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典品國學心得體會_經典品國學讀後感怎麼寫
讀書之所以是一種樂趣,並不在於作者告訴你什麼,而是因為讀書使你積極思考。下面是帶來的讀經典品國學的心得體會,僅供參考。
讀經典品國學心得體會一
古時候想要把彰明的天賦從個人推廣到天下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整治好自己的家族;要整治好自己的家族,要先提高自身道德修養;要提高自身道德修養,先要端正自己的內心;要端正自己的內心,先要使自己意念真誠;要使自己意念真誠,先要招致自己的良知;要招致自己的良知,先要摒除物慾的矇蔽而後才能政治自己的家族,整治自己的家族而後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自己的國家治理好才能天下太平。從天子到平民,都是要把修養自身道德作為根本。一個人自身的道德修養敗壞,卻要他整治家族、治理國家、使天下太平,那是從來也沒有過的。這就叫做知根本,這就叫做良知到來。
在這段文字中提出了修身養性的重要性,在《大學》中還有一段話闡明瞭這個關點,“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闢焉,之其所賤惡而闢焉,之其所畏敬而闢焉,之其所哀矜而闢焉,之其所敖惰而闢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意為:所謂整治自己的家族在於修養自身品德,是因為人們對於自己所親愛的人往往會偏愛,人們對於自己所厭惡的人往往會偏惡,人們對於自己所敬畏的人往往會偏敬,人們對於自己所同情的人往往會偏護,人們對於自己所輕視的人往往會偏輕。因此喜歡一個人而知道他的缺點,討厭一個人而瞭解他的長處,這樣的人天下少有。所以有句俗語這麼說:“人們不知道自己孩子的缺點,就不知道自己禾苗的茁壯 。”這就是說不修養自身品德,就不能夠整治好家族。文字雖然闡述的是修身齊家之義,但是更深刻提出了人必須克服感情偏私問題。在一個大家庭中,對於所有的家庭成員都能心存公正而一碗水端平,使長幼親疏之間、姑嫂妯娌之間同心協力、和和睦睦,是很難辦到。所以,要想整治好家庭,必須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無偏見,無好惡,待人公平、公正,一視同仁。由此可見,“克服感情上的偏私”對一個人來說是多麼的重要。作為一名老師,這種品質顯得尤為重要,每位老師應該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位學生,不能因為誰的家庭富有、地位高低、孩子模樣好壞等作為喜歡或討厭他的標準,這樣才不愧於“靈魂工程師”的稱號。
從品讀、學習《四書》中知道了做人的尊嚴、人格的力量、人生的價值與意義,感謝《國學經典》,因為有了它,讓我的生活不再單調乏味,讓我受到一次心靈上的洗禮,它真是一碗心靈雞湯。
讀經典品國學心得體會二
國學博大精深,自問知之甚少,原本以為“國學”只是年老學者們鑽在故紙堆裡埋首做的文章。經過這段時間的學習,我才明白國學幾千年來一直是我們中國人安居樂業,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我們中國文人的精神脊樑。我們中國之所以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文化綿延五千年而沒有中斷的國家,也是因為有了如此深厚的國學文化做支柱。這種文化一直貫穿中國的歷史發展,也一直貫穿於每一箇中國人的成長曆程。通過這次線上學習,讓我對國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感受到國學中的不可言傳只可意會的經典理論,細細的反省一下,我感覺確實受益匪淺。
一、學習國學,可以提高素養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要做到慎言、慎行,就要常常自省,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當今社會物慾橫流,誘惑頗多,如何剋制貪慾,就要靠平常多學、多思,以史為鑑,以人為鏡,雖不一定能達到“貧而樂,富而好禮”的最高境界,但也一定能做到“窮則獨善其身,富則接濟天下”。“書中自有黃金屋”這不是玩笑話,是一個我們忽視了很久的很重要的問題。我們身為中國人最幸運的不過擁有祖輩聖賢們留給我們的金玉良言。這些經過千百年的印證的人生的體會,為人處事的道理,學習知識的方法甚至是細緻入微的生活感悟,我們的祖先從不吝於賜教,早就傾囊相授了。
二、學習國學,必須取其精華
現代人學國學最重要的是明白為什麼而學?有人學《周易》是為了看風水,學道家是為了練氣功,中國自古以來興盛的是術,寂寞的是道。四書五經在古代是歷朝君王假以利用統治臣民的工具,有許多觀點論述不附合現代社會的需要,甚至是糟粕。所以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應多思考,以社會發展進步的眼光取其精華,古為今用。例如: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統治者藉此標榜自己是道德教化的化身,神化個人威信,以愚弄百姓,達到“君教臣死,臣不得不死”統治效果。現今社會雖也應“以德為政”,但我認為這“德”應是“良法”,“法制”才是社會進步的標誌,才是真正的“北辰”,才能“眾民擁之”。
三、學習國學,結合中西方文化對照借鑑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國學作為中華文明的主要載體,傳誦著中華文化的觀念文明。展現著中華民族的精神,使中華民族以特有品質和風貌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而縱觀世界文明史,我們同樣也可有所領悟。例如,數千年前古希臘文明已把智力健康和肢體健康相融合,形成了人類千古永恆的目標—“奧林匹亞”精神。公元前600—300年是“人類文明軸心時代”,中國產生了老子、孔子、孟子等思想家,他們正為“儒學治國”“政道治術”時,印度有了釋迦牟尼,創立的佛教流傳至今;西方有了德謨克利特、蘇格拉底、柏拉圖等偉大的哲學家。
因此,我們學習國學更應跳出關係圈,以國學的精華養成處世為人之道,以寬闊的胸襟,求實的態度,樹立自己人生的信仰,讓“國學經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努力實現人生價值。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於沒有靈魂,就會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生存、發展和繁榮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動力,是中國人民精神風貌的集中體現。
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偉大民族精神。這種民族精神深深植根於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吸收了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創造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有許多優秀的思想精華永遠值得我們發揚。“自強不息”的開拓精神;“厚德載物”的博大胸懷;“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精神;“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無私奉獻精神,“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的憂國憂民的情懷等等,這些凝結了中華民族精神的思想,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載體是國學,只有接續國學薪火,才能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這是一件大好事。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都要從做人開始。如果沒有做人的基礎,那就既不會有民族精神,更不會有革命精神。做人從哪裡開始?從灑掃庭除,應對進退開始;從國學啟蒙的“三百千”開始。這種學習不光是識字和道德思想知識的學習,更重要的是作為一種文化的傳承來對待。
孔子的精神和文化正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我們把它稱之為“國學”。以國學啟蒙的範本“三百千弟”為例。《三字經》最重要的特點是條理清楚、文理明暢、概括精闢地傳授歷史文化知識,倫理道德知識,團結友愛的重要性,以及學習應當刻苦等等,被譽為“袖裡通鑑”。且反覆勸勉學童勤學,敦促家長、老師認真對待對子弟、學生的教育。誦《百家姓》使我瞭解了中華民族姓氏的淵源。《千字文》是世界上流行年代最久遠,使用人數最多的兒童國學啟蒙讀本,在中國教育史、文化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國文化的小百科全書。《弟子規》是關於品德修養、行為規範的國學啟蒙讀本,將中華文化所倡導的忠、孝、仁、義、禮、智、信等理念用通俗的語言,淺近的歷史典故講述清楚。所以,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發揚和光大革命精神,不可不從國學啟蒙開始。回溯源頭,傳承命脈,“國學”是民族精神的源頭活水。
中華文化綜羅百代,廣博精微,國學經典中蘊藏著中國五千年曆史中的智慧精髓。國學經典不僅是中國悠久傳統文化的明證,也是每一箇中國人的立身處世之本,更是我們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傳統經典文化是中華文明傳承數千年的重要載體,內容博大精深,流傳的經典浩如煙海。
經典”是一個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結晶,所載為至理常道,透射著人文的光芒,其價值歷久而彌新,任何一個文化系統皆有其永恆不朽的經典作為源頭。羅曼?羅蘭曾說過:“一個民族的政治生活只是它生命的浮面;為了探索它內在的生命——它的各種行動的源泉——我們必須通過它的文學、哲學和藝術而深入它的靈魂,因為這裡反映了它人民的種種思想、熱情和理想。”這個暑假我認真誦讀國學經典,感悟古典魅力,感受頗深。
一提到“國學經典”四個字,大家的第一反應一定會是中華文化中最優秀、最精華、最有價值的典範性著作。
兩千多年來,中國的文化教育一直都是以聖賢的經典為基準,就是在元朝與清朝時,外族入主中原時,這種教育方法也不曾被改變。這種以國學為基礎的教育,為中國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巨人與治國能臣。然而現代的教育,只是對人的智力與技能方面的開發加大重視,對於人的德育與做人做事方面卻不管不顧。其實一個再有才能的人,如果沒有德行,也會在社會上處處碰壁,不會得到幸福的人生。
我在國學經典的叢林中漫步,可以在經典國學的長河裡凌波;可以在國學經典的寶庫裡採擷如花的詞語,構築我心中最美好的教育詩篇;可以用心中的最美的畫筆描繪一幅幅山青水綠歡聲笑語的畫卷;可以用凝重的深情,唱出我心中最優美的教育讚歌—— “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悠久文化歷史的民族。古典文學,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它是幾千年來積累下來的文化經典,是我國輝煌燦爛的文化典籍的核心部分,對我國文學產生了重大影響,是中華文化史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橫貫五千年的光輝燦爛的古典文學,鑄就了華夏民族贍厚的文化史。古典文學兼跨德育、智育、美育三大範疇,閃爍著中華民族的特有精神基因,它孕育出無數中華英才,千古風流人物,他們使中華文化屹立於世界文化之林至今深深影響著中華民族的道德情操和中國人的人格智慧。古典文學,是中華文化中的精華,它能穿透深邃的歷史時空,和我們的心靈相遇,相勵、相慰,猶如世代相傳的火種,點亮近代相承的人們的智慧和情感之燈。
開啟古典文學,你就猶如進入了知識的寶店,讓你大開眼界,讓你如飢似渴,讓你得到一把把開啟智慧的鑰匙,空虛、無聊、浮淺、驕躁將遠你而去,你的精神將得到大的昇華。從國學中你可知道如何勵志、勵煉、學習、生活、審美、健身、醫療等。古典文學不僅在歷史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今天我們通過學習國學,受益仍是匪淺。老子的道德經能夠培養我們的哲學思想,增強自身的修養。孔子的儒家思想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指導著我們的學習、生活,是做為人的道德準則。而孫子兵法又是一部充滿傳奇色彩,深得中外軍事、經濟、史學家的青睞。司馬遷《史記》不僅記敘了中華文明史,而且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藝術價值和思想價值。
我認真《國學經典與教育》的視訊和讀本,其中《弟子規》這本書讓我懂得了做人的最基本的道理,人要愛國首先要孝敬父母,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當我們“呱呱”墜地的那一刻,父母就為這個新的生命而忙碌,不管爸爸媽媽工作多麼辛苦,回到家後,為我洗衣做飯,輔導我功課。現在我們已經是成家立業了,也為人父母了,我經常教育我的孩子,做人要有愛心,要學會體貼父母,關心別人,也可以為父母分擔一些家務,減輕父母的負擔。長大後會更加孝順父母,做一個孝敬父母的好孩子。要他們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並一代一代傳下去。
人與人之間都要和睦相處,互相關愛,別人做錯了,就要以理服人,儘量與品德高尚的人在一起,學習他們的優點,幫助自己改正壞習慣。學習要用功,只要功夫到了,不懂得地方自然就明白了。遇見不明白的事情一定要問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些人生中最基本的事情,也最需要努力。只要明白了這些,我們的生活就會更完美。
再如讀《論語》時,我對《論語》及其作者也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在現實生活中,也慢慢知道我們的很多風俗習慣、禮貌用語原來都來自於《論語》,《論語》在2500多年後仍能擁有如此深的影響,而且在世界很多地方也廣為流傳。《論語》中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一句話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的確,只學習而不思考就會罔然無知而沒有收穫;只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疑惑而不能肯定。它教人學習要動腦子,不要一味地去搞題海戰術,要學會思考和總結。只有在努力的基礎上,學會思考,自己的學習成績才能更上一層樓。如果僅僅思考而不學習,那就像種莊稼想不勞而獲一樣。把這句話作為自己的座右銘,時刻提醒著自己,工作也要講究方法,不要一股勁走到頭,才發現是個死衚衕,要經常反思自己的工作,從反思中提高自己。而且時刻提醒著自己,只有親身付出,才有可能有回報,不要有等著天上掉餡餅的想法。只要有可行的想法,自己就要去嘗試,去付諸行動。《論語》不僅教會了我學會工作,還教會了我做人。所以,我堅信,只要大家能夠理解《論語》的真諦,你的人生一定不會遺憾。
通過這一段時間網上視訊和讀本的學習以及對我國古代燦爛文化經典的涉獵,感覺國學不僅在廟堂上生輝,在民間照樣閃光。中國之所以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文化綿延五千年而沒有中斷的國家,也是因為國學文化一直貫穿於每一箇中國人的成長曆程。閱讀和學習國學經典,也在潛移默化地塑造著我們的思想、行為,讓優秀的國學經典始終伴隨著我們健康成長,讓我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傳承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並使之發揚光大!這使我受益匪淺,我學到了許多,懂得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將取其精華,融入其中,讓學生們用心去感受我國古代文化的燦爛。
讀經典品國學心得體會三:
《西遊記》是我國古代文學百花園中一朵怒放的齊葩.自問世以來,不脛而走,風靡文壇,故事流傳,廣及民間,真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雅俗共賞.如此之巨集著怎一個"夢"字解決呢 不錯,《西遊記》它的藝術成就,人物塑造,思想內容等是多方面,多角度的.而在這兒,我只從弗洛伊德的"夢"論入手,用精神分析的方法來解析《西遊記》.
為了能使《西遊記》的創作與夢聯絡上,我們先來看一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創立初期,由於他得天獨厚的文學素養,他選擇了與"語言"有密切聯絡的"談療法"來救治他的精神病人.在他看來,精神病人被封閉壓抑了的內心障礙,可以經由語言交談而得以宣洩或淨化.可見,精神分析學說在初期階段就與文學理論結下了不解之緣.
從重視,考察病人的語言反應到對正常人在日常生活中發生的語誤,筆誤,讀誤的心裡分析,在向前跨出一步,就與作家的文學創作現象聯絡到一起了.這種聯絡實際上在標誌著精神分析學說誕生的《夢的解析》1900一書中已顯出端倪.
弗洛伊德將精神分析方法推衍至文學創作上來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將作家與精神病患者聯絡在一起,而這一聯絡的橋樑就是"夢".弗洛伊德認為,作家的寫作也是在做夢,只不過是在非睡夢狀態下作夢,因而他的作品也是他內心無意識本能的變形顯現,慾望的替代滿足.我們往往會說自己作的夢是混亂,荒謬的,完全是一種變了形的東西.
讀經典品國學心得體會四
讀國學學經典,從我個人來說,有不少的收穫和體會。收穫可以從兩方面來說:一:提高自身素養,為教育工作打好基礎。我從國學與經典中學習到不少教育理念,可以學以致用。二:從國學經典中學到做人的道理,處世的哲學。
現代社會知識更新快,自己在學校裡學到的知識太有限,根本趕不上時代的變化。要做好新時代的教師,能適應時代的需求,現代教師必須有活到老學到老的觀念。而學習,應該海納百川,應該博而精。新時代的知識技能固然要學。而我國古文化博大精深,更應該是學習的寶庫,知識的海洋。《論語》中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國學經典裡的知識也一樣,就像陳年佳釀,越品越有味道。而且也只有國學經典才經得起推敲,經得起品味。《論語述而》中還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對我影響很深,讀書時我是個自信得有些自負的人,莫名其妙的盲目地自傲。工作後利用業餘時間粗略地《論語》,現在,在工作的環境中才知道那句話說得太對了。“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同事中人才濟濟,讀中師出來的她們基本功非常紮實,書法、繪畫,音樂樣樣都懂。而且教學多年的她們經驗非常豐富,面對問題學生都能輕鬆應對。原本認為自己能像他們一樣應付自如,但是結果卻出乎意料。真是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也下定決心虛心向有經驗的同事請教,並利用假期練習書法,爭取把自己的基本功練得更紮實。收效還挺不錯,在工作上我也慢慢積累了一些自己的心得。
在對學生的觀念上,《論語》裡說:“因材施教。”真是經久不衰的真理。剛參加工作時,由於沒有經驗,對所有的學生“一視同仁”,我自認為做到了人人平等。其實卻是違背學生髮展規律的。由於沒有重點,也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導致教學結果很不理想。事後,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學行為存在那些不足,也向其他同事徵詢建議。最後得出結論:要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比如我教畢業的幾個孩子有什麼問題經常跑來和我說。例如,到中學學習壓力大,厭學等等。我就不再像以前一樣,要求她們必須死記硬背文化知識。而是建議一個身體素質比較好的孩子朝體育方面去發展,一個愛繪畫並且很有天賦的孩子朝美術方面去發展、、、、、、使她們找到自己的特長,重新樹立學習的信心。
在為人處世上,我也從國學經典中學到不少。曾學到過孟子的這樣一句話:“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在當今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更應該以此做為自身的行事標準。人可以窮,但是要有骨氣,要有奮鬥的決心,現在這個時代,只要勤勞,就能創造財富。做為一個農民的孩子,我從小就是吃苦長大的。但是我卻很感激少年時的貧窮,它就是一筆財富。它讓我知道一切都來得不容易,更懂得珍惜。它讓我早早地體會到父母的艱辛,從而成為一個孝順的孩子。它更讓我從小就知道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靠自己的勞動去創造財富。讓我成為一個正直,勤勞的人。現代社會機遇很多,造就了很多驟富的人,但是,由於來得太容易,所以一切都顯得那麼不塌實。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才過上好日子沒幾年,不能滿足。我想不只是那些富二代,處在這個太平盛世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以“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來要求自己。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引起了眾多外國學者的關注。她們來中國旅遊,來中國留學。那些哈韓、哈日、學hip-pop的孩子們都睜開眼好好看看吧。我們雖然不能像晚清時期的滿洲貴族那樣妄自尊大、閉關鎖國。但是當京劇、武術、中醫等國粹漸漸遠離我們的視線的時候,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是不是應該把自己的經典都拿出來品好了,再去學其他的好東西,甚至去教那些外國人。我們有很多好的東西,很多值得學的東西,個人認為把我們的根本學好了,才不愧為一箇中國人。
讀經典品國學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