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摔跤習俗探源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8日

  摔跤,是人類歷史上最為古老的體育運動形式之一。它伴隨著人類歷史的發展而發展,並在世界各地受生產方式、生活習慣、民風民俗的影響而形成眾多流派。下面是小編為專門您整理好的:。

  

  據文史記載,我國早期的摔跤屬於“角抵”類的運動,它的本意是徒手互相角力,即用自己的力量當然也包括機智來壓倒對方、戰勝對方。摔跤在古代有多種稱呼,如角抵、觳抵、角力、手搏、爭跤、摜跤等等,這些稱呼還僅限於以漢族為主的中原地區。在少數民族中,摔跤又有許多別名,如清代滿族稱之為“布庫”,蒙古族稱之為“布克”。

  雖然摔跤的歷史很悠久,但關於摔跤的起源一直眾說不一,不過以下兩點是公認的。

  其一是首領選擇說。據史書記載,摔跤在古代蒙古族社會中佔有異常重要的地位。在部落聯盟的選舉中,只有那些在包括摔跤在內的“男子三項競技”即摔跤、騎馬、射箭中的技藝超群者,才有資格當選部落首領。此一條件後來一直是爭奪汗位、選拔將才的基本條件。久而久之,摔跤運動在古代蒙古族社會中越來越普及,以至成為日常運動之一,並在廣大民眾間得以興盛。
 



 

  其二是配偶選擇說。在遠古時代,人類在競爭配偶時傾向於比較野蠻的方式,往往以力量來證明其中一方的強者地位。在這些方式中,角力便是比較常見的一種,也就是通過身體的對抗將其中一方摔倒在地,贏者也便享有了選擇配偶的權利。這種角力方式就是通常所說的摔跤這一運動的遠古形式。

  從現存的文獻記載中可以肯定,周代的“講武”習俗中就包括有當時稱為“角力”的摔跤。《禮記•月令》記載了西周時期的摔跤:“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將帥講武,習射御、角力。”宋朝裴駰在《史記集解》中註釋說:“應劭曰:戰國之時,稍講武之禮,以為戲樂,用相誇示,而秦更名為‘角抵’。”

  漢代的摔跤甚至演變出略具戲劇性的競技表演,著名的有《東海黃公》,表現人與虎的爭鬥。表演中,虎由人戴假頭飾裝扮而成,它吃了另一表演者的父親,於是兒子和老虎之間展開了一場殊死的搏鬥,最後兒子將老虎殺掉。

  用角抵表演故事應該說是漢代人的一大發明,開了後代戲曲武打的先河。漢代摔跤在班固的《漢書》、張衡的《西京賦》等古籍中都有記載,尤其是《手搏六篇》更是證明了摔跤這項活動在當時的朝野都非常盛行。漢代摔跤的形象也成為當時雕磚、壁畫、帛畫等民間工藝取材的物件。

  摔跤在當時的少數民族中也很興盛。據韓養民《秦漢文化史》陝西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說,1955~1957年間在陝西省長安縣客省莊戰國墓出土的一塊長方形銅牌上有兩個人,“他們均赤著上身,穿長褲、短靴,一人想用‘抱腰’、‘推舉’式取勝對方,另一人則以‘大抱腿,方式企圖把對方兜襠託舉起來。從畫面上看,似乎不是正式比賽,好像是雙方偶然相遇在一起遊戲。據馬長壽先生生前考釋,認為這是匈奴人的摔跤圖案”。

  綜觀漢代大量的文字記載和形象資料,完全可以這樣認為,漢代是中國“摔跤”的高峰時期之一。

  漢代以後,在魏晉南北朝以至隋唐時期的各朝各代,摔跤作為體育運動也好,作為娛樂遊戲也罷,一直就沒有消退過,可以說是史不絕載。

  北宋時,有人以“調露子”之名撰著《角力記》一書,對唐朝以及前代的摔跤作了較為全面的總結,書中指出:唐代“角抵”又稱為角力、相撲、手搏,是古代的摔跤運動;隋朝以前,所謂“角抵戲”的概念既包括了摔跤運動,又是“百戲” 的代名詞,涵蓋了當時所有技藝性的表演活動;唐以後,“角抵”漸從“角抵戲”中分化出來,成為一種獨立的競技體育專案。

  魏晉之際,已經出現了女子摔跤比賽,直至隋、唐、宋已久而不衰。宋代把摔跤作為宮廷中的比賽和表演專案,設有專門的相撲組織來掌理訓練,在官中自然也舉辦有女子相撲。

  當然,宋代的男子摔跤又遠盛於女子摔跤。當時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行會組織,摔跤的行會組織叫“角抵社”,《東京夢華錄》、《武林舊事》等宋人筆記對此皆有記載。《武林舊事》卷六《諸色伎藝人》記男子摔跤高手有王僥大、黑八郎、賽關索等44人。

  元代繼承宋代舊俗,每年三月二十八日在東嶽廟會上舉行摔跤比賽。元代有一部雜劇《獨角牛》,描寫的就是東嶽賽跤。明代的戲曲演員遠承漢代以摔跤表演故事的傳統,近承元代武戲之制,在戲劇中廣泛地運用摔跤。明人張岱的《陶庵夢憶》卷六有《目連救母》:“餘蘊叔演武場搭一大臺,選徽州旌陽戲子,剽輕精悍,能相撲跌打者三四十人,搬演目連,凡三天三夜。” 一部戲就要選擇善於相撲、能夠跌打的數十人蔘加演出,其規模的巨集大是遠勝於宋元時代的了。

  民間業餘摔跤叫“私跤”,大多數參與者主要是為了玩;也有在專門場合摜跤的,這就帶有賣藝養家餬口的性質了。清代的北京跤場遍佈全城,東四、西四、月壇、日壇、天橋、地壇、朝陽門、永定門、崇文門、地安門等處,都有“跤窩子”。人們在綠茵場上、垂楊柳下,人圍數匝,觀看幾對大漢摔跤。他們雙雙下了場,跳起“黃瓜架”,輕盈漂亮;繼而如二虎相搏,扭在一處。正當觀眾眼花繚亂之時,已有一人倒在地上……

  清代詩人元璟寫有《撩交》詞,詞中寫道:“一夫意抖擻,一夫神毷氉。仇讎相對驚貔豹,桃花狼藉春風掃。全力在肘,藤糾棘拗,捷以取勢虛而巧。一挑一鉤時一蹈,渾脫乃悟張顛草。堵牆圍,鳥雀躁。持之既久似欲平,砉然地裂高山倒。”詞中描寫十分形象和生動有趣。

  其他少數民族如哈薩克族、哈尼族、侗族、朝鮮族、佤族、獨龍族、羌族、納西族等,也都喜愛摔跤,而且都歷史悠久,各自具有自己的傳統風格。高句麗時期的古墓壁畫中的摔跤場面,把朝鮮族的摔跤史追溯到三國時期。哈薩克族勇敢的小夥子們已不滿足於陸地上的角力,他們騎在飛馳的駿馬上,互相拉、拽、扭、扳,千方百計地把對方拉下馬,這叫“馬上摔跤”。此外,他們還把雙腿用麻袋套住,袋口以繩索繫於腰間,兩兩相角,以倒地為負。

  新中國成立後,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中國式摔跤運動同其他傳統體育專案一樣,獲得了新生和發展。

中國式摔跤的鬆緊互補
摔跤運動的主要分類有哪些
相關知識
中國摔跤習俗探源
冬至節氣以及中國各地習俗有哪些
中國摔跤之鄉
中國摔跤的簡介
中國春節習俗英文介紹
冬至節氣以及中國各地習俗有哪些***2***
中國春節習俗簡介
冬至中國各地習俗
冬至中國各地習俗
中國婚嫁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