飼養梅花鹿技術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26日

  梅花鹿是一種中型鹿,是鹿科的成員,分佈於東亞。那麼下面一起來看看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養殖梅花鹿的方式,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養殖梅花鹿的方式

  屬中型鹿類,體長125—145釐米,尾長12—13釐米,體重70—100千克。頭部略圓,顏面部較長,鼻端裸露,眼大而圓,眶下腺呈裂縫狀,淚窩明顯,耳長且直立。頸部長。四肢細長,主蹄狹而尖,側蹄小。尾較短。

  毛:毛色隨季節的改變而改變,夏季體毛為棕黃色或慄紅色,無絨毛,在背脊兩旁和體側下緣鑲嵌著許多排列有序的白色斑點,狀似梅花,因而得名。冬季體毛呈煙褐色,白斑不明顯,與枯茅草的顏色類似。頸部和耳背呈灰棕色,一條黑色的背中線從耳尖貫穿到尾的基部,腹部為白色,臀部有白色斑塊,其周圍有黑色毛圈。尾背面呈黑色,腹面為白色。

  角:雌獸無角,雄獸的頭上具有一對雄偉的實角,角上共有4個杈,眉杈和主幹成一個鈍角,在近基部向前伸出,次杈和眉杈距離較大,位置較高,常被誤以為沒有次杈,主幹在其末端再次分成兩個小枝。主幹一般向兩側彎曲,略呈半弧形,眉叉向前上方橫抱,角尖稍向內彎曲,非常銳利。

  梅花鹿的棲息環境

  梅花鹿生活於森林邊緣和山地草原地區,[1]不在茂密的森林或灌叢中,這樣有利於快速奔跑。白天和夜間的棲息地有著明顯的差異,白天多選擇在向陽的山坡,茅草叢較為深密,並與其體色基本相似的地方棲息,這樣可以較早地發現敵害,以便迅速逃離。

  白天多選擇在向陽的山坡,茅草深密、體色相似的地方棲息,夜間則棲息于山坡的中部或中上部,坡向不定,但仍以向陽的山坡為多,棲息的地方茅草則相對低矮稀少。

  梅花鹿的生活習性

  梅花鹿梅花鹿大部分時間結群活動,群體的梅花鹿***雌鹿***大小隨季節、天敵和人為因素的影響而變化,通常為3~5只,多時可達20多隻。在春季和夏季,群體主要是由雌獸和幼仔所組成,雄獸多單獨活動,發情交配時歸群。每年8~10月開始發情交配,雌獸發情時發出特有的求偶叫聲,大約要持續一個月左右,而雄獸在求偶時則發出像老綿羊一樣的“咩咩”叫聲。

  梅花鹿晨昏活動,生活區域隨著季節的變化而改變,春季多在半陰坡,採食櫟、板栗、胡枝子、野山楂、地榆等喬木和灌木的嫩枝葉和剛剛萌發的草本植物。夏秋季遷到陰坡的林緣地帶,主要採食藤本和草本植物,如葛藤、何首烏、明黨蔘、草莓等,冬季則喜歡在溫暖的陽坡,採食成熟的果實、種子以及各種苔蘚地衣類植物,間或到山下采食油菜、小麥等農作物,還常到鹽鹼地舔食鹽鹼。

  白天多選擇在向陽的山坡,茅草深密、體色相似的地方棲息,夜間則棲息于山坡的中部或中上部,坡向不定,但仍以向陽的山坡為多,棲息的地方茅草則相對低矮稀少。

  性情機警,行動敏捷,聽覺、嗅覺均很發達,視覺稍弱,膽小易驚。由於四肢細長,蹄窄而尖,故而奔跑迅速,跳躍能力很強,尤其擅長攀登陡坡,那連續大跨度的跳躍,速度輕快敏捷。

  梅花鹿的生長繁殖

  大部分時間結群活動,群體的大小隨季節、天敵和人為因素的影響而變化,通常為3—5只,多時可達20多隻。在春季和夏季,群體主要是由雌獸和幼仔所組成,雄獸多單獨活動,發情交配時歸群。每年8-10月開始發情交配,雌獸發情時發出特有的求偶叫聲,大約要持續一個月左右,而雄獸在求偶時則發出像老綿羊一樣的“咩咩”叫聲。

  繁殖期間雄獸飲食顯著減少,性情變得粗暴、凶猛,為了爭奪配偶,常常會發生角鬥,頭上的兩隻角就成了彼此互相攻擊的武器,這種“角鬥”在鹿類中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一隻健壯的雄獸通常可以擁有10多隻雌獸,在一個繁殖季節,雌獸可以多次發情,其發情周期為5天,一旦受孕後便不再發情。妊娠期為230天左右,產仔於翌年5—6月,一般每胎僅產1仔,也有少數為2仔。產下的幼仔體毛呈黃褐色,也有白色的斑點,幾個小時就能站立起來,第二天可隨雌獸跑動。雌獸覓食時先到林外四處探望,確信沒有危險後,才把幼仔帶出來,發現險情會發出驚叫,帶著幼仔逃進密林。哺乳期為2—3個月,4個月後幼仔便可以長到10公斤左右。1.5—3歲性成熟,壽命約為20年。

  梅花鹿雄獸的舊角大約在每年4月中旬脫落,再生長出新角。新角質地鬆脆,還沒有骨化,外面蒙著一層棕黃色的天鵝絨狀的皮,皮裡密佈著血管,這就是馳名中外的鹿茸。這時若不採茸,繼續長到8月以後,鹿茸就逐漸骨質化了,外面的茸皮逐漸脫落,整個鹿角變得又硬又光滑,一直到翌年春天,鹿角再次自動脫落,重新長出鹿茸。

  鹿茸生長髮育的不同階段,形態也發生變化。野生的梅花鹿未經鋸茸而脫掉骨質角稱為脫掉“幹杈子”或者脫掉“清枝”,飼養梅花鹿經過鋸茸而脫下殘留的骨質角稱為“脫花盤”或“脫盤”。花盤脫落以後角基上有凝固的血跡,稱為“老虎眼”。以後茸芽組織由四周皮部向內生長,與中間的血痂融合在一起形成微凹的碗狀,稱為“燈碗子”。此後,角基上面由茸的分生組織形成的茸芽迅速生長,呈粉紅色,初期時稱為“拔樁”,生長至1.5—2釐米時稱為“磨臍子”,再經過10天左右,又向上生長3—4釐米時稱為“茄包”。被叫做“大挺”的鹿茸主幹分生眉枝時,形狀很象馬鞍,稱為“小鞍子”,當主幹生長到比眉枝高出時稱為“大鞍子”,再繼續向上生長到一定高度又稱為“小二槓”,當主幹比眉枝高出6—7釐米時,其外表的形狀恰似黃瓜,所以又稱為“瓜角”。主幹生出第2側枝的初期稱為“小嘴三杈”,生出第2側枝的中期稱為“大嘴三杈”,到分生第3側枝前在形態上表現出主幹、眉枝和第2側枝,共有3個杈,所以稱為“三杈”。到第3側枝分生之後則稱為“四杈”。一般認為它可以最多生長到4—5個杈,但也有“花不到五”的說法。骨質化的稚角則稱為“毛槓”,脫皮後的三杈或四杈清枝稱為“清三杈“或“清四杈”。

        梅花鹿的飼養技術

  梅花鹿 - 養殖前期準備場地的準備

  鹿場搭建 選擇地勢高燥,背風向陽,排水良好,水源方便的地方搭建鹿場。鹿活動量較大,鹿舍佔地面積每頭2~3平方米,運動場8~10平方米。 用石板或平滑木板或水泥板鋪地,使糞便等易清掃。在鹿場周圍設定欄杆,高2.5~3米,以防鹿善跳而逃逸。 不應選擇在工礦區和公共設施附近,不要在被牛羊傳染病汙染過的地方或畜牧場舊址上建場。

  設施的準備

  鹿舍、精粗飼料庫房、飼料加工調製室、青貯窯***壕***、鹿茸和鹿其他產品加工室、獸醫室、其他副業生產用的建築。

  技術的準備

  養鹿的技術主要靠自己到書本報刊雜誌中學習,也可到本網電子刊物"養鹿技術文薈"等欄目學習,不斷提高、豐富飼養養技術。

  飼料的準備

  鹿場要有足夠的飼料地或者有可靠的供應各種飼料的基地。完全圈養的梅花鹿每年每隻平均需要精飼料350~400千克,需要粗飼料1200~1500千克。

  防疫的準備

  梅花鹿抵抗力強,發病率低,在人工飼養下,發病較少,但有時也會香乙型腦炎、狂犬病、***、大腸桿菌病等傳染性病,在人工養殖時也要注意防治

  梅花鹿 - 發展優勢據資料統計,全球鹿科共有九種,根河地區就佔七種,這說明根河地區非常適合養鹿業發展。

  ***一***政策優勢。為了發展林木替代產業,根河市提出了“三個基地”建設,制定了扶持政策,為鹿產業發展創造了寬鬆的環境。科技農牧部門積極開展技術培訓和新技術推廣工作,為增養殖戶提供技術服務。政府還通過加大對外宣傳力度,扶持加工企業,創立地區品牌來發展壯大養殖規模。

  ***二***氣候優勢。根河市屬於低丘陵山區,海拔800——1000米的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晝夜溫差大,年平均氣溫-5℃,春夏日照時間長,可達17小時,年均無霜期80天左右。馴養實踐證明根河的氣候條件適宜鹿的生長,而且長茸季節早晚溫差大,氣候涼爽,生長在這裡的鹿健康不得病,身大體胖,鹿茸枝頭大,嘴頭飽滿,藥用價值極高。

  ***三***飼料優勢。根河市土質肥沃、水草豐盛,具有較豐富的野生植物資源。雖然大興安嶺區域內可採林木資源減少,但可牧資源豐富,多為草甸類,草質較好,無汙染。林下可供飼鹿小灌木類及豆科植物資源豐富,麥秸、油菜秸稈、豆角秧、樹葉等都是鹿的好飼草料。

  梅花鹿的種群現狀

  梅花鹿歷史上捕捉獵殺過度,野生數量極少,野生梅花鹿在中國已是高度瀕危動物,總數量不到1000只。華北亞種和山西亞種已經滅絕,華南亞種在安徽、浙江與江西的邊界有大約200只,在廣西有不到100只。四川亞種在四川北部和甘肅南部有大約500只。東北亞種可能已滅絕。臺灣亞種原本已經滅絕,不過後來將馴養的種群野化並釋放,現有大約200只。

  梅花鹿在韓國和越南已經滅絕,朝鮮有可能已滅絕。俄羅斯東部有9000只左右,而日本則有30萬隻左右。日本梅花鹿曾經瀕臨滅絕,不過在良好的保護以及日本狼的滅絕導致了種群的恢復。現在由於沒有天敵控制,梅花鹿數量過多而造成森林與農田的破壞。

如何飼養蘇卡達
治理洪水的方法
相關知識
飼養梅花鹿技術
如何飼養梅花鹿仔鹿
豬的飼養與管理技術
豬飼養管理的技術
羊的飼養與管理技術
種公羊飼養管理的技術
玉鳥的飼養與繁殖技術
玉鳥的飼養與管理技術
雞的飼養​技術
飼養土撥鼠技術要點