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拳的特點介紹
《大悲拳》風格突出,內容充實,動作講解規範意念引導清晰,圖文並茂中英文對照,易學易懂有益於健身,去掉了原傳統套路中過多的重複拳勢動作,集中了傳統套路中的主要結構和技術內容。下面是小編專門為您整理好的:。
大悲拳
大悲拳是中華武術大拳種之一。始傳於北京,流傳甚廣。大悲拳兼有太極、八卦形意拳的部分身法和手法。要求內外合一,剛柔相濟,強呼叫意不用力、動中求靜、虛實分明、虛領頂勁、鬆腰收臀、沉肩墜肘,呼吸與動作相結合。
大悲拳特點
其特點:動作緩慢、穩重,速度均勻,似行雲流水,講究拳打八方,四正四隅,主要手法有:劈、撩、挑、插、掛、託、穿、搭、搓、戳、削等。
大悲拳,因一直在佛門中口傳身授,故無文字記述。1937年由奇雲和尚***俗名史正綱***口述,李瑞呈執筆,由奇雲和尚的弟子云庵和尚演練照片,編寫的《大悲陀羅尼拳圖說》,是對該拳最早的文字記述。
奇雲和尚解放前收的弟子為雲庵和李瑞呈***大興武術館館長***,解放後收的弟子為崔雅齋法名“覺缽”法號“巨集慈”、李玉民和劉世河、吳寶力。六十年代曾在中山公園傳授該拳,從學者有馬有清、李秉慈、苗新民、孫尚儒、段毅培、徐風俊、李道中等人。
大悲拳以佛教中“千手千眼觀音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簡稱“大悲咒”***為依據,按照全經***梵文音譯***84句真言,每句均有一尊護法神相的姿勢與變化,編撰而成,其內容以傳統63式為主要代表套路。有新編的普及套路21式,比賽套路42式和傳統套路改編的84式,128式以及創編 的“大悲功”、“大悲劍”等內容。
大悲拳練身亦練心,且練心勝於練身。行拳中口誦真言、心觀想。手結印。84句真言的前63句合於63段動作,拳式結束靜立默誦後21句,全套拳結束。該拳特點一是柔中帶剛,剛而不僵,抻筋拔骨,內圓外方。二是連綿不斷,節節貫穿,形意相隨,輕柔鬆緩。三是舒展大方,端莊優美。
現任該拳研究會會長顧明1938年生於山東蓬萊,1972年從師孫智義習大悲拳,後隨蔣玉方學楊氏和陳氏太極拳等。1974年隨李道中再修大悲拳械。1982年獲北京市職工武術邀請賽太極拳組***大悲拳***第二名。在孫智義老師支援下撰寫了《42式大悲拳》在中央電視臺播放。1990年中華醫學音像出版社錄製了《大悲功》教學帶,曾與《健康之友》合辦《大悲功》函授班。還多次到廣東、青海、內蒙古、山東等地傳功,為該拳的推廣做了一定工作。
羅馬旅遊攻略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