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怎麼形成的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14日

  海洋是地球上決定氣候發展的主要的因素之一。那麼?小編在此整理了海洋形成原因,供大家參閱,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穫!

  海洋形成原因

  洋,是海洋的中心部分,是海洋的主體。世界大洋的總面積,約佔海洋麵積的89%。大洋的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上,最深處可達1萬多米。大洋離陸地遙遠,不受陸地的影響。它的水溫 和鹽度的變化不大。每個大洋都有自己獨特的洋流和潮汐系統。大洋的水色蔚藍,透明度很大,水中的雜質很少。世界共有5個,即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和南冰洋。

  現在的研究證明:大約在50億年前,從太陽星雲中分離出一些大大小小的星雲團塊。它們一邊繞太陽旋轉,一邊自轉。在運動過程中,互相碰撞,有些團塊彼此結合,由小變大,逐漸成為原始的地球。星雲團塊碰撞過程中,在引力作用下急劇收縮,加之內部放射性元素蛻變,使原始地球不斷受到加熱增溫;當內部溫度達到足夠高時,地內的物質包括鐵、鎳等開始熔解。在重力作用下,重的下沉並趨向地心集中,形成地核;輕者上浮,形成地殼和地幔。在高溫下,內部的水分汽化與氣體一起衝出來,飛昇入空中。但是由於地心的引力,它們不會跑掉,只在地球周圍,成為氣水合一的圈層。

  位於地表的一層地殼,在冷卻凝結過程中,不斷地受到地球內部劇烈運動的衝擊和擠壓,因而變得褶皺不平,有時還會被擠破,形成地震與火山爆發,噴出岩漿與熱氣。開始,這種情況發生頻繁,後來漸漸變少,慢慢穩定下來。這種輕重物質分化,產生大動盪、大改組的過程,大概是在45億年前完成了。

  地殼經過冷卻定形之後,地球就像個久放而風乾了的蘋果,表面皺紋密佈,凹凸不平。高山、平原、河床、海盆,各種地形一應俱全了。

  在很長的一個時期內,天空中水氣與大氣共存於一體;濃雲密佈。天昏地暗,隨著地殼逐漸冷卻,大氣的溫度也慢慢地降低,水氣以塵埃與火山灰為凝結核,變成水滴,越積越多。由於冷卻不均,空氣對流劇烈,形成雷電狂風,暴雨濁流,雨越下越大,一直下了很久很久。滔滔的洪水,通過千川萬壑,彙集成巨大的水體,這就是原始的海洋。

  原始的海洋,海水不是鹹的,而是帶酸性、又是缺氧的。水分不斷蒸發,反覆地形雲致雨,重新落回地面,把陸地和海底岩石中的鹽分溶解,不斷地彙集於海水中。經過億萬年的積累融合,才變成了大體勻的鹹水。同時,由於大氣中當時沒有氧氣,也沒有臭氧層,紫外線可以直達地面,靠海水的保護,生物首先在海洋裡誕生。大約在38億年前,即在海洋裡產生了有機物,先有低等的單細胞生物。在6億年前的古生代,有了海藻類,在陽光下進行光合作用,產生了氧氣,慢慢積累的結果,形成了臭氧層。此時,生物才開始登上陸地。

  總之,經過水量和鹽分的逐漸增加,及地質歷史上的滄桑鉅變,原始海洋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海洋。

  世界第二大洋:大西洋介紹

  大西洋***Atlantic Ocean***,是世界第二大洋,佔地球表面積的近20%,原面積8,221.7萬Km²,在南冰洋成立後,面積調整為7,676.2萬Km²,平均深度3627米,最深處波多黎各海溝深達8605米。從赤道南北分為北大西洋和南大西洋。北面連線北冰洋,南面則以南緯66度與南冰洋接連,東面為歐洲和非洲,而西面為美洲。大西洋的中文名稱,最早來自於萬曆十一年***1583年***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的《山海輿地全圖》。

  “大西洋”並非譯名,而是漢語固有名詞。中國自明代起,在表述地理位置時,常習慣以雷州半島至加裡曼丹作為界線,此線以東為東洋,此線以西為西洋。所以中國人常稱日本人為東洋人,稱歐洲人為西洋人。明神宗時,利馬竇來華拜見中國皇帝,他用中國方式說,他是“小西洋***當時中國對印度洋的稱呼***”以西的“大西洋”人。可見那時中國人已稱Atlantic Ocean為“大西洋”了,此名沿襲至今。

  大西洋古名阿特拉斯海,名稱起源於希臘神話中擎天巨神阿特拉斯***Atlas***。拉丁語稱大西洋為Mare Atlanticum,希臘語的拉丁化形式為Atlantis。原指地中海直布羅陀海峽至加那利群島之間的海域,以後泛指整個海域,在有些拉丁語的文獻中,大西洋也稱為Oceanus Occidentalis,意即西方大洋。

海是怎麼形成的
海洋是怎樣形成的
相關知識
海洋怎麼形成的
大海是怎麼形成的
海是怎麼形成的
海陸風是怎麼形成的
海市蜃樓是怎麼形成的
海市蜃樓是怎麼形成的海市蜃樓形成條件
海浪是怎麼形成的海浪的成因是什麼
大海怎麼形成的大海的成因是什麼
海市蜃樓形成的原因是什麼_海市蜃樓是怎麼形成的
海市蜃樓形成的原因是什麼_海市蜃樓是怎麼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