孩子其人格本身大打擊一通。另外,對孩子進行了批評和懲罰之後,要以寬容的心態去等待孩子改變,允許出現反覆或是需要時間,正如教育研究者們所講“教育是一門等待的藝術”。畢竟,家庭是孩子能夠獲得寬容的最後保障地,他需要被接納,需要時間去改正、進步。

  四、總結

  綜上所述,“賞識教育”發展至今並非新生事物;其歷史悠久,內容博大精深,不僅僅是能由某一個教育經驗或是某一個成功的方式方法就能予以說明的,它值得教育者們從理論和實踐兩個角度深入研究下去。現今的“賞識教育”熱讓很多家庭和教師對這個教育思想爛熟於心,但卻未必理解了其真正的含義和精髓。筆者本著對“賞識”這種教育的態度表達了一些看法和實施的建議,希望能夠對家庭教育起到幫助作用。另外,本文只是從家庭教育的角度去看待賞識教育態度的應用,雖然關於賞識教育在學校的實施和教師該如何實現的措施已經有很多研究文章,但將這兩者結合起來,或是對比或是調和為一致,此類的研究並未多見,比較欠缺,因此,今後關於“賞識”教育的研究也可朝向這方面發展和深入下去,以達到家庭和學校教育的良好配合。

  參考文獻

  [1]歐陽維建.呼籲符合人性的家庭教育[J].南方週末***文摘博覽***,2002,12

  [2]許傳利.糊塗父母“糊塗的愛”[J].家長學校***家教誤區***,2006:21

  [3]易小平.家庭教育中的“七忌七重”[J].湖北教育***時政新聞***,2005***9***:52

  [4]劉曉紅.家庭教育中的兒童賞識教育探討[J].江西師範大學報,2008,6

  ***作者單位:武昌職業學院***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 

與家庭教育有關的論文範文
與家庭教育有關的論文
相關知識
與家庭教育有關的研究論文
與家庭教育有關的隨筆
與家庭教育有關的論文範文
與家庭教育有關的論文
與創新教育有關的探討論文
有關幼兒教育方面的研究論文
有關幼兒教育方面的研究論文
與小班教育有關的隨筆
與安全教育有關的句子
與數學教育有關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