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創業的意向書範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6日

  創業是一種思考、推理結合運氣的行為方式,它為運氣帶來的機會所驅動,需要在方法上全盤考慮並擁有和諧的領導能力。那麼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相關內容,歡迎參閱。

  篇一

  一.引言

  創業是金融危機背景下促進我國大學畢業生就業的重要途徑。我國大學生“知識失業”始於本世紀初, 且發展為日益緊迫的經濟和社會問題。

  大學生創業是伴隨著經濟發展與社會繁榮共存而催發出的現象。大學生因其具有較高的科學文化素質以及人文素養,應當在當今較好的社會環境中有所作為,有所創造。

  2012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達到680萬人。而到了2013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將達到699萬,比2012年增加19萬人,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大學畢業生最多的一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更加複雜嚴峻,工作任務更加艱鉅繁重。

  二.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1、創業不應該作為當前解決或者說緩解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一種“權宜之計”。當前,應該重點做的是努力普及創業教育,讓大學生中具備基本創業條件的那一部分同學充實其創業知識、樹立創業意識、培養創業思維,然後社會、政府、學校各方共同努力給予其支援,讓這一部分大學生擔當起“先行者”的角色,讓更多具備但未開發其創業潛質的大學生激發起創業的激情,這樣形成一波又一波創業者的梯隊,最終在全社會形成一種創業光榮、創業是人生髮展新境界的一種氛圍。而作為政府、學校,還應當為創業的大學生提供政策上的支援和方向上的引導,比如政府勞務或政策部門,可以專門出一本指導大學生創業的手冊,告知大學生創業時應當注意的事項及問題,列出一些可行的解決辦法和建議。從稅收及服務上真正解決大學生創業的後顧之憂。

  2、學生們從十幾年一直生活的象牙塔走向未知的社會,去為了自己、父母和社會的期望而奮鬥,這使大學生面臨很大的心理壓力,這種壓力隨著年級的增高而日益顯現,如果處理不當,就會使大學生在擇業過程中無所適從。譬如享樂心理強,依賴心理還不能完全擺脫,抗挫能力較差,盲目跟風且目光短淺。首先,要培養自己的自主創業意識,不能僅依賴於家庭所能提供的庇護。其次,要培養艱苦創業意識,要認識到創業是艱辛的,是要很多付出的,並要承擔相應的財務、精神和社會風險,同時也獲得金錢的回報,個人的滿足和獨立自主。任何成功的創業者都必須具有堅忍不拔的艱苦創業精神。在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確定上,要樹立遠大的革命理想,不畏難怕苦,勇於開拓的精神。在工作上,要奮力拼搏;在生活上,要艱苦樸素。還有,培養風險創業意識,自主創業意味著有賺賠的財務風險,投入全部時間和精力帶來的家庭風險,遇到挫折的精神風險,以及在管理經營方面每時每刻的決策風險。因此,客觀認識自己,認識自己所接受教育的侷限性,是進行創業心理自我調適的有效途徑之一。

  三、對大學生創業的一些看法與建議

  “我非常鼓勵大學生創業,但是最好先參與創業,再主導創業,這樣更符合實際。”李開復說。大學生創業應當具備三個條件。第一,經驗和能力,第二,人脈資源,第三,資金。個人的經驗能力是第一位而且是最重要的,沒有經驗,剛有想法就去幹容易失敗,即使別人給你投錢,你也會賠。大學生在創業前就可以通過社會兼職的方式,提前瞭解社會,積累經驗,掌握一定的管理能力和水平,為了以後的立足打下一定的基礎。

  天時、地利、人和。三國時期,劉備僅靠人和便取得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結果,而如今,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良好的人際關係更是成才成功的鋪路石。什麼事歸根結底都是人在做,人起了決定性作用,而如何建立乃至於駕馭良好的人際關係網路是一個創業者成功的重要考驗。也是如何調配好所需資源的重要保證。

  在創業中融入自己的創新思想,融入自己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大學生要結合學校所學理論知識以及平時所觀所感,在創業中真正做出自己的特色,走一條適合自己具有自身特色符合社會市場需求的道路。

  正如一位成功者所說“讓青春烈火燃燒永恆,讓生命閃電劃過天空,用所有熱情換回時間,讓年輕的夢沒有終點”!我非常欣賞《烈火青春》裡面的這段話,並一直用它激勵自己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我認為,青春就應該燃燒,發出亮光才有價值!

  篇二

  自1998年的高校“並軌”、擴大招生開始,可以說我國邁入了空前的跨越式發展階段。高等教育產業化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大學生畢業,能否順利進入社會、找到自己合適的位置,即畢業生就業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每年特定時間都會成為各大媒體的焦點。大學畢業生就業不僅關係到每個學生的前途,還直接影響到高校的可持續發展,更是關係到我國社會人力資源和經濟發展狀況的一件大事。

  1 大學生就業難原因何在

  1.1 認識有誤區

  ***1***擴招惹的禍。2003年是高校擴招後的第一個畢業生高峰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從2002年的145萬猛增至212萬人,2004年再增68萬,達280萬人,到2005年,進入就業市場的高校畢業生可能將突破340萬,畢業生就業形勢的一年緊過一年。於是,許多家長和學生抱怨:都是擴招惹的禍!

  我國大學毛入學率雖已接近國際公認的高等教育大眾化15%的起點指標,但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仍只佔總人口的5%左右,與發達國家高等教育毛入學率40%~50%以及從業人口中高學歷比例1/3相比,中國的大學畢業生遠未到過剩的程度,我國大學畢業生的飽和性失業是不存在的。教育部對部分高校6 000多名畢業生擇業行為的調查顯示,期望在沿海開放城市就業的學生高達66.67%,僅有6.37%和2.59%的人選擇內地省會城市和中小城市,至於鄉鎮、農村及邊遠地區幾乎沒有人願去。可見畢業生就業難、人才過剩只是相對過剩,相對人才集中的大城市、大企業和大公司而已,在廣大農村地區和西部地區,則是絕對不足。

  ***2***大學畢業必然是精英。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高等教育正在實現幾十來的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變,越來越趨近大眾化。而廣大學生及其家長對畢業生就業的看法依然停留在十幾年前精英教育階段的觀念上:只要大學畢業,就意味著是“精英”,一定得有一個體面的工作。因此,畢業生及其家長十分強調單位的性質、行政級別***或企業規模***、中心地理位置及起點待遇等。所以觀念不能及時革新,思想不能與時俱進,是畢業生就業難的癥結所在。剛畢業的大學生從各方面來看創造出的價值都是有限的,因此應理性地給自己一個較為準確的定位。

  ***3***高學歷等於高就業能力。這是目前我們社會的普遍誤區。用人單位人才高消費,學生和家長盲目追求高學歷,誤以為高學歷等於高的工作能力。事實上,知識是頭腦中的經驗系統。能力是與活動要求相符合並影響活動效果的個性心理特徵的綜合,是個體固定下來的概括的心理活動系統。二者的發展並不一致,知識與就業能力、學歷與就業能力之間不能劃等號。

  高等教育是學術性、專業性教育,既可以是學術性的專業教育,也可以是職業性的專業教育。我國高校長期以來形成了過分偏重學術性專業教育的特點,因此這種教育下的高校畢業生更容易出現知識與能力發展的不平衡。就業需要的是相關的職業素質和能力。將所學知識轉化為職業能力,這些顯然是相當一部分一心只讀聖賢書的畢業生所缺乏的。

  1.2 整個社會就業現狀差強人意

  失業是一個社會問題,主要與一個國家就業需求狀況以及產業結構調整、國家經濟政策失調有關。我國正處於轉型期,政府機構改革和經濟體制轉軌迫使國有單位減員增效,吸納能力大幅下降。整個社會就業形勢日趨嚴峻,中國的勞動力市場目前面臨來自約1 400萬國企下崗失業人員、1.5億農村富餘勞力和近1 000萬城鎮年度新增勞力的巨大壓力。政府一直在努力通過發展服務業等多種途徑緩解壓力,但據權威預測,中國未來3~5年,每年城鎮需安排2 200~2 300萬人就業,即使經濟保持7%~8%的增長率,仍會出現每年上千萬的“工

  作缺口”。在社會就業市場的吸納能力沒有相應增長的背景下,我國高校大規模擴招後的本科生相繼畢業,一年多於一年。因此,畢業生就業問題顯得更加突出,引人注目。

  1.3 高等教育本身存在問題

  我國高校招生缺乏自主性,計劃經濟痕跡依然濃重,沒有與市場“零距離”接觸。首先高校培養層次比例與市場需求不相適應,各層次就業率與同期招生數層次結構呈反向,研究生供小於求,本科生供求基本平衡,專科生供大於求。其次,高校現有學科專業結構存在問題。學科專業供求錯位,專業設定趨同化、集中化,這樣勢必造成課程結構的僵化,閉門造車,脫離實際。學校不能以市場需要、知識結構需要為導向,學科專業結構、課程結構急需調整。第三,重學術教育輕職業教育。不管什麼型別、什麼層次的高校都一味向綜合性研究型大學靠攏。畢業生多數要走向生產第一線,而學校辦學的指導思想和課程設定都偏重學術性,忽視學生就業所需的職業技能培養,學校教育與市場要求的嚴重脫節。

  2 大學生就業與創業對策思考

  2.1 政府:創造良好的就業創業

  首先,政府應加快經濟發展,為高校畢業生就業創造良好的巨集觀環境。其次政府需繼續重視和推進社會就業,進一步理順畢業生就業體制,始終堅持市場取向,提高勞動力市場的流動性。淡化戶口對勞動力市場供需雙方自主選擇的約束,淡化單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在戶口、檔案管理和勞動保險等方面給予相應配套的社會保障。同時提供優惠政策,鼓勵大學畢業生到農村和西部地區就業,鼓勵自主創業。大學畢業生不應該僅是社會現有崗位的競爭者,擠佔就業機會,而更應該是新崗位的開拓者,為社會帶來就業的機會。政府應出臺鼓勵各種資本對畢業生新創高科技實體進行投資的傾斜政策;設立大學生創業基地,併為創業大學生提供專業指導、法律諮詢、市場分析等服務;對自主創業的大學生在審批手續、金融貸款、工商登記、稅收等予以特殊優惠。

  2.2 社會:觀念與時俱進,服務實在周到

  我國社會對大學生就業觀念的轉變勢在必行,必須徹底擺脫長期以來固存於人們頭腦中的人分五等、官分九級等封建思想的束縛,真正認同勞動者無高低貴賤之分的觀念,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會意識。同時實實在在地為畢業生就業提供更多的服務。

  畢業生更應當根據人才市場供求狀況適當調整自己的就業預期。大學既培養社會精英,也培養普通的社會勞動者,“北大才子賣肉”很正常。經濟發達地區和熱門行業畢竟是少數,其吸納畢業生的能力有限,而相當一部分不被大學生看好的地方和行業,卻對大學生有著巨大的需求。

  同時建議建立全國性的就業資訊網路,加強社會需求預測研究和報告,真正為畢業生提供細緻周到的就業服務。

  2.3 高校:教育教學改革刻不容緩

  ***1***畢業生就業情況已成為衡量高校辦學成效的重要標誌。教育部每年公佈的各大高校就業率必然給學校施以壓力和動力,學校只顧教育不管就業行不通了。

  ***2***學校教育與市場需求、職業能力之縫誰來填?目前情況下高校得擔此大任。高校教學改革與社會發展、國家建設需要緊密結合。專業設定、課程結構要滿足市場所需;建立“高校畢業生就業率反饋”、“高校生源報考錄取比預警”等系統,根據不同專業科學地制定擴招規模;加大社會急需專業的招生數量,控制長線專業的發展規模,對教學質量不高、專業設定不合理的專業要減少招生數量甚至停止招生。

  ***3***發展職業培訓機構,大膽嘗試校企聯姻。剛從學校裡出來的學生除了動手能力弱外,表達溝通能力也普遍存在問題。學校應增設職業培訓機構或增加職業素質教育課程,包括商務禮儀、心理健康、與人溝通、融入團隊等內容。將職業素質培訓與實習結合起來,真正使畢業實習起到縮小、彌合學校教育與市場需求之縫的作用。

  ***4***高校應加強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給就業指導工作重新定位,成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部分,作為對學生的人生指導,滿足學生對於人生髮展和職業生涯設計的需求,貫穿於大學教育的始終,既彌補以前就業指導的不足,又豐富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加強就業指導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操作。在高等院校中構建適應社會發展的就業指導體系,建立完整的就業指導目標、指導內容,形成有效的就業指導方式和手段,逐步推進在整個大學期間的就業指導,並且在就業指導的同時推進對學生的人生教育,提高學生對素質教育的認同度和參與的積極性。

  ***5***自主創業是時代的要求,也是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體系改革的一個方向,也給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 ,學習的“第三本護照”是創業能力。重視對大學生開展創業教育並將其在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規化、制度化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一個趨勢。

  創業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通過各種可利用的教育方式來培養創業者的創業意識、創業思維、創業技能等各種創業綜合素質,並最終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創業能力。

  創業教育應注重對學生就業觀念的轉變,使學生由被動的就業觀念轉變為主動的創業觀念,鼓勵學生將創業作為自己職業的選擇,並將自己的專業技能和興趣特長相結合,創造出自己所期望的價值。自主創業是個體在解決就業問題上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重要形式。

  目前,上海市已出臺了大學生創業培訓試行方案,並首次設立了專門針對應屆畢業生的上海創業教育培訓中心,其創業培訓規劃包括入門培訓、實務與創業培訓、個性化輔導和開業跟蹤扶持。大學生創業培訓實施政府補貼,由勞動保障部門委託具有資質的創業培訓機構負責實施。

  有志創業的大學生可以先培訓充電、後創業實踐,雖然在畢業時自主創業的學生終究只是少數,但是對所有的大學生在大學期間進行系統的創業教育、創業訓練是必要的,努力培養他們創業的能力與素質,增強創業意識,為他們在將來的人生道路上自主創業、崗位立業作好準備。去年年初江蘇大學成立學生創業學校。

  武漢大學也宣佈允許學生休學創業,建立了大學生創業基金,並組織專家教授編寫創業課教材,在全體本科生中增設“創業課” ,教有能力的學生“做老闆”。對畢業生自主創業政策、自主創業的可能性和素質要求、實施途徑及發展趨勢等的研究,對畢業生自主創業的引導等也是高校應加強研究的課題。

  綜上所述,大學生就業難的緩解和解決依賴經濟發展,也離不開體制改革和觀念更新。解決畢業生就業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政府、社會、學校和學生自身等各個方面,需要政府管理部門、高校、社會,包括畢業生本人的共同努力。政府應重視研究畢業生就業工作的社會分工。繼續推進就業體制改革,明確國家、高校和勞動人事等政府部門的職責和管理許可權。確立學校在學生就業過程中的地位及應承擔的權利義務。加快適合我國國情的高校畢業生就業機制的建立和完善,使畢業生就業工作擺脫目前困境,走上正軌。

  篇三

  20世紀90年代末,全球性的學生創業熱潮開始波及中國,成千上萬的高校學生投身其中。特別是1999年7月,華中科技大學新聞學院在校學生李玲玲在獲得武漢世博公司風險投資10萬元後,註冊創辦了武漢天行健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她當時成為全國在校大學生獲得風險投資的第一人。一時間,大學生創業成為校園最時髦的詞彙,學生創辦的公司風起雲湧。時間過去幾年了,李玲玲所創辦的天行健公司早已停擺,紛紛傳來的是學生公司倒閉的訊息。在大學生創業歷程的變化中,他們的創業心理髮生了什麼變化呢?筆者認為,從1998年以來,大學生創業心理變化的軌跡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由浮躁變為理性。

  一、狂熱背後是浮躁

  大學生創業熱的始作俑者是1998年5月清華大學的“創業計劃競賽”,大賽雲集了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人民大學“天才們”的114份創業計劃。“創業計劃競賽”在當時被譽為“比爾·蓋茨的孵化計劃”,一時間被各大媒體炒作得沸沸揚揚,同時也激起了無數大學生的創業理想,從而在全國範圍內掀起了大學生創業風潮。1999年3月,由團中央主辦的全國高校首屆創業計劃競賽轟轟烈烈地展開;1999年底,高校雲集的上海開展了首屆“億唐杯MBA創業計劃大賽”;2000年初,國家教育部宣佈大學生、研究生可以休學保留學籍創辦高新技術企業,這些都無疑為正在湧動的大學生創業熱潮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可以說,從1998年到2000年上半年,是學生創業的狂熱時期。這個時期,學生的創業心理呈現出明顯的浮躁特徵。

  ***一***把創業簡單化。學生幾乎到了人人想創業的程度,當時清華大學的情況是“碰到兩個人,其中就會有一個人說想要創業”。學生普遍意識不到創業資金的困難和創業風險的壓力,反而對創業的期望值很高,覺得只要開張就會馬到成功。

  ***二***追逐網際網路泡沫。在大大小小各方舉辦的創業計劃大賽上,參賽的大多是網站創業計劃。最為突出的是在上海舉行的“張江杯”創業計劃大賽中,首期徵集的創業計劃居然有以上是網站創業計劃書,原因是學生認為“方便、來錢快”。

  ***三***對自身創業素質認識不足。學生普遍不習慣對產品或專案做市場調查,而是進行理想化的推斷,典型的例子是:“如果有3億人需要我們的產品,每件售價100元,我們就有300億元的銷售市場。”這種推斷方法往往會對創業起誤導作用。這個時期,大學生浮躁的心理促使了一些泡沫公司的產生,一遇到什麼風吹草動,這些公司就會如建在沙灘上的高樓,說垮就垮,煙消雲散。

  二、挫折過後顯理性

  以2000年4月美國納斯達克指數大幅下滑為標誌,中國大學生創業也滑入低谷。之後,經過失敗、苦悶、放棄、堅持的自我調整,經過大浪淘沙般的洗禮,學生的創業心理漸趨成熟,學生創業也進入到平穩健康的理性時期。

  ***一***創業激情依舊。而這種激情已經不是當初那種缺乏理智的激情,而是經過冷靜觀察與思考後迸發出來的激情,是成熟型的激情。就在2000年年底舉辦的第二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就收到全國24個省份132所高校學生提交的作品462件,專家們認為“這充分體現了當代大學生強烈的創新意識和對創業的渴望與信心”。 華東師範大學對上海高校540名本科生進行的調查報告顯示,有77.6%的學生表示有創業意向。遼寧省近兩年來已湧現出2000多人的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群體。看來大學生的創業激情並沒有因為經歷嚴冬而消退。

  ***二***創業理性增強。據智聯網針對大學生的調查,65%的人考慮30歲以後創業;21%的人認為大學畢業後至少要工作1至2年再創業;9%的人認為創業風險太大,要慎重;還有4%的人說沒想清楚,另有1%的人表示無論如何都不考慮創業。這表明,雖然多數人準備創業,但對創業的時機、風險的認識比較清醒。

  ***三***創業預期降低。過去學生對創業的認識就是從事高科技,就是要一鳴驚人,一夜暴富。在創業時不屑於從事服務業,或技術含量較低的行業,醉心於挖掘第一桶金的迷夢。而現在學生對創業領域的選擇更寬了,要求降低了,表現出務實的心態。瀋陽市自2003年10月開始為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提供服務以來,已有168名畢業生領取了《自主創業證》,125名畢業生創辦的單位已掛牌營業,經營專案就涉及計算機開發與維護、培訓教育、資訊中介、裝飾裝修設計、服裝等領域。在無錫大學生創業街上,與普通的商業街一樣店鋪雲集,從拉麵館、牛扒屋到裝潢公司、網路服務中心一應俱全。這說明現在學生創業預期呈現出常態表現,是希望賺第一分錢,而不是挖第一桶金。

  ***四***創業困難清楚。據華東師範大學的調查,35.9%的學生認為“資金是大學生創業的最大困難”;28.9%的學生認為最大的困難是“社會關係不夠寬廣,不利於開展工作”;19.1%的學生認為最難的是“還要兼顧學業,時間、精力有限”。這些資料充分表明,學生創業的盲目性大大減少,已經開始意識到創業需要資金、環境、時間的保證,而不僅僅是憑熱情。

  三、在引導中更加成熟

  大學生創業心理由浮躁變為理性,是非常可貴的變化,我們必須珍惜和保護。因為對大學生創業不能以一時成敗論英雄,而是要用辯證發展的觀點來分析和看待,今天的失敗可能意味著明天更大的成功。可以說,美國矽谷就是和斯坦福大學、學生創業公司以及美國的風險投資公司一起成長的。沒有在車庫裡的學生創業者,也就沒有惠普公司、蘋果公司和英特爾公司等今天世界著名的高科技公司,也就沒有今天世界第一流的斯坦福大學,更沒有今天神話般的矽谷。因此,對大學生創業心理的正確引導,是每個高校應盡的職責。

  ***一***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創業的含義。首先是要引導學生全面理解創業的深刻含義。要使大學生懂得,創業既不是頭腦發熱的“下海”,也不是普通的專業性比賽或科研設計,其實質是要求學生能結合專業特長,根據市場前景和社會需求開發出自己的創新成果,並把研究成果轉化為產品,創造出可觀的經濟效益,由知識的擁有者變成為社會創造價值、作出貢獻的創業者。創業是一種精神,一種意識,更是一種素質;創業不是個人行為,是合作和表率;創業不是牟取私利,是奉獻與無私;創業者是堅定的愛國者,是富有激情的實踐者,是艱苦創業的實幹家。

  ***二***引導學生具備經受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大量事實表明,許多學生在創業之初,雄心勃勃,往往在實施過程中,因為遇到這樣或那樣的挫折、這樣或那樣的困境,而最終灰心敗北。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大學生創業成功與否,不僅取決於是否有強烈的創業意識、嫻熟的專業技能和卓越的管理才華,而且在更大程度上取決於其面對挫折、擺脫困境和

  超越困難的能力。

  ***三***引導學生形成腳踏實地的務實心理。學生大多處於風華正茂、激情洋溢的時代,很容易追風逐潮,表現自我。要培養學生冷靜觀察的習慣,遇事多思考,多比較,儘量克服盲目攀比的心理。要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思維方式,遇到那些誘人的規劃、巨集偉的藍圖、美好的事情都要設身處地的分析,分析實現的可能性,分析實現的基本條件,分析自身具備的能力,這樣就會得出一些務實的結論,減少或避免一些無謂的損失與失敗。

  四、結 語

  理性的創業心理是大學生創業成功的基礎,學校要通過引導,使大學生的創業心理更加成熟。我們有理由相信,不遠的將來,在社會創業的舞臺上,會真正湧現出一批批的大學生創業英雄,會流傳一個個大學生創業的傳奇故事。

  猜你感興趣:

大學生創業的五大祕籍
大學生創業去哪貸款
相關知識
大學生創業的意向書範文
大學生創業的意向書
大學生創業的意義
青年大學生創業的意義
我國大學生創業的意義
大學生創業的方向怎麼找
在校大學生創業的方向
大學生創業的方向
大學生創業的意義黑板報
大學生創業的策劃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