雹是怎麼形成的
冰雹,人們常稱為雹。雹是天地陰陽之氣相搏而形成的,是不平和的氣匯聚的結果,就是從天空飛墜的冰塊,小的如彈丸,大的像斗升。下面由小編為你詳細介紹雹的相關知識。
:
冰雹是在對流雲中形成,當水汽隨氣流上升遇冷會凝結成小水滴,若隨著高度增加溫度繼續降低,達到攝氏零度以下時,水滴就凝結成冰粒,在它上升運動過程中,並會吸附其周圍小冰粒或水滴而長大,直到其重量無法為上升氣流所承載時即往下降,當其降落至較高溫度區時,其表面會融解成水,同時亦會吸附周圍之小水滴,此時若又遇強大之上升氣流再被抬升,其表面則又凝結成冰,如此反覆進行如滾雪球般其體積越來越大,直到它的重量大於氣流升力與空氣之浮力之和,即往下降落,若達地面時未融解成水仍呈固態冰粒者稱為冰雹,如融解成水就是我們平常所見的雨。
冰雹是雷雨雲中水汽凝華和水滴凍結相結合的產物。直徑小於5毫米的小冰雹又稱凍雨或冰丸。雹形成時需要有強上升氣流的對流雲***如積雨雲***,因此常伴有雷暴。
形成原因與條件:
1、大氣中必須有相當厚的不穩定層存在。
2、積雨雲必須發展到能使個別大水滴凍結的高度***一般認為溫度達-12~-16℃***。
3、要有強的風切變。
4、雲的垂直厚度不能小於6~8千米。
5、積雨雲內含水量豐富。一般為3~8 克每立方米,在最大上升速度的上方有一個液態過冷卻水的累積帶。
6、雲內應有傾斜的、強烈而不均勻的上升氣流,一般在10~20米/秒以上。
雹的形象:
雹以雹胚***霰***為核心,外面包有好幾層冰殼。雹的密度大致在每立方米300千克至900千克之間,平均為每立方米700~800千克,大冰雹的降落速度可達每秒30米或更大。大雹塊中透明和不透明的冰層交替出現。這是由於凍結率不規則所造成的。在溫度略低於0℃的區域內,凍結緩慢,滲雜於其中的空氣能夠散出,形成透明的純淨冰。
隨後雹塊進入冷得多的區域時,凍結迅速,就會加雜空氣而形成白色的冰層。曾經在雷暴時降落過直徑15釐米的雹塊。雹暴在中緯度地區最常見,往往能持續15分鐘左右,一般出現在中午到傍晚。產生冰雹的積雨雲升降氣流特別強烈,這種積雨雲也稱為冰雹雲,它們一般多出現在暖季,在陽光強烈的暖溼季節最容易發生。
那時空氣中含的水汽很多,而且低層大氣又易被太陽晒熱的地面所烤熱,形成下熱上冷的很不穩定的空氣柱,從而發生強烈對流,並發展為生產冰雹的積雨雲。這種雲中的上升氣流很強,足以支援雲中增大的冰雹塊,所以能使雲中的冰雹隨氣流升降,不斷與沿途的雪花、小水滴等合併,形成一層層透明與不透明交替層次的冰塊,當它增大到一定程度,上升的氣流無法支援時,就降落到地面上來。
冬季地面接受太陽的熱量少,引不起強烈的對流,而且空氣乾燥,即使發生對流,也不易形成積雨雲。這就是雹為什麼出現在暖季而不是冬季的原因。夏天地面很熱,但在雲的底部只有20℃;在雲的中部***4000米高處***溫度已經在零下了;一塊冰雹雲的雲頂可以伸展到距地面1萬米以上,所以說空中有充分厚的低於冰點的低溫區可以孕育冰雹塊。美國科學家保留著1970年落於堪薩斯的一塊冰雹,它重0.75公斤,直徑達14.4釐米。
雹的危害:
降雹形成的災害雖然是區域性和短時的,但後果是嚴重的。降雹對建築物和農作物有極大的破壞性,會砸壞農作物、果園、房屋和其它設施、裝置,致人畜傷亡。雹害的輕重,取決於冰雹的破壞力和作物所處的發育期。冰雹的破壞力決定於冰雹的大小、密度和下降的速度。可分為輕、中、重 3級:輕雹害的雹塊直徑約為0.5~2.0釐米;中雹害的雹塊直徑約2~3釐米,雹塊蓋滿地,農作物折莖落葉;重雹害的雹塊直徑3~5釐米或更大,雹塊融化後地面佈滿雹坑,土壤嚴重板結,農作物地上部分被砸禿,地下部分也受一定程度傷害。
防禦措施
①掌握地區內冰雹的氣候規律,合理安排種植制度,使作物主要生育期避開多雹時期。
②植樹造林,改善生態環境,使大氣下墊面溫度變化趨於緩和。
③做好降雹預報,以便及時採取應急措施。
④受害後,對能恢復生長的作物儘量抓緊時機中耕鬆土,破除土壤板結,提高地溫,結合澆水灌溉追施速效肥料,以促進作物迅速恢復生長。
北海道漁場的形成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