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黑板報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4日

  中國是發現與利用茶葉最早的國家,至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茶樹原產於中國的西南部,雲南等地至今仍生存著樹齡達千年以上的野生大茶樹。茶,這一古老的飲料,為人類的文明與進步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下面是由小編整理的關於茶文化的黑板報相關內容,希望能夠幫到你們:

  茶文化的黑板報資料: 茶之六藝

  茶藝,即飲茶法的藝術化。其核心的內容是以沏茶和飲茶的方式來實現一杯接近完美的茶湯,及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象。通過選茗、擇水、茶具藝術、烹茶技術、環境與茶侶的選擇創造等一系列內容,表現茶性清純、幽雅、質樸的氣質,指導著茶人對生活與生命的理解和體驗。

  名茶妙品 我國有著悠久的產茶歷史,因而逐漸形成遼闊的產茶區域、眾多的茶樹品種和豐富的採製經驗,獨一無二。茶葉品種之多、製法之精、質量之優、風味之佳,令人目不暇接。茶葉原料和製法不同,就產生了花樣繁多,品類各異的茶。茶人們常說:“茶葉學到老,名茶記不了。”時至今日,一般習慣上則依據加工製造方法的不同和品質上的差異,將茶葉分為綠茶、紅茶、烏龍茶青茶、白茶、黃茶和黑茶六大基本茶類。除此之外,我國還有以上述基本茶類作原料再加工而後形成的產品,統稱為再加工茶類,如“花茶”“緊壓茶”等。

  宜茶之水 古代茶人認為“水為茶之母”。為世人津津樂道的杭州“雙絕”――“龍井茶,虎跑水”,以及流傳千古的說法“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茶文化的黑板報圖片

  古人把烹茶用水,當做專門學問研究,歷代都有專著。張大覆在《梅花草堂筆談・試茶》中講得更為透徹:“茶性必發於水,八分之茶,遇水十之分,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試茶十之分,茶只八分耳。”

  陸羽在《茶經・五之煮》中最早對烹茶用水進行了論述,他說煮茶用的水,以山水最好,江水次之,井水最差。山水又以出自乳泉、石池,水流不急的為最好。而後世茶人則在此基礎上,從味、色等不同角度出發,總結出“清、輕、甘、冽、活”等標準來評判水質和水味。

  水質要清:“朗也、靜也、澄水貌也。”

  水體要輕:明《茗芨》中說:“各種水欲辯美惡,以一器更酌而稱之,輕者為上也。”

  水味要甘:即水一,舌尖頃刻便會有甜滋滋的美妙感覺。嚥下去後,喉中也有甜爽的回味。

  水溫要冽:寒冽之水多出於地層深處的泉脈之中,所受汙染少,泡出的茶湯滋味純正。

  水源要活:“茶非活水,則不能發其香馥。”

  宜茶之器 古人云,器為茶之父。從傳統的品茗藝術、茗飲文化而言,茶具不僅僅是一種盛放茶湯的容器,而且是整個品飲藝術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質地精良,造型優美,並富有文化意蘊的茶具,對於襯托茶湯,保持茶香,提高品茗的情趣,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選配茶具方面,我們也要遵循這麼幾點:因茶制宜,選用茶具要適合不同的茶性;因地制宜,選用茶具要適合各地不同的飲茶習俗;因人制宜,選用茶具要適合不同人的地位、身份、職業、性別、年齡等;因具制宜,選用茶具要考慮的三個方面,一是要有使用性、二是要有欣賞價值、三是要有利於茶性的發揮。不同質地的茶具,這三方面的效能是不一樣的。   宜茶之技 喝茶人人都會,但要衝泡得法,泡出一杯色、香、味、形俱佳的好茶,卻非易事。對嗜茶者而言,這同樣是一門學問。

  如今,我們講究的是科學飲茶。所謂“科學”,就是要了解各類茶葉的特點,掌握科學的沖泡技術,使茶葉的固有品質能充分地表現出來。這裡主要講究的是茶和水的比例、泡茶的水溫、浸泡的時間等。

  首先是投茶量。一般的紅茶、綠茶與水的比例,大致掌握在1:50左右,即每杯3克左右的茶葉,加入沸水150克。如飲用普洱茶,每杯則需5―10克茶葉。用茶量最多的是烏龍茶,茶水比一般是1:22,每次投茶量幾乎為所用壺的容積的一半或更多。

  其次根據不同的茶性掌握沖泡的水溫。高檔綠茶,特別是芽葉細嫩的名茶,不能用攝氏100度剛煮沸的水沖泡,建議沸水降至攝氏80度左右較為適宜。這樣泡出的茶湯才嫩綠明亮,滋味鮮爽。而烏龍、普洱茶等用茶量較多,茶葉粗老,則須用攝氏100度的沸水沖泡,否則茶性不易發出。有時為保持和提高水溫,尚需採用燙壺、淋壺等措施。

  此外,還要注意沖泡的時間與次數。沖泡時間一般掌握在五分鐘左右。如果是細嫩的新葉,因其有效成分較容易溢位,則可適當縮短沖泡時間。一般綠茶沖泡第一次時,其可溶性物質能溢位50%左右,衝第二泡時則為30%左右,第三泡時只剩10%左右,第四泡時已所剩無幾了。所以,通常以三泡為宜。

  所謂“茶的藝術”,除了要根據不同的茶選用合適的茶具外,還要講究傳統而典雅的沖泡程式和方法。

  對於沖泡藝術而言,非常重要的一點是講究理趣並存的程式,講究形神皆備。操作者要有一定的精神準備,要熟悉茶性,要有心泡好這道茶,即茶人常說的要有“茶意”,要不斷融入自己的經驗。操作要典雅,大方,得體,悠閒自如,有條不紊,忙閒均當,使主客都全神貫注於茶的沖泡及品飲之中,以得名茶之“神”,即最完美的享受與感悟。

  宜茶之侶 品茶環境中,人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所謂人境,即指品茗時人數的多少以及品茗者的人格所構成的人文環境。選擇志同道合、心靈相通的飲茶伴侶,是品茶活動中必不可少的。明清茶人認為品茶伴侶的修養是決定品茶趣韻的關鍵,人數的多寡也影響品茶的意境。明代張源的《茶錄》中說,“獨啜曰神,二客曰勝,三四曰趣,五六曰泛,七八曰施。”

  宜茶之境 歐陽修在其《嘗新茶》一詩中,有“泉甘器潔天色好,坐中揀擇客亦佳”之句。顯然,在歐陽修看來,品茗既要有好茶、甘泉、佳器,還要有興趣相投的茶侶,更要有好的環境,否則寧可大家沒茶喝。

  品茶的環境大抵是指人們在品飲活動中所具備的周圍條件,如天氣風和日麗、秋高氣爽等、自然景色青山綠水、茂林修竹等、地域風情驛站、橋亭、古寺頹屋、鄉野土風等,及室內陳設格局棋琴書畫、山石清供等等。明代文人對品飲環境的講究,可在明人表現茶事的畫卷中看到。明代文士往往把品飲活動置於大自然的環境中,獨覽山水之勝,飽嘗林泉之趣,使整個品飲活動充滿詩情畫意,頗合於天地之道。

關於茶的黑板報圖片
茶文化的黑板報資料
相關知識
茶文化黑板報內容
茶文化黑板報
關於傳統茶文化黑板報
中國傳統茶文化黑板報
茶文化黑板報的資料
中學生茶文化黑板報圖片
關於中學生茶文化黑板報圖片
茶文化黑板報圖有什麼
班級文化黑板報圖片
傳統文化黑板報資料

Have any Question?

Let us answe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