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互文性在文學中的意義網路及價值***2***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18日
三、互文性的價值
互文性打破了關於原創性的神話。除了學術寫作經常加註解或附上參考文獻篇目之外,某種文字對其他文字的依賴關係很少被明示,所謂“文學創作”尤其如此。久而久之,在社會上形成並擴散了有關作家“獨創性”的神話,“互文性”卻揭示了作家對於前人已有作品的依賴性。事實上,從個體的角度看,任何作者都是從讀者轉化而來的。從來沒有讀過任何文字的人根本無法從事寫作,正如從來沒有聽過說話的人完全不可能具備言語能力那樣。互文性深化了我們對於作者和讀者互動的理解,有助於將文學活動看成寫作和閱讀相互轉化、作者和讀者的角色不斷轉換的過程。雖然克里斯蒂瓦本人未曾明言,但互文性看來並非文字自身的一項特性,而是文字在作者及讀者之間製造的某種默契。正因為作者與讀者在某種程度上享有共同的知識背景,或者說作者與讀者之間並不存在鴻溝天塹,互文性才得以實現。
互文性還開拓了文藝批評和文藝研究的思路。既然文字以彼此交織成網路的形態存在,我們便可以將有待評析的特定文字視為網上的紐結,通過比較對同一主題的不同處理***或者對不同主題的同一處理***等做法來把握其特徵。互文性通常被界定為一個文字間接提到另一個文字之處。但是,既然闡釋是個活躍的、個人化的過程,文字可能也包含作者都未意識到的對其他文字的隱蔽涉及,揭示這種隱蔽涉及也是文藝批評與研究的任務之一。
互文性理論是一種新的理論,但對文學文字的讀者而言,互文性閱讀狀態卻一直存在。在閱讀中,讀者自身的經驗和感覺與作者、文字以及文字中的情節和人物產生互動,成就閱讀的快感。但我們也應該注意到,不同型別的文字可能具有不同的互文特徵,而這些特徵能夠決定文字編碼和解讀的自由度。對文學批評者而言,雖然他們以第三人稱出現,似乎超然於作者、文字和讀者之上,自身卻仍然避免不了成為互文網路中的一部分。文字的互文性就像一個巨大的黑洞,把所有試圖靠近它的東西都統統吸納到自己的體系中去。在互文中,既不存在意義的中心,也不存在一個超然的觀察點。互文性理論可以避免從單一視角或緯度去孤立地對待文字,任何試圖分析或解釋文字的人都必須參與文字的互動。研究文字者,自己也是文字。這也是所有文學批評者共有的宿命。
世界上最小的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