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種植林下食用菌_食用菌種植的種植方法
林下食用菌種植是一種新型栽培模式,那麼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講講林下食用菌種植的種植方法。
如何種植林下食用菌:菌棒的運輸和擺放
當菌棒的3個接種點菌絲圈基本成環時,運往林地裡擺放。運輸時應注意輕拿輕放,不要使菌棒有破口,避免汙染,更要注意不要使菌棒折斷。運輸途中溫度應控制在32℃以下,高於35℃菌絲停止生長,高於40℃超過2 h菌絲將燒死。菌棒運到林下“井”字型碼放,每3 d倒垛1次;也可直接平鋪於林下地面,每隔幾天滾動1次;最好直接上架入棚,不用倒垛、滾動。此間溫度管理適溫22℃~26℃,要及時掀膜通風降溫,中午前後可適當噴水降溫,一般要求少量即可。
如何種植林下食用菌:養菌轉色
管理。經過15~20 d,當白色菌絲基本長滿菌棒,菌棒全部轉白並有大部分出現瘤狀突起,方可進行下一步的扎眼放氣,以加快菌絲的生理成熟,一個菌棒可扎100個左右微孔。此時應注意:菌棒失水多的將孔減小、減少,不使之過分失水。扎眼後,棚內溼度70%左右,溫度20℃~22℃;12℃以下不利轉色,大於30℃會造成菌絲傷害,此時菌齡已達80 d以上,正處於轉色及子實體原基分化形成期。扎眼後5~7 d,澆水悶棚2~3 d。當菌棒內白色菌絲全部長出白色絨毛並吐黃水時,大通風,使白色絨毛倒伏黃水變幹,菌棒即轉變成棕褐色,轉色完成。
如何種植林下食用菌:脫袋排場
當整個菌袋內2/3以上轉成棕褐色時,可脫袋排場。菌棒於棚內架上交錯擺放,菌棒問距lO cm,4個延長米140個菌棒,每延長米35個左右。
如何種植林下食用菌:出菇前期管理
香菇菌絲達到生理成熟後,突然受到外界環境條件刺激***乾溼交替、晝夜溫差、外來震動***,菌絲開始相互交織,扭結成盤狀組織,並不斷分化成子實體原基,原基形成的特徵是菌膜破裂,不規則的菌絲露出,繼而變成淺褐色,從裂口逐漸隆起,隆起部分慢慢增大而分化成菇蕾或從爆裂處直接形成小菇蕾。此時應注意水分和通氣管理,如遇上高溫或過於乾燥的環境,會致使菇蕾枯萎死亡,此期溼度應控制在85%~90%,溫度22℃~28℃,此條件下,菇蕾長成成品菇只需3~4 d,反之則需1周或更長時間。溫度在22℃~25℃,光線適中,則菌肉厚、菇柄短、色深、質量好,為所謂厚菇;當溫度在4℃~8℃,溼度50%~60%時,菇頂出現龜殼狀裂痕,此菇質量最佳,為所謂花菇。
如何種植林下食用菌:注水管理
夏季第1批註水第3 d開始出菇,第6 d即可採收,採收期3~5 d,所以第2批註水應較第1批晚注水3 d,即第1批註水3 d後開始注第2批,依此類推,直到全部注完,等最後一批註完後,使第1批註水的正好採收後已養菌20 d左右,隨即可進行第2潮菇的生產。以後隨著溫度的下降,出菇變得緩慢,分批註水可根據實際情況逐漸縮短間隔期,達到均衡上市連續採收。所注水應為無汙染的地下水,且水溫越低對菌絲刺激越大,越有利於出菇。
如何種植林下食用菌:出菇期管理
菌絲分化成小菇蕾後即進入出菇階段。溼度控制在85%~90%,溫度以不高於30℃為好,此問早、中、晚各噴水1次;早晚噴水增加溼度,中午噴水降低溫度。正常天氣情況下,促進出菇,白天基本覆蓋,晚上小對流通風,人工製造較大的溫溼度差,以利於菇蕾形成長出。出蕾後白天早、中、晚均需通風1次,以利於菌絲呼吸,夜間溫度不低於18℃則通對流風。
如何種植林下食用菌:採菇
當香菇菌蓋直徑6~8 cm,成傘形,菌蓋未展平,蓋下菌膜開裂為適宜採收期,早則產量低,晚則開傘質量差。菌棒出廠時,一般2 kg左右,每出一潮菇,重量減少1/3~ 1/2。所以每潮菇採收完後,需養菌絲15~20 d,使菌絲休養生息,恢復生長,然後利用注射針進行補水,全生育期補水4~6次,多的可達8次,第1次注水使菌棒恢復到2kg,不超過4 kg,以後每注水一次重量均較前一次輕一些。
北方種植桂花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