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是怎麼形成的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2日

  桂林山水是對桂林旅遊資源的總稱,典型的喀斯特地形構成了別具一格的桂林山水,很多人都好奇桂林山水特色是怎麼形成的。以下就是小編做的桂林山水的形成原因整理,希望對你們有用。

  桂林山水地貌的成因

  ***1***石山——四周壁立拔地而起的奇峰

  林石山地形是以一座座石山拔地而起,四坡壁立峭峻為特徵。石山四周峭峻,是由於石灰岩體多被溶蝕而成向下透的通路,因此,石山坡面是以崩塌為主。它和土山以流水沖刷坡面,並使山坡由急向和緩演化相反,石山山坡上無散流、暴流產生。反之,山足多為地表水下透入地下地點。因此,石山四周有不少山溪、小河和沖溝流入,因而使石山山足成為流水侵蝕、溶蝕地區,小河的側向侵蝕,落水洞的形成,都會使石山山坡由和緩變為急陡。例如在肇慶七星巖區,有個禾婆巖,它就是由西江支流蝕成,今天巖內還堆積著一層厚達2米的河床卵石層***鵝卵石***,表示是河床相沉積。這個巖成立後,巖口處崩塌,而使石山形成峭壁了。這種洞可以稱為“側洞”。

  由於地面水流以石山為集中下透區,因而使石山四周陡立。形成拔地而起的孤峰。有時懸崖千丈,雄偉非常,如桂林的獨秀峰即為一例。石山崩塌例項,可以在石山腳下發現巨大崩石來證明。如肇慶七星巖區,在1970年雨後即產生崩塌,巨石直徑在二米以上,由崖壁上崩落,打穿了水泥建築物的屋頂。崩塌可使崖壁成為懸崖,即額狀突出崖頂的峭壁地形。又如肇慶含珠洞、雙珠洞等,也都是巨石崩落時。剛好卡在巖隙中形成的,表示崖坡是以崩塌作用為主。

  ***2***“逢山有洞”的石山“腳洞”

  峰林石山地形特徵是“逢山有洞”,有的不止一個,如桂林七星巖即有5個洞口。但是最奇特的要算“腳洞”了。腳洞是在石山山腳形成的洞穴,故名“腳洞”。它的地形特徵是沿著地下水面發育的。所以,腳洞內部一般都有廣大的洞穴系統。例如肇慶七星巖的大巖,即在洞中有一大廳堂,沿廳堂四周分支出了小洞和走廊,在大廳堂處還有一個地下湖形成,表示腳洞是由地下水面附近有強大的溶蝕力所致。因此,腳洞洞頂一般按地下水面形成,故頂部平坦是腳洞的一大地形特色。“頂平如割”是各地縣誌稱呼這種腳洞相似的形容詞。

  但是腳洞洞頂也並不是平坦如板,而是有不少石鍋、石鍾地形分佈著。這種地形是其他洞穴少見的。石鍋是一片分佈的多個淺平半圓穹形凹入洞頂中的石穴,大小在1米以內,凹入洞頂不到半米,半圓形態完整,互不干擾,說明石鍋是溶蝕出來的,並且以中心部分溶蝕、沖蝕較強所致。石鍋一般大小相似,這是洞穴充水時水流呈素流狀態的結果。水流一般分層流和紊流,層流即水層中各點速度相同,在石灰岩裂隙中流水即是層流,它的速度較慢,每秒在1釐米以下。洞孔大了,水流較暢,流水中各點速度不同,即成紊流,流水按速度分成多股,彼升此降,彼急此慢。如在3釐米溶孔中,流速為0.1釐米時,即可由層流轉為紊流。雨期溶洞充水,水股衝擊處溶蝕力更大,因為衝擊地點壓力大,溶蝕量增加,如按實驗資料,地下水在不承壓狀態下,巖隙每年擴大為0.35毫米,而在充水承壓後,可增加到每年擴大巖隙達5毫米,即承壓後溶蝕力增加15倍。衝擊洞頂的急流就可以在汛期沖蝕、溶蝕出石鍋地形。

  石鍾成因全然不同。它是由於地下水沿節理下透並在洞頂滴下處,進行溶蝕成一深穴如鐘形的結果。如果地下水豐富,沿節理齊流出時,則石鐘形態可變成一條凹入的頂槽。石鍾只是一孔滴下水量所成,所以鐘頂即見一溶孔存在,這在石鍋中是沒有的。整個石鍋就是在一塊巖面上形成的,而石鍾分佈是依據溶孔所在地而形成,多呈疏落分佈,也和石鍋成片分佈不同。

  洞兩側還有邊槽發育。這是由於地下水面季節性存在的表示。因為水面附近溶蝕力最大之故。凹入的邊槽在古書中稱為“石床”,因為邊槽底部是平坦如床的。如果邊槽有幾層就表示地下水面季節性有變動了,正象河流有枯水期水面,洪水期水面那樣,洞中常有小河流貫***如在凌霄巖、燕巖等***。

  鐘乳石、石筍、石柱、石幕等石灰華沉積不多,也是腳洞沉積地形的特點。因為腳洞雨期充水,紊流沖蝕,石灰質很難沉積在巖面之上,形成灰華沉積。有亦是小型的,如形成了“團龍”、“飛鳳”、“蛇”、“果子”、“花”等薄而小的形態。

  腳洞是地面流水流入石山體內的通路。因此,洞口一般比洞內高,呈廣闊低平洞口,常為較冷空氣積聚洞內,屬於“冷洞”型洞穴。因為冷空氣比重較大,不易上升和排出洞外,無怪夏日人們在此避暑了。廣東雲浮凌霄巖且有地下河貫通。

  腳洞沿地下水面向四周沿節理伸展,如果遇到石山外面的河流時,地表上的河流會立即把水量轉向腳洞流下,使地面河流下游成為無水旱谷,這種現象叫做“地下掠水”。早在宋代中國已有腳洞進行地下掠水或劫奪的記載。當腳洞貫穿了整個石山山體時,就被稱為“穿洞”了。桂林北面的靈川就是這樣形成和得名的。

  ***3***峰林石山上的“穿洞”

  當腳洞上升之後,高出地下水面時,穿過石峰的腳洞,就叫做“穿洞”。這是由於地殼上升了,或者地下水面下降了。從前的腳洞就成為沒有流水、積水的乾涸洞穴,洞底也高出平原地面,變成為於半山上的洞穴,由於洞穴穿過石山,故名“穿洞”。穿洞可以由於不斷侵蝕、崩塌,變成一個半山上的洞穴,有如視窗,這種奇異的地形,每成為當地風景區,如陽朔的月亮山,即因穿洞有如半月形狀得名,故又名明月洞。此外,桂林穿山的月岩,坪山的穿巖都有象明月高懸天空美景,成為名勝。它們都是上升了的腳洞所成、即在中更新世時***60多萬年前***,這裡是一條地下河所在。當時地面即今天的40~60米比高的階地面。目前桂林峰林石山中最好的穿洞,卻不呈月亮山形態,而是儲存良好的腳洞地形,例如平坦的洞頂,邊槽有多層,石鍋、石鐘的發育,平坦而有地下河堆積的洞底等。不過,穿洞畢竟和腳洞不同,因為地下河消失了,洞穴中水流向下流失了。於是無水的洞穴給石灰華沉積帶來良好的儲存環境,鐘乳石、石筍、石柱、石幕、灰華階地***包括灰華田***最為發育,還有平緩洞底可發育出深深陷落的落水洞,被稱為“無底洞”。洞口及洞頂每因長期受侵蝕、溶蝕而崩塌,使洞口高而廣大,崩石塞道,洞內大廳又可因崩落而顯得特別高大,破壞平坦的洞頂地形。例如桂林蘆笛巖就是以各種石鐘乳出名,遊覽道路要靠鑿開鐘乳石林來開闢。桂林七星巖更突出,它以四十五個洞連成,主洞長達814米,貫穿著八大廳堂,五個出口;全部洞穴長達3公里,分為三層,最下一層仍為腳洞;中層大洞廳堂高27米,寬48米,由二層腳洞崩陷合成;有邊槽***稱白石天篷***,腳下聽到地下洞穴的“空谷傳聲”。中心部分較低,即大教場處,為古地下湖所在。落水洞分別被命名為“無底深潭”、“癩子潭”、“雙獅守龍潭”等。在茅茅頭石山***即光明山***,除蘆笛巖外,還有大巖***長達875米,唐代僧人墨跡亦已被鈣膜保護起來,墨跡如新***、飛絲巖、穿巖等四個穿洞貫穿,這種穿洞是戰時避難地點,因為洞底平坦,廳堂廣大,支洞眾多,戰時工廠、學校、醫院倉庫均可利用。在峰叢石山區亦常有穿洞發育,如廣東懷集燕巖,廣西靖西穿巖等,即為公路利用穿行。

  桂林山水的旅遊景點

  灕江

  灕江風景區是世界上規模最大、風景最美的岩溶山水遊覽區,千百年來它不知陶醉了多少文人墨客。桂林灕江風景區以桂林市為中心,北起興安靈渠,南至陽朔,由灕江一水相連。桂林山水向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四絕聞名中外。桂林灕江風景區遊覽勝地繁多,在短期內只能擇其主要景點進行遊覽,其中一江***灕江***、兩洞***蘆笛巖、七星巖***、三山***獨秀峰、伏波山、疊彩山***具有代表性,它們基本上是桂林山水的精華所在。

  遇龍河

  是灕江在陽朔境內最長的一條支流,全長43.5公里,流域面積158.47平方公里,流經陽朔縣的金寶、葡萄、白沙、陽朔、高田等5個鄉鎮、20多個村莊,人稱“小灕江”,不是灕江勝似灕江。尤其是從遇龍橋到工農橋15.36公里水程,有28道堰壩,景點百餘處,整個遇龍河景區,沒有任何所謂現代化建築,沒有任何人工雕琢痕跡,沒有任何一點都市喧囂,一切都是那麼原始、自然、古樸、純淨,實為桂林地區最大的純自然山水園地。如果把灕江比成“大家閨秀”,那麼遇龍河則是讓人怦然心動的“小家碧玉”。國內外專家一致確認:“遇龍河是世界上一流的人類共有的自然遺產。”遇龍河兩岸一派田園風光,賞心悅目。天平綠洲、情侶相擁、平湖倒影、夏棠勝境、雙流古渡、夢幻河谷等等,讓人彷彿進入了天人合一的詩意境界,返璞歸真的自由天地。廣西最著名的三座古橋――遇龍橋、仙桂橋、富里橋都在遇龍河景區;而被譽為“將軍府第”、“進士樓閣”的舊縣村就在遇龍河畔;唐代歸義縣遺址、潘莊遺址、徐悲鴻畫室、明清時期留下的古宅民居,使人頓生懷古憶舊之情。不過,最刺激、浪漫、瀟灑的還是漂游遇龍河,竹排過壩,驚險刺激;盪舟平湖,輕鬆愉悅,被人們視為擋不住的誘惑,酷煞人的時尚。人們只用一個字來形容漫遊遇龍河的感覺:那就是:“爽”!

  貓兒山

  貓兒山景區處於桂林“金三角”***興安一資源―龍勝***旅遊區的中央,與縣城三大旅遊景點***桂林樂滿地休閒世界、古靈渠、紅軍長征突破湘江烈士碑園***遙相呼應,成為桂林旅遊圈的旅遊精品。興安縣旅遊客源主要依託桂林,而桂林每年接待的國內外遊客1000餘萬人次。加上貓兒山景區距北海、南寧以及湖南、貴州等周邊城市較近,通過鐵路專線及高等級公路運輸,遊客當天即可到達,地理位置優越。貓兒山是“桂林一興安一資源―龍勝―桂林”旅遊環線的精品,主峰海拔2141.5米,號稱“華南第一峰”,是灕江、潯江、資江發源地,是桂林灕江山水的“命根子”。景區內風景秀麗,氣候宜人,經初步調查現有景點75個,其中一級景點13個,二級景點30個,三級景點32個。華南絕頂、穿仙洞、通天道、華南虎、貓嶽佛光、睡美人、鐵杉薈萃、灕江源、杜鵑花廊、龍潭、十里大峽谷、劍崖大瀑布以及1996年發現的美國二戰援華飛機***飛虎隊***失事之地等是貓兒山的代表景點,整個景區是集科教、攬勝、探險、獵奇、度假、避暑、竹木經濟開發、緬懷革命先烈與紀念國際友人為一體的綜合性國際旅遊景區。

  木龍湖景區

  景區突出了自然山水與歷史文化相融合的特點,在木龍湖北側依託宋代東鎮門、宋城牆遺址等歷史人文景觀,建設包括宋街、半邊街、古宋城、木龍塔、木龍夜泊、淺橋魚影、聽荷軒等具有宋代建築氣息的古建築群落的景點,木龍塔是以上海宋代的龍華塔為藍本建造的,高45米。在木龍湖南側與疊彩山之間建築以觀賞林地、草地、溪流、瀑布為主的生態景觀帶。木龍湖現在的位置,在宋代是一排排的兵營;兩江四湖工程施工前,建有密集的民房。為了連通灕江與內湖,收到顯山露水的效果,實施兩江四湖工程中,搬遷居民1896戶、單位56家,拆除舊房174842平方米。其中,木龍湖整體拆遷安置工程,共拆除舊房近15萬平方米,創下在廣西單項城建工程中,一次性整體搬遷安置人數最多,規模最大,時間最短,拆除房屋面積最大的記錄。又在疊彩山與鐵封山之間開挖長約1100米的人工湖,開挖土石方100餘萬立方米。這個人工湖因為鄰近木龍洞,故名“木龍湖”。

  桂林山水的氣候條件

  桂林市地處低緯度,屬中亞熱帶溼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9.8攝氏度,最熱的天氣在七、八月,平均溫度為二十八點五攝氏度左右,偶爾也有達三十多度的。平均年降雨量為1926毫米。每年都偶降小雪,持續時間都不長。雨水最多季節為四月至八月,降雨量佔全年的百分之四十。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有“三冬少雪,四季常花”之說。無霜期長,全年無霜期309天,最冷的天氣在一、二月,平均溫度為八點三攝氏度左右,偶爾也降到零度以下的。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氣候條件十分優越。一年四季遊人均可前往遊玩,其中五、六、七月最宜旅遊。[2]

  春

  初春的北國還身披銀裝時,桂林卻已是一個花紅柳綠、春意盎然的世界了。春季三月,平均氣溫在13攝氏度左右,有時夜遊瀝瀝春雨相隨。您只需身著春裝,帶上禦寒冬衣,以備不時之需。

  夏

  夏季是桂林的雨季,降雨量佔全年總降雨量的一半以上。因此,此時出遊,您應特別注意隨身攜帶“晴雨傘”。雖然,雨對旅遊者來說,有諸多不便,但是,雨卻為桂林營造了一個朦朧的意境。在雨霧煙嵐之中光看桂林山水,更有飄之若仙之感。灕江沿岸的青竹叢,碧翠如滴,濃蔭作笑,長長的排成十里長廊。盡現“灕江百里畫廊”的絕妙佳境。

  秋

  秋天,金風送爽,天高雲淡,正是桂林旅遊的高峰。此時的桂林秋高氣爽,波平如鏡,是看群峰倒影的最佳時節。江水澄澈,明淨若鏡,整個江底世界盡收眼底,幻化出山託水,水浮山的“無水無山不入神”的神祕境界。

  冬

  冬天,桂林的最低氣溫在8攝氏度左右,雖然使人倍感涼意,但並無北方冬日裡刺骨的感覺。初冬的十月,平均氣溫在20攝氏度左右,又是桂花盛開的時節,金桂,丹桂,銀桂灑滿枝頭,迎風怒放,香飄萬里,將桂林裝點成了一座花城。由於氣溫所限,很難觀賞到桂林的雪景。但是如果寒潮到來氣溫突變,在桂林最高的堯山上,偶爾也可以觀賞到“堯山冬雪”的景緻。


乾旱是怎樣形成的
沖積扇形成的外力作用介紹
相關知識
桂林山水是怎麼形成的
桂林地貌是怎麼形成的
橫斷山脈是怎麼形成的
喜馬拉雅山脈是怎麼形成的喜馬拉雅山是在哪裡的
奶水是怎麼形成的奶水太少的原因
喜馬拉雅山脈是怎麼形成的
降水是怎麼形成的
阿爾卑斯山脈是怎麼形成的
成年人腦積水是怎麼形成的
肺積水是怎麼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