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蘇大師鏡頭下的層林盡染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3日

  來自荷蘭的風光攝影師Lars van de Goor,現居於洛赫姆。他曾在2010年入圍年度哈蘇大師賽十強,如今又入圍2016年蘇大師賽十強,截止2015年9月,公眾都可以參與投票。他的風光作品中最常出現的景色是樹,森林,層林盡染的意境。如詩如畫,色彩奪目,光影迷人,是他作品給人的總體印象。看似平凡的自然森林,在光影和色彩的碰撞下,顯得格外耀眼。

  一

  二

  哈蘇的型別

  S系列

  超廣角S系列相機

  單反相機廣角鏡的像差與畸變校正是個技術難題。當時由於非球面技術尚未開發,光學修正遇到了更大的侷限。而哈蘇則另闢蹊徑,採用旁軸取景,捨去了反光鏡,則能使鏡頭後鏡組能更近地接近焦平面,這樣使畸變校正的效果十分理想。1954年哈蘇釋出了基於這一技術的SWA廣角型相機。這臺旁軸取景、機身極短的相機,將視角極廣的38毫米鏡頭固定於機身***相當於135相機的22毫米左右焦距***。SWA的成像特別明銳,解像力極高,沒有線性變形,層次豐富,其影像質量能與當年4×5座機的廣角鏡相媲美。SWA相機在1954年的科隆攝影器材博覽會上大出風頭,成為新聞媒體關注的焦點。SWA的C鏡頭在1982年改換成CF鏡頭,機頂水平儀改設到取景器內,改型後稱為SWC/M型。後來的最新型號被稱為903SWC,售價高達46000元人民幣,是哈蘇唯一的一款固定鏡頭的中畫幅相機。

  503型

  500系列的的“主幹”503型

  1957年,是哈蘇發展歷程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哈蘇500系列的首臺相機500C率先採用鏡間葉式快門自動收縮光圈鏡頭。儘管最高快門速度由1000F的1/1000秒降至1/500秒,但快門精度及快門壽命有明顯的提高。首次實現的全程閃光同步較先前1600F的1/30秒同步而言,實在是一個質的飛躍。值得一提的是,首創的鏡間快門自動收縮光圈鏡頭,是中畫幅相機制造技術上的一次革命,擺脫了對焦、拍攝收放光圈的繁瑣操作程式。500C開創了500經典系列的先河,是哈蘇佔領中畫幅相機灘頭陣地的重要歷史轉折點,它使哈蘇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了腳跟。平心而論,500C尚有某些不盡人意之處,如取景器不夠明亮;焦長大於150毫米時,取景器未能顯示整幅影像等等,但這些終歸是瑕不掩瑜。1970年500C/M型,對焦屏改成了可換式;1982年CF鏡頭取代了C鏡頭,使500系列更趨成熟。1988年的503CX取代了500C/M。這是500系列的一個最為重要的主幹——503系列的第一代相機。503CX首次採用“鏡後焦平測準閃光燈曝光系統”***TTL***,並引進了美能達的Acute Matte-D型對焦屏技術,使取景器明亮了許多。同時推出的專業閃光燈Proflas配合503CX,使哈蘇機械相機具有更為廣泛的適用性。 503CX仍繼續改進,1994年503系列的第二代機型503CXⅠ問世,其特點是:

  1、加大了快門按鈕的直徑,使手感更柔順,手震更小。取消了503CX的快門鎖鈕,以免操作中無意鎖上快門。

  2、改良了卷片曲柄,改503CX的Ⅰ型前轉曲柄為可卸式E型曲柄***這是503CXⅠ能安裝1996年出品的附件CW卷片器,而503CX則不能的關鍵所在***。

  3、機身底座的改良。503CXⅠ機身座部新增一個3/8英寸螺絲孔,兼備了對各種三腳架的適應性。並增設底部塑料託板,以防機身受損。

  4、503CXⅠ機身增設的接座,可容納6×4.5及全景片幅的擋板。

  哈蘇公司1996年又推出503CW,它的出現使503系列完全走向成熟。該機首次採用滑動反光鏡系統***GMS***。每次快門上弦時,反光鏡在回落的過程中會向下滑動約3毫米距離,從而使配用焦距長於150毫米的鏡頭或使用延伸接圈和皮腔時,取景器能完整地顯示整幅影像。503CW配用同時推出的CW卷片器,有以下拍攝模式:S-單張拍攝;C-每秒0.8幅的連續拍攝;M-多重曝光;RC-遙控拍攝。10米內的紅外線遙控對於微距攝影,非常實用,是機械相機具有開拓意義的一種改進。503CW還有反光鏡預升功能,使用RC模式時尤為方便實用。在配用CW卷片器後,對於手持拍攝來說,由於右手握持承擔重量,同手食指釋放快門,減輕了釋放快門的手震。CW卷片器的開發,使503系列步入顛峰。

多項場景攝影技巧
風光攝影之色彩和光影的旅行
相關知識
哈蘇大師鏡頭下的層林盡染
關於層林盡染的造句
鏡頭下逃命的藏羚羊閱讀題答案
色眼識人的草根大師光頭樂嘉
教師國旗下的演講稿範文
小蘇打去黑頭真的有效嗎
風水大師劉伯溫的傳奇故事
風水大師賴布衣的傳奇故事
國學大師章士釗的人物簡介
藝術大師黃永玉的幽默藝術口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