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學法指導有哪些方法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3日

  小學語文中的學法指導能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教育理念,教師在教學中要從學生的學習素質培養上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讓學生學會學習。那麼呢?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一、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發展學生認知能力

  學生是學習和認知的主體,學生掌握正確而有效的學習方法,雖然需要教師必要的指導,但更離不開學生主體的認知實踐活動。在學習中,學生的智力、能力、習慣、意志品質、思想情感等都要得到發展。這就要通過學生主體的認知實踐活動去認識、體驗,才能內化為學生自己的學習方法。所以,學法指導的前提是要努力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提供條件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自覺地在學習實踐中去學習方法、運用方法、創造方法。

  

  教學過程是師生雙向交流、資訊不斷反饋的動態過程,是通過聽、說、讀、寫等多種形式的活動,調動學生多方面智力因素的參與,完成對一個個知識、技能、技巧的認識過程。可以說,教學過程是發展學生認識的良好契機。因此,在教學過程的三個基本階段:感知、理解、運用,都要重視發展學生各方面的認知能力,指導學生掌握不同的學習方法。

  在感知教材階段,要充分利用插圖、教具,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引導學生學會觀察,掌握觀察的各種方法;在理解教材階段,抓住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絡、知識的內在規律,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引導學生逐步學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思維方法;在運用知識階段,進一步發展思維能力,引導學生把理論與實際相結合,逐步學會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

  學習方法的核心是思維方法,教學中,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加強學生對事物認識過程的思維引導。提出提示事物本質的有價值的問題供學生思考討論,讓學生通過分析,自己得出結論。如,筆者在教《真情的回報》一課時,設計了這樣的問題:“課文是怎樣描寫那輛新自行車的?作者為什麼用這麼多的筆墨寫那輛新自行車?”學生認真思考,深入分析、討論得出:文中的“我”以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換來了訂戶的關懷與愛意,那輛嶄新的自行車飽含著人與人之間的真情。

  教師進一步引導:“文中的‘我’和訂戶之間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真情?”從而進一步感悟真情,回味真情,體驗真情,讓課堂充滿濃濃的真情。類似這樣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可以吸引學生主動探究,從而解決問題。這可以使學生保持注意力,提高理解力,培養創造力,從而發展認知能力。

  二、指導學生層次朗讀,提升讀書水平

  “讀”是學習語文的一扇視窗,讀可以收到“不待解說,自知其義”的效果;讀還可以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如《九寨溝》一課,是描寫自然景觀的課文,文字優美,語言流暢,描寫的文字形象、生動。教學中要特別重視朗讀,在反覆朗讀中,讓學生感受“九寨溝”的美,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筆者設計了三次讀:

  1自由誦讀全文,讓學生邊讀邊想課文主要寫什麼?2默讀全文,要求學生提出課文中不理解的詞句和問題。3有選擇朗讀全文,挑一處你最喜歡的語句和段落讀一讀,並說出為什麼?在學生朗讀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對典型句子進行對比讀、欣賞讀等,不斷指導學生讀好停頓、重音、語氣和情感。這樣既保證了每個學生都能參與朗讀,又保證了學習的主體不是依賴於教師的牽引,而是依靠自己積極地讀,主動地思,獲取知識,掌握技能。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逐漸掌握了“讀中學”的自學方法,養成了自能讀書的能力和習慣。

  三、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全面啟發心智

  思維永遠是由問題開始的。“疑”是一切發現和創新的奠基石,學習也是這樣,“學起于思,思源於疑”。教學過程正是由不斷地見疑、質疑和解疑組成的。蘇霍姆林斯基指出:“獲取知識——這就意味著發現真理、解答疑問,你要儘量使你的學生看到、感覺到、觸控到他們不懂的東西,使他們面前出現疑問。你如果能做到這一點,事情就辦成了一半。”因此,筆者認為,引導學生質疑問難,是培養自學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好方法。對於學生的質疑,教師應持提倡、鼓勵、引導的態度,通過提倡、鼓勵使學生做到“敢於”提問,通過引導使學生逐步做到“善於”提問。對提出好問題的學生固然要加以表揚,一旦學生提出的問題不得要領,也要加以鼓勵,不要批評訓斥學生。如果挫傷、壓抑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能力將成為“紙上談兵”。

  比如,在教《三借芭蕉扇》一課時,筆者問:“學了這篇課文後,你們對文章或課題還有什麼要問的嗎?”學生開始發言。有一名學生說:“我覺得孫悟空不是在借芭蕉扇,而是在騙芭蕉扇。”這個問題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開始激烈的爭論。有的說:“我覺得是借。”並闡明瞭理由。同學們各抒己見,最後在教師的引導下正確把握了文章的內容和中心。由此可見,在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啟發學生不斷髮現問題,學習才有興趣,才會主動。這是啟發心智,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好方法。

  一

  一、學法指導的教學法舉例

  1、教師示範,展示學法。由於學生的認識規律是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所以,上課開始便向學生灌輸抽象的學習方法是很難被小學生所接受的。即使接受了也只是機械地記憶,而不是理解,更談不上應用。因此,學法指導的第一環節應先讓學生積累一定的感性認識,即通過教學中的示範性指導,讓學生從教師的教學中感知學法,領悟學法。這就要求教師的示範過程必須做到兩點:一是教師的教應做到線條明確,層次清楚,便於學生髮現和領悟學法。二是教師的教應做到難易適度,便於學生嘗試和運用學法。

  2、回顧小結,歸納學法。通過第一部分的學習,學生積累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如果不及時加以指導和歸納,將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他們對學習方法的認識就不能深化,也就達不到掌握技能方法的目的。因此,當學生對學法的感性認識達到一定的程度時,教師要及時引導他們對第一部分的學習過程進行簡要回顧,使其從回顧中發現和領悟學法,再用一定的方式指導學生將發現的、領悟到的學法歸納出來,使他們對學法的認識更加清晰和深刻。如在學完《江畔獨步尋花》這首詩後,我就問學生:“我們剛才是分了幾個步驟來學習這首詩的?每一步又是怎樣做的?”通過回答問題,學生對剛才的學習過程進行回憶思索,把發現和領會到的學法簡明準確地歸納出來。

  二、指導課外閱讀活動

  語文課標指出,九年級的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由此看來,單憑小學語文教材的閱讀是不夠的,必須重視課外閱讀。課外閱讀是課內閱讀的補充和延伸,課內閱讀是基礎,課外閱讀是把課內學到的知識應用到課外閱讀中。語文教師在鼓勵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同時,還要給予學生閱讀的指導,這樣才能取得好的閱讀效果。

  1、利用圖書資源,廣泛開展閱讀。學校的圖書室、閱覽室每天開放,充分發揮其作用。班級設立圖書角,每學期初發動學生推薦自己最喜歡的5本書,登記編號,設專人保管,互相借閱,達到資源共享。每個學生都有家庭書櫃,要求學生每月由家長陪同逛書店一次,每次自己購買所需圖書2~3本,按時閱讀。

  有了圖書資源,還應合理運用,否則形同擺設。因此,我們採用定時與分散相結合的原則進行統籌安排。每週定期開設兩節課外閱讀課,每天保證有30分鐘左右的自由閱讀時間,把語文課、閱讀課、讀報課等有機結合起來。

  2、推薦課外讀物,做好書刊導讀。隨著家長對孩子學習的重視,智力投資的加大,訂閱少兒報刊的學生越來越多,但是並非人人都有讀書習慣。我們的做法是做好書刊導讀工作,上好讀物介紹課。我們經常給學生上讀物介紹課,讓學生廣泛地閱讀文學、數學、史地、理化、生物、科普等通俗少兒讀物,希望他們博覽群書,厚積而薄發。例如,結合教學《小壁虎借尾巴》《落葉》《動物過冬》《我會變》《晏子使楚》等課文,及時引導學生閱讀常識、自然等課文,閱讀《十萬個為什麼》《上下五千年》等,加強學科間的橫向聯絡,使各科知識互為促進,有機融合於一體。

  三、指導課前預習和課後複習

  預習要求學生課前對新課有大致的瞭解,不至於在上課時手忙腳亂。有的學生只顧著聽,而沒顧上記筆記;有的學生為了記筆記,對教師的詳細講解沒有領會等等。這些狀況表明學生沒有跟上教師的講課思路和速度,如果能課前做好預習學習就完全可以避免,而且在課上聽講和記筆記會更有針對性,提高學習的效率。教師應該要求學生養成預習的好習慣,指導學生學會預習。

  學生面對新的課文,要通讀一遍,瞭解內容的大概,知道講了什麼事情,對課文有一個初步的印象。學生要能找出新的知識點,找出自己不懂的語句,記下來或者做出標記,查抄工具書對閱讀中不會的字詞自我解決,鍛鍊自己的學習能力。在閱讀的過程中要學會思考,多問幾個問什麼,如作者表達了什麼樣的思想感情,語句用了什麼樣的修辭手法等等。

  預習離不開朗讀,朗讀能強化學生的語感,理順教材內容,深化對知識的理解。教師針對有的學生不喜歡預習,應付了事的態度,可以佈置預習提綱,然後在課上檢查,能起到督促作用。在實際的預習指導中,教師要避免程式化、機械化。例如,教師佈置的預習作業總是相同的幾個問題,如作者是誰,書中講了什麼事情,通過預習你學會了什麼。學生為了應付問題而在課文中找答案,沒有自主預習的意識,預習往往斷章取義,過後沒有任何效果。另外,教師忽視了對學生預習的評價激勵,造成學生對預習沒有積極性,不感興趣。

  複習是學完一課後最好的學習環節,是為了防止遺忘,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對於剛學過的知識要及時複習,隨著記憶程度的提高,學生的複習次數可以減少,間隔的時間適當放長。如果不及時複習,在用到時又要回頭去學習,學習費力不討好。複習還要講究整體性,因為知識是一個整體,前後都有緊密的聯絡,“溫故而知新”正是這個道理。在複習時,要善於進行總結歸納,找到規律性的東西,如對比、類比等,這樣複習起來就很容易掌握。複習要有時間規劃,可以制定周複習計劃、月複習計劃,把這周、這個月的學習內容、考試測驗,學習上的遺漏、錯誤進行梳理、鞏固。

  二

  一、學法指導應貫穿教學的全過程

  小學階段是啟蒙和基礎時期,小學生面對陌生的學習,沒有教師的引導是不行的。當然,如果引導的好,對學生的發展就起作用,學生從小就會學習;如果引導的不好,學生從小就有不正確的學習意識,影響以後的成長。尤其是語文作為基礎學科,學習方法的好壞也影響其他學科的學習效果。所以,小學語文教師要看到本學科學法指導的重要性,從思想上重視起來。一方面,學習是長期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階梯式向前,如果第一步沒走好,那麼,下一步就會走不穩,或者根本邁不了步。

  語文學法指導

  從這個意義上說,學習的全過程,是指學生所有的學習過程,其中起步階段最重要。因此,從小學生開始學語文就要注重培養他們學習的方法。如果學生沒有記憶的方法、朗讀的方法、課後複習的方法等等,將無法面對以後學習上內容的增加和難度的加大。另一方面,學習從巨集觀上來說是終身的,從具體上來說是學科學習所涉及的全部方面,即從聽講到課下、課外等等。教師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他們才能擴充套件學習的途徑,靈活運用知識,創新知識,而不是侷限在課堂上。小學語文教師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和能力培養有重要的意義,我們只有明確了自己的任務,不折不扣地完成自己的任務,才能將學法教學落到實處。

  二、教會學生正確的寫字姿勢

  由於小學生年齡小,自制力差,不能很好約束自己,往往在寫字時,姿勢不正確,結果導致小學生的近視率增加,也影響了課上聽講和記筆記。正確的寫字姿勢,不但是寫好字的前提,也是提高身體素質的關鍵。良好的寫字姿勢也是學習的一種方法,可是,很多教師的這種意識很淡薄,只顧著講課,對學生的坐姿和握筆姿勢不理會,結果導致不少學生寫字潦草,作業質量不高,常會因為字寫得不好而扣掉分數。因此,教師要有強化學生良好書寫習慣的責任意識,要把培養小學生的良好書寫習慣當成學法指導的一部分。首先,教師要用自己的書寫進行示範。教師漂亮的板書、規範的字型會給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會比照教師去把字寫好。其次,從學生入學的第一天,教師就要嚴格要求學生:頭要擺正,不能歪著頭寫字;肩要平,身要直,紙放正;眼離書本一尺遠,胸離書桌一拳遠,手離筆尖一寸遠。教師還應時時監督和提醒學生。

  三、教給學生預習的方法

  很多學生認為預習是浪費時間,忽略了預習環節,認為只要課上認真聽講,課後完成作業就行了。學生沒有認識到預習的重要性,反而會增加聽講和作業的學習量。課前預習是學習的第一步,預習做得好,課上的聽課效率就高,作業完成就快。預習是讓學生對課文有大致的瞭解,從整體上知道講了什麼內容,在聽課時做到心中有數,能及時跟上教師的思路。預習中學生如果遇到不懂的知識要記下來,自己先嚐試解決,解決不了的就在課上專心聽教師講,這樣,課堂學習效率就很高,完成了對知識的理解。如果不預習,在課上教師講的聽不明白,只能留到課下再解決,學習效率肯定不高。

  四、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

  問題是探究過程中出現的疑惑,是學生的認知矛盾。思維總是從發現問題開始,以解決問題告終的。而在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教什麼,學生就一字不差地去學,被教師牽著走,對知識缺少自己的理解,教師講什麼就記什麼,教師問什麼就從書本中找答案,沒有自己的見解和質疑。儘管教師認識到學生質疑的重要性,積極鼓勵學生質疑,然而,學生的質疑能力卻不盡如人意。因此,教師要教會學生如何質疑,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探究學習能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教師應讓學生對課文中不明白的地方質疑,在內容的中心思想處思考質疑,在主要段落處質疑,從題目入手質疑。學生在提出質疑後,自己先進行解疑,形成自己的觀點,其中有一部分疑問將會因自己無法解答而成為疑難性質疑,再向教師提問。經過這一番解疑之後提出的疑問,大多是有價值的,是教師課堂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這樣才能讓學生集中注意力,上課時更好地聽老師講解。

  三

  一、要創設良好的課堂氛圍

  良好的課堂氛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慾望。巴班斯基說:“教師是否善於在上課時創設良好的精神心理氣氛,有著重大的作用。有了這種良好的氣氛,學生的學習活動可以進行得特別富有成效,可以發揮他們的學習可能性的最高水平。”實踐證明,良好的課堂心理氛圍,可以讓學生在寬鬆的愉悅的情境下,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開發他們的智慧潛能,從而更快更好地學習新知識,並在獲得新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想象、推理等創造性學習,從而逐步形成適合學生個性特點的學習方法,以真正達到提高學習效率的目的。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著重構建新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係,讓學生帶著一種激動的、輕鬆的情緒進行學習和思考,體驗到追求知識、追求真理的快樂。

  教師要以滿腔的熱忱對待學生,以無私的師愛幫助學生,以良好的人格魅力感染學生,以積極飽滿的情緒鼓舞學生,以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吸引學生,以嶄新的教育理念誘導學生,以切實有效的方法啟迪學生,以崇高的責任感關注學生,以期待的目光激勵學生,讓學生從課堂學習中體驗到老師的愛給他們帶來了知識的豐收,思想的充實,能力的提高。從而表現出對學習語文的極大興趣。實現從“要我學”向“我要學”發展,由“我學會”向“我會學”發展,最後達到“我真行”的境界。

  二、要注意教法與學法相結合

  教與學是一項雙邊活動。教師的教法旨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並指導學生正確運用科學的學習方法。如果只顧教法,不作任何的學法指導,勢必影響教學質量。因此,教學中,教師必須充分考慮所採用的教學方法是否適應教學的內容與學生實際的需要。

  學法的掌握,在很大程度上要靠教師的指點。例如,識字教學,教師必須教給學生識字的方法,識字的規律,教給學生怎樣拼讀音節,怎樣識記字形,等等。如教“歪”字時,可告訴學生“不正”為“歪”來認識這個字,“拍”可直接用手勢動作演示,猜這個字怎麼寫,還可以讓學生憑藉自己已有知識、經驗,自主選擇方法,過程進行自學、討論、交流,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教師結合學生自學交流,有機通過“你是怎樣記住這個字形的呢?”

  “你用什麼方法記住呢?”如教學“閃”、“問”等字時,學生在交流中有的說:“‘閃’字就是一個人躲在門裡”;還有的說:“我在家學習遇到了不懂的問題,要開門出去問問別人”等,通過交流記憶的方法,這樣既能讓大家分享識字的樂趣,又能有效地培養學生觀察、思維能力,促進口頭語言、提高記憶、掌握了識字方法。當學生有了一定的基礎後,教師可把規定學習的程式和方法的材料傳授給學生,要求學生按規定的學習規程進行實踐,進而形成習慣,掌握方法。

  又如,閱讀教學,教師要把理解課文所採用的方法教給學生,引導學生去模仿,從而去學習新的同類知識。在課堂教學中,教者應根據不同的知識點傳授,滲透學法,讓學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如學習《桂林山水》第二段時,可以採取導讀法,訓練學生“美讀”。通過讀將作者的情感傳達出來。通過反覆誦讀描寫灕江水靜、清、綠的地方,讓學生讀懂了這一節寫灕江的水的三個特點:清、靜、綠。

  最後,讓學生討論:這短話寫灕江的水,為什麼又要先寫波瀾壯闊的大海,水平如鏡的西湖呢?通過討論,學生明白了作者這樣寫是為了引起讀者的興趣,突出灕江的水與眾不同。這樣,既渲染了課堂氣氛,又使學生領悟出了作者寫文章的真諦,並與作者心靈產生共鳴。課文第三段在寫法上與第二節相似,要求學生用同樣的方法自學第三段,掌握了桂林的山也有三個特點:奇、秀、險;作者運用了“抓住特徵,分步描寫”的方法,學生通過學法指導練習學法,最後掌握學法,讓學生體會出:描寫自然景觀,要抓住它的特徵分層、分段敘述,從而達到為不教而教。

  三、注意課內與課外相結合

  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理解和掌握學法的主陣地,學法指導要貫穿、滲透在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在抓好課內學法指導的同時,必須重視課外的指導,將課內指導和課外指導結合起來,把課內學到的方法靈活運用到課外中去。如識字教學,教師要抓住社會資源來識字、積累識字量,教師有意識地向學生的生活拓展,引導學生注意觀察生活中的字,用課堂學到的識字方法,在生活中主動識字。如讓學生收集一些廣告、標牌、商標、包裝袋等,邊走邊看,邊認邊讀,還可讓學生在班級發作業本時認識同學的姓名等,再在語文課上交流,這樣既能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又能提高識字能力。

實用的小學數學學法有哪些
提高英語成績的方法技巧
相關知識
小學語文學法指導有哪些方法
小學二年級作文指導有哪些方法
語文小學課堂學習方法指導有哪些
小學英語學習方法指導有哪些
小學生學習方法指導有哪些
小學五年級學習方法指導有哪些
高一物理學習方法指導有哪些
學生學習方法指導有哪些
五年級各科學習方法指導有哪些
小學家長教育孩子有哪些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