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戰略管理框架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20日

  企業戰略管理是一門關於如何制定、實施、評價企業戰略以保證企業組織有效實現自身目標的藝術與科學。它主要研究企業作為整體的功能與責任、所面臨的機會與風險,重點討論企業經營中所涉及的跨越如營銷、技術、組織、財務等職能領域的綜合性決策問題。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

  “戰略”一詞的涵義,在理論家眼中不無爭議,但在實踐者心中卻是清楚的。它至少涉及“做什麼、如何做、由誰做”這樣三個層面,並由此構成“戰略管理”的互為補充與加強的完整體系。任何忽視這其中一個或幾個層面的做法,最終都會使得戰略成為寫在紙上、貼在牆上、說在嘴上的花架子,很難產生實效。許多現實戰略方案表現為“理論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戰略“規劃”有如看不懂、做不來、沒人做的“鬼話”,主要就是因為只抽象討論戰略的“做什麼”,而忽視戰略的“如何做、由誰做”。

  從這個意義上看,一個無法實施的戰略不是好戰略,甚至根本不能稱其為戰略,而僅僅是企業給自己挖的一個浪費時間精力與財務資源的陷阱。如果將“做什麼、如何做、由誰做”作為戰略構思與運作的中心命題,則顯然其中的“做什麼”涉及經營方向抉擇,“如何做”涉及運作方式遴選,“由誰做”涉及行為主體確定。戰略中心命題作為一個整體,所解決的就是企業經營中所遇到的最根本的方向正確、運作高效、主體投入的有機結合問題。這既是戰略企業管理的出發點,也是其最終歸宿之所在。

  這樣,若將戰略看成是企業整體執行的指導思想,看成是對處於動態變化內外部環境之中,企業的當前及未來將如何行動的一種總體表述,則如圖1所示,戰略管理將圍繞戰略中心命題展開,並可分解成邏輯上緊密聯絡的三部分——“質疑”、“探思”、“求解”***簡為“疑、思、解”***。正是“疑、思、解”的互動、互賴迴圈,推動著戰略中心命題的解決。

  疑:學會提問——三問題

  “業務是什麼”涉及現狀描述,“應該是什麼”事關目標定位,“為什麼”引出選擇依據。戰略問題通過質疑提出,而質疑的關鍵在於學會如何正確提問,以抓住人、事、物的本質,揭示其中所存在的內含。在許多情況下,解決問題可以採用蘇格拉底的反詰法,通過提出類似“是什麼”、“應該是什麼”、“為什麼”這樣的事關人、事、物存在的根本性問題,來幫助人們清理對於現狀、目標、依據等方面的認識。

  就戰略管理而言,如果一般地使用“業務”***business***一詞,來泛指企業乃至各類組織所開展的執行活動,則可將“三問題”——企業的“業務是什麼”、“應該是什麼”、“為什麼”作為戰略質疑的切入點。事實上,“三問題”也是人際溝通中最常使用的提問方式。如:人們經常相互詢問,“最近你在做什麼?”“你覺得怎麼做更好?”“為什麼要這樣做?”

  剖析戰略三問題可以發現,“業務是什麼”涉及現狀描述,“應該是什麼”事關目標定位,“為什麼”引出選擇依據。顯然,認清現狀是企業制定戰略的出發點,明確目標是企業制定戰略的指南針。如果對現狀與目標的認識模糊不清,是很難給出企業擬做什麼的建議的,更不要說為企業未來發展確定行進的路線及具體的日程。

  三問題的核心是“為什麼”之問。持續巧問多個“為什麼”,可以引發對於現狀及目標存在理由的真正思考。例如:在現實中,許多人為“賺錢”而辦企業,而結果卻有人賺有人賠。對此,如果能夠學會正確地發問,在辦企業時特別思考一下“為什麼能賺錢”這一問題,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為什麼辦企業”——“賺錢”這樣的問答上,也許就更容易匯出正確的結論。

  回答企業“為什麼能賺錢”,或者說“為什麼能生存”,也就是要闡明企業存在的根本理由。現實中,能對企業的存在產生影響的不僅有企業的顧客,還有股東、員工、供應商及社會團體等,這可用含義更為廣泛的“權利要求者”一詞來描述。因此,注意把握“權利要求者”的目前與未來需要,實現與各方面主體的良性互動,將是企業長期生存發展根本之所在。

  思:弄清前提——三假設

  戰略分析從探思入手,而探思的核心在於弄清前提。考慮到人是藉助感知來理解與評判現實的,而從本質上看,感知只是各種主客觀因素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它的構成基礎只是各種外顯與內隱的假設。顯見,對於戰略三問題的回答,所代表的也就是此類基於有限資訊與主觀判斷作出的假設。所以,弄清前提的要點就在於對假設所依據的各種資訊進行論證。

  以生產鉛筆的企業管理為例,若問業務是什麼?應該是什麼?可能獲得的直接回答是“生產鉛筆”。再問“鉛筆是什麼?”也許回答是“寫字工具”;再繼續問“寫字做什麼?”回答是“記錄資訊”……顯然,到底該如何定義其“業務”,不同企業會有不同的選擇。但若接著問,“為什麼?”則此時要求回答的就將是作出判斷與選擇的依據。

  就“為什麼覺得業務是,或應該是生產鉛筆”而言,可能得到的回答是“能賺錢”。但若接著問“為什麼?”也許回答“鉛筆有市場”***環境假設***。再問“晶片也有市場,為什麼做鉛筆而不做晶片?”可能回答“我們做不了晶片”***實力假設***。再繼續問“有市場也能做的也許還有很多,為什麼選擇鉛筆?”或許能得到回答“做鉛筆已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使命假設***。

  以上分析表明,回答戰略三問題所涉及的是外部環境、使命目標、內部實力三假設。考慮到人們對於現實的認識是由各種假設構成的,假設決定認知,認知影響決策與行動。在戰略分析中,需特別關注提出戰略三假設的最終依據到底是什麼,這才是戰略決策的真正前提條件。對於這些前提條件的錯誤判斷,是導致許多企業戰略決策失誤的最根本原因。

  首先,就環境假設而言,可以泛指企業對於外部的社會、市場、顧客、技術等因素的認識與把握。如:1985年,當時美國電話電報公司的貝爾實驗室,發明了蜂窩電話技術,專門請外部諮詢公司做顧客調查,結果被認為沒有市場。為此,公司決定暫緩考慮這一專案。但在8年後,為趕上蜂窩電話發展潮流,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只好通過購併進入蜂窩電話業務領域。

  第二,就使命假設而言,涉及了對於企業長短期發展前景,與目標定位等方面的考慮。這裡的關鍵不在於該使命目標是否一定能夠達到,而在於要讓企業權利要求者等對此達成共識,願意積極投入。如:國內某公司的創業者提出,公司要在30年內進入世界500強,而其員工私下議論時卻認為這是吹牛;這種缺乏上下共識的使命目標表述,顯然無助於企業戰略的推進。

  第三,就實力假設而言,它與企業對於自身內部實力的正確認識相關。如:國內有企業在短短的5年時間內,從3000元發展到3000萬元,因而提出,在未來的5年時間內,再從3000萬元發展到3000億元。這一提法,除了需考慮市場容量支撐外,實際上就涉及了對於企業自身實力能否簡單無限同步增長的判斷。

  應該說明,對於戰略三假設,既需要符合實際、相互匹配,更需要動態調整、適時修正,以形成上下共識、積極投入、靈活適應的企業生態。例如:就國內企業提出進入世界500強目標而言,若能在企業內部達成共識,激發人們的積極投入,則即使最終沒有進入世界500強,而只是進入國內100強。但也應看到,若不提此目標,可能連國內500強也進不了。

  解:尋找對策——三出路

  許多貌似先進的東西,常常是老話新說、空話實說、糊話亂說,聽起來新鮮、瞧起來時髦、做起來熱鬧,至於真正實施效果如何,則誰都不知道。戰略操作就是一個尋找對策的求解過程。最終匯出的對策應該符合戰略三假設,能為企業從“現狀”向“目標”過渡提供思路、方法與途徑的指導。考慮到現實中,不可能存在兩傢俱有完全相同戰略三假設的企業,如:對甲乙兩家企業來說,甲企業與乙企業互為環境,其使命、實力與企業經營者相關,更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尋找對策必須根據各企業的情況量身定製。

  國內外理論界,經常一陣風地介紹與推廣某種所謂的先進理論或技法,讓所有的企業都去學習。實際上,根據戰略三假設來判別,許多貌似先進的東西,常常是老話新說、空話實說、糊話亂說,聽起來新鮮、瞧起來時髦、做起來熱鬧,至於真正實施效果如何,則誰都不知道!但卻至少把企業界搞得暈頭轉向、無所適從。

  走出以上戰略操作誤區,關鍵在於根據各自的戰略三假設,匯出切實可行的戰略三出路——特色、取捨、組合。在這裡,特色是指以獨特性贏得顧客,也就是做與競爭對手不同的活動,或以不同於對手的方式,完成類似活動,以特別的活動能力為基礎,創造獨特的、有價值的地位。具體來說,創造特色可從產品或服務、顧客群體、滿足顧客途徑三方面展開。

  採取特色做法的關鍵,是要做別人不做的事,有所創新,有所不同,並讓顧客切切實實感覺到其所需的主觀及客觀特色。加入WTO之後,放到世界上去考慮,許多企業都只能算是小企業,而對於小企業來說,要與大企業競爭,不可能正面硬打死拼,只能儘量做到與眾不同,依靠特色取勝。當然,要做到與眾不同,不僅需要勇氣,更需要智慧,以真正把握顧客需求。

  戰略三出路的第二個方面是取捨,即權衡抉擇利弊得失。戰略取捨基於這樣三點:一是決策者及企業的資源、能力、時間有限,只能結合特色建設作出選擇,有所為有所不為。二是隻有圍繞自身特色作出取捨,才有可能使競爭對手欲學不能,若想仿效就會魚和熊掌難兼得。三是讓人活,自己才能活,取捨在為他人留有生機的同時,可為自身長期發展奠定基礎。

  取捨問題不僅僅辦企業會碰到,甚至在每個人職業生涯設計與選擇上也會遇到。例如:每個人在做事時,至少都需平衡考慮“當下”與“此後”影響的關係。為作出取捨抉擇,必須回答:什麼是可做、該做、能做、想做、敢做與可選擇的?什麼是不可做、不該做、不能做、不想做、不敢做與別無選擇的?對於這些問題的正確界定,是決定取捨戰略能否成功的關鍵。

  戰略三出路的第三個方面是組合,這就是使多個環節配合默契。通常情況下,企業的顧客服務及生產任務活動都是由多個環節構成的,採取加強各環節有機組合的做法,有可能實現以普通員工構建優秀的團隊,用平凡的工作創造非凡的業績,從而為企業帶來整體戰略優勢。組合可以從群體力量、市場網路、競合資源三方面的各自內部與相互之間的協同入手展開。

  現實中,企業綜合優勢的發揮,在很大程度上就涉及戰略組合問題。在談到企業發展時,經常聽人說:“我們人與技術都不缺,就缺資金。”或者“我們資金與人才都不缺,就缺好專案。”實際上,這裡缺的就是戰略組合能力。當前談論較多的網上經營,其發展所依靠的網上資訊、資金交易平臺與網下的商品、商人、商場物流,也需要經過戰略組合,才能充分發揮作用。

有戰略規劃的企業有什麼特徵
我國中小企業戰略在哪裡
相關知識
企業戰略管理框架
企業戰略管理學習心得體會
企業戰略管理獲獎論文
企業戰略管理方面的參考論文
企業戰略管理問題論文
企業戰略管理的論文
以經營使命為指導的企業戰略管理實施的思考
初探企業戰略管理執行體
企業戰略管理基本知識
我國中小企業戰略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