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農村創業路故事
創業者迷失的方向,往往不是事業,更多的是道德。今天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關於的相關文章,希望對讀者有所啟發。
1:海歸碩士回鄉種紅薯創業一季賺百萬 李建峰在晾晒粉條
600畝的紅薯地一望無際,十幾位工人一字排開,在認真地給剛鑽出地面的紅薯苗追施營養有機肥……這是記者5月24日在沈丘縣紙店鎮小李莊村看到的景象,這片紅薯地的負責人,就是海歸碩士李建峰。
七年的留學生涯,李建峰學到的不僅僅是課本上的知識,國外先進的企業管理模式,甚至是農業生產模式,都對他產生了很深的影響,因此回國以後的李建峰躊躇滿志,渴望將自己在外看到的、學到的運用到實踐當中。
本來回國以後李建峰主要負責家裡服裝廠的管理工作,因為公司是在鄉鎮,所以平常接觸農村群眾的機會也比較多。“慢慢地我發現他們仍在延續傳統落後的生產方式,一家一小塊地,基本都在種植糧食作物,一方面不能有效地形成產業鏈,不能把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也無法適應千變萬化的大市場和廣泛聯絡的市場經濟。”李建峰說,他通過與這些群眾的交流發現,其實大家都有強烈的致富願望,只是發展特色種植受市場行情制約有風險,村民們不敢冒險,同時又被土地制約,不能外出謀求其它發展,從而導致他們固守現有生活的情況。
“我當時就覺得國外的大農場模式可以解決這種矛盾,有少數人把土地承包起來,不僅能有效地使用大型機械耕作,節約成本和時間,還能將大多數人從土地上解放出來。”李建峰說,“後來我通過調查,發現在國內已經開始推廣和農場模式類似的‘土地流轉’,我覺得這種模式還要更好,因為農民不僅從土地上被解脫出來,還能按時獲得相應的土地租金,勤快點再外出打工,能拿兩份錢。”
“建設紙店,服務三農”可不是一句空話,找到解決之道的李建峰立即著手開始準備土地流轉的相關事宜,成立了“東明農民合作社”,並考察合適的種植專案。
他通過前期的調查發現,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飲食觀念的轉變,紅薯製品將在生活中佔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儘管人們正在通過拉長產業鏈的方式來刺激紅薯的生產和澱粉加工,但仍滿足不了市場需求。目前,不含明礬等任何新增劑的紅薯製品,以口感優美而深得消費者青睞。
產品用途廣,原料價格低廉,加工開發增值空間大,前景良好,李建峰最終將自己創業的專案鎖定在加工澱粉、粉條及相關食品上。
李建峰通過當地政府瞭解到了土地流轉的相關政策,隨即決定承包土地搞創業,並把專案選定在種紅薯,同時將產業鏈延伸至澱粉、粉條加工上。
他從自己老家小李莊行政村流轉的1000畝土地也全部完成了相關手續,2014年9月,李建峰的第一批600多畝秋紅薯順利種下。
流轉土地、建廠房、買裝置……李建峰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2014年9月,600多畝秋紅薯順利種下;當年12月,600畝秋紅薯喜獲豐收,畝產達到6000多斤。據李建峰介紹,一般秋紅薯產量要比春紅薯低,每畝6000多斤的產量已經是很好的了,這與他科學種植的理念是分不開的。“這批紅薯從育種到種植,再到中期的管理,後期的採收,都有專攻紅薯種植的農業科研人員全程指導。”李建峰不無得意地對記者說。
不僅種田要科學,產業管理上的科學合理與統籌規劃,也是李建峰這位海歸碩士的一大法寶。“我們都擔心這紅薯過冬不好放,結果廠房建成和收紅薯時間正好對上,一點都不耽誤做粉條。”員工李朝方說。
李建峰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按每6.5斤紅薯出一斤粉條的比例計算,這一季秋紅薯他獲利近百萬元。
“等今年春紅薯下來利潤更可觀,畝產能達到8000多斤,到時候就可以讓大家看到真正的利潤,吸引他們投身這個專案。”李建峰表示,“我們還要打造生產過程全公開的觀光農產品加工產業。到時,粉條加工生產全程對客戶開放,讓他們買得放心,吃得安心。”
李建峰,沈丘人,畢業於天津大學,2005年~2012年先後在美國中田納西州立大學、溫斯洛普大學留學,分別獲會計碩士學位和MBA學位。
人生格言:有志者事竟成。
2:90後成茶山農場主種茶創業月入50萬
90後成茶山農場主
4年前,家在信陽市溮河區龍潭村的陳星,考入鄭州大學商學院。4年後,主意已定的陳星,堅持回到自己的家鄉信陽種茶創業。
生態旱茶、物聯網管理、建體驗館……這名90後大學生,如今已是300多畝茶山的農場主,“綠泉茶葉”的創始人。
不僅建立了茶葉生產基地,陳星還接手當地茶葉專業合作社,整合農戶資源和茶葉資源。目前,合作社已有200多戶茶農,兩千多畝茶山。
2015年年初,陳星在鄭州與人合作,成立了他的第一家體驗式茶館,微店以及線上商城的完善,幫助他進一步擴大了市場,也使得他的產品銷售額逐步上升。如今的陳星,月銷售額已達50多萬元,而他也正在把大學四年裡學到的新理念、新的營銷方法用在創業中。
大學裡拼出創業基礎
陳星的家鄉信陽市溮河區龍潭村,是信陽毛尖的主產區。
但令家鄉人頭疼的是,本地茶葉的高品質和銷路差一直是個矛盾:外地人買不到正宗的高山好茶,本地的好茶又找不到好的銷路。
如此現實,使得陳星把“為家鄉的茶葉找到好出路”一直當作自己的理想。
走訪茶館、拜訪大師、觀摩學習、親身實踐……從大一開始,陳星就在為以後的創業打基礎。
大一時,他一邊開淘寶店銷售家鄉的茶葉,一邊不厭其煩地走訪鄭州各大茶館、茶店實地學習。大二時,他和商家合作,結合無土栽培技術,定製有機蔬菜生長櫃,廣泛地接觸有機農業。大三時,他乾脆到東區的一個茶葉公司裡實習,甚至連寫論文都與茶葉有關,他的一篇《信陽毛尖的品牌與銷售現狀》課堂論文,被老師稱讚有加……這期間,他還不斷走訪各大產茶名山,拜訪茶界名人。
組團創業不只是種茶
掌握了一系列的茶葉種植和營銷理念後,他開始著手組建自己的團隊。
他先是趕到上海,邀請從事廣告工作的好友馮士泰回鄉一起創業,並於2014年年底,成立了自己的第一家茶葉公司。
在陳星的創業理念中,其實並非種茶賣茶這麼簡單,他想要建立的是一個茶葉生態圈。
公司成立後,他跑遍了方圓幾十裡,考察地形地貌和周邊旅遊市場,開始建立自己的茶產品配套基地。其中配套有天然魚池、餐飲住宿、農家樂、體驗採摘區、茶葉生產加工區、茶品體驗館***產品展銷區***以及可遠端監管的物聯網下的mini茶場建設等服務體系。
通過資源整合,生態圈逐漸建立起來。這樣不僅帶動了家鄉茶產業發展,還帶動了當地旅遊業的發展。
讓家鄉茶農與時代接軌
俗話說“一個好漢三個幫”,而陳星的創業團隊不斷壯大,他的好友們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從上海回鄉的馮士泰、鄭大大四的學生雷智強,慢慢地都成了陳星團隊的核心骨幹。
而隨著生態圈的建立,陳星也在想著把產品和服務質量提升起來,讓產品質量打造信陽毛尖原生態第一品牌,讓家鄉的人能共同富裕起來。
陳星說,他的父親是一個只會寫自己名字,玩不轉微信網路的地地道道的茶農,和大多茶農一樣,只懂種茶不懂賣茶。
而到了陳星這一代,就是想憑藉自己的努力和堅持——不僅要種好茶,還要賣好茶,讓茶農的生活,真正能與這個快速的時代接上軌。
陳星說,他就是想讓和父親一樣世世代代種茶卻富裕不起來的茶農,能用現代理念種茶,都能富裕起來。
3:90後大學生放棄深造回鄉養雞3月賣了50萬
一對90後大學生情侶,一個放棄保研機會,一個放棄留學法國,回到家鄉四川中江縣富興鎮山間的小農場裡養雞。兩人共投資50多萬元,辦起養雞場。他們去年11月開始售賣產品,3個月銷售額已達50多萬元。
放棄深造機會 攜手回鄉養雞
在富興鎮,從德中公路下坡走100米左右,這裡便是兩人開設的養雞場。“這些雞已經被別人買下了。”彭雨指著一群正在來回踱步的雞,大約有100只,奇怪的是有一些雞的眼睛前還戴著一個紅色的擋板。“那是給雞戴的眼鏡,因為它們喜歡打架。”
與土雞做鄰居的是野雞,見到有人進入它們領地,它們當中的一些撲稜撲稜地飛了起來,如果不是上面蓋了一個天網,肯定全部飛出去了。除此之外,雞場裡面還有貴妃雞等,一共有3000多隻,最多的時候飼養了6000多隻,而飼養這些雞的是一對90後的大學生情侶,一個剛畢業,一個還是在校大學生。“我是西南大學動物科學系的學生,去年畢業。她是四川外語學院南譯學法語的,今年六月畢業。”彭雨說,他們倆都是德陽人,是高中同學,為了愛情就都去了重慶上學。為了畢業在一起,自己放棄了保研,而她也放棄了留學法國的機會。“我們班上一共28人,其中有三個人可以去法國留學,其中就有我一個,但是一想到又要分開幾年,雙方都很捨不得,所以商量之後決定回到家鄉養雞,家裡人也很支援,把辛苦攢下給我留學的錢給了我們創業。”戴瀅說,養雞場取名為愛苜生態農場,取自於法語詞Amour,是愛的意思,並且還種了大量苜蓿草,給雞食用。
克服重重困難 情侶在創業中成長
據瞭解,彭雨在大學實習期間,就去過農場實習,畢業之後,有農場想聘請他當場長,月薪萬元,並解決住房問題。不過,這個敢想敢闖的男孩決定自己創業。“給別人做不如給自己做,自己創業還比較自由。”
去年3月,在親人的幫助下,雞場在一片荒草叢中建起來。記者看到,除了他們修建的火磚房子外,周圍還有許多破爛不堪空置的泥土房。誰能想到,一個被家人精心呵護的90後獨生子彭雨曾在這麼破爛的泥土房中住過好幾個月。
彭雨說,養雞必須要有足夠的耐心,最開始的那半個月,天天晚上遇上下雨,為防止雞感冒,必須要把雞趕進去,但是沒多久又要跑出來,於是他不得不守在雞舍旁邊,很多時候是通宵。
女友戴瀅說,在學校日子很逍遙,躺在床上上上網,和朋友逛逛街買衣服,而在這裡要忍著被蚊蟲叮咬,住著破爛的地方,睡不好覺,還要自己煮飯,成天和這些雞打交道,弄得衣服很髒,心理落差真的很大。
雖然只是短短的一年卻讓這兩個90後的獨生子女成長不少。“以前的家務事,她都不會做,現在基本上都會了,也不挑食了。”彭雨不斷地對女友點贊。而彭雨自己也有了更多的擔當,讓他由小鮮肉變成一名事業心強的男生。
質疑中迎收穫 通過微信談生意
“最開始我們在這裡開養雞場的時候,也遭到了當地村民的質疑,說這麼年輕的娃娃,還是大學生不去城市找工作,跑到農村養雞,養得來不哦?”不過,八個月的努力證明彭雨能行,由他一個人餵養的第一批雞成功出圈。“我和戴瀅的爸爸用火三輪拉了30個野雞到菜市場去賣,迅速地引起了大家的圍觀。”
30只雞很快賣完,一共賣出了2000多元錢,這讓彭雨嚐到了收獲的味道。後來,除了賣雞之外,他們也賣雞蛋。兩個月前,由於雞的產蛋量升高,一時又找不到銷路,兩人走上街頭開始賣蛋。
“他用扁擔挑著裝著雞蛋的籮筐,而我抱著野雞,來到文廟廣場。”兩個年輕人的這身打扮和行頭,迅速引起了廣場上人的注意,有人說,一看就不是農村來的,會不會是騙人的哦。儘管有質疑,但是他們的雞蛋很快就賣了200個。
因為太年輕,很多商家看到他們第一眼,並不是十分信任,因此目前也只是少量商家願意和他們做生意。“今年我將為一家酒店和四家柴火雞提供產品。”彭雨說,目前,他們最主要是通過微信與商家聯絡,也把雞蛋放在超市展覽,提高知名度。力爭今年銷售額達到200萬元。***據中新社電***
看過的人還:
大學生回鄉創業搞養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