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成功的故事有哪些
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創業意識及其能力是這個時代發展的引擎,因而很多實事與理論指出知識經濟的時代即創業的時代。下面小編就為大家解開創業成功的故事,希望能幫到你。
創業成功的故事篇一
李彥巨集的創業之路:建立百度,專注於搜尋,這充分說明了李彥巨集對技術趨勢的敏銳嗅覺。經過六年的漫長髮展,百度終於迎來了網際網路史上的搜尋熱潮。2011中國十大創業人物解讀!2005年,隨著Google上市後股價的不斷攀升,以及搜尋在網民生活中的普及應用,再加上搜索所帶來新商業模式,百度成功地在今年8月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一夜之間,百度股價漲幅達到354%,創造了納斯達克新的神話。而李彥巨集本人,亦因為百度的成功上市成為身價億萬的富翁,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
創業成功的故事篇二
從踩縫紉機到農民企業家的創業歷程
辦時裝來料加工贏得創業第一桶金
1980年,17歲的郭正明高中畢業後沒能考上大學,回到了生他養他的故鄉——信豐縣萬隆鄉萬隆村布尾嶺。看著他細瘦細瘦的身子,父母為他今後的生計安排頗費了一番思量:一介書生,手無縛雞之力,天生就不是塊作田的料,要謀生該讓他去幹什麼?思來想去,父母決定讓他去學徒做裁縫,因為幹這活兒輕,都是一些“手頭功夫”。郭正明深深體會到了父母的良苦用心,拜師學藝格外刻苦耐心。為儘快學到一手裁剪縫紉技術,白天他跟隨師傅走村串戶學做裁縫手藝,晚上找來廢舊書報裁裁剪剪、縫縫補補。一晃三年過去了,郭正明“出師”了。因為他文化程度較高、悟性好,學徒時又格外用功,經他裁剪縫製出來的衣褲,不僅布料算得精準,而且款式新穎,找他做衣服的“東家”越來越多,郭正明很快成了小有名氣的“裁縫師傅”。
名氣大了,不僅找郭正明做衣服的東家多,前來要求拜師學藝的也逐漸增多。生意好了,他卻苦於沒有三頭六臂來應付找他的東家和找他拜師學藝的學徒。於是他便想到在圩鎮辦一個服裝來料加工店,騰出走村串戶的時間來裁剪縫製衣服和指導學徒。1985年,郭正明在萬隆圩租下了萬隆村村部禮堂,辦起了明星時裝來料加工店。第二年,他為滿足南下打工群體學技求職的需求,又辦起了服裝裁剪縫製短期培訓班,培訓時間兩個月,隨到隨學。準確的定位,使他的生意頗為火爆,鄰近的小河、正平及廣東南雄界址、坪田的青年紛至沓來參加培訓。一時間,郭正明的明星時裝來料加工店成了鄰近鄉親的職前培訓中心。他也由此掘得了創業路上的第一桶金:1986年至1991年,短短5年間,他先後培訓了1000餘名南下求職青年,有很多人南下廣東成為了製衣廠的業務骨幹,有的當了 “指導工”***班組長***,有的當上了車間主任,郭正明自己的收入加上來料加工收入也累計達到了5萬餘元。
勇敢挑戰自我改行成了酒樓老闆
1991年,郭正明拿出做裁縫和舉辦服裝裁剪培訓班賺來的錢,在萬隆圩上蓋起了佔地100餘平方米的兩層小洋樓。然而讓人大跌眼鏡的卻是,住上小洋樓後,他卻徹底放棄了幹裁縫和舉辦服裝培訓班這一行。1993年,郭正明辦了新居喬遷之喜的宴席之後,明星時裝來料加工店的牌子換成了明星酒樓。遠近鄉親和親朋好友都好生納悶:做服裝、舉辦培訓班,生意做得紅紅火火了卻突然改行,真不知他吃錯了哪門子藥。而郭正明卻有他自己獨到的看法:改革開放幾年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不少,人們的穿著打扮也改變了不少,自己剪布請師傅做服裝的人越來越少,商場店鋪來自全國各地紅紅綠綠款式新穎多樣的服裝越來越多,村民們衣著打扮的選擇也越來越寬,做裁縫這一行當要保住往日紅紅火火的輝煌越來越難。隨著人們消費水平的提高,憑著自己炒的一手好菜,以及自己做裁縫手藝時吃過百家飯,結識的人多,在圩上辦個飲食店準有出路。
郭師傅改行做飲食了,以往他做過裁縫的東家在為他感到惋惜之餘,在趕集赴圩之日,都喜歡來到他的酒樓泡上一壺茶,或炒上幾個菜喝幾口米酒。酒樓有遠近鄉親和南來北往昔日東家的光顧,生意很快紅火了起來。酒樓生意要做好,郭正明深知靠的是服務質量和良好環境。於是他在起早貪黑打點好酒樓生意的同時,潛心鑽研烹調技藝,先後下縣城赴贛州參加了烹調技術培訓班。1993年,他又投資了3萬餘元,在酒樓大興土木***裝修***的同時,購買了彩電、VCD搞起了卡拉OK,並安裝了空調設立了包廂雅座。酒樓環境的改善,使他的飲食生意越做越紅火。食客的增多,不僅為他帶來了不菲的收入,也為他帶來了不少致富的資訊。在經營酒店的同時,每年他都要為萬隆鄉親銷售生薑、生豬等成百上千噸農產品,使他在販銷農產品中也獲益不少。
辦起自來水廠惠澤鄰里鄉親
風風火火經營酒樓幾年,有一件事卻讓郭正明感到分外頭痛:萬隆圩飲用水資源缺乏,在大旱之年逢上生意好時的圩日,自家水井裡的水不夠用,常要請人到1公里外的地方去挑山泉水。他常想:要是萬隆圩能像縣城那樣有自來水廠,要用水一擰水龍頭,水就嘩啦嘩啦流出那該多好。但自來水廠由誰來建呢?省定貧困鄉萬隆的財政狀況,僅供鄉村兩級吃飯已是捉襟見肘了。1999年,萬隆鄉黨委、鄉政府解放思想,提出要用市場運作的理念來興辦社會公益事業,包括建自來水廠,只要在確保水質安全性符合標準和價格適度的前提下,按照“誰投資誰經營誰受益”的原則,鼓勵有實力的人投資興辦。郭正明瞄準這一商機,歷時半年實地勘察調研,先後動員了3位生意場上的朋友一起於2000年投資了36萬餘元,在距萬隆圩1公里外的高山上圍池築壩引山泉架水管,辦起了一個日供水量達300噸的自來水廠。
這一做法順應了廣大圩鎮居民的生活需求,自來水廠剛創辦就發展了400多使用者,隨著自來水廠服務質量的提升,使用者逐漸擴大到了圩鎮周邊的村莊,總計達600餘戶。2004年9月,市裡發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號召,鄉黨委、鄉政府也組織開展了以讓農民喝上乾淨水,用上衛生廁,走上平坦路的村莊整治工作。郭正明順勢而為,投資32萬餘元,擴建了自來水廠,新建了淨化池,並通過優惠開戶價等辦法,將自來水廠的供水範圍延伸到了鄰近圩鎮的萬隆、柏梘、田心、紅星、高壩等村的25個村民小組,日供水量由原來的300噸擴至1000多噸,使用者也擴大到上千戶人家,水質也不斷提高,即使逢上雨天,自來水同樣清澈如泉。在服務新農村建設中,郭正明在做大做強自來水廠的同時,目光看得更遠,在經營酒樓、水廠之餘,他抽出時間同本鄉鎮一些泥瓦匠一起參加縣鄉舉辦的新農村建設建築工匠培訓班,當起了村民建房、改廁、搗路的“包工”。為做到經營酒樓、水廠以及監督工地施工三不誤,郭正明於去年底購買了一輛北京“現代”轎車,在酒樓、水廠、工地往來穿梭,當起了人人稱羨的、開著小轎車的“老闆”。
郭正明富了,然而他沒有忘本。他常說,我能有今天都是廣大鄉親父老關照支援的結果。他的水廠對貧困戶一律免收開戶費和材料費,他還常在逢年過節帶上魚肉等慰問品到敬老院慰問孤寡老人,每年結對幫扶貧困生2名,修橋、築路等公益事業捐資捐物樣樣工作他都熱心參與。郭正明也連續多年被評為縣優秀政協委員。
創業成功的故事篇三
首富輪流做,今日到我家”,用這句話來形容如今的李河君是最為恰當的了,1月27日,漢能薄膜發電股價狂漲,上漲10.36%,成為了全球市值最大的光伏企業,加上水電、地產等非上市公司資產,使得漢能薄膜發電股東李河君身價達到2000億,超越了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成為了新一屆中國首富。
李河君出生於廣東省河源市,畢業於北京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1994年,李河君建立漢能控股集團。漢能自成立之日始即致力於“用清潔能源改變世界”。漢能已發展成為中國最大的民營清潔能源發電公司,以及全球最大的薄膜太陽能企業。
李河君1988年大學畢業後,靠著從大學老師那借來的5萬元起步資金,通過賣電子產品、玩具等,和17個夥伴一起,通過6年的積累,到1994年底積累了七八千萬的資本。本來打算收購上市公司坐莊,但是經過對水電站市場的考察之後,李河君改變了初衷,轉而進入了能源行業,以1000多萬元收購了河源東江上一座裝機容量為1500千瓦的小水電站。之後,再次通過併購將旗下電站的裝機量擴大到了幾十萬前往,產業覆蓋浙江、廣東、寧夏、雲南、廣西等地。
2002年,雲南省規劃建設8座百萬級千瓦水電站,李河君簽下其中的6座,總裝機規模達2300多萬千瓦。但是這一計劃卻遭到了當地發改委的阻撓,因為發改委不相信李河君能幹成。於是,李河君憤然將發改委告上了法庭,李河君最終拿到了金沙江上“一庫八級”中資源最好的金安橋水電站,該電站總裝機容量300萬千瓦。
跨步入光伏行業
2009年,李河君開始進行產業升級,涉足到了光伏行業。當時,正式光伏行業的“拐點”。此前,得益於歐洲市場的巨大需求,光伏產業飛速發展,2008年光伏全球安裝量增長了1倍以上。但是隨著2008年金融危機的爆發,中國的的光伏行業進入了衰退期,很多知名企業都因為產能過剩而破產,包括無錫尚德。
李河君進入光伏行業時,選擇了薄膜太陽能領域並於2011年寒冬來臨之際開始投產。2012年,李河君即宣佈投產的8大光伏基地總產能已經達到3GW,超越美國第一太陽能公司***FirstSolar***,成為全球最大的薄膜太陽能企業以及太陽能發電系統整合商。
儘管薄膜的市場遠不如晶矽,市場佔有比例還不足1層。但是,李河君卻在公司內部力排眾議、大舉投資薄膜太陽能,並且還在多個場合推崇薄膜發電技術的前景,甚至表示“薄膜發電引領終極能源革命”。
漢能薄膜被詬病
進入光伏領域之後,李河君頻繁出現在公眾面前,或參加會議,或接受媒體採訪,向外界宣傳薄膜發電技術的廣闊前景。2013年底,李河君著書《中國領先一把》,提出以光伏革命解決中國的能源瓶頸、助推經濟轉型。李河君認為,太陽能是最符合21世紀發展需求的新能源。
除了光伏企業的發展路線存在爭議外,其漢能薄膜發電還被詬病“過度依賴母公司”。在李河君的計劃中,其光伏產業佈局是“打通全產業鏈做出規模”。即從原材料、高階裝備製造、電池片生產到太陽能電站建設,形成完整的“全產業鏈”運作模式。
2013年2月,漢能集團及其一直行動人持有的漢能薄膜發電的股份從20.28%漲到了50.56%,成為了控股股東。此後,漢能薄膜發電向控股股東漢能集團發起了多項收購,連續收購了其多項智慧財產權和技術研究公司。
2013年年報顯示,漢能集團是其唯一客戶。這種情況在2014年上半年並未有多大好轉,2014年上半年,漢能薄膜發電的來自漢能集團方面的營收達到31.6億港元,佔其總營收的98%。2014年上半年,漢能薄膜發電的應收賬款為62.4億港元,其中,最大頭的是應收合同工程款項,為41.57億港元。
漢能薄膜發電在2014年半年報中稱,公司的流動資金十分依賴漢能集團聯屬公司是否能及時結清進度款項。不過,對於來自於漢能集團的應收賬款,漢能薄膜發電方面“無抵押款或其他加強信貸措施”,僅憑藉漢能集團的信譽,漢能薄膜發電董事會認為,漢能集團“能夠按時結清所有進度款項”。
成“新首富”出名
漢能薄膜發電在2014年一年內漲幅達255%,進入了2015年,股價漲幅更是“任性”地在1月23日以來的3天內達32%,市值迅速膨脹至1500億港元。1月27日,漢能薄膜發電上漲10.36%,報收3.73港元。在這前一天,漢能薄膜發電上漲13%,得益於漢能薄膜發電股價的上漲,加上水電、地產等非上市公司資產,漢能薄膜發電大股東李河君的身價“有可能”達到2000億元,取代馬雲或者王健林成為中國的新首富。截至1月29日美股收盤,馬雲身價為263億美元***約合1644億元人民幣***,王健林身價為267億美元***約合1669億元人民幣***。
之所以是“有可能”,原因在於李河君到底持有多少股份,對於外界而言仍是一個謎團,一說超過50%,一說超過90%。不論李河君是否真的成為了內地財富“一哥”,他都因此成為了輿論焦點。
無論李河君的這個首富之名是否名副其實還是名不副實,他的創業經歷是真是存在的,他在創業時的獨到眼光和執行魄力都是令人驚歎的。
古代經典創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