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課程學習心得體會範文
國學經典教育也對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求一味的講解,更要抓好重點教學內容,讓學生在誦讀中體悟、內化。你知道是什麼嗎?接下來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供大家閱讀!
篇【1】
一、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學的一個重要原則。但是,孔子本人並沒有提出這一名稱,宋代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學經驗時,提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於是,才有了“因材施教”的名稱。實施因材施教原則的關鍵在於對學生要有深刻、全面的瞭解,正確把握學生的特點。孔子十分留意觀察、瞭解學生,對學生的個性、特長、優缺點了如指掌。然後,從學生的具體實際出發進行教育和教學,對於學生所問的同一題目,常因發問者的個性、需要而給予不同的問答。如《論語?先進》載: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另外,孔子對不同年齡階段的人也有不同的要求。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論語·季氏》孔子還答應或鼓勵學生有不同的專長。在他的學生中,各方面的人才都有。“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論語?先進》但孔子在培養學生個性方面,還是傾向於培養“恭敬”,“溫順”的個性。
二、啟發誘導
孔子教學的基本方法是啟發誘導,他以為把握知識應該是一個主動探索領會的過程,因此他在教學實踐中特別重視學生的主動性題目。他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啟發一詞也由此而來。宋代朱熹對這句話做了解釋:“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就是說只有當學生進進積極思維狀態時教師才適時地誘導、引發,“開其意”,“達其辭”。“憤”、“悱”站在教師的角度講是啟發的契機條件,“舉一反三”是啟發的結果。站在學生角度看“憤”、“悱”是能“思”,“舉一反三”是能“悟”。善教者啟之待時,因勢而利導,“引而不發,躍如也。”啟發式教學的核心是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孔子以為,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必須瞭解學生的熟悉規律,把握學生的心理狀態。他說:“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論語?衛靈公》。教師要做不失言的智者,這樣才能使學生聞一知二,聞一知十,既能主動獲取知識,又能發展思維能力。孔子教育的成功,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他講究教育教學方法,這是教師必備的一種品質。正如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遂欲從之,末由也已”《論語?子罕》。善於啟發學生思維,使學生在學習上有“欲罷不能”之勢,說明孔子教育技巧之高超、教育能力之高強。
三、學思結合
孔子一向誇大學思結合,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只學習不加思考就會迷亂而不明,只思考不學習就會空泛而不實。這種見解符合人的熟悉規律,已初步揭示了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係。孔子誇大學的重要性,反對思而不學。他以自己的親身體會告誡學生:“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論語?衛靈公》這說明學習是思考的基礎,離開學習往思考,其結果必然徒勞無得。另一方面,孔子有腔調思考的重要性,反對學而不思。他說:“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論語?季氏》,主張事事處處都應運用思考,極力反對“饜飫終日,無所專心”《論語?陽貨》。孔子的學有方向,先是學德,次是學文。思亦有方向,先是思修身,次是思修行。思與行結合,思與社會生活結合。學,不是漫無邊際的學;思,不是漫無邊際的思。學有方向,思有目的。如此,才能領悟孔子學思結合的真諦。
四、學以致用
孔子很誇大學用結合,學以致用。他說:“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論語?子路》。也就是說,儘管熟讀了《詩經》三百篇,但叫他往處理政務,卻行不通;派他往出使外國,卻不能獨立應對。書讀得雖多,又有什麼用處呢?孔子主張“學而優則仕”。據《雍也》載,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孔子說:“由也果,於從政乎何有?”“季康子又問:“賜也可使從政也與?”孔子說:“賜也達,於從政乎何有?”季康子再問:“求也可使從政也與?”孔子說:“求也藝,於從政乎何有?”意思是說他的學生有的果斷,有的通達人情事理,有的多才多藝,這對於治理政事會有什麼困難呢?孔子培養學生的重要目的之一是為了推行其政治抱負,練習學生能夠出仕為宦,治理一方。所以他十分留意學用結合、言行相符。
五、學而時習
孔子在《論語》的第一句話即“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論語?學而》意思是說,學習了,然後再經常溫習、練習、實習,把所學的知識轉化為技能,獲得了成果,內心感到快樂與滿足,不也令人喜悅麼?孔子還說:“溫故而知新”。意思是說,溫習舊的知識而從中獲得新的體會、新的見解。這涉及到新舊知識關係的看法,是符合教學規律的。孔子以為學習靠多聞多見,往偽存真。他說:“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論語?述而》,多聽多看,廣於見聞,即認真學習,對於不明白和靠不住的事情要存疑,不盲目往做,只是謹慎地說已經明白的道理,做已經明白的事情,就可以減少怨尤和造成遺憾。學習本身是不斷實踐的過程,要反覆地學習實踐才能牢固地把握所學的知識。對所學的知識熟練了,融會貫通了,便可舉一反三,告諸往而知來,從已知探未知。故,學而時習之。
讓我們一起為弘揚國學而努力吧。
篇【2】
暑假得此機會赴北京學習國學經典,感受到了國學經典的魅力。不得不承認,誦讀國學經典的確是一種由內而外的薰陶,對小學生而言亦是如此。這種國學經典的浸染,看起來是個大工程,突破起來也是個難點,但這對學生文學素養的培養,文學視野的拓展,個人素質的提高卻有著重要的意義。兩天的課程培訓下來,杭州的拱宸橋小學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拱宸橋小學在國學經典教學方面走得非常紮實,讓我覺得耳目一新的是入學禮。開學初的入學禮儀正衣襟、拜孔子、觀國學館等等讓孩子從思想上重視國學、禮儀、傳統文化,提供了很好的教學環境和氛圍。王崧舟校長所打造的“樂學模式”也是讓我感受很深:始於“悅讀”,基於“熟讀”,貴在“悟讀”,成在“化讀”。在國學課堂中重視學生的體驗,提倡“兒童視角”,非常在意學生的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另外,王校長還呈現了“文化種子”的習得。以每天三誦、每課一練、每週一課、每月一查、學期一賽、學年一年來作為主要途徑開展國學經典教育。拱宸橋小學王校長的“以教立心,以文化成”理念,把國學經典教育做得的確是有聲有色。感受了拱宸橋小學的國學教育特色以及其他幾位專家灼見之後,我也有了很多思考,現就幾點來說明:
一、國學經典教育要有重視氛圍的營造。幾位專家都講到了,陶冶薰陶在國學經典教學中很重要。國學經典教育的實現並不只是通過那一週一節校本課,更不止於課堂上的教與學,還應該有一種環境、氛圍的薰陶,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習得或強化。如果只把國學教育的壓力放在三四十分鐘的課堂上,那這節課跟普通的文學課並沒有太多差別,反而會提不起學生的興趣,所以應該打造國學經典學習的文化氛圍。比如關於國學經典讀書活動的開展、繪畫活動的開展,文化牆的更新、班級讀書角或者黑板報等欄目的更新。在樓梯處或走廊也可以有一些國學經典裡面的詩文、或者宣傳國學經典教學的標語等等。再另外,也可以通過“升旗儀式”“大隊活動”來輔助宣傳,多加薰陶。再有像參觀國學館等實踐活動,也可以讓學生有所悟有所得。要讓學生從思想上認識到“國學經典”的學習很重要。
二、國學經典教育要有策略的提高學生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僅是要求課堂上的學習興趣,而且要注意讓學生在課餘生活中也不忽視國學經典。課堂上的興趣提高,離不開教師的課堂設計,多樣化的誦讀,趣味遊戲、動畫輔助教學、小誦讀競賽等等可以做些嘗試。課餘生活中對國學經典誦讀的興趣要依賴於學校活動的側重。學校可以每月、每學期根據情況來計劃關於國學經典的誦讀比賽、演講比賽、節目展演等等,或者配合讀書活動、書畫活動來開展。
另外,這也對老師自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身來講的確還有很多需要學習和提高的地方。
篇【3】
暑假我校開展了學習《國學經典與教育》這門課,它分為四個教學視訊。原來我對國學僅僅是知道而已,經過此次的學習,讓我對國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感受到國學中的不可言傳只可意會的經典理論,細細的反省一下,我感覺確實受益匪淺。
一、學習國學可以提高自己的素養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獲得完善的知識,只有用知識武裝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談家國天下。正所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再遠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沒有實現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識能夠讓你更懂得怎麼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從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們要做的不是發怒不是指責,要從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個短期和長期目標,放在一個最顯眼的位置,能夠時時的看到,這樣你就能比較容易的實現目標。
二、國學讓我學會感恩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孔子說:"學生,在家裡孝順父母,在外要敬愛兄長,做事謹慎而誠實,博愛眾人,而親近仁德的人,躬行實踐之後有剩餘的力量,再去學習《詩》《書》等經典。"通過學習國學,我明白了許多人生道理,如對自己的父母應該以感恩的心去對待;對有困難的人應該從樂於助人的心去對待;對犯錯的人應該以寬容的心去對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孩子從小就被教育要講禮貌,尊敬長輩等。它在教我們如何做一個善良的人、做一個孝順父母的人、做一個有禮貌的人。可以說,國學知識裡面對人生道理彷彿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個指南針,在你看不清前方時,為你撥開眼前的迷霧,為你指出正確的方向。
國學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國粹,它承載著中華五千多年的文化內涵。今後,我要多加學習,讓"國學經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輕鬆而灑脫。作為中國人,我們應該以此為傲,也希望大家能繼承併發揚中國傳統國學文化,使其在歷史的舞臺上熠熠生輝、永不衰竭!
國學經典大賽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