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蛙的飼養技術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08日

  林蛙又稱雪蛤,集藥用、食補、美容功能於一體,富含多種維生素、微量元素和氨基酸,經濟附加值較高。那麼林蛙要怎麼飼養?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詳細瞭解下林蛙飼養技術吧。

  林蛙飼養技術

  選種採卵

  選種目前養蛙主要以種卵為主,以種蛙為輔,大都採於野生,一是自捕***採***,二是收購。春季採集種卵,省時、省力、費用低,是目前養殖戶普遍採取的方法,在天然水泡,沼澤水甸子等靜水區用撮網撈取卵團,撈捕時間原則上越早越好。產出不久的卵團體積小,卵團彈性大,不易散開,運輸方便。林蛙產卵高峰期一般在早晨5~8點,因此撈取蛙卵最佳時間應在上午6~11點。

  目前尚無種蛙的選擇標準,根據林蛙的生長週期和近幾年的實踐經驗,種蛙應選擇3~4齡的,體質健壯、體重在50克左右,體色標準即黑褐色比較好。

  春採種卵林蛙一般在每年4月初至4月中旬出河,4月中旬到4月末,水溫在10℃~11℃時便開始產卵,因此春季採集種蛙應抓緊時間,到河流、沼澤或野外自然泡子中捕捉。

  秋採種蛙每年9月中旬到10月中旬是林蛙下山入河時間,在此期間可捕到大量的種蛙。捕捉種蛙應以網捕、手捉和甕子捕捉等方法,嚴禁用藥捕、電擊等方法捕捉。

  收購通過購買種卵、種蛙補充自捕量的不足,也是許多養殖戶解決種源的一條重要途徑。春季收購種蛙時應注意掌握好雌蛙排卵時間,準備翌年產卵,且須掌握好回捕時間和方法。

  運輸種卵運輸工具可用水桶,遠距離運輸或產出時間較長的蛙卵應在桶內撒少量的水,避免卵團互相粘連。在運輸種蛙時不需要裝水運輸,無論何種方法取得的種蛙,都要避免損傷,種蛙須用麻袋或簍筐裝,絕不能用線繩、鐵絲等穿眼、鼻孔及上下額。長途運輸時要用籠筐盛裝,在籠內加蓋稻草等覆蓋物,並經常灑水,保持溼度;中途必須用乾淨河水沖洗,避免蛙體乾燥造成死亡。春季運輸時要掌握好運輸時間,不能長途運輸,如果超過5~6天,種蛙就會不經“抱對”而排未受精卵。

  產卵方法

  人工修建的產卵場與天然產卵場有較大的區別,而且人工繁殖種蛙密度大,林蛙不願意在產卵場內產卵,所以必須在人工控制下,強制在產卵場內產卵。可選擇籠式產卵法和圈式產卵法。

  籠式產卵法用細鐵絲或枝條編成籠子,將好的種蛙按雌雄1∶1比例放入其中,然後把籠子放到產卵池中,適當調節水的深度使籠內水深保持在15釐米左右。產卵籠應放在靜水區,遠離出水口和入水口,種蛙配對後,在水溫10℃左右時,7~8個小時便可產卵。要注意掌握準確的時間,及時把蛙卵移送到孵化池,並把產卵後的種蛙取出送往休眠場。如果產卵池、孵化池與飼養池按統一標準修建,可選擇中上游的幾個池子作為產卵池。

  圈式產卵法在產卵池四周用塑料膜或鐵絲網圍住。塑料膜或鐵絲網高1~1.5米,向內傾斜45~60度角,或在上端向內折成直角,下端用土壓實。按雌雄1∶1比例投放種蛙,密度為每平方米10~15對為宜。為了提高配對速度,可再加入10%~20%左右的雄蛙,產卵後也應及時移送卵團和種蛙,如果產卵池、孵化池、飼養池按統一標準修建,可將整個繁殖場圍起來,便於管理。

  孵化方式

  實踐證明,採用自然孵化法比較好。自然孵化是蛙卵依靠自然水溫孵化、與天然野生蛙孵化方法基本相似,即將卵按每平方米15團數量放在孵化池中,任其自然孵化、生長。孵化過程中應注意幾個問題:一是孵化時,要將卵團放在淺水區,待卵團膨脹後再移到深水區。如果直接放到深水區,由於卵團未膨脹,浮力小易沉底,受汙染,加上深水區水溫低,孵化速度慢,蛙卵易損廢。

  二是在孵化初期要採取同側入水,出水和封閉***半封閉***式灌水法,以保持水面的穩定和水的溫度。池內水深在20~30釐米左右,夜間因氣溫較低要覆蓋。三是要注意防止卵團被汙泥汙染。以蒿秸、枝條等在池面上搭成小方格,將卵團控制在一定的區域,避免漂浮到池邊被汙染。四是要注意防止天敵侵害,要及時驅逐家禽,特別是家鴨和青蛙等天敵。五是孵化期注意保持環境寧靜,避免振動池埂,不可攪動孵化池內的蓄水。六是孵化期水溫應控制在10℃~15℃左右,經專家實驗研究結果表明,這個水溫雌蛙比例可提高20%~30%。

  天敵防範

  昆蟲龍蝨及其幼蟲***水蜈蚣***、水斧蟲、松藻蟲、水蠆等昆蟲。主要危害蝌蚪,在放養前每平方米用生石灰0.1公斤將其殺滅,在進水口安裝網片,防止這些昆蟲隨水流進入池中。

  魚類鯰魚、月鱧、烏鱧、鱖魚、黃鱔等肉食性魚類。蝌蚪、幼蛙會被大量吞食,放養林蛙前應徹底清池、消毒,不留這些凶猛之魚,發現池中有這些魚時,及時捕死。

  蛙類虎紋蛙、黑斑蛙、蟾蜍等。清池要徹底、多巡池,及時清除。

  爬行類蛇類、甲魚、烏龜等,用竹竿、鐵叉將蛇打死,用豬肝、蚯蚓將甲魚、烏龜誘釣出來。

  鳥類蒼鷺、翠鳥等,可扎草人恐嚇。

  哺乳類老鼠,可用鼠藥、鼠夾、電子捕鼠器清除。

  疫病防治

  紅腿病紅腿病是林蛙的主要病害,該病由病毒引起。病蛙腹部及腿部肌肉呈點狀出血,肌肉呈紅色,活動遲鈍、拒食。

  防治方法將染病林蛙撈出,單放進一個池中,將池水配製成5%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泡24小時,然後再放入正常池中;或放在10%~15%的鹽水中浸泡5~10分鐘,2天后可治癒;還應對池水消毒,即先把蛙移入另一池中,再用1%的硫酸銅溶液全池噴灑。

  腫腿病該病因腿部受傷後被細菌感染而引起。病蛙腿部水腫呈瘤狀,影響攝食,致使蛙營養不良而死亡。

  防治方法把病蛙腿部放入30×10-6的高錳酸鉀溶液中浸泡15分鐘,同時喂服四環素,一日2次,每次半片,連服2天。

  胃腸炎本病主要由於蛙攝食了腐敗變質飼料而引起,病原為細菌,傳染性強,死亡率高。病蛙發病初期活動異常,躁動不安,不分晝夜圍著飼養圈跳,顏色變成青色,有個別死亡。發病後期,大量病蛙不進食,病蛙反應遲鈍,垂頭弓背,機體消瘦,此時治療難度很大,損失也會加大。解剖病蛙可見腹腔積水,胃腸壁嚴重充血、發炎。蝌蚪發病後多浮於水面。

  防治方法要立即清除所有死蛙,加強蛙場消毒,用歐速靈20×10~6浸泡連續治療恢復到正常進食時,可用5公斤黃粉蟲拌維生素A膠丸100粒、土黴素純粉10克、獸用環丙沙星25克、多種維生素5克、酵母片40片混合拌勻,飼餵病蛙7~10天。

  注意事項

  確保孵化池蓄水充足春旱時,水源得不到保證,要確保孵化池蓄水充足,嚴防乾涸。可將孵化池中間挖一深坑,使整個孵化池呈“漏斗”狀,水少時蝌蚪可躲進深水坑,不至於因乾涸而死亡,遇春旱時要每天巡視一遍孵化池,及時補水。

  注意放養密度蝌蚪初孵出時,每平方米水面不超過4000只,不宜過密,如果密度過大可隨時往其他池中疏散轉移,以後隨蝌蚪日齡增大,每平方米水面放養數量應逐漸減少。

  選擇適宜的上山路徑幼

  蛙上山時,儘量使幼蛙避開陡坡或石壁,要人工輔助幼蛙轉移至緩坡處上山。如果幼蛙上山道路不暢,群集一處,容易招引天敵,難覓食物,會造成幼蛙大量死亡。

  適當補充飼料幼蛙初上山時,密度過大,林中自然生長的昆蟲不夠眾多幼蛙採食,可在幼蛙較密集處,投放一定量的低齡黃粉蟲,補充野生昆蟲不足的問題。

  提防人畜踐踏在幼蛙上山時,可階段性封山,禁止人員進山採集山菜和林下放牧,以免幼蛙被人、畜踐踏致死。

  林蛙養殖管理技術

  1、林蛙的越冬管理

  當外界氣溫降至10℃以下時,林蛙的活動減少,不再取食。隨著溫度逐漸降低,林蛙開始冬眠。林蛙的冬眠方式有二種:一種是在陸地上直接冬眠,另一種是在水中越冬。

  外界陸地直接冬眠時,場地中要鋪蓋枯草、瓦礫等,蛙可鑽進土縫、枯草和瓦礫底下越冬,蛙場地要經常灑水,保持土壤的溼潤。這種越冬方法比較簡單,在南方地區林蛙可以安全越冬。

  水中越冬,可以在室內也可以在室外,蛙進入冬眠期以後,就不食不動,在水中只要靠面板呼吸就能滿足自身的耗氧需要。越冬池中要放置樹根、瓦礫等供林蛙躲藏。池水要保持清新,定期換水、消毒,同時要保持池周圍安靜,不要驚擾林蛙,影響冬眠。這種越冬方法比較安全,即使特別寒冷的天氣林蛙都可安全越冬。

  2、林蛙的抱對產卵

  第二年春天,***3月底4月初,各地區並不相同***,氣溫升至10℃左右時林蛙即從冬眠中復甦,開始鳴叫。這時要將林蛙從越冬池中取出,按雌雄比例1∶1放置於產卵池中抱對產卵。產卵池水深15-20cm左右,密度為30對/平方米,產卵池中要設定隱蔽物,池底要求平坦、無汙泥。產卵高峰期為凌晨4-5點左右,白天一般不產卵。

  3、卵的孵化

  蛙卵產出後,卵團吸水膨脹,隔2-3小時後,可以撈出放於孵化池中進行孵化,不是同一天產的卵不可放於同一池中孵化。應注意卵團不能撈出太早,否則會影響受精率。孵化池要求水質清新、無汙染、溶氧充足,池底要乾淨無汙泥,若卵團沾有汙泥後會影響孵化率。孵化池水深在20cm左右,白天可適當降低水位,有利於水溫上升,縮短孵化時間。卵團孵化後期,蝌蚪已基本成形,這時不能進行移動或運輸。如果移動或運輸會造成蝌蚪提前出膜,產出畸形蝌蚪,影響蝌蚪成活率。

  4、蝌蚪的飼養管理

  卵團經過5天左右時間的孵化,蝌蚪就會陸續從卵膠膜中出來,這時的蝌蚪以自身的卵黃為營養,不需要餵食。蝌蚪出膜一週後即開始投喂人工餌料,開始以潑灑豆漿、蛋黃漿為好,以後逐漸投喂煮熟的玉米粉、麩皮、青菜、魚粉、豬肺等飼料。前期以植物性飼料為主動物性飼料為輔,後期以動物性飼料為主植物性飼料為輔。植物性飼料有利於蝌蚪個體的生長,動物性飼料有利於蝌蚪的發育變態。

  蝌蚪的飼養密度前期以1000只/平方米為宜,以後隨著蝌蚪的長大要根據蝌蚪的大小進行分池,降低密度。分池時同樣大小的蝌蚪在同一池中飼養。

  前期投喂餌料每天一次,量以池中略有剩餘為宜。量不能過多或過少,過多則在水中腐敗變質影響水質,過少則蝌蚪不能吃足影響生長髮育。後期每天投喂兩次,量也以池中略有剩餘為好。飼料中蛋白質的含量要逐漸增加。從開始投喂餌料以後要經常換水,並要定期消毒。

  蝌蚪經過30天左右的養殖,就開始長出後肢進入變態期,以後再逐漸長出前肢。鰓開始萎縮,逐漸改用肺呼吸,尾巴逐漸變短直至消失,此時變態成幼蛙,在陸地生活。

  5、幼蛙的養殖管理

  蝌蚪進入變態期以後,要在尾巴消失之前將變態的蝌蚪轉至預先消毒好的幼蛙池的水坑中養殖,讓其變態。這時蝌蚪的放養密度為200只/平方米。

  剛變態的幼蛙,靠吸收尾巴的營養來生活,不需要投喂餌料。幼蛙的尾巴完全吸收以後,要開始投喂2-3月齡的小黃粉蟲或1-2日齡的蠅蛆,並且用燈光引誘天然昆蟲為輔助餌料。投喂時間為早晨和傍晚各一次,投喂量以場地中略有剩餘為宜。並注意不要投進水坑中。

  幼蛙進池後,每天要根據場地中土壤的情況及時灑水,場地中既要保持潮溼但又不能有太多的積水。同時灑水的時間也要與投喂餌料的時間相隔2小時左右。陰天、雨天可少灑水或不灑水,晴天多灑水,炎熱的夏季每天要灑2-3次水。

  場地中要定期用漂白粉進行消毒,特別是夏秋炎熱的季節更要注意。投喂的餌料要保持清潔,定期加抗菌素拌料投喂,同時餌料也要多樣化,不能單一。每天要進行巡池,觀察蛙的生長情況,以及是否有敵害、逃逸等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補救。林蛙的主要敵害有鳥、鼠、蛇等,以鼠害最為嚴重。

  6、成蛙的養殖管理

  成蛙的養殖管理與幼蛙相同。


  看過的人還:

有關健康的公益廣告詞
經典的照片牆情境的宣傳廣告詞
相關知識
林蛙的飼養技術
蛙的飼養方法_蛙的飼養技術
怎麼養殖林蛙林蛙的繁育技術
豬的飼養技術和飼養場所建設方法
羊的飼養技術視訊
羊的飼養技術
水牛的飼養技術是什麼
鵝的飼養技術是什麼
鷹的飼養技術
提高產奶母牛產奶量的飼養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