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創業市場供求理論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0日

  對於創業來說,新的路可能在別人不敢走的地方,也可能在別人不願走的地方,而別人看不到想不到的地方往往很少。為單位做好每件事。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相關內容,希望對讀者有所幫助。

  :促進就業創業

  就業是民生之本,創業是就業之源。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將就業創業作為共享發展的重要內容,對“十三五”時期就業創業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明確了基本方向和戰略任務,具有重要意義。

  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

  我國有13億多人口、9億多勞動力,解決好就業問題始終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頭等大事。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就業工作,把促進就業作為最大民生,把就業比較充分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提出勞動者自主就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和鼓勵創業的新時期就業方針,並作出一系列決策部署,就業工作成效顯著。2011—2014年,城鎮新增就業人數累計達5119萬人,超額完成“十二五”確定的4500萬人目標;失業率保持在較低水平,就業局勢基本穩定。

  “十三五”時期,就業領域面臨許多新的矛盾和挑戰,就業任務仍然十分繁重:總量壓力依然存在,需要在城鎮就業的新增勞動力年均仍有約1500萬人;勞動力技能水平與市場需求不匹配、勞動力供給與需求失衡的結構性矛盾更突出;勞動者就業訴求更高更多元。《建議》提出,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創造更多就業崗位,著力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這是解決新時期就業問題的基本方略。

  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就是將擴大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目標,選擇有利於擴大就業的經濟發展戰略,實現經濟發展與擴大就業良性互動。要加強經濟社會發展規劃與促進就業的協調,健全巨集觀調控體系,將城鎮新增就業、調查失業率作為巨集觀調控指標,合理確定經濟增速和發展模式,建立巨集觀經濟決策的就業效果評估機制;在保持經濟競爭力的同時,大力發展新業態、新產業和就業容量大的行業,創造更多就業崗位;進一步強化政府促進就業的責任,完善就業考核指標體系,把促進就業創業作為政績考核的重要因素,通過完善和落實目標責任制,保持就業局勢穩定。

  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要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協調就業政策與財政、金融、產業等政策,不斷完善促進就業的政策體系。要圍繞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鼓勵勞動者自主創業、提高就業質量,加強就業政策與教育、勞動關係、社會保障等政策的銜接,提高政策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加強對靈活就業、新就業形態的支援,促進勞動者自主就業;強化政策落實,確保取得實效。

  鼓勵以創業帶就業

  《建議》提出,完善創業扶持政策,鼓勵以創業帶就業,建立面向人人的創業服務平臺。這是面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面對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的趨勢變化和長期存在的就業壓力提出來的。把創業與就業結合起來,以創業帶就業,將催生經濟社會發展新動力,是穩增長、擴就業、激發群眾智慧和創造力、促進社會縱向流動和公平正義的重大舉措,對調整經濟結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具有重要意義。

  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和氛圍。進一步深化商事制度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降低市場準入門檻。加大創業宣傳力度,營造鼓勵創業、寬容失敗的社會氛圍,培育創業文化,讓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蔚然成風。

  完善創業扶持政策。拓寬創業投融資渠道,發展創業擔保貸款,著力解決創業融資難問題。加大減稅降費力度,切實減輕創業者的稅費負擔。

  建立面向人人的創業服務平臺。完善創業服務體系和服務方法,提高服務均等化、標準化和專業化水平。推廣新型孵化模式,加快發展眾創空間,建設一批創業孵化基地和創業園區,為勞動者創業提供專案開發、開業指導、融資服務、跟蹤扶持等服務。

  提高勞動者創業能力。把創業素質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充分調動和發揮各方積極性,努力培育企業家精神。加大創業培訓力度,圍繞培養創業意識、加強創業實踐,全面提高勞動者創業能力。

  統籌人力資源市場,完善就業服務體系

  人力資源市場是重要的生產要素市場,是社會主義市場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影響人力資源合理流動和有效配置的制度性障礙依然存在,勞動者自主流動仍然受到某些限制,一些單位招用人制度不規範,一些顯性或隱性歧視現象依然存在。《建議》提出,統籌人力資源市場,打破城鄉、地區、行業分割和身份、性別歧視,維護勞動者平等就業權利;同時強調要提高勞動力素質、勞動參與率、勞動生產率,增強勞動力市場靈活性,促進勞動力在地區、行業、企業之間自由流動。這是針對當前人力資源市場狀況提出的進一步完善市場機制的明確要求。要尊重勞動者和用人單位的市場主體地位,建立健全相關法律制度,消除影響平等就業的制度性障礙;深化人力資源市場改革,促進勞動者自由流動,增強市場靈活性,保持市場活力;進一步加強人力資源市場管理,規範市場秩序,依法保障市場雙方合法權益。

  就業服務能夠促進人力資源市場供求平衡、減少摩擦、幫助困難群體就業,是政府調控市場的重要手段。《建議》提出,完善就業服務體系,提高就業服務能力。這為“十三五”時期加強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建設指明瞭方向。要建立績效考核和購買服務成果機制,提高就業服務供給能力和水平;不斷豐富服務內容、拓展服務功能、完善服務手段,全面推進公共就業服務精細化、專業化和標準化;全面推進公共就業服務資訊化建設,努力實現就業管理和服務工作全程資訊化。

  就業失業統計指標是就業巨集觀決策的依據,也是做好就業工作的基礎。《建議》提出,完善就業失業統計指標體系。要更加重視就業統計工作,進一步健全統計指標,完善統計口徑和調查方法,推進就業統計資訊化建設,不斷提升資料質量,為巨集觀決策和制定更具針對性的政策措施提供有力支援。

  做好高校畢業生和就業困難人員就業工作

  高校畢業生是國家的寶貴財富。解決好他們的就業問題,既關係實現個人價值和家庭幸福,更關乎國家長遠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建議》提出,落實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和創業引領計劃,帶動青年就業創業。這要求我們堅持把以高校畢業生為重點的青年就業擺在就業工作的首位,採取更有針對性的措施,積極促進高校畢業生多渠道就業創業。要結合經濟轉型升級特別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以及各類新業態、新模式發展,開發更多適合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崗位;運用各項扶持政策,鼓勵引導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到企業就業;繼續實施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計劃,通過提供崗位資訊、就業指導、見習培訓、困難幫扶等一攬子就業服務,幫助有就業意願的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在畢業半年內實現就業或參加到就業準備活動中;深入實施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通過普及創業教育、加強創業培訓、提供工商登記和銀行開戶便利、多渠道資金支援、創業經營場所支援和加強創業服務等措施,幫助有創業意願的大學生成功創業;進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促進人才培養更好適應發展需求,從源頭化解高校畢業生結構性就業矛盾。

  就業困難人員多數年齡偏大、文化技能水平較低,單靠市場難以實現就業。隨著淘汰落後產能、調整產業結構程序的加快,還將出現新的就業困難人員。解決他們的就業問題,是落實社會政策要託底的重要內容。《建議》提出,加強就業援助,幫助就業困難者就業。為此,要進一步落實和完善援助政策措施,將日常援助和集中援助相結合,提高針對性和有效性,通過鼓勵企業吸納、公益性崗位安置等多種渠道幫助就業困難人員儘快就業,確保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

  加強職業培訓,提高勞動者就業能力

  職業培訓是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和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支撐,也是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的根本舉措。《建議》提出了“十三五”時期加強職業培訓工作的主要任務。

  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加快構建覆蓋城鄉全體勞動者、貫穿勞動者從學習到工作各階段、適應勞動者多樣化差異化需求的職業培訓體系,實現培訓物件廣覆蓋、培訓型別多樣化、培訓等級多層次、培訓載體多元化、培訓管理規範化。

  強化對重點人群的職業培訓。開展貧困家庭子女、未升學初高中畢業生、農民工、失業人員和轉崗職工、退役軍人免費接受職業培訓行動;堅持就業導向,強化服務,提升質量,開展有針對性的就業技能培訓、崗位技能提升培訓和創業培訓;適應新型城鎮化建設需要,深入實施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

  創新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技術工人培養模式,繼續深化校企合作辦學,推進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探索職業培訓包教學,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著力提升技術工人教育的質量。

  健全技能人才評價體系。圍繞服務經濟發展和促進就業大局,深化技能人員職業資格管理改革,健全社會化職業技能鑑定、企業技能人才評價、院校職業資格認證相結合的多元評價體系;提高技術工人待遇,完善職稱評定製度,推廣專業技術職稱、技能等級等同大城市落戶掛鉤做法。

  建立和諧勞動關係,維護職工和企業合法權益

  勞動關係是生產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社會關係之一。勞動關係是否和諧,事關職工和企業切身利益,事關經濟發展與社會和諧。當前,我國勞動關係總體和諧穩定。但由於我國正處於經濟社會轉型時期,勞動關係矛盾進入凸顯期和多發期,勞動爭議案件居高不下,構建和諧勞動關係任務依然艱鉅繁重。《建議》提出,建立和諧勞動關係,維護職工和企業合法權益。為此,要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健全勞動關係協調機制。全面實行勞動合同制,規範企業用工行為,加強企業用工管理;探索建立適應我國國情的勞動關係雙方依法自主協調集體勞動關係的制度、機制,暢通職工訴求表達和利益協調渠道,推進勞動關係雙方溝通協商制度化;進一步健全協調勞動關係三方機制,完善組織體系,創新組織模式,充分發揮政府、工會和企業代表組織共同研究解決有關勞動關係重大問題的作用。

  強化勞動糾紛調處。進一步健全暢通有序、公正及時處理勞動爭議的制度,完善勞動爭議處理機制,注重發揮協商調解的基礎性作用,完善仲裁辦案制度,健全裁審工作銜接機制,提高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效能;健全集體利益爭議協調處理機制;建立勞動關係群體性糾紛的經常性排查和動態監測預警制度,及時妥善處置群體性事件。

  加強勞動保障監察執法。推進勞動保障監察綜合執法,建立權責統一、權威高效的勞動保障監察執法體制;創新勞動保障監察執法方式,堅持受理舉報投訴和主動監督檢查並重,逐步擴大主動監督檢查覆蓋面;加強基層勞動保障監察執法力量和基礎服務設施,規範執法程式,加強執法監督,努力做到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切實維護職工合法權益。

  :運用供求理論分析大學生就業問題

  摘要:隨著1999年全國高校全面擴招致使大學生人數明顯增加,這就使我國勞動力市場上就業人數的供給大於需求而產生了供求失衡的這一現象,我覺得供求不均衡這是一個主要影響因素而不是決定因素,大學畢業生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順應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發揮自己的優勢,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和含金量,在質上達到要求標準,面對就業選擇作正真的判斷,從而使自己收益最大。

  關鍵詞:大學生 就業 供給 需求

  0引言

  我國自從1977年恢復高考到2006年已經是第30個年頭。在30年間,我國大學毛入學率已由20世紀80年代的4%,於2005年達到15%,大學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但伴隨著我國大學教育入學率的提高,大學生就業難這一現狀也越來越突出。特別是我國自1999年大學開始擴招以來,大學生就業問題日趨嚴峻,大學畢業生就業率和供需比日趨下降,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不容樂觀已成為一個不爭的現實。①

  據統計2000年至2005年,我國高校畢業生人數分別是107萬、115萬、145萬、212萬、280萬、338萬、06年各類高校畢業生的人數高達413萬,06年大學生畢業人數已經是5年前的三倍,而從我們調查的企業06年招聘大學生的人數來看,並沒有和大學畢業生的人數增長同步, 06年招聘大學生人數只是有小幅增長,遠遠落後大學生人數的增長。②把大學畢業生比作是一種商品,可以說現在市場上大學畢業生這種商品的供給和需求不成比例,這就導致了供求不均衡。下面試用經濟學供求理論分析說明成因及對策。

  1需求是影響大學生就業的重要因素

  需求是經濟學中的詞彙,這裡是把大學畢業生當成是經濟市場中的一種商品,可以更形象、更準確說明問題。

  1、1影響需求的因素

  在經濟學中影響一商品的因素除了商品自身價格外,還有一些其他因素。

  1、1、0消費者的收入

  這裡把招聘企業比作是消費者,當企業的經濟發展比較好,公司收益比較多時,由於擴大發展、進一步提高收益需要,可能會對需求增加,也就是對應聘人員數需求比較。相反要是公司效益不好,甚至是虧損經營,那麼他也可能是出於改變虧損現狀有需求,但是這樣的需求是相當有限的,多數是對應聘人需求的減少。

  1、1、2消費者的偏好

  企業單位對大學畢業生的偏好增強時,對該商品的需求數量就會增加。相反,當偏好程度減弱時,需求數量就會減少。最近幾年由於高校擴招,難免有些畢業生不盡完美、存在問題,不象以前的精英型教育,培養出來高精尖的人才。現在大學畢業生博而不專、不精,企業對大學生的認可度有所下降。現在大學生不再是天之驕子,不再是帶著無數光環的佼佼者,這也在影響著招聘企業單位的偏好。

  1、1、3相關商品的價格

  當一種商品本身的價格不變,而和它相關的其它商品的價格發生變化時,這種商品的需求數量也會發生變化,替代品價格的提高將引起該商品需求的增加,替代品價格的降低時則反之③。現在,隨著就業壓力的增加,碩士,博士的就業期望目標一降再降,這無非也給本科畢業生帶來了衝擊。而且現在社會上多如牛毛的職業技校,又培養了一大批競爭者,進入到人才市場。這些都致使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度增加。

  1、1、4消費者對商品價格的預期

  當消費者預期某種商品的價格在將來某一時期會上升時,就會增加目前的需求,當消費者預期某商品的價格在將來某一時期會下降時,就會減少對該商品的現期需求④。 如果說招聘企業預期在未來一段時間應聘人要求的待遇會下降時,他就可能會對目前的需求降低,反之增加。

  1、1、5影響企業需求的還有國家政策指導***參考文獻西方經濟學***

  1、2企業對大學生的需求

  可見以上這些因素都在影響著企業對大學生的需求,對大學生需求的影響也就影響到了大學生就業,但到底是不是因為需求量小而使大學生就業難呢?需求是不是大學生就業的決定因素呢?下面從一些資料和圖表中看看企業的對應聘大學畢業生的需求。

  《大學生就業現狀及發展2006年度調查報告》顯示,絕大多數的企業都把招聘大學生作為充實自己企業人力資源的一個重要途徑。受調查者所在的企業中,大多數企業每年都招聘大學畢業生***71.17%***,偶爾一兩年不招聘大學生企業比例為12.52%.

  詳細資料統計如下圖:

  多數企業年度招聘的大學畢業生在50人以下,詳細資料統計如下圖:

  ⑤

  從這些調查資料和圖表來看,每年企業單位都要招聘畢業生來充實擴大企業人力資源。儘管企業年度招聘畢業生人數大多說都在50人以下,但是這樣的企業單位不在少數,想象一下全國各大中小企業都要招聘工作人員,用人量還不是太少的。

  記得有一期CCTV<對話>節目討論了這樣一個話題,說是一家跨國公司說要在幾年之內招聘6500名工作人員,也曾收到過5000份求職簡歷,但是最後卻只招聘了50名工作人員。最後通過節目訪談也確定有此事實。難道說企業單位的需求小嗎?我認為,社會對於大學畢業生的需求固然重要,企業單位對於畢業生的招聘需求也影響著就業,需求可能是影響就業的主要因素,但是我覺得這不是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決定因素,那麼大學生就業的決定因素是什麼呢?下面繼續分析。

  2供給是影響大學生就業的決定因素

  2、1影響供給的因素

  經濟學角度影響商品供給的因素很多,除商品自身的價格外,主要有以下因素:⑥

  2、1、1生產成本。

  2、1、2生產技術和管理水平。

  2、1、3相關商品的價格。

  2、1、4生產者對未來的預期。

  2、1、5政府的經濟政策。

  2、2對於這一特殊商品——大學生來說,供給又有他的特殊影響因素。

  2、2、1大學畢業生自身問題,質量下降,期望過高。

  在我看來,社會顯然還是人才稀缺求賢若渴,而之所以工作難找,恐怕還是人才供需的脫節,供給的質量不合需求的標準。大學生自身質量不高,含金量過低,能力不高,素質偏低,修養不足,反而就業期望偏高,等等問題。大學四年不學無術,渾渾噩噩過日子,掌握的科學知識不夠。社會公眾對大學生認可度有所下降,這裡說得只是一些現象,不是帶有貶低大學生的意思。

  交了高昂學費花了四年精力,但相當部分大學生卻並沒有掌握一技之長,更沒有給自己準確定位,這樣的高不成低不就自然難以馬上找到用武之地。這是大學生自身的問題,更是學校教育的問題,也必然成為社會發展的問題。而企業單位看重的就是畢業生的綜合能力,社會經歷,潛能這些內在因素。

  2、2、2國民經濟發展。

  現在家庭收入增加了,教育觀念也改變了,供子女上學讀書比例愈來愈大,所以受高等教育的人愈來愈多,這就是大學畢業生人數逐年上升。

  2、2、3國家政策指導。

  國家自從1999年全面擴招以來,大學畢業生逐年遞增,影響供給增加。

  大學生供給才是決定因素,而且供給中的大學生自身質量因素又是影響供給的主要因素,所以說大學生自身的質量才是影響就業的最重要的因素。現代大學生很多是渾水摸魚型,迷迷糊糊混進大學,在大學裡稀裡糊塗的混了四年,有些混下個畢業證,有些甚至領個結業證,這也是所云的當代大學生,可喂是囊中羞澀,腹中無糧啊,大學四年知識量掌握不夠,能力不高,修養不足等等,這樣的大學生確實找一份好工作有難度,但也不可否認有個別現象,利用某種外力因素了。反之,沒見優秀的大學畢業生存在就業難的問題,他們有能力去應聘,有能力去創業。

  3大學生供給與企業需求的均衡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擴招,浩浩蕩蕩的大學生就業隊伍也越來越龐大,其速度遠大於社會所需人才增長的速度,導致大學生就業供求失衡。而且,加上我國勞動力市場上的供給出現的建國以來從未有過的“三峰疊加”的態勢,即應屆大學畢業生、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以及下崗職工再就業,共同構成了我國勞動力市場上的龐大供給流,導致了我國勞動力市場供大於求的失衡局面,而且就我國就業市場目前的發展現狀來看,我國總體的勞動力供大於求的局面在短期內無法改變。

  根據經濟學的需求理論,在其他情況不變的條件下,價格與需求成反比,勞動力的供給也不例外。因此,隨著大學生就業隊伍的日益龐大和我國勞動力市場的“三峰疊加”的態勢,導致我國勞動力市場供給大於需求,供求關係失衡,從而引起大學生薪酬的降低。從經濟學供給與需求理論而言,供給的增加,必然導致價格的下降,價格的下降也必然導致需求的增加。因此,大學生起薪下降這一現狀是市場經濟運轉必然的結果。期望高和薪水低這就形成了矛盾,致使大學生就業難。那麼怎樣才能夠達到一種均衡呢?

  4解決措施辦法

  4、1國家社會

  國家通過政策指導,一是對企業單位用人制度的一個合理的指導,二是中國的大學教育也需要改革。三是對高校招生的合理調節,切不可在教育資源不足時,還要擴招生源,給教育帶來壓力的同時,培養出來的學生也達不到標準,使高校成了誤人子弟的地方。

  4、2高校教育

  高校要適當的調整教育方向,改革教育中不合理的、跟不上社會發展的老套方法方式。隨著社會的變化、技術的發展和知識更新速度的加快,以及職業流動性的增強,高校必須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大力提倡素質教育,加強大學生的素質拓展工作,不斷深化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的變革,更新知識內容,保證課堂質量。高等教育應更多與實際的中國企業管理現狀相結合,培養上要研究型人才、實用型人才相結合。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加大實習訓練力度,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業能力。高校教育不僅是教書更注重要育人,提高大學生的綜合能力。

  4、3大學生自身努力。

  關鍵還是得靠自己得努力,首先是提高自身得含金量,提高自身價值,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學習好專業知識之餘多掌握其他方面的知識,學好理論知識同時,增長自己的社會實踐經歷,提高自己能力於自身修養,只有綜合素質有所提高那麼才說大學生這一商品的價值有所體現。大學生在校期間應該注重培養自己的實際操作能力,如假期多參加社會實踐,聯絡單位實習等。用人方雖然也看中學校名氣、應聘者學歷,但更注重的還是應聘者的個人能力,如果大學生在校期間就為今後就業打好了基礎,勢必為就業增加了籌碼。其次要有適當的薪酬期望,不要偏高,不要過低。調整就業心態,給自己定好位,尋求供給和需求的均衡點,是自己的效益最大化。

就業創業調查報告
花鳥市場創業資訊
相關知識
就業創業市場供求理論
服裝業消費市場需求調查
有關市場供求關係論文
市場營銷理論讀書筆記
市場營銷理論案例與實訓
市場營銷理論案例分析
青年創業的市場需求
六安市就業創業扶持補貼政策
企業市場營銷理念創新探討論文
膠州市扶持就業創業優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