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國學經典踐行孝德禮儀的作文
孝德,是中國上下五千年的傳統道德,意思是:孝順的一種道德。下面是小編整理分享的,歡迎閱讀!!!!!
篇一
“人之為善,百善而不足;人之為不善,一不善而足。”這是宋代詩人楊萬里說的一句富有深刻意義的話,它體現了中華民族自古到今代代相傳的美好品德。
一年冬天,楊萬里的母親已七十多歲,可仍然一大早起床,為僕人們煮粥。兒子心疼母親,勸她別煮了,楊老太太卻語重心長地說:“他們雖然是僕人,可也是父母的子女,天氣這麼冷,只有喝了粥,胸口有一股熱氣,幹起活來才不傷身體。”
可見,在生活中,這種品德無處不在,它不分大小,不分輕重,人們時常在無意間做了好事。
在校園裡看到紙屑,順手撿起,並放入垃圾桶;在家中孝敬長輩,尊老愛幼……這些都是一個人的品德的表現。
一年前,正是春天,好朋友朱思遠拉著我的手在操場上放風箏。我們歡笑著,望著“燕子”越飛越高,臉上綻開了一朵紅花,完全沉浸在春天的美麗與歡樂中,柳樹也搖擺著婀娜多姿的身體,鳥兒也“嘰嘰喳喳”地歡叫著……就在這時,正在踢足球的男同學把球踢斜了,啊!
球飛出了草地,向我們“嗖”地飛奔而來。等到不到一米的距離時,它絲毫沒有減弱的意思,我趕緊拉緊朱思遠的手,也許是驚慌失措,我們不停地往後退,足球一下子衝過來,把朱思遠撞倒了。足球正好撞上了她的肚子,天生膽小怕事的她哇哇大哭起來。我急忙把球拿開,安慰她:“別哭了,我扶你去醫務室吧……”她抓緊我的手,兩顆晶瑩剔透的“珍珠”從通紅的臉頰上滾落了下來。我嚇壞了,趕緊叫了幾位同學,一起扶著她去看醫生。第二天,朱思遠紅著臉,低著頭到我跟前,輕輕地說:“謝謝你……”她的眼睛溼潤了,趕緊走了,我在心中說:“沒關係。”
這是我的親身經歷,我在舉手投足之間顯示出對同學的關愛,“不學禮,無以立。”我想,這就是我常說的道德禮儀吧!
篇二
孝德,是中國上下五千年的傳統道德,意思是:孝順的一種道德。
舊的三字經裡面有句話說得好:香九齡,能溫席。這一小段說的意思是:有一個小孩9歲,家那邊又窮又冷,小孩就在席子上睡暖和了,然後再給他的爸爸媽媽睡。
多麼孝順父母的孩子!他才9歲,而且重點是他沒有受過什麼良好的教育,我們自己想想,他為何如此孝順?
那我們再聽聽一個故事,是關於一個外國的年輕男子的故事。
從前有一個男孩,他們的家很窮,他們家是住在美國的最西邊。
在那個小男孩16歲時,他去了美國的最東邊工作,小男孩只要一有時間就回家看看。
轉眼間,16歲的小男孩已經34歲了。
一天美國東南部地震了,他一邊逃一邊撥通了家裡的電話,“爸,媽,我愛你們!”
但結果還是被壓死了,從此渺無音訊。
就連外國人都是那麼愛自己的父母,作為世界文明古都的中國人,在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以孝德為先而文明於世的中國人,又是如何體現出自己國家的這一份文化的精粹呢?
從每一個人開始上幼兒園時,就教中國古語:“百善以孝為先。”
可是有多少人做到了?身為一箇中國人,連外國人都不如,你,還有臉嗎?
所以從現在起,你們挽回你們的過失還好,好好孝順還活著的長輩,珍惜現在的時間,和長輩多聊聊,挽回過失起碼可以讓我們認識到我們的錯誤。因此,請你們珍惜自己現在和長輩們所讀過的每分每秒,用心去陪伴他們度過人生中最後的時光,頤養天年,共享天倫之樂,要求的不是每天的噓寒問暖,要求的不是每天都跟著形影不離,有時,一句真心的叮囑,一個細緻入微的動作,更能體現出我們對他們的在乎。
將孝德精神普遍弘揚,從我們做起。
篇三
孝的意思是孝順,有孝心。孝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一項傳統美德。
古代流傳著許多關於孝子的故事流傳至今。媽媽曾給我講過一個“綵衣娛親”的故事。說的是古時候有一個人,60多歲了,平時對父母十分孝順。當他看到80多歲的父母沒人陪伴、沒人說話,很是冷清,比較不開心的樣子。他就想到了在他小的時候,父母親總是想盡辦法逗他開心、陪他玩耍,於是他就想了個辦法,穿上五顏六色的衣服把自己裝扮成頑皮的小孩,給父母唱歌、跳舞,結果父母都開心的笑了。從此他每天這樣陪伴著父母,直到父母活到90多歲去世。由於他的孝心和孝行,才讓父母愉快的度過了他們的晚年。
其實,關於孝心的故事還有很多。爸爸也曾對我講過“百善孝為先”、“老吾老而及人之老,幼吾幼而及人之幼”等孝德。總之,在中國,“孝”是一項傳統美德。
我們現在還小,都在享受著父母等長輩的呵護、老師的關愛、社會的關懷。但是,我們也應該懂得孝德,應該力所能及的把孝德落實到我們的行動中去。認真學習,好好鍛鍊身體,不惹父母等長輩生氣,這樣我認為也是一種小心的體現,在忙完自己的事情後,幫父母做一些小的家務,不也是孝順嗎?在公共場所給老爺爺老奶奶、帶著幼兒的阿姨叔叔讓讓座,不也是在體現孝德嗎?
從現在開始,我就要從小事做起,認真學習,儘量幫爸爸媽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長大以後,也要經常陪在父母身邊,讓他們開開心心的生活。
國學經典誦讀朗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