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返鄉創業致富的故事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05日

  創業不僅有助於提高社會生產率,提供充分的就業機會,還對新理論觀點的形成和建立起著決定性作用,而後者對經濟的長期發展更是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這個創業社會中很多人選擇返鄉尋找機遇。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希望對你能夠有所幫助。

  一

  “無腿硬漢”王曉兵養殖小尾寒羊創業養羊致富

  雖然沒有雙腿,卻能憑藉手臂靈活地上樹修剪枝葉,翻越羊圈的矮牆給羊喂草料。昨日,反映張家口市橋東區西榆林村殘疾農民王曉兵勵志創業的一組照片被央視、人民日報等媒體官博熱傳。昨日,記者電話聯絡到這位33歲的無腿硬漢。

  大火無情奪去雙腿

  撥通王曉兵的手機,他正要去羊圈給羊喂草料,“一共70多隻小尾寒羊,一天得喂六七次。”羊圈的圍牆有近一米高,王曉兵把雙手搭到牆頭上,用健壯的雙臂用力一撐,整個身體便輕鬆地翻過了圍牆,下到圈裡,給羊新增草料。從這個簡單而熟練的動作,不難看出王曉兵背後付出的艱辛。

  王曉兵小時候聰明活潑,不幸發生在7歲那年,王曉兵在與小夥伴們玩耍時,不慎將油漆灑到了腿上,油漆遇到火星迅速將他下肢引燃。因為傷勢太重,不得不從大腿根部高位截肢。從此,一個歡蹦亂跳的孩子失去了行走的能力。

  面對殘酷現實,王曉兵表現出異常的堅強。他一直堅持讀完初中,後來因家庭貧困最終才不得不輟學。為了能幫家裡分擔,王曉兵開始苦練用雙手支撐走路。這讓王曉兵的手臂看上去比常人粗壯很多。為了防止手部磨損,無論嚴寒酷暑,他的手上總戴著一副手套。

  學藝創業贏得事業家庭

  因為殘疾,王曉兵跟隨父母下地幹農活很不方便,也正因為如此,父母不讓他幹農活。“閒”在家的王曉兵思緒萬千:我總不能讓父母養活一輩子,得想辦法找事做,為家裡掙點錢。於是,他自己悄悄練習用雙手支撐走路,手磨破了皮,流著血,雙臂痠痛腫脹,可他一直咬著牙堅持,最終,他可以憑著自己的力量行走了。知道父母種地辛苦,他總是在家裡備好飯菜,等候父母和妹妹回家。

  1999年,18歲的他到宣化區河子西拜師學藝,學習修鞋,配鑰匙。由於他待人誠懇,童叟無欺,周圍的人們都願意到他那修鞋、配鑰匙,生意也還不錯,靠修理所得的錢足夠自己生活開支,不管嚴寒還是酷暑,他都一直堅持著。之後他學習維修電動車,只有初中學歷的他看不懂電路,在別人修車時,他在一旁仔細看,還不時詢問,抽時間對電動車的零件迴圈拆裝,以此來加強自己的技能,王曉兵很快掌握了維修電動車的原理,還與朋友合夥開了電動車專賣店。正當王曉兵躊躇滿志,準備大幹一番時,因缺少週轉資金,他不得不放棄開店。

  通過市場分析,曉兵又把目光投向了投資小的獸藥生意,沒多久,便在西榆林開辦了自己的獸藥店。為拓寬市場,他給自己定下目標,一天至少跑4家養殖戶。一來二去,附近幾個村子的養殖戶幾乎沒有不知道他的,也會經常向他預定藥品。

  已經能夠自食其力,但他沒有止步不前。今年初,他又瞄準養羊行情,在家門口蓋起羊圈,購買了30多隻小尾寒羊,將大部分精力投入在養殖上。不善言談的王曉兵,談起他的羊便滔滔不絕。“靜脈、皮下、肌肉等打針方法他都會,是我們家羊的‘好管家’。”母親王鳳珍調侃他。

  為了掌握養羊技術,他買來小尾寒羊飼養、防疫、治病的相關書籍。白天割草、鍘草、餵羊、走村入戶銷售獸藥,夜晚在燈下廢寢忘食啃起書本來。通過理論聯絡實際,王曉兵很快掌握了防疫、治病等一系列養羊技術。在他的精心飼養下,圈養的30多隻羊長勢很好,還順利地產下10多隻小羊羔,現在,王曉兵已經是50多隻小尾寒羊的“羊爸爸”了。“兼賣獸藥的同時,擴大養殖規模。”對未來,王曉兵信心滿懷。

  王曉兵不僅靠自己所學的技能自食其力、衣食無憂,而且還贏得女子的芳心。2008年冬天,湖南長沙姑娘李成梅被王曉兵的勵志事蹟感動,千里迢迢來到張家口與王曉兵喜結良緣,如今兒子已經5歲。當記者問到他與妻子李成梅相識並結婚生子的經歷,王曉兵卻不好意思地婉言回絕。

  如今,王曉兵的妻子在北京打工,他則把主要精力用在小尾寒羊的養殖上,在父母的幫助下王曉兵在家門口蓋起羊圈,由於王曉兵同時還開著獸藥店,並自學了防疫、治病的相關知識,羊只數量由最初購買的30多隻繁殖增加到現在的70多隻。他的勵志經歷不僅使同樣身有殘疾的人士,甚至讓身體健全的正常人都為之欽佩。

  二

  用核桃殼種香菇成本低好賺錢

  香菇大戶帥勝杭

  採了山核桃種香菇,割了水稻栽大球蓋菇,廢棄的桑枝、桃條、玉米芯、茭白葉收了來培育黑木耳、金針菇、秀珍菇……同樣的土地、同樣的資源,以一種神奇的方式開始新迴圈。這是一個變廢為寶的夢想,亦是一個發展新型農業的夢想,兩個夢想借助科技力量變成生動的現實。

  進入6月,帥勝杭的手機就“熱”起來了,電話一個接著一個。

  大大小小的貨車從上海、江蘇、杭州市區開到他位於臨安島石鎮山川村的種植基地前,等待收購今年的新品。

  “白露到,竹竿搖,滿地金”,說的是每年白露節氣,臨安山農開始採摘山核桃的豐收場面。眼下剛進入夏季,這位山農卻已經靠著山核桃迎來“滿地金”。

  這是怎麼回事?

  “山核桃的廢棄物,最外層的蒲殼和做手撥核桃剩下的硬殼,晒乾、粉碎後做成菌棒,用核桃殼種香菇,就是我的方法。”

  帥勝杭說,家裡有600多棵山核桃樹,靠賣山核桃每年有10多萬的收入。如今,利用山核桃殼種香菇,去年60畝地產值超過400萬元。

  杭州農科院的專家說,利用農業廢棄物種植食用菌的案例,還有水稻、桑枝、桃條、玉米芯、茭白葉等多個有意思的版本。今年,它們將“組團”代表杭州衝擊浙江省科技進步獎。

  一個變廢為寶的夢想

  核桃殼可以種香菇

  臨安島石鎮,約有核桃林8.5萬畝,是杭州山核桃主產區之一。

  這裡的祖祖輩輩靠山吃飯,憑辛苦賺錢。

  老帥說,如今的收穫,源於當初的一個變廢為寶的夢想。

  “有一年,說好到我家幫忙摘山核桃的安徽工人不來了,一打聽,說去種香菇去了。採山核桃收入不低,難道種香菇會有更好的收益?”帥勝杭很好奇,跑到安徽去取經。

  地裡轉一轉,心裡就有了底。他發現,香菇的行情挺不錯,臨安的核桃每年就採一個多月,可以考慮發展副業。最重要的是,當看到培育香菇的基礎材料時,老帥眼睛亮了。

  “香菇培育除了專用的輔料外,還需要用到雜木屑,木屑要求密度高、不容易腐爛,這種特性跟核桃蒲殼不是很像嗎?”

  帥勝杭人勤快,心思細膩,他有了一個突發奇想:能不能用核桃殼養香菇呢?

  帶著這個大膽的想法,他找到了杭州市農科院的專家。

  “山核桃採收後的蒲殼管理,一直是個頭疼的問題。臨安核桃多產量大,農戶常常將蒲殼隨手倒在村口、路旁、牆角甚至河道里,蒲殼含有大量生物鹼,很容易造成水汙染,嚴重影響環境。”

  周祖法,杭州市農科院蔬菜研究所副所長,從事食用菌科研工作20多年,利用農業廢棄物資源種植食用菌一直是他所在團隊的主攻方向。

  他說,山川村海拔500多米,周邊群山環繞,早晚溫差大,且蒲殼資源非常豐富,是栽培香菇的理想場所。

  菌棒剝殼

  一個大膽的夢想

  反季節栽種搶下市場

  美夢成真,是一個漫長且艱辛的過程。

  農業科研開發,要耐得住寂寞,經得起等待。

  香菇怕熱,傳統栽培模式採摘時間為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4、5月。而臨安山核桃採摘期每年11月結束,如果要利用核桃殼,就意味要反季節栽種。

  用哪個品種的香菇,如何保證產量,核桃蒲殼和硬殼的填充比又是多少?

  “我們開展了試驗,研究各種比例的配方,並從幾十個品種裡挑出‘武香1號’和‘香菇18’,它們耐高溫、產量穩定,經測試營養價值一點不少,這樣的技術在杭州市尚屬首次應用。”周祖法說。

  這個大膽的夢想,經過幾年的研究,最終確定了最佳配方。

  去年,帥勝杭開闢了新基地,大規模投入生產。基地以採收夏菇鮮銷為主,利用臨安山區晝夜溫差大的優勢,搶下香菇淡季供應的市場。

  “去年收購價最高10元/斤,請了70多人幫忙,光發工資就用了20多萬元。核桃蒲殼不需要成本,硬殼也便宜,一畝地比傳統方式降低了5千多元成本,長完香菇的菌棒也是極好的天然肥料。”

  談到未來,老帥說,還有更多的夢想。

  “今年新基地啟用,保守估計產值能有600萬元。這裡空氣好、水好,冬菇味道鮮、有嚼勁,未來主打生態牌。我和老婆還在基地裡種下了葡萄苗、櫻桃苗,在水塘裡撒了魚苗,要創業,就要做得比別人好。”

  如今,老帥已經給自家的香菇訂製了新的包裝盒,商標註冊也在審批中了。今年,他還計劃種植冬菇,保證全年都能提供優質的香菇。

農民返鄉創業養殖的故事
國家對大學生返鄉的創業的優惠政策
相關知識
農民返鄉創業致富的故事
農民返鄉創業養殖的故事
農民返鄉創業致富故事
農民返鄉創業致富事例
農民返鄉創業致富經歷
農民回鄉創業致富的案例
返鄉農民創業致富的故事
農民返鄉創業個人先進事蹟
返鄉創業致富典型事例
返鄉創業致富養殖事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