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元宵節有什麼習俗
元宵節是中國漢族的大型傳統節日之一,其最早出現在秦朝。那麼,呢?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歡迎大家閱讀。
古代元宵節習俗一:
在古代,漢族人還有在元宵節偷菜求子、偷菜求婿的習俗。至今,在貴州省黃平一代的苗族中仍保留著在每年的正月十五偷菜傳情的習俗。這天,姑娘們會去偷非本族人家異性的青菜,希望能“偷”得一段好姻緣。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故稱“元月宵夜”。道家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早在漢代已有慶賀元宵之俗,至唐規模更為盛大。
古代元宵節習俗二:
唐睿宗時元夕作燈樹高二十丈,燃燈五萬盞,號為“火樹”。“金吾不禁夜”是說京城破例取消夜間戒嚴,允許市民逛燈三整夜,又稱“放燈”。
據《神異經》載:西方山中有山臊,犯之則令人寒熱。但它怕竹子爆聲,於是人們燒竹來趕走它。唐代詩人來鵠詩云:“新曆才將半紙開,小庭猶聚爆竿灰。”宋代王安石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在火藥發明之後,人們在春節仍然燃爆竹。
古代元宵節習俗三:
宋代已用名片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即承放飛帖之用。清代《燕臺月令》也形容北京“是月也,片子飛,空車走。”現代的賀年片、賀年卡,可以說是其遺風。
“走百病”,又稱“烤百病”“遛百病”“散百病”。舊時,每當正月十五元宵節夜晚,特別是正月十六一整天,婦女們便三五成群,結伴出遊,她們一邊賞燈散步,一邊遛彎兒“走”除百病。這是一種消災祈健康的活動。
民間普遍認為,在“走百病”時,還要“摸門釘”,方能求吉除疾。“摸門釘”,又稱“摸釘”。因“釘”與“丁”諧音,而“丁”又象徵男子。因此,正月十五這天的夜晚,婦女們出遊,到各城門去“摸門釘”,需要在黑暗中摸索,不得有照明裝置,一次便摸中者視為生子的吉兆。不去城門摸釘的,要到寺觀燒香,用手觸控廟中大門上的門釘,以此來祈盼家庭人丁興旺。
古代元宵節習俗四:
《武林舊事》等載:“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富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元宵佳節,帝城不夜。春宵賞燈之會,百戲雜陳。詩謎書於燈,映於燭,列於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稱為燈謎。”好謎者更組織有謎社。
謎社在清代亦極為流行。如光緒年間有竹西后社、射虎社、萍社等燈謎組織,其間謎手雲集,每以茶館酒肆,或在自傢俬宅作為燈謎活動場所,或研究探討,或張燈懸謎,招引猜射,娛樂民眾。謎燈有四面,三面貼題簽,一面貼壁,此燈又名彈壁燈。猜中者揭籤,獲小禮品留念。
民俗專家介紹,在中國古代,元宵節還曾是一年中有情男女“相約燈下”的浪漫節日,一些地區至今仍保有“偷菜傳情”的元宵節習俗。
佛山元宵節的習俗有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