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軍事思想對武術技擊的影響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2日

  在軍事著作中,西方有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東方有《孫子兵法》,他們都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二者各有千秋。但細分析二者軍事思想,可見東西方戰爭觀念的不同,而這種觀念又深深地融入武術領域。從中國武術和西方搏擊功夫進行比較,更可看到中西軍事思想文化的深刻影響。下面是小編為專門您整理好的:。

  

  克勞塞維茨軍事思想以毀滅為目標,核心是“戰”,所謂“戰”,按照克氏的解釋,就是交戰雙方的“相互消滅”;核心原則是“無限制地使用暴力”,最終目標是徹底地消滅敵人。

  我國孫子兵法的軍事思想是“自古知兵非好戰”“不得已而為之”。反對窮兵黷武。孫子雖像克勞塞維茨一樣地重視攻擊,在孫子看來,戰爭的唯一動機是利益。戰爭不是毀滅,而是求利。他在“謀攻”時分為四個層次,僅在較低的層次才使用武力。他指出武力的使用愈少愈好,最好完全不用——“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鈍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全”字是關鍵,謀攻的理想為求全,而求全的關鍵又在於不戰,“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在孫子看來,就是交戰雙方的相互保全。最高原則是“兵不鈍而利可全”,最高目標是全我以存、全敵以降。

  美國“相互確保摧毀”的核戰略的理論基礎是《戰爭論》,但後來的“相互確保生存”的戰略防禦理論和核威懾理論的基石則是《孫子兵法》思想。英國戰略思想家利德爾•哈特在為美國海軍陸戰隊退役准將塞繆爾•格里菲思翻譯的《孫子》作序時稱,在西方,只有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可以同《孫子》相比,但《孫子》更聰明、更深刻。《孫子》比《戰爭論》早兩千多年,但它卻更有節制,不像後者那麼強調暴力。

  西方搏擊在擂臺上,注重速度、力量,猛烈進攻的拳手往往獲勝。不進攻則判消極,要罰。與西方軍事思想相對應的是,西方人注重直接的效果,所練一切圍繞實戰,用跑步、舉重來快速提高實力。發展到現代,注重與科技相結合,更加科學化。使人的實戰搏擊能力達到極限。商業化比賽運作的成功,使拳擊、搏擊手層出不窮。搏擊中,只要裁判不說停,拳手就不停地攻擊對手,即使對方已無還手之力,還要繼續猛烈毫不留情地攻擊,可看作是克氏及西方思想價值觀念的體現。

  中國武術有很多門派與不同的風格。東方內家拳武術思想倡導“以靜制動、後發制人”。注重防守反擊。一箇中國技擊武術家苦練一生有了可致人於死地的絕招及強大功力卻並不顯露,一個武師達最高境界並不是為了主動攻擊他人,打傷、打死對方,而是作為完善自我、超越自我、領悟人生的一種手段。即使有了致人於死地的功夫也不是為了擂臺上去應用,甚至一生不用。與對方交流,只需“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沒有”。搭手之間,即知雙方功底深淺,即使武藝比對手強,卻還要尊重對方,給對方留面子。

  那麼,練了強大的實力卻不好鬥,不去競技;積累苦練多年、擁有的功力卻甘於平淡,這是不是“不作為”?這與沒有功夫有什麼差別?這令現代人難以理解。以至令人懷疑其水平與實力,或認為是心虛、沒有實力的表現。其實這正是前述孫子兵法軍事思想的體現。中國武師提倡“武不善作”並不是懼怕對方,膽怯畏戰,而是前述“不得已而為之”兵法思想的延伸。

  

 

  為什麼我國沒有盛行終極格鬥?這是中西軍事文化的不同。《水滸》中,林沖、魯智深雙方英雄相惜,不動手即知雙方水平而互相佩服。這都是傳統文化思想對武將的影響。宋江以義感動眾好漢聚梁山,他的行為正是前述孫子兵法軍事思想和儒家“仁”的體現。

  《三國演義》中關羽在老將黃忠馬失前蹄,跌下馬時,完全可以乘勢一刀殺死對方,這也是合乎戰鬥規則的,但他卻停止了進攻,令對方換馬再戰,這種仁義的品德感動了黃忠,最終關羽贏得了整個攻取長沙戰役的勝利。張飛取巴蜀以計擒老將嚴顏,又以義待之,老將嚴顏感而降之,並召途中其他守將紛紛歸降,以至張飛兵不血刃、一路暢通無阻直達川中。他們並沒有“乾淨、徹底地消滅敵人”,卻取得了最大的利益。

  中國武術發展至極限為什麼不是像泰拳一樣側重於以肘膝猛烈擊打對手或以地面絞殺對手令對方稱臣?難道不知道肘膝的技擊威力與地面絞殺的重要嗎?

  人們習慣說習武者要講武德,武德其實是體現了儒家“仁義”思想,在武術技擊上,英雄不打倒地漢。武術技擊家認為攻擊倒地或失去戰鬥力的對手是不講武德的表現。如果己方水平遠超對手,則手下留情。只有遭遇勢均力敵的對手,才全力以赴。

  為什麼中國武術家常講“仁者無敵”?這仍然是孫子兵法與儒家道家思想的影響。孫子云:“將者,智、信、仁、勇、嚴也。”這種對將帥的全面要求數千年也為武者所接受。關羽之所以被尊為武聖,並不是武功第一,而是小說《三國演義》中塑造的形象完美符合上述五種標準。武功最厲害的呂布、馬超等勇將卻未被推崇。以肘膝攻擊很難做到點到為止,有“仁”的理念的中國武師不希望以如此重大的殺傷力作用於對手身上。如果中國武術致力於全力推行泰拳搏擊規則模式,假以時日,一樣可以誕生無數泰式高手。

  但是,在歷史長河中,隨著時間的推移,戰爭的減少,人們以偏概全,強調“仁”卻忽略了“勇”。清朝末年,由於表面上看似乎軍事衝突與危機的消失,使得一個國家於溫柔鄉里喪失了勇武,沒有武力、實力的“仁”,是懦弱無能的託詞。所以近代中國,因落後而頻頻捱打,鴉片戰爭期間,清軍被打敗,清政府官員竟帶上禮物去慰勞英軍用以顯示大國之“仁”,這種愚蠢的“仁義”行為當然遭到對方的輕蔑與嘲笑。以至魯迅先生當年大聲疾呼“痛打落水狗,打倒在地,再踏上一隻腳”,講的是一個民族過分保守、不進取,喪失了勇武的拼搏精神就沒有發展。他痛揭了一味消極、盲目自大、不願拼搏的短處。

  近期,搏擊比賽不斷推動著技擊武術的發展。

  展示這些比較,我們可以看到中華武術走過的路,理解傳統武術文化。時下人們熱衷於時尚、流行的快餐文化,而忽略或不理解傳統武術文化,認為競技取勝是武道的唯一標準。中西文化,各有所長,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尺有所長、寸有所短。我們為擁有的中華燦爛文化而自豪,同時也不妄自尊大,虛心學習其他民族的長處。當年日本明治維新,面對洶湧撲進的西方文化,其傳統文化面臨嚴重的危機。日本國內展開激烈鬥爭,後做到了傳統文化與引進文化的相容,穿西服的和穿和服的並行於市,各得其所。改革使得其國力空前增強。

  我們正處在一個兼收幷蓄、海納百川的時代。西方在學習我們的兵法思想,我們也在引進西方先進的管理、技術。繼承、發揚、光大有數千年深厚傳統文化底蘊的中華傳統技擊武術,是守住自己民族的根,是維護、保護民族的核心競爭力。實現這個巨集偉目標,需要更多志士投入其中。

散打運動八大要點
泰拳的發力精髓
相關知識
中西軍事思想對武術技擊的影響
軍事思想對武術技擊的影響
淺談中國傳統教派思想對古典園林的影響
試論中西文化差異對英語翻譯的影響
論朱熹民本思想對朱子學者的影響
英漢語言文化思維對研究翻譯的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對日本茶道的影響
軍事思想是什麼意思有什麼作用
簡談統計思想及其對統計工作的影響論文
簡談統計思想及其對統計工作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