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奮鬥歷程的故事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22日

  創業不僅有助於提高社會生產率,提供充分的就業機會,還對新理論觀點的形成和建立起著決定性作用,而後者對經濟的長期發展更是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這個創業社會中,很多創業奮鬥的故事在激勵著我們前行。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就隨小編一起去看看吧,希望能夠有所幫助。

  一:

  鄧錦巨集一畝田的創業故事:12個月交易額從50萬到100億

  一畝田成立於2011年,是一個農產品大宗交易的B2B平臺。雖然過去4年裡,這個公司實現了2000%的增長,但直到這句話在社交媒體上發酵,一畝田才第一次為網際網路圈熟知。

  三個月前,記者第一次走進一畝田的辦公室,那時公司只有1300人,正在大量招人。

  大家擁擠在一個小辦公室裡,甚至連洗手間門口,也放了個屏風,搭建出了個臨時工位。來拜訪和談合作的,只能在過道里放兩把椅子將就一下。公司唯一的會議室員工基本預定不上,每天都有一些縣考察團來這裡參觀。

  三個月後的今天,記者再次走進一畝田的時候,他們的辦公區域擴大了好幾倍,在隔壁一個大廈租了好幾層的新辦公室。員工突破3000人。

  這就是網際網路速度。有圈內人士感慨,上一次網際網路行業出現如此高速增長的公司還是團購行業興起時候的美團網。

  一畝田成立於2011年,是一個農產品大宗交易的B2B平臺。雖然過去4年裡,這個公司實現了2000%的增長,但直到這句話在社交媒體上發酵,一畝田才第一次為網際網路圈熟知。

  一畝田創始人兼CEO鄧錦巨集1985年出生,大學畢業後,兩次創業失敗,兩度進入百度。最後建立了一畝田。7月10日,他在極客公園的一次演講裡說:你們每天吃的食材有20%可能就是一畝田提供的。

  試錯了五個方向

  只有第六個方向是賺錢的,這就是農產品交易資訊的“去哪兒”模式。

  2009年,正好百度市場部在做一個鄉村資訊化的專案,沒有人願意接手,我就接下來了,並把它做成了百度當時最成功的一個公益專案。

  這個專案持續兩年,徹底改變了我的命運,我大量了解和接觸農村社會後發現一個現象:我四歲之前在農村長大,但沒想到20年過去了,我兒時印象裡的農村,跟現在的農村並沒有什麼大的變化。我記得小時候農村還是有很多青壯勞力,現在幾乎只剩老人和留守兒童,空巢現象嚴重,在中國70萬個自然村中,不少村莊甚至消失了。

  中國的農村和農民不應該是這樣的。城市裡的人們在享受現代化的技術,以及越來越豐富的生活,農村卻成了一個被遺忘的世界。

  於是2011年我離開百度開始創辦一畝田,決定開始在農村市場創業。

  之所以叫一畝田,是有一次在陽臺上仰望星空想出來的,很多人老是記成一畝地,其實田和地有很大區別。地讓人想到種植,但田,除了土地,還能讓人想到田園,更詩意一點。

  當時創業就3個人,我們嘗試了六個方向,五個都失敗了。

  第一個是幫農民團購飼料。現在有很多農資團購網站,當時我做得早了點,農民、經銷商和資本的意識沒到,大家合作積極性不高。

  第二個方向是鼓勵農民在我們網站上填寫養殖檔案,我們給他發虛擬貨幣,有兩萬多個農戶填寫了檔案,但依然難以撼動當時的流通體系。

  三是幫農民賣東西給販子;四是找大學生村官合作,每個村搞一個網站,讓村官來編輯內容,做農村社群;五是幫批發商把農產品賣給飯店的後廚。

  這五個專案都失敗了,我們總結出一個很大的原因是: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當時還沒有到來,很多農民都是在早上七點到九點上一畝田,然後就是晚上登入,白天有12個小時農民基本不在網上。但買家恰恰是白天活躍在網上,兩批人像平行的軌道,永遠碰不到一起。

  只有第六個方向是賺錢的,這就是農產品交易資訊的“去哪兒”模式。當時我們這塊業務只有一個人在兼職維護,但每個月能帶來10萬元的收入,主要是會員費和廣告費。

  2011年到2013年9月份,一畝田主要靠這個農產品的“去哪兒”模式生存,即提供資訊服務,比如使用者搜尋白菜價格,就能看到一些買家和賣家釋出的白菜價格資訊。做了幾個月之後,我發現每天有好幾萬人登入我們網站,很多人還提出要委託我們銷售或者採購農產品。這就讓我們開始思考:除了資訊平臺定位外,我們能否提供更多的服務?

  當時也沒有國外的模式可以參考,國外不存在這種資訊鴻溝。於是我就開著車去農村調研。

  以前在百度,我們去鄉下出差都是當地市長、縣長接待,住在縣裡最高階的酒店,吃最好的東西。自己創業後,我每天在農村都是跟農民就著花生米喝點小酒,跟農民吃住在一起,呆了兩三個月。每天教他們怎麼上網。農民真的都很好客,包吃包住,拎包入住的那種。

  讓農業交易精準匹配

  訂單農業是未來的一個大趨勢,我需要什麼,告訴你,你再去種植。

  2013年年底,我發現一個很讓我興奮的資料:每天訪問一畝田的使用者裡三成是通過手機登入的,農民白天在田間地頭,也可以通過手機登入一畝田了。這意味著,我們可以撮合農民和買家進行交易了。

  2014年6月,我們正式嘗試做線上+線下的交易撮合模式,直到今天,公司有3000員工,線下團隊就佔了2500人,這些人八成是從本地招聘,過去他們都在當地賣房子和快消品,我們給他們遠高於當地工資水平的薪水。他們每天的工作就是下到田間地頭,教育農民、合作社的理事長和種植大戶去使用網際網路工具,教他們怎麼用我們的產品跟全國各地的買家聊天和交易。另外,就是當有買家來跟農民做生意的時候,我們的員工幫買家看貨,鎖定貨源。

  現在中國大概有70萬個自然村,我們已經覆蓋了3萬多個村莊,未來我們希望線下團隊是1萬人,到時候將覆蓋10萬個村莊。我認為這是一個臨界點。覆蓋10萬個村子,一畝田的品牌就會讓種植大戶主動使用我的服務。未來,我們會加大從應屆畢業生裡去招聘線下人員,國家現在鼓勵大學生回鄉創業,這恰好也是我們想要的。

  2014年7月,我們一個月只有50萬元的交易額,現在一個月已經達到100億元。日交易額突破3億元。目前活躍在我們平臺上的主要有兩類人,一類是供應方,包括散戶、大戶、合作社、經紀人、龍頭企業***如新希望***,另一類是採購方,包括各種型別和層次的批發商、飯店、超市、深加工企業和出口型企業。

  之前,這兩類人發生交易主要是通過很多中間人和經紀人來完成。很多時候甚至連中間人也找不到貨。我們的出現消除了所有人的資訊不對稱,就連中間人和經紀人也是受益方,因為中國大部分農業生產都是散戶,都需要經紀人去做工作,才能實現大宗交易。

  一畝田正在讓農業交易的所有環節變得更加高效。假如今天全國有一萬個人要買白菜,以前是通過很複雜的多對多的關係完成交易,我們出現後,通過系統的演算法,包括價格、品質、規格、距離、天氣和信譽等級等,實現雙方交易的精準匹配。

  以前投資人對我們不瞭解,後來找上門來,我們基本是被動融資,連PPT都沒有做過,只給他們後臺資料。當時很多投資公司在搶。先後有六七家機構投資了我們,我們可以說不差錢了。很多機構錯過我們,因為每個月我們的價格都在漲,很多人接受不了。也有很多投資人不太瞭解農業,他們投資別的電商有代入感,因為自己就是消費者,但對於農產品沒有代入感,他們就算用我們的App,也提不出優化意見。

  在撮合交易環節之後,我們還會做訂單農業和技術輸出。訂單農業是未來的一個大趨勢,我需要什麼,告訴你,你再去種植。以前是生產之後找需求,以後是按需生產。這就要求我們更深入地介入農業生產,比如我們要幫助農民合理使用化肥農藥,以及提升供應鏈整合能力。

  現在一些從臺灣進口農產品的貿易商也在使用我們的服務。過去這些貿易商要通過多個層次的中間商才能把臺灣的農產品賣到大陸。但他們缺乏一畝田這種瞬間把貨鋪到全國所有批發市場的速度優勢。要知道,速度就是農產品流通的生命,延遲一天損耗就很大。

  挖掘農業大資料

  它會告訴你未來幾天內會有多少黃瓜運到某個城市,又有多少東西運出這個城市。

  8月底,我們會跟中國氣象局和農業部、農科院等機構合作,推出一個真正的農業大資料產品,主導這個產品的是我們從加拿大挖過來的一個技術團隊。這個產品買賣雙方甚至是記者都能用上。它會告訴你未來幾天內會有多少黃瓜運到某個城市,又有多少東西運出這個城市。這對政府的物價調控會有幫助,過去政府穩定本地菜價的菜籃子工程主要是靠補貼,未來不用補貼了,只需要調控好供給關係就行。

  媒體也可以從中提前知道哪個城市可能某個農產品要脫銷,哪個地方的農產品滯銷。對於脫銷和滯銷都可以做出預警。

  其實我們做的就是三件事,一是用大資料來建立一個信用體系,二是用網際網路來解決資訊不對稱的問題,三是用規模來制定行業規則。

  目前公司還處在虧損狀態,最大的成本是人力。但公司每個月的收入都在增加,主要來自廣告、金融、大資料和物流。其中,廣告是賣家和買家投放的。金融是我們跟地方銀行比如一些地方郵政儲蓄合作,給信譽好的批發商做貸款,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大資料是跟地方政府做一些合作。物流是通過交易大資料解決貨車空跑的問題。未來我們還將在農產品的分級和行業標準制定上做許多嘗試。

  我們不會去賺農產品差價,也不想賺這筆錢,這些收入應該屬於農民。我們的模式是C2C裡的B2B,每個使用者都是個人,但交易額又非常大。淘寶的一筆交易都是幾十幾百,我們一單是幾萬元。

  我們也不會去做B2C,這些生意讓給其他公司去做吧。實際上現在已經有很多餐飲企業、B2C網站、微店、超市和淘寶店從我們這裡進貨。比如鄉村基,以前是從經銷商進貨,現在是從合作社產地發貨,一筆訂單就要省幾百萬元。

  我們也不擔心巨頭進入,基因不對,模式也不同。別的電商進農村,走的工業品下鄉路線,目的是尋找原有模式的新市場。他們也嘗試做一些農產品上行的工作,但效果不明顯。

  一畝田只做一件事:就是農產品上行工作,我們只幫農民輕鬆買賣農產品,讓農民賺更多的錢,讓菜不要爛在田裡,不要扔在溝裡,不要花費過多的物流成本,也不要花費太多的交易時間。農民有了錢,他們才會去別的電商平臺購買工業品。

  十年後才有回報

  現在很多大的農場主已經在用無人飛機施肥,用攝像頭監控了。

  這幾年農業電商市場發生了很大變化。首先是國家越來越重視農產品流通效率,每年的中央一號檔案都會提,但現在有網際網路和風險投資進入,國家突然有了抓力,政策有了附著點。其次是土地流轉政策的推行,小戶的土地流轉到大戶,我們只需要對接大戶就行了。

  現在很多大的農場主已經在用無人飛機施肥,用攝像頭監控了。尤其是很多現代農業合作社的現代化程度,超出我們想象。最後就是冷鏈運輸行業和批發市場的建設,高速公路的修通和物聯網等投入應用,各方面的資源都在加碼這個市場。我們只是其中一股力量而已。

  目前這個市場發展的最大阻力依然是使用者的習慣。很多農民還是不太相信我們,我們讓他們下載我們的App,他們覺得我們是騙他們流量,不相信能通過手機這個小螢幕把10畝地的產品賣掉。就跟15年前很多人不敢在網上買衣服一樣。

  很多農民依然習慣找經紀人,習慣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不過,一旦他通過一畝田賺錢後,他就會徹底成為我們的粉絲。我們的願景是創造新農業文明,簡單說就是讓流通更高效,讓生產更科學,讓食品更安全。所有的食品安全問題,不是最後一公里的問題,而是生產環節的問題。這些問題通過利誘機制和農業規則的重塑解決。比如訂單農業,就能讓食品安全更加可控和可追溯。

  儘管國家提出鼓勵農業電商,推動網際網路改造農業,但一些地方政府的一把手理解這個事情還是需要時間。一些縣長希望我們去投資建個大樓,拉動下GDP和就業,然後產生稅收。他們更關心硬實力的提升,對於網際網路這種軟實力提升不感興趣。

  我們很多員工都是從農村出來的,我們設計了一種比較大方的利益共享機制,我是大股東,全體公司員工加起來的股份佔到了公司第三大股東。我希望這些從農村走出來的人,能比較迅速地在一畝田實現經濟自由,然後再去回報他們走出來的村莊。

  現在圍繞農民、農民和農業的創業者很多,除了我們這種模式外,還有的創業者在農資產品、農業技術、農民服務和鄉村建設等方面做嘗試,甚至有一些很細分的創業專案出現,比如有的專門做穆斯林市場、東北市場和西藏市場的農產品電商。但要真正讓沙漠變成綠洲,就要看大家有沒有耐心了。我們已經走了四年,但我們覺得至少要過十年才會有回報。

  二:

  雲南2007年高考狀元放棄上海高薪工作回鄉創業炒香辣蟹

  最近,昆明的地產圈和餐飲圈被一篇題為《一個上海交大畢業生的自白:我為什麼回昆明炒香辣蟹?》的文章刷屏。文章講述了開遠2007年理科高考狀元晏溪回昆明創業的故事。

  “高考狀元炒螃蟹賣?!”“放棄上海的高薪工作回昆明創業?”很多人都覺得這樣的想法有點瘋狂。而晏溪並不這麼認為。他說,他只做自己喜歡的事。

  追求極致,愛玩愛生活

  “我是一個外向、衝動的人,頭腦一熱,想到什麼就去做了。” 晏溪這麼評價自己。

  他做過的瘋狂事兒還挺多的。

  比如高考。2006年,晏溪以超過一本線80多分的的成績被四川大學錄取。而他覺得自己沒有發揮好,不顧家人朋友的勸阻復讀了。2007年,晏溪以675的成績成為當年我市的理科狀元,被上海交大錄取。

  比如騎行。大二的暑假,晏溪和大學室友決定從上海騎自行車去北京。雖然沒有長時間騎行的經驗,但是憑藉著堅定的意志,晏溪和室友騎行了1500公里,歷時11天,完成了之前的既定計劃。

  比如跑步。大三那年,晏溪先後參加了上海馬拉松和杭州馬拉松,完成了對半程馬拉松和全程馬拉松的挑戰。

  再比如工作。畢業後,晏溪進入上海的房地產公司工作。工作第一年,晏溪所在的團隊連續3個多月沒有休息一天,創造了多個銷售奇蹟:碧桂園十里銀灘專案開盤銷售35億;恆大海上威尼斯專案開盤銷售20億。

  除了滿腔熱情,晏溪還有一個難能可貴的品質——堅持。他說,“其實就是開頭難些,隨後就會發現沒什麼大不了,就像跑步一樣,起步很難,但跨過線後發現跑得快跑得慢都總能跑完。”

  嘗試創業,身累心喜悅

  在上海工作期間,晏溪嚐遍了上海的美食。南翔小籠包、小楊生煎、蟹粉豆腐......但是,他卻懷念起家鄉的味道。為什麼?這個雲南吃貨總結了最關鍵的一點:那就是不辣!

  晏溪開始自己做帶有“辣味”的飯菜。江南水鄉以蟹出名,晏溪第一次做的菜就是辣螃蟹。雖然喜歡清淡口味的上海人無法品味這股辣味,但他卻因此愛上了做辣螃蟹,也萌生了做餐飲業的念頭。

  在上海工作一年後,晏溪回到了昆明,仍然從事房地產銷售業。但做餐飲的念頭,一直揮之不去。工作期間,晏溪和結識了一名地產圈的朋友——廣西人陳杰進,兩人一拍即合,決定:向餐飲業進軍!

  晏溪和陳杰進利用工作的業餘時間,到雲南各地州拜師學藝、尋找原料。螃蟹一開始就敲定了四季皆有、肉厚質嫩,適合炒制的緬甸蟹。為了讓辣椒的香與辣融到鮮美的蟹肉中,調出讓雲南人滿意的味道,他們採購了上百種辣椒,最後精選出了6種辣椒調料及4種辣椒組合;在熬製過程中不斷對醬料進行改動,調出了原料和各種大料最佳比例的醬料。

  他們把廚房變成了實驗室,在用掉了85斤螃蟹和上百斤配料,準備了1年多後,去年10月份,“蟹滄海·香辣蟹”應運而生。

  最初,晏溪和陳杰進採用的是顧客通過微信和電話訂餐,他們在家中將炒螃蟹送到顧客家中的方式。雖然一個人炒一個人送,每天送出去的份數不多,但用祕製炒成的香辣醬一“出生”便被貼上了 “專屬私房味道”的標籤,受到了顧客的歡迎,回頭客很多。

  漸漸地,愛吃“蟹滄海”的顧客越來越多,一人炒一人送已經滿足不了顧客的需求,晏溪和陳杰進這才招募了工作人員,加快了擴張實體的線下體驗店的步伐。

  2015年1月15日,位於春城路165號的“蟹滄海·香辣蟹”的線下體驗店開業,以線下體驗店為中心,輻射昆明,全城配送。

  現在,店裡除了晏溪和陳杰進外,還有4名工作人員,炒螃蟹已經成為一個標準化流程。最新鮮的螃蟹、最好吃的作料,“蟹滄海”來勢洶洶,甫一“出道”就被《都市時報》評為昆明名小吃20強之一。

  繼續前行,做喜歡的事

  創業的過程中,晏溪還將新思維運用於其中。線下體驗店開業後,他利用網際網路的O2O***線下的商務機會與網際網路結合,讓網際網路成為線下交易前臺的模式***模式,將《一個上海交大畢業生的自白:我為什麼回昆明炒香辣蟹?》這篇文章在微信上釋出,短短几天就達到了8000的閱讀量,進一步提高了“蟹滄海”的知名度。

  家人一開始反對他做餐飲業,認為既辛苦又不體面;也有朋友對他的舉動不理解,說他是“負能量”。“我是香辣蟹‘CEO’,我享受著每一份香辣蟹帶來的實實在在的成就感。”晏溪說。

  合夥人陳杰進已經辭職管理“蟹滄海”,晏溪仍然在公司上班,過著白天公司、晚上店鋪,沒有休息日的生活。他覺得,為了自己的喜歡的事情,這點辛苦不算什麼。高考狀元只是他昔日的光環,他要做的,是一個為自己喜歡的事業不斷拼搏的年輕人。

  問到他今後的打算,晏溪表示,首先把公司和“蟹滄海”的工作做好,後面也許還會有一些新嘗試,但“只做自己喜歡的事”的這個理念不會變。就像“蟹滄海”這個名字,取自他喜歡的《笑傲江湖》,刀光劍影裡的情仇榮辱,不如青山幽谷中傳來的滄海一聲笑。

創業者成功歷程
創業發展的歷程
相關知識
創業奮鬥歷程的故事
創業奮鬥勵志的說說
名人奮鬥成功的故事
努力奮鬥成功的故事
創業致富青年的故事
創業名人典範的故事
創業成功典範的故事
名人奮鬥成功的故事有哪些
名人奮鬥成功的故事優選
名人奮鬥成功的故事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