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學論語心得體會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2日

  首先,作為一名教師在與身邊同事相處時做到“謹言”和“慎行”非常地重要。俗話說“三思而後行”,無論是言語還是行動都需要經過細緻的考慮之後再去實踐,在整個團隊中我更多地是需要學習、傾聽前輩們的經驗之談,積極的做好自己的工作,多幹實事而不是誇誇其談。以下是小編整理分享的,歡迎閱讀!!!!

  篇一

  教師讀論語心得體會

  一.教學工作需要謹言、慎行

  在《處世之道》中有這樣一句“多思、多想、多聽、多看、謹言、慎行”。對於我們教師而言,能做到多聽取師傅的意見,多用心觀察身邊有經驗老師的言行,多進行教學思考必定能幫助自身提高教育教學的能力,此謂“多思、多想、多聽、多看”。而對於“謹言與慎行”我覺得可以從兩方面理解。

  首先,作為一名教師在與身邊同事相處時做到“謹言”和“慎行”非常地重要。俗話說“三思而後行”,無論是言語還是行動都需要經過細緻的考慮之後再去實踐,在整個團隊中我更多地是需要學習、傾聽前輩們的經驗之談,積極的做好自己的工作,多幹實事而不是誇誇其談。融入團隊,獲得更多老師的指導與幫助。

  其次,在課堂教學中更應注重“謹言、慎行”。教師的言行是影響學生學習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教學設計中,老師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問題都應該經過縝密的思考,要注重課堂提問的設計,問題要有明確的切入點,能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也即“謹言”。一個鼓勵的眼、一次輕輕的撫摸、一個善解人意的手勢都會帶給學生無限的學習積極性,因此教師在課堂中的教學行為同樣值得謹慎考慮。

  為此,我將把“多思、多想、多聽、多看、謹言、慎行”作為我為人、為師之道,相信它能讓我不斷提升自身的內在修養、增強為人師表的人格魅力。

  二.教師應是“仁者”與“智者”的結合體

  在於丹看來,《論語》中的“仁”指的是關愛別人;而瞭解別人就叫做“智”。她指出在現代社會中的為人必不可少的就是“仁”和“智”。我想在我們教學實踐中更應該提倡“仁”與“智”,通俗的說就是教師要懂得了解學生、關愛學生。教師要了解、關愛學生就應該站到學生中間來,善於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這也體現在兩個方面。

  首先,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解讀學生,關愛學生。新課程標準下我們提倡教師應該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課堂教學要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充分體現民主與平等。教師在課堂中應尊重學生,多鼓勵孩子思考,使每個孩子在老師的期待中、鼓勵中去求知,去創新。

  其次,教師在課下要做到“走近一點、蹲下一點、微笑一點”,用心的去了解、愛護學生。多參與孩子們的活動,多和他們談心,聽取學生的意見,讓學生評說自己,給自己的教學提出意見,建立一種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

  我想了解和關愛學生將是做一名教師永恆不變主旋律,就看你是如何用心去做課上和課下的“仁者”與“智者”。

  應該說閱讀本書自己的感觸是比較深的,給我的啟示也很多。我想一本好書需反覆研讀,才能更好地把握其中的精髓,有時間我將再次細心研讀一番,希望與讀過此書的朋友們可以一起來品味。

  本期,我教高一語文,使用的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1。這本教科書第4部分是“名著導讀”,導讀的內容是《論語》。教師要求學生讀《論語》,必須首先自己讀《論語》。為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學生思考能力與欣賞水平,我在網上瀏覽了有關孔子的一些專著,如《孔子評傳》、《孔子智慧》等,並且找出了一本《論語通譯》重新讀了一遍。

  《論語通譯》是由徐志剛譯註,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這本書,對於我們讀《論語》能夠給以很大的幫助,發揮應有的作用。

  我藉助《論語通譯》讀《論語》,確實很方便。我重點是瞭解《論語》中孔子豐富的教育思想,並且將它與課改新理念及其在教學中的應用價值聯絡起來思考。讀過之後,獲得了一些心得體會。按照語文組教研活動安排,我在此作一些簡單的交流。

  孔子在春秋戰國的諸子百家中,無論在當時或後世,在國內或國外,都是影響最深最廣的人物,是個言行一致、學識淵博、品德高尚的偉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集以往文化思想之大成,開後世儒家學術之先聲。他的思想學說,經過兩千多年的潛移默化,有的已成為中華民族的道德意識、精神生活和傳統習慣的準則,構成了有別於西方國家的中國式的社會風俗,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東方國家,遠及歐美,在世界文明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成為我們民族的驕傲。後世流傳的“天不生仲尼,萬古長於夜”和“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話有些誇張,但它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孔子和《論語》在中國古代社會所發揮的作用和影響之大。

  孔子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在一定意義上說,他也是全人類歷史上一個偉大的教育家,被後人稱為“萬世師表”。孔子首創平民教育,繼承、發展和傳播了古代文化,相傳孔子“弟子三千,賢人七十”,足見孔子對當時教育的貢獻。孔子在一生的教學實踐活動中,積累了一套極有價值的教學理論,在許多方面反映了樸素的辯證法和唯物主義觀點。他的教育思想、教學方法、治學態度,以及所倡導的互敬互愛的師生關係,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一學思結合,溫故知新。孔子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育家,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精闢的言論,他主張“有教無類”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從治學的角度看,他強調“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認為一個人要增長知識,必須認真學習並進行思考;他提倡“溫故而知新”,認為時時溫習已經學過的舊知識,由此就能獲取更深的新知識。初中教材中《論語十則》就是孔子對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的論述。特別是“學思結合”和“溫故知新”已成為人們長期遵循的學習規律。新的課改確立了鮮明的課改理念的最高宗旨,就是“以學生髮展為本”。我們知道教師的一切都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作為學生,要發展首要任務是學習,這其中包含著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學習文化知識,這就離不開“學思結合”;二是學習如何獲得文化知識,這就離不開“溫故知新”。只有這樣,才能用所學到的知識去解決面臨的各種各樣的問題。所以,我個人認為今天課改新理念其實是對《論語》中有價值的孔子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二因材施教,循循善誘。孔子進行教學活動的特點,是能夠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針對智力的高下不同而因材施教,“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孔子培養弟子學習興趣的方法,是通過日常生活中一些生動的事例,用形象思維的方式去誘導,如用“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喻指節操,教導學生要有忍苦耐勞、不屈不撓的精神;用“逝者如斯夫”比喻時間一去不復返,意在勉勵弟子們珍惜時間、發奮圖強。這樣的教學方式,受到了弟子們的稱讚,顏回說:“夫子循循然善誘人。”我們通過“校本培訓”,已經確立了新的教育觀。新的教育觀要求教師面向全體學生,同時注重學生個性發展。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根據學生的特點提供個性化教育,讓全體學生都在原先水平上得到發展。這裡提到的個性化教育是與“因材施教”有著密切聯絡的。新的教育觀還要求教師要尊重、理解、寬容每一個學生,要善待學生的錯誤,要用優點融化學生的缺點。現在學生厭學輟學現象嚴重,部分學生存在灰心失望、悲觀消極的心態,這就要求教師對學生要“循循善誘”,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學生燃起希望之火,去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我認為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心靈王國,都有一片自己的情感樂園。所以,作為教師就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誘”,發現每一個學生的智慧強項,扶持它,呵護它,使它成為學生的成長起點。

  三善於啟發,觸類旁通。孔子特別強調把握時機,進行啟發式教育,實際上“啟發”一詞就來自《論語》。他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只有對求知慾強卻百思不得其解的人加以點撥,對竭力想要表達自己的看法卻無從表達的人加以引導,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孔子的這一論點是非常高明的,他要求學生積極地思考問題,善於推論,聞一知二,舉一反三。這種啟發式的教學方法,在今天新課改的過程中仍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我們知道科學在飛速發展,很多知識都會迅速被淘汰而變得一錢不值。因此,知識本身的獲得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如何去獲得知識,如何在知識的獲取過程中,開發學生的各種潛能。所以說,現代教學不僅是教給學生知識,更應該教會學生學知識。教師“舉一隅”是教給學生知識,學生能“以三隅反”才算教會學生學知識。要想教會學生學知識,使學生真正把知識學活,就得在舉一反三上下功夫,從而收到以一當十、觸類旁通的效果。

  四相互切磋,教學相長。孔子在教學法上提倡師生之間相互切磋、共同討論,以收到教學相長的效果。《論語·學而》記載子貢聽了孔子的教導後,領會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道理,孔子非常高興。一部《論語》,實際上就是記載他們師生之間互相討論的問答情況。孔子的教學是民主的。他樂於接受來自學生的批評,對於不肯提意見的學生反而要責怪。顏回是孔子最讚賞的弟子,但顏回對孔子的話句句順從,從來不提意見。因此,孔子責怪說::“回也,非助我也,於吾言無所不說。”意指顏回從來不向他提出不同的意見,這就不能使師生之間收到教學相長的好處,所以說“顏回不是能幫助我的人”。可見,孔子是開明、民主的教育家。今天,我們提倡師生互動,與孔子的教學相長是一脈相承的。教師不僅教,也要在互動中學;學生不僅學,同時也要在互動中教。師生共同對自己和對方的發展成長負責。我們大家都教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課,寫的是孔子與四個學生的一次課堂活動。當年孔子在課堂操作上“以問題為主線,以活動為載體,以體驗為收穫,以情趣為動力”,為我們今天的課改提供了成功的範例。只有師生互動,才能讓師生的創造精神在課堂上得到有效地發揮,課堂也才會有真正的歡樂時光。

  五聯絡實際,評人評事。孔子評價過的人很多,上自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伯夷、叔齊,下至春秋時期的管仲、子產等各類名人,以及他自己的弟子。孔子通過對人的評價,教育學生辨別善惡是非,為弟子們修身養性樹立了理想人格的典範。孔子生活在一個動盪不安的時代,社會新聞很多,作為一個政治家和教育家,他密切注視和關心時事,隨時表明自己的態度,宣傳自己的主張。孔子在自己的一生中評論過很多人和事。從這些評語中可以看出他審時度勢的胸懷和抱負,並且也反映了他通過例項教育學生的理論聯絡實際的良好學風。理論聯絡實際,是教學的一條根本原則。今天,聯絡實際,評人評事,也是各科教學不可或缺的內容。貫徹理論聯絡實際的教學原則,既能使學生牢固地掌握學到的基礎知識,又能培養學生應用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次課改明確提出要實現三維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其中就體現了理論聯絡實際的教學原則。在這一教學原則的指導下,“教師既要給學生乾糧,還要給學生獵槍。”

  總之,《論語》是一部內涵豐富、思想深刻的書,值得我們認真閱讀、仔細品味。孔子的教育思想是《論語》中最精華的部分,是一份珍貴的遺產,對於我們今天的課改仍有一定的借鑑作用。由此看來,作為教師有必要讀一讀《論語》。如果我們教師能夠精讀細研《論語》這一千古不朽的名著,一定會受益無窮。

  篇二

  孔子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在一定意義上說,他也是全人類歷史上一個偉大的教育家,被後人稱為“萬世師表”。孔子首創平民教育,繼承、發展和傳播了古代文化,相傳孔子“弟子三千,賢人七十”,足見孔子對當時教育的貢獻。孔子在一生的教學實踐活動中,積累了一套極有價值的教學理論,在許多方面反映了樸素的辯證法和唯物主義觀點。他的教育思想、教學方法、治學態度,以及所倡導的互敬互愛的師生關係,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一學思結合,溫故知新。孔子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育家,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精闢的言論,他主張“有教無類”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從治學的角度看,他強調“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認為一個人要增長知識,必須認真學習並進行思考;他提倡“溫故而知新”,認為時時溫習已經學過的舊知識,由此就能獲取更深的新知識。特別是“學思結合”和“溫故知新”已成為人們長期遵循的學習規律。新的課改確立了鮮明的課改理念的最高宗旨,就是“以學生髮展為本”。我們知道教師的一切都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作為學生,要發展首要任務是學習,這其中包含著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學習文化知識,這就離不開“學思結合”;二是學習如何獲得文化知識,這就離不開“溫故知新”。只有這樣,才能用所學到的知識去解決面臨的各種各樣的問題。所以,我個人認為今天課改新理念其實是對《論語》中有價值的孔子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二因材施教,循循善誘。孔子進行教學活動的特點,是能夠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針對智力的高下不同而因材施教,“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孔子培養弟子學習興趣的方法,是通過日常生活中一些生動的事例,用形象思維的方式去誘導,如用“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喻指節操,教導學生要有忍苦耐勞、不屈不撓的精神;用“逝者如斯夫”比喻時間一去不復返,意在勉勵弟子們珍惜時間、發奮圖強。這樣的教學方式,受到了弟子們的稱讚,顏回說:“夫子循循然善誘人。”我們通過“校本培訓”,已經確立了新的教育觀。新的教育觀要求教師面向全體學生,同時注重學生個性發展。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根據學生的特點提供個性化教育,讓全體學生都在原先水平上得到發展。這裡提到的個性化教育是與“因材施教”有著密切聯絡的。新的教育觀還要求教師要尊重、理解、寬容每一個學生,要善待學生的錯誤,要用優點融化學生的缺點。現在學生厭學輟學現象嚴重,部分學生存在灰心失望、悲觀消極的心態,這就要求教師對學生要“循循善誘”,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學生燃起希望之火,去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

  我認為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心靈王國,都有一片自己的情感樂園。所以,作為教師就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誘”,發現每一個學生的智慧強項,扶持它,呵護它,使它成為學生的成長起點。

  三善於啟發,觸類旁通。孔子特別強調把握時機,進行啟發式教育,實際上“啟發”一詞就來自《論語》。他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只有對求知慾強卻百思不得其解的人加以點撥,對竭力想要表達自己的看法卻無從表達的人加以引導,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孔子的這一論點是非常高明的,他要求學生積極地思考問題,善於推論,聞一知二,舉一反三。這種啟發式的教學方法,在今天新課改的過程中仍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我們知道科學在飛速發展,很多知識都會迅速被淘汰而變得一錢不值。因此,知識本身的獲得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如何去獲得知識,如何在知識的獲取過程中,開發學生的各種潛能。所以說,現代教學不僅是教給學生知識,更應該教會學生學知識。教師“舉一隅”是教給學生知識,學生能“以三隅反”才算教會學生學知識。要想教會學生學知識,使學生真正把知識學活,就得在舉一反三上下功夫,從而收到以一當十、觸類旁通的效果。

  四相互切磋,教學相長。孔子在教學法上提倡師生之間相互切磋、共同討論,以收到教學相長的效果。

  《論語·學而》記載子貢聽了孔子的教導後,領會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道理,孔子非常高興。一部《論語》,實際上就是記載他們師生之間互相討論的問答情況。孔子的教學是民主的。他樂於接受來自學生的批評,對於不肯提意見的學生反而要責怪。顏回是孔子最讚賞的弟子,但顏回對孔子的話句句順從,從來不提意見。因此,孔子責怪說::“回也,非助我也,於吾言無所不說。”意指顏回從來不向他提出不同的意見,這就不能使師生之間收到教學相長的好處,所以說“顏回不是能幫助我的人”。可見,孔子是開明、民主的教育家。今天,我們提倡師生互動,與孔子的教學相長是一脈相承的。教師不僅教,也要在互動中學;學生不僅學,同時也要在互動中教。師生共同對自己和對方的發展成長負責。我們大家都教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課,寫的是孔子與四個學生的一次課堂活動。

  當年孔子在課堂操作上“以問題為主線,以活動為載體,以體驗為收穫,以情趣為動力”,為我們今天的課改提供了成功的範例。只有師生互動,才能讓師生的創造精神在課堂上得到有效地發揮,課堂也才會有真正的歡樂時光。

  五聯絡實際,評人評事。孔子評價過的人很多,上自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伯夷、叔齊,下至春秋時期的管仲、子產等各類名人,以及他自己的弟子。孔子通過對人的評價,教育學生辨別善惡是非,為弟子們修身養性樹立了理想人格的典範。孔子生活在一個動盪不安的時代,社會新聞很多,作為一個政治家和教育家,他密切注視和關心時事,隨時表明自己的態度,宣傳自己的主張。孔子在自己的一生中評論過很多人和事。從這些評語中可以看出他審時度勢的胸懷和抱負,並且也反映了他通過例項教育學生的理論聯絡實際的良好學風。理論聯絡實際,是教學的一條根本原則。今天,聯絡實際,評人評事,也是各科教學不可或缺的內容。貫徹理論聯絡實際的教學原則,既能使學生牢固地掌握學到的基礎知識,又能培養學生應用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次課改明確提出要實現三維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其中就體現了理論聯絡實際的教學原則。在這一教學原則的指導下,“教師既要給學生乾糧,還要給學生獵槍。” 總之,《論語》是一部內涵豐富、思想深刻的書,值得我們認真閱讀、仔細品味。孔子的教育思想是《論語》中最精華的部分,是一份珍貴的遺產。讀後受益無窮。

  篇三

  7月5日,學校組織我們進行了論語講座,通過學習,使我看到了自己身上許多的缺點。

  《論語》告訴我們學習要“溫故知新”、“學而時習之”、“學而思”,這樣才能“為師矣”,而現在我因各種原因疏於學習新知識,對以前學過的舊知識更是很難做到“傳而習”, 所以常常會感到非常的慚愧,作為一個老師,更應當做一個精進好學的人。學習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主動學習,一種是被動學習。只有知道自己不知的人才會主動去學習,而自我感到什麼都知的人往往會放棄學習,或採取一種在某種壓力之下被動學習。主動學習時學習的知識會博學,被動學習時學習內容會有侷限性。學習的方式有很多,尤其是在當今發達社會,網路、傳統教育、自學等,不管採取何種方式,總是或多或少地瞭解了不少未知領域或溫故了舊的知識。

  蘇格拉底曾說過:“未經省察的人生沒有價值。”真正的哲學家,一生孜孜以求的是生命的意義,他們把這種意義看得比生命本身還重要。在對人生的不斷反省中,他們認識了生命的價值。在教學中我們要常常這樣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正是在不斷的反思中,我們得以及時學習,及時修改自己的教學行為。生活也是如此。反思後則奮進,發現問題則深思,存在問題就修改,找到經驗就昇華。反思的真諦就在於我們要敢於和善於突破、超越自我。

  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恕”這個字。 “恕”,即為“你不要強人所難,不要給別人造成傷害,假如他人給你造成傷害,你也應該儘量寬容。” 在教育和管理學生時,這一點也是很重要的。孔子教育學生時很少疾言厲語,他通常是用和緩的,因循利導的,跟人商榷的口氣,這是孔夫子教學的態度,也是儒家的教學態度。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對於學生的錯誤行為,教師不能只是嚴厲斥責,而是從學生長遠發展角度,採取了寬容的態度,這樣一方面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另一方面也給學生留下了自省的空間和主動改過的機會,為學生的未來撐起了一片晴空。

  寬容作為一種處世智慧是一種教育的境界,需要我們不斷地開闊眼界與胸懷提高自身修養。要尊重理解學生,並給以臺階,既要讓學生下得了臺,又要讓學生登得更高。這樣學生還會還老師一個驚喜,師生間更多了一種默契,達到了教育的最高境界。因為寬容,老師給了學生足夠的理解和 尊重,給了學生一個改過的機會 與過程,也贏得學生的感激之心和敬重之情。寬容能驅走怨恨,寬容能帶來親情,能創造輕鬆、和諧、融洽的氛圍。寬容也是一種無聲的教育,它的教育力量常常超出我們的想象。

  任何偉大的事業,成於堅持不懈,毀於半途而廢。做為教師要讓學生樹立適合自己的志向,就要因材施教,敢於坦露自己的心聲。無論是“率而對曰”的子路,還是“春服即成,浴於沂,詠而歸”的曾皙,都敢於真誠地表露自己的內心世界。學生年齡小可能沒有很深的體會,而做教師的是有這種體會的。那麼,做教師的有責任領好學生的每一步。讓學生從無知到有知,從初級到高階,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論語學而讀後感
高中生論語讀後感
相關知識
教師學論語心得體會
教師讀論語心得體會
學論語心得體會作文
新疆高校教師學轉促心得體會
暑期教師學習班心得體會
教師學轉促心得體會範文_2017年學轉促心得體會
教師學習的心得體會
教師學轉促心得體會_學轉促個人心得體會
教師學轉做心得體會
優秀教師學習班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